- 絲綢之路辭典
- 周偉洲 王欣
- 5336字
- 2020-08-25 09:28:16
第三編 政區城鎮
【總述】
◎支那(China)
古代亞歐大陸諸國對中國最流行的稱呼。源于古代印度梵文中的支那(Cina),此外,希伯來文中的西尼姆國(Sininm),粟特文中的秦斯坦(Cynstn),羅馬拉丁文中的秦國(Thin)、大都城秦尼(Thinae),希臘文中的秦尼國(Sinae,又譯作西納),希臘文中的秦尼策國(Tzinitza)、秦尼斯達國(Tzinista),亞美尼亞文中的哲那斯坦國(Jenasdan=Chinistan)、秦尼國(Sinae),敘利亞文中的秦那(尼)斯坦(Zhinastan=Tzinisthan),中世紀阿拉伯文中的秦(Cyn; Sin; Thin),波斯文中的支那(China),也都先后使用和流傳。中國史書中的支那,多見于佛典,為梵文Cina音譯,其他異譯有脂那、至那、斯那、真丹、振旦、震旦、真那、振丹、脂難、旃丹。梵文Cina的字源和原音,中外學者有日南、滇國、雪山以北諸種,澶州、荊國、絲、綺、瓷、秦國諸說。其中以秦國說證據充分確鑿,為眾多中外學者所公認。日本近現代采用“支那”一詞稱呼中國,沿用二百多年,至戰后為“中國”一詞所取代。
◎震旦
古代印度梵文稱中國為Cina,除譯作支那外,又有異譯成震旦的。東晉帛尸梨蜜多羅譯《佛說灌頂經》卷六云:“閻浮界內有震旦國。”即此。《周易·說卦》云:“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又旦,乃日出地平線之意。因“震旦”一名取義甚好,唐以后曾流傳使用,至近代又為“支那”一名所取代。
◎上秦
地名。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語言學家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纂的《突厥語大辭典》中,將桃花石解釋為秦國名,又將秦分為三部,稱東部宋朝為上秦,余下為中秦、下秦。據考察,馬赫穆德·喀什噶爾關于整個中國的概念,實際上也反映了當時中亞地區人們的普遍認識。
◎中秦
地名。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語言學家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纂的《突厥語大辭典》中,將桃花石解釋為秦國名,又將秦分為三部,稱北部契丹為中秦,余下為上秦、下秦。
◎下秦
地名。11世紀中國維吾爾族語言學家馬赫穆德·喀什噶爾編纂的《突厥語大辭典》中,將桃花石解釋為秦國名,又將秦分為三部,稱中國西部為下秦,即喀喇汗王朝統治下的喀什噶爾,余下為上秦、中秦。
◎中原
地名。與中土、中州同,均相對于邊疆地區而言。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帶,約當《禹貢》豫州地,因在九州之中而得名。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或指整個黃河流域。古所謂中原之地包括今陜西東部、山東西部及山西之南部,即周時王畿及漢族諸侯的封地。晉常以中原與江左對稱,宋代則以中原與東南和西北對稱。
◎西域
地名。漢以后對玉門關、陽關以西地區的總稱。有廣狹二義:廣義指古代玉門、陽關以西,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歐洲部分地區均在內;狹義則專指玉門、陽關以西歷代中原王朝統治或勢力范圍所及地區。漢武帝派張騫初通西域,漢宣帝時置西域都護府。唐在西域設安西、北庭二都護。以后各代,中原與西域也均在政治、經濟、文化上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亞歐海運暢通以前,橫貫西域的陸路長期成為東西方往來的交通要道。約自19世紀末以來,西域一名漸廢棄不用。
◎八帕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沿河湖分布的八塊小平原的習慣稱謂。位于中亞帕米爾高原之上。帕即帕米爾,出自塔吉克語,或說意為高寒而平坦的地方,或說意為“世界屋脊”。又分別稱之為:大帕米爾,小帕米爾,阿爾楚爾帕米爾,薩雷茲帕米爾,和什庫珠克帕米爾,瓦罕帕米爾,郎庫里帕米爾,塔克敦巴什帕米爾。帕米爾是中國傳統稱之為蔥嶺的地方,這里雖然有綿延的崇山峻嶺,但山嶺多呈緯向排列,又為東西交通提供了方便,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即從此通過。
◎塔克敦巴什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塔克敦巴什河的上源地區,因名。參見“八帕”條。
◎大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阿克蘇河的上源,因其地有大、小兩塊平原,故其較大一塊平原稱為大帕米爾。參見“八帕”條。
◎小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阿克蘇河的上源。因此處有大、小兩塊平原,故其較小的一塊平原稱為小帕米爾。
◎阿爾楚爾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薩雷庫里湖一帶。
◎薩雷茲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木爾加布河谷地。
◎和什庫珠克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喀拉庫里湖一帶。
◎瓦罕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瓦罕谷地,故名。
