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大學精神

19世紀英國著名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從詞源學的角度認為,“大學(university)是傳授普遍(universal)知識的地方”,既是知識的集中地,又是講授知識的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人聚集到同一個地方探索高深的學問、彼此溝通、交流與傳播思想。大學是對高級精神生活的追求。根本上,大學的產生是為了一種公開的信仰和使命,大學的存在則是為了實現人類自身關于普遍主義真理的理念。(28)大學之為大學還必須有自己的使命、精神和理念,這些構成了大學的靈魂;有靈魂的大學是人們追求的目標。

1.大學精神解讀

“大學精神”是在某種大學理念的支配下,經過所在大學人的努力,長時期積淀而成的穩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學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它給大學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樓、圖書館、林蔭道等的建筑群落,也不僅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價值觀念、理性思考、創新、智慧與博大胸懷的代表。大學精神之于大學正如土壤、空氣、水、陽光之于植物的生命一樣重要。“大學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質疑批判精神、創新創造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質疑批判精神。大學的質疑批判精神首先表現為大學教師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統與現實,否定非科學的內容,破除迷信與保守主義,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可以這樣說,大學的教學與科研發展史就是科學史重要過程的展開史,是一個肯定與否定相結合的揚棄過程。其次,大學批判精神是對社會現實的理性反思和價值構建。進入技術時代后,技術性淡化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對他人的熱情和敏感,結果,人性變成了技術的犧牲品。同時,人性又屈服于技術,把技術置于較高的地位。科學與人文分離的結果就兩個極端而言,導致人的異化:一種是只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另一種是不懂技術、奢談人文的“邊緣人”。這種現實的改變需要通過大學質疑批判精神來推動。

創新創造精神。創新創造精神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重要力量。文化的繼承不能依賴生理遺傳,而是以社會遺傳的方式傳遞。教育從一開始就成為傳遞和保留人類文化的重要手段。愛因斯坦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來理解學校:“學校向來是把傳統的財富從一代傳到下一代的最重要的手段。”從洪堡提出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看,科學研究成為大學的一個基本職能,現在大學科研成果的多少也就是標志著大學對社會的貢獻的大小。如果把大學為社會培養的創造性人才稱為高素質的勞動者,那么,大學的科研成果則是對社會生產力的又一直接貢獻,二者共同構成了大學的生產力與生命力的標志。“斯坦福精神”之所以被世人稱道,關鍵在于它擁有眾多的諾貝爾獎及全美科學獎的獲得者,擁有把科學研究轉化為生產力的硅谷效應,也就是說,它代表性地體現了大學的創新創造精神。

社會關懷精神。在工業化、信息化的社會里,大學已經被越來越深入地卷進社會機器的運轉之中。社會關懷精神成為大學的一種重要精神內容,尤其是在技術工具理性時代,社會發展導致的諸多問題的解決需要大學來關懷和呼吁,包括培養高質量的人才、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及擴大其社會影響力等;也包括大學對社會精神文明的參與和建設。除了在生產力方面對社會的貢獻外,大學通過直接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和宣傳為社會提供精神產品,包括哲學研究、文學創作與批判、思想道德建設等。知識分子在創造知識和批判社會的同時,又把各種精神產品傳導到社會,為社會發展中的人提供直接的內容。大學既要堅守大學的象牙塔精神,以探求真理為宗旨;更要關注社會現實,關注人的發展。

2.大學精神的體現

伯頓·克拉克從社會學的角度對大學進行了定位和描述:它是控制高深知識和方法的社會機構。其基本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構成各民族中比較深奧的那部分文化的高深思想和有關技能。其具體的活動表現在:一是知識的構建,當學者們對歷代留傳下來的書面材料和口頭材料進行思考、記憶和批判性評論時,他們起到了保存和提煉知識的作用。二是知識的延續,當他們教書時,他們總是在經過深思熟慮后把大量知識傳授給他人。三是知識的實踐,即當學者實際運用他們的知識為社會其他部門提供幫助時,他們所從事的是直接應用知識的工作。總之,在大學組織中,知識是材料,研究和教學是主要的技術。(29)由此我們也看到,大學通過匯集各派學者,成為觀點匯集和學術爭鳴的平臺,成為舊思想駐留地、外來思想的登陸點和新思想孕育的場所,由此形成一個學術場域,使思想時刻面臨對手。(30)

第一,學術志業者的匯聚與互動。大學在中世紀產生時,是一個具有行會性質的由學者組成的社團。起初,學者的社團既指學生組成的社團,也指教師組成的社團,又指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社團。但大學主要指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旨在探索學問、追求真理的社團。通過建立社團,學者們可以設置行業標準,保護自身利益,共同切磋學問。正如科塞所言,從一開始,人們對理想學問的探求就把大學看作唯一能找到的庇護所,由此使貫穿數代學者不間斷的知識事業能夠取得一個立足之地,這對知識進步是絕對必要的。(31)通過社團這種形式,大學從一開始就享有很大的自治權,同時又給棲身其中的學者以學術自由。中世紀以后的教育家大都接受了“大學是學者的社團”這一理念。在20世紀,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認為,大學是一個由學者和學生共同組成的追求真理的社團。雅斯貝爾斯指出,社會希望在它的疆界之內的某個地方開展純粹的、獨立的、沒有偏見的科研,提供探索真理的服務,大學正是社會需要的這種機構,它把以探索、傳播科學真理為指向的人聯合在一起,共同追求真理。美國教育家赫欽斯也繼承了“大學是學者的社團”這一理念,他在《學習化社會》中指出:“大學是人格完整的象征,保存文明的機構和探求學術的社會”。赫欽斯不但把大學視為一個學術社會,而且希望把現代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與傳統的大學理想結合起來,創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社會。

