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動教學設計:用腦做培訓
- 孫波
- 1052字
- 2020-08-06 15:56:31
第一部分 互動教學流程設計

你是否觀察過一個玉匠雕刻一個玉雕作品的過程?在拿到一塊玉后,玉匠通常會經歷兩個比較大的階段:先根據玉的形狀在腦海里形成一個創作方向,在玉上描摹好大致的輪廓,如一只兔子、一根樹枝等;等大致的輪廓設計好并雕琢出來后,再進行每個部分的精雕細琢,直至完工。
為一段課程內容設計教學流程需要經歷類似的過程,我們通常會分兩個階段去設計。
第一階段是整體教學活動設計。這就好比從空中俯瞰一個課程,先獲得課程的全貌,然后對課程進行整體設計。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思考并回答以下兩個問題。
● 需要在哪里添加教學活動?
● 添加的教學活動應該起到什么作用,達到什么目標?
我常常聽到很多人在設計課程時自言自語:“這段內容特別不好講,也沒什么好講的,我們做個討論吧,20分鐘就過去了。”這是典型的“拍腦袋”或者憑直覺去設計課程。這種方法主要是基于滿足講師的需要(我需要用教學活動來解決“內容不好講”的問題),而不是基于學員的需要在進行設計。大腦有自己的學習規律,了解這些規律并遵循這些規律的要求來設計教學活動是設計的根本。
整體教學活動設計階段好比在為一塊玉尋找可以進行雕刻創作的大致方向。在完成這個階段后,才能思考第二個階段——單個教學活動設計。
第二階段是單個教學活動設計。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對要添加的每個教學活動進行精雕細琢,包括每個教學活動的設計流程、設計細節、設計問題的措辭等,讓教學活動的設計更加合理、更加貼合課程內容和實際的授課場景。在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關注以下兩類問題。
● 教學活動中的關鍵研討問題的設計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教學目標,是否能滿足講師的授課需求。
● 圍繞關鍵研討問題的活動流程是否合理,如小組的分組方式、匯總答案的方式、學員可以使用的材料等是否合理且有效。好的研討形式尊重學員,能吸引學員參與并最大限度地激發學員的主觀能動性。
本書的第一部分為大家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框架與方法,協助大家完成上述兩個階段的設計。
第一章是為設計整體教學流程而準備的工具,即整體教學流程的設計框架。這個框架說明了一門課程從開始到結束,哪些環節需要添加教學活動,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要實現哪些教學目的。第二章是為設計單個教學活動而準備的工具,即單個教學活動的設計框架。這個框架說明了講師在設計一個具體的教學活動時,應該遵循什么樣的步驟,以及每個步驟的操作要點是什么。第三章根據人的大腦的一些認知特征和認知原理,分享了一些可以不斷檢查和優化教學流程與教學活動的方法,讓教學流程與教學活動更加符合大腦的需求,以提升學習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