◎郎庫里帕米爾
地名。帕米爾高原上的八帕之一。位于喀拉湖一帶。
◎西洋(元明)
地名。①元明時以今南海以西(約自東經110°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遠及印度及非洲東部的廣大區域,概稱為西洋。明永樂至宣德時鄭和七次(一說八次)率領船隊遠航至南海,通常稱為下西洋。②明末以后,以指大西洋或歐美各國。
◎泰西
區域名。中國古代稱玉門關以西曰西域,南海以西曰西洋,但這些地理概念尚不包括中亞、西亞的印度洋一帶地區。而歐洲諸國更在此一界線之西,故中國典籍又稱歐洲諸國為泰西,即極西之地的意思。
◎西天
區域名。漢文佛教著作中對西域的稱謂,包括中亞細亞及南亞次大陸在內,為古代中國佛教徒西行求法經歷之處。或云專指印度,以其古名天竺,且在中國之西方,故曰西天。
◎天方
中國古籍對阿拉伯地區的泛稱。可能是麥加“禁寺”中“天房”的異譯。“天房”是伊斯蘭教朝拜的中心。中國元代文獻中已有“天房”的記載,如元劉郁《西使記》:“報達之西,馬行二十日,有天房,內有天使神……經文甚多……轄大城數十,其民富實。”至明代,始有“天方”一詞出現。《明史·西域列傳》:“天方,古筠沖地,一名天堂,又曰默伽。”故天方原即指麥加。據明費信《星槎勝覽》考證,天方即天方國。清魏源《元史新編·郭侃傳》改《元史·郭侃傳》中的“天房”為“天方國”,并注明“即漢之條支國也”,故“天方”又泛指阿拉伯。
◎富浪
中國元代史籍對歐洲的譯稱,全稱為歐羅巴洲。元明史籍又譯作發郎、佛郎、歐羅巴等,在今亞歐大陸西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接亞洲。其名最早見于公元前6世紀,源自古埃及語,意為日落的地方。
◎賢豆
中國唐代史籍對印度的另一稱謂,又作婆羅門、身毒、天竺、忻都、盈丟等。在今南亞次大陸,東瀕孟加拉灣,西臨阿拉伯海。公元前15世紀至前12世紀雅利安人入侵,在恒河各地建立城市。前6世紀出現佛教,逐漸成為國教。前321年形成印度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帝國——孔雀王朝。1000年穆斯林入侵,1526年建立莫臥兒帝國。1757年后逐漸淪為英國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47年被英國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自治領。1950年建立印度共和國,首都新德里。
◎葡都里家
中國清代史籍對葡萄牙的譯稱。明朝史籍譯作佛郎機或葡都麗家,清朝及近代史籍稱大西洋國、布路嘰士、波而都瓦爾、蒲桃牙、波爾堆加爾、葡萄亞等。在今歐洲西南伊比利亞半島西部。曾屬西班牙,1143年成為獨立王國。15世紀后先后向非洲、亞洲、美洲等地擴張。1581—1640年復受西班牙統治。1910年成立葡萄牙共和國,首都里斯本。
◎小亞細亞(Asia Minor)
指亞洲最西的半島。語源出自拉丁語。Asia為亞細亞,Minor意為小的。5世紀,歐洲人為了把離他們最近的那個半島突出部與整個亞洲區別開來,創造出“小亞細亞”這一稱呼,沿用至今。其輪廓仿佛是一個巨大的獸頭,昂然伸在黑海、馬爾馬拉海、愛琴海及地中海之間,東西長1100公里,南北最寬處700公里。其面積略小于中國四川省。在亞洲各大半島中名列第四。
◎中亞(Middle Asia)
亞洲中部地區名。是個有爭議的地理名稱。有廣義中亞與狹義中亞之分:德國學者洪堡認為中亞的地理范圍西起里海,東達興安嶺,南自喜馬拉雅山,北至阿爾泰山。前蘇聯學者認為中亞一詞專指中亞五個加盟共和國所在地區(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中國所謂廣義的中亞包括中國新疆及其以西中亞細亞一帶。狹義的中亞,則專指蔥嶺以東之天山南北地區。在歷史上這一地區同中國、伊朗、印度、西亞、希臘、羅馬、西歐以及歐亞草原的各民族,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海路開通之前,它是東西方交通和商路必經之地。也是東西方文化接觸和傳播的渠道,被稱為“文明的十字路口”。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就曾通過此地。
◎南亞(South Asia)
亞洲南部地區名。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錫金(已于1975年被印度并吞)。亦稱印度次大陸、印巴次大陸。因其面積小于洲,自成一相對獨立的自然地理單元,故稱次大陸。其范圍約在北緯8°~37°,東經61°~97°之間。北起喜馬拉雅山脈,西北界興都庫什山脈和蘇萊曼山脈,東瀕孟加拉灣,西傍阿拉伯海,南臨印度洋,是歐亞大陸外沿新月形地帶的中央部分。印度是南亞地區的中心,印度河流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文明發祥地之一。該地區連接中東和東南亞,靠近海灣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自古以來就是歐亞兩大陸及印度洋與西太平洋兩洋之間的交通紐帶,被稱為“東西方十字路口上的要地”。從公元前4世紀起,該地區與中國就有貿易關系。絲綢之路開通后,由西域及海上均可到印度諸國。中國的東方文明與印度文明交流日益頻繁。
◎西亞(West Asia)