第二,知識體系的傳播與延續。中世紀大學的主要職能是教學,因此,大學也就是傳授普遍學問的場所。這一理念也為后世所接受,成為許多人的大學理想。盡管19世紀英國教育家紐曼在《大學的理念》一書中指出:“如果要用簡短而又通俗的語言來闡明‘大學是什么?’可以用一句古語來表達,就是‘大學是探索普遍學問的場所’”。但雅斯貝爾斯認為,“人的求知欲的本質特征在于單一性和完整性”,而不同學科的整合只有在知識形成一個整體時才達到最高境界,因此,盡管學者們在學科和研究課題上有很大的差異,大學仍需要學者們依靠共同的科學觀而聚集在一起,實現人的基本求知欲,探索知識,追求真理。他說:“每一個時代的大學都必須滿足實用職業的要求,從這一角度看,它和古老的實用學校是一樣的,但是大學卻帶來了一個嶄新的觀念,那就是把實用知識收納在整體的知識范圍之內。”因此,大學“對知識的探索無所不包,凡是世界上的知識,都應納入大學的范圍,成為學習的目標。”1865年,美國康乃爾大學成立,該大學的創辦者康乃爾的大學理想也是傳授普遍知識,他的那句名言——“我將創辦一所任何人在任何學科都能獲得教學的機構”,至今仍是康乃爾大學的辦學宗旨,以強調通用性而聞名的康乃爾大學課程計劃“康乃爾計劃”,便體現了康乃爾的辦學思想和精神。

第三,高深學問的探索與構建。這主要通過真理的探索和人才培養來完成。哈佛大學第二十四任校長普西在《學者的時代》的一書中指出:“每一個較大規模的現代社會,無論它的政治、經濟或宗教制度是什么類型的,都需要建立一個機構來傳遞深奧的知識,分析、批判現存的知識,并探索新的學問領域。換言之,凡是需要人們進行理智分析、鑒別、闡述或關注的地方,那里就會有大學。”在歷史上,大學由“學館”發展而來,大學是探索和傳播普遍的高深學問的機構,而學館則是探索和傳播某一方面的高深學問的學校。高深學問(higher learning)是大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和邏輯起點,因此,許多教育家也堅持認為大學就是探索和傳播高深學問(或稱真理)的機構。洪堡是較早闡述這種大學理念的教育家,在《論柏林高等學術機構的內部和外部組織》中,洪堡指出,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它總是把科學當作一個沒有完全解決的難題來看待,它因此也總是處于研究探索之中”。大學不是高級中學,也不是專科學校,而是帶有研究性質的學校,它一方面進行純科學的研究,從而發展科學,探索真理,一方面將研究過程與教學過程結合,“由科學而達至修養”,培養人才。美國著名教育家弗萊克斯納指出:“大學是學問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識,增進系統的知識,并在中學之上培養人才。”因此,真正的大學吸引著最有能力的學者和科學家以及最真誠的學生來研究和探討學問。他反對把大學變成一個公共服務機構,認為,如果“大學是一個‘公共服務機構’的話,那么大學就會變成一個不同的東西,這個東西可能會有自己的用處,但肯定不再是大學。”根據弗氏的看法,當時沒有一所大學符合他的這種大學理念。因此,他用一個新名詞——“高深學問學院”來命名他心目中的大學。

第四,社會服務的功能與價值。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教育研究與革新中心的報告指出:“從歷史上看,大學為社區服務的觀念源自美國贈地學院創辦的時代。”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家克拉克·科爾也指出:“公共服務概念始于美國的贈地學院運動。”1962年美國頒布《莫雷爾法案》,規定聯邦政府向各州提供聯邦土地,在每個州至少資助一所從事農業和工藝教育的學院。“這些學院要在不排斥科學、經典學科和軍事戰術課程的前提下,教授與農業和工藝有關的學科。”雖然《莫雷爾法案》并沒有要求贈地學院直接為社會服務,但直接為社會服務卻成為一些贈地學院的目標。在康乃爾大學獲得特許狀的慶典上,康乃爾大學的創建者伊茲拉·康乃爾指出:“這所學院將使科學直接服務于農業和其他生產行業。”贈地學院不但培養工農業生產需要的專門人才,而且研究工農業生產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問題,推廣科學知識和技術。在1904年出任威斯康星大學校長的就職典禮上,范·海斯指出,威斯康星大學應該為實現威斯康星州的改革目標服務,成為全州所有人的大學。威斯康星大學與政府部門、社會間建立了雙向的合作、服務關系,使威斯康星大學與州融為一體,整個州都成了大學的校園。“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與傳授并對其他州立大學甚至私立大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社會服務逐漸成為美國大學的一個重要職能,并成為一種具有世界影響的大學辦學理念。

主站蜘蛛池模板: 托克逊县| 康马县| 西林县| 龙游县| 敖汉旗| 遵化市| 四平市| 新和县| 罗山县| 淮安市| 遂昌县| 吉木萨尔县| 保德县| 阿瓦提县| 渝中区| 永年县| 宜良县| 射洪县| 白朗县| 成武县| 双桥区| 长乐市| 定远县| 龙川县| 峨眉山市| 兴和县| 昌黎县| 亳州市| 弥勒县| 梁山县| 台湾省| 九龙城区| 交城县| 依兰县| 睢宁县| 微博| 夏河县| 张掖市| 商南县| 剑阁县| 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