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絲綢之路辭典
  • 周偉洲 王欣
  • 1237字
  • 2020-08-25 09:28:16

【河南】

◎東京

都城名。唐顯慶二年(657)以洛陽為東都,又稱東京。天寶元年(742)定稱東京。洛陽為歷朝古都,絲綢之路另一起點。參見“洛陽”條。

◎洛陽

都城名。“洛”本作“雒”,三國魏改。故城有二: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白馬寺東二里洛河北岸,原為周成王時周公營建的成周城,因位于雒水之北,戰國時更名雒陽。周敬王為避王子朝之亂,遷都于此,加以擴建,春秋后期成為最繁華的都會之一。因地處天下之中,交通便利,而且左據成皋,右阻澠池,前有伊闕,背靠黃河,利于防守。東周以后,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均建都于此,遂成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最繁榮的都市之一。漢、魏故城南北長九里七十步,東西寬六里十步,故被稱為“九六城”。北魏時,有三市:西面西陽門外有著名的洛陽大市,附近為商人和手工工人居住區;南面宣陽門外有四通市和外商聚居區;交易農產品和牲畜的小市在東面青陽門外。東漢時,有太學生3萬余人。著名古跡有漢明帝所建的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佛寺。北魏所鑿龍門石窟佛像,是中國偉大的藝術珍品。北魏全盛時,全城有佛寺500所,佛塔多不勝數,北魏末年,與故城毀于戰火。隋以后廢。一在今漢魏故城西十八里,即今洛陽市。隋大業初建,以為東都。隋唐洛陽故城據《新唐書·地理志》,周圍約七十里,是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都市。隋有東、南、北三市,唐增設西市,都是國際性市場。隋(煬帝)、武周、五代后唐均都于此;五代梁、晉、漢、周、北宋、金(宣宗以后)均以此為陪都。隋以后先后為河南郡、河南府、金昌府、河南路治所。今洛陽舊城系金哀宗時改筑,周長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僅當隋唐故城洛北、瀍西的一小部分,近年來對漢魏、隋唐故城遺址都作過考古勘查,并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河南尹

政區名。本秦三川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改名河南郡,治雒陽縣(今洛陽市東北)。東漢建武十五年(39),因國都設立在此,改為河南尹。西晉再改為河南郡。北魏太和中遷都洛陽,又改為河南尹。北周改為洛州。隋初曾改稱豫州、河南郡,尋又復洛州之名。唐開元元年(713)升洛州為河南府,五代迄宋因之。元時又為河南府路,明清復為河南府。其轄境大致相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南,原陽、中牟等縣以西,孟津、汝陽等縣以東,汝州、密縣、新鄭(登封除外)等市縣以北地區。

◎弘農郡

郡名。西漢元鼎四年(前113)置。取弘大農桑之意。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市北20公里處。轄境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陜西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北魏時為避魏獻文帝拓跋弘諱,改為恒農郡。北周復弘農舊名。隋初郡廢,大業間又復置,義寧元年(617)改名鳳林郡。唐初改為陜州。弘農是古代關中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連接點,東西出入的必經之地。

◎弘農

縣名。西漢元鼎三年(前114)于舊函谷關地置。治所在今河南靈寶市北20公里處。東漢靈帝曾名恒農,晉復舊。北魏獻文帝為避諱又改恒農,北周復舊。隋大業中移今靈寶。唐神龍初又改恒農,開元中復舊。宋初改名常農,后又改名虢略。元省。其故治又歷為弘農、恒農、鳳林等郡及虢州治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和县| 桓台县| 丰顺县| 会昌县| 南皮县| 华宁县| 平原县| 得荣县| 澜沧| 威海市| 清远市| 德昌县| 高雄市| 曲周县| 远安县| 西充县| 利津县| 衢州市| 高密市| 巨野县| 佳木斯市| 郁南县| 萍乡市| 象山县| 岑巩县| 黔西县| 蒙城县| 密云县| 嘉鱼县| 武清区| 石河子市| 镇江市| 班戈县| 成安县| 仁布县| 鞍山市| 连平县| 晴隆县| 新乡市| 阿图什市| 屏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