亞洲西部的簡稱。其地處歐、亞、非三洲交接地帶,連接地中海、黑海、紅海、阿拉伯海和里海五個重要海域,故又稱“五海之地”。古代,該地區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曾創造過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在這里先后建立過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國、馬其頓王國、阿拉伯帝國以及奧斯曼帝國,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自古以來,是歐亞非三洲交往的必經之地。絲綢之路就是通過此地區,把中國特產運到了大秦(古代羅馬)。13世紀,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是通過西亞往返于中國大都(今北京市)與歐洲威尼斯之間的。
◎美索不達米亞(Mesopotamia)
希臘文的音譯,意為兩河之間的地區,即指西亞底格里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平原,形狀好像一彎新月,故又有“新月沃土”之稱。其前身為波斯灣的一部分,由于兩河泥沙長期沖積逐步形成了現在的平原。平原的北部和東部是安納托利亞平原、亞美尼亞高原和伊朗高原的邊沿,兩山與東南走向的扎格羅斯山脈是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北面的天然屏障。兩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文明發祥地之一。在古代,兩河流域北部是亞述帝國,南部是文明古國巴比倫及蘇美爾。7世紀,這里又是阿拉伯帝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7世紀這里是奧斯曼帝國的組成部分。早在巴比倫時代,兩河流域生產力就十分發達,商業貿易活動也非常活躍。幼發拉底河上的航船使巴比倫成為此地商貿和運輸的必經之地。底格里斯河旁的亞述城,商業發達,主要從事轉口貿易。這些貿易活動都間接地把中國商品轉銷到了非洲和歐洲各地。
◎中東(Middle East)
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提出來的一個地理概念。即按距離遠近稱東方各地為近東、遠東和中東。此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包括西亞和北非;狹義概念指西亞肥沃的新月地帶,即阿拉伯半島北端形如新月的肥沃地區,包括今黎巴嫩、約旦、敘利亞、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卡塔爾、巴林和科威特等12個國家。廣義的中東是世界文明發源的中心之一,尼羅河和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的文明,占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一半。這里自古是東西方交通和商業的要道,絲綢之路必經的地區和終點,在人類歷史發展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東非(East Africa)
非洲東部地區的泛稱。遠古時期此地又被稱為“努比亞”,為埃及人所統治。1世紀前后,努比亞人趕走了埃及人,建立了庫施國,首都在麥羅埃(今蘇丹首都喀土穆北約100公里處)。庫施國的商業貿易活動十分發達,除了與埃及等非洲國家有商業聯系之外,還經過紅海與印度、西亞、東亞及中國有了來往。現在喀土穆博物館還珍藏著一只從麥羅埃出土的中國古代金屬瓶子。4世紀時庫施國衰落,國家分裂。直到15世紀時信奉伊斯蘭教的芬吉帝國才統一了蘇丹等地。7世紀至10世紀,許多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遷居東非海岸,于是,該地區出現了一些城市國家,如索馬里的摩加迪沙、肯尼亞的蒙巴薩、坦桑尼亞的奔巴島和基瓦爾等。這些城市都為古代東非重要商業活動中心。中國同東非直接的海上交通,開始于唐代,到宋以后雙方交往更為頻繁。中國商人通過絲綢之路用自己的金、銀、瓷器及絲綢,換取該地區出產的乳香、肉桂、象牙、犀角等。近幾十年,在東非海岸,北起索馬里,南至莫桑比克,發掘出大批中國銅幣和瓷器碎片,其中少量是唐朝的,大量是宋、元、明三朝的。
◎北非(North Africa)
非洲北部地區的泛稱。包括今埃及、蘇丹、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等六國及亞速爾群島和馬德拉群島。區內70%居民為阿拉伯人,阿拉伯文化及伊斯蘭教為本區社會生活的基本特色。其地處撒哈拉沙漠北側,西北屬阿特拉斯山區,中部為撒哈拉沙漠區,南部是埃塞俄比亞高原和東非高原的斜坡,靠近赤道。撒哈拉沙漠覆蓋了北非4/5以上的土地面積。沙層下石油和天然氣儲量很大。北非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居住在尼羅河下游的古埃及人就發展了灌溉農業,發明了冶銅術,約公元前3000年就建立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奴隸制中央集權國家——美尼斯王朝。通過絲綢之路,中國古代東方文明與北非古文明有了密切的交流。
◎利凡得(Levnt)
地中海東岸國家和島嶼的泛稱,包括敘利亞、黎巴嫩在內的從埃及到希臘的廣大地區。此地名在莎士比亞時代即已使用,原為一拉丁文動詞Levare的過去分詞,意為升起。16—17世紀時有高利凡得(High Levnt)之稱,意為遠東。德語Levant意為太陽升起,轉意為東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此名專指法國委任統治地敘利亞和黎巴嫩。又譯利凡特,中古時期,古絲綢之路已達到這一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