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大學》(2)

傳十章

第一節 明明德,奠定人生之基

原文

《康誥》[1]曰:“克[2]明德。”《大甲》[3]曰:“顧諟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7]自明也。

注釋

[1]康誥:《尚書·周書》中的一篇。《尚書》是上古歷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之一,稱為“書經”。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康誥》是周公封康叔時作的文告。

[2]克:能夠。

[3]大甲:《太甲》。《尚書·商書》中的一篇。

[4]顧:顧及,惦念。諟:此。明命:光明的稟性。

[5]帝典:《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俊:與“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

[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高尚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德性。”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故事

周處悔過自新

三國末期,在東吳義興陽縣,也就是如今的江蘇宜興,有一個叫周處的少年。他的父親曾是鄱陽太守,但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去世了。

周處還不到二十歲,就已經臂力過人。他兇暴強橫,好與人爭斗,整天騎著馬在街上馳騁,在山林打獵,縱情任性,隨心所欲,成為當地百姓的禍患。

當時義興的山里有一只猛虎,水里有一條惡龍,經常傷人,當地百姓將它們與周處并稱為“三害”,而三害中,周處還是最嚴重的那個。

有一天,他問一個面帶憂色的老人家:“如今時局安穩,風調雨順,你為什么還不快樂呢?”老人嘆口氣說:“三害未除,又怎么快樂得起來啊!”周處說:“若是擔心這個,我可以為你們除掉。”

周處便進山去射死了猛虎。又跳到水里與蛟龍搏斗,水流湍急,蛟龍兇惡,周處與它一邊搏斗一邊漂流,有時候露出水面,有時候沉到水底,漂出去幾十里路,三天三夜都沒有回來。當地人以為他一定是死了,于是高興地慶賀。

周處最終殺死了蛟龍,回來以后發現人們如此慶賀,才知道自己竟然這么被人痛恨。

周處心中自悔,當下就離開家鄉去尋找當時的名人陸機和陸云。陸機不在,他把自己的經歷都告訴了陸云,并且說:“我現在想要學習道理提高修養,可是年紀大了,恐怕已經太遲。”陸云說:“古人認為即便早上明白了圣賢之道,晚上就死去也是甘心的,何況你尚且年輕,只要確立了堅定的志向,還用擔心好名聲不會顯露出來嗎?”

周處于是浪子回頭,勵志好學,很快便取得成就,不僅遵循忠信克己的圣人之道,而且顯露出文學的才能。一年之后,就當了東吳的官員。

后來,吳國被滅,晉朝建立。

晉軍大將王渾在建業宮中開慶祝酒會,半醉時問底下的吳臣:“你們的國家亡了,不難過嗎?”周處站出來說:“漢朝末年天下分崩,三國鼎立,魏國滅亡在前,吳國滅亡在后,該難過的又哪里只是一個人?”曾是魏臣的王渾慚愧極了。

周處出仕西晉后,剛正不阿,得罪了很多權貴,最終在被派往西北討伐氐羌叛亂時,孤軍奮戰,遇害于沙場。

周處死前在戰場上留下一首詩:“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甘粱黍,期之克令終。”意思是:“走吧,走吧,世上的事已經完結了,就騎上馬去,看看西戎外族吧。我甘心把低劣的野菜當作美食(我這個出身低微的人聽命于尊貴的皇親),只希望自己能堅持到最后啊。”

周處死后被追贈了“平西將軍”頭銜,并且留下著作《默語》三十篇及《風土記》,也曾撰集吳國歷史。《風土記》是記述地方風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陽等等習俗,所依據的便是這一部《風土記》。吳地也留下了“周處除三害”的傳說。

評論

周處的生平經歷充分展示了“明明德”的過程。

他天性具備明德,只是由于生長環境的問題(比如父母早逝),明德被蒙蔽,才成為一大禍患。他斬殺猛虎、蛟龍之后受到的刺激,以及陸云醍醐灌頂的點撥,就是他“明”自身之“明德”的開始。經過不斷的學習修為,周處成為一代名臣。他的為人和能力既影響了當時的人們,也隨著史籍和傳說影響著后人。這便是“明”他人之“明德”了。

第二節 日日新,塑造人生之要

原文

湯[1]之《盤銘》[2]曰:“茍[3]日新,日日新[4],又日新。”《康誥》曰:“作[5]新民。”《詩》[6]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7]。

注釋

[1]湯:就是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

[2]盤銘:刻在器皿上的文辭。盤,是指商湯的沐浴器皿。《盤銘》就是商湯刻在沐浴器皿上用來自我警戒的箴言。

[3]茍:如果。

[4]新:文中本義是指洗澡去除身體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進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

[5]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里面說的“親民”。意思是使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

[6]《詩》:這里的句子出自《詩經·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是說周朝所稟受的天命。

[7]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沒有一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

譯文

商朝君主湯的《盤銘》箴言說:“如果一天能夠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民煥發一新的風貌。”《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諸侯國,但卻能夠稟受新的天命。”因此,品德高尚的君子要處處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

故事

王安石 傷仲永

北宋年間,在離王安石家鄉不遠的江西金溪縣,有一戶姓方的人家,祖祖輩輩都是靠種田為生。方家的小兒子叫方仲永,自然也是從小過著村居生活,每日只在田間玩耍,不僅沒有學習讀書寫字,甚至也沒有見過別人讀書寫字。

方仲永五歲時的一天,他忽然哭喊著跟家里的大人索要筆墨紙硯,不拿給他就一直哭鬧不止。父親覺得非常奇怪,就到鄰居家里借來給他。他拿到后居然立刻就寫了四句詩,主要內容是表達贍養父母、團結宗族的意愿,還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件事很快就傳揚開了,全鄉的秀才讀書人都驚訝于這件奇特的事,每個人都想要看一看這位神童寫下的詩句,于是爭相傳閱。

從這一天開始,無論是誰指定了一個題目或事物,方仲永都能立刻寫出一首詩來,而且詩的文采和旨趣都很有值得欣賞稱道的地方,同縣的人都為此驚奇,認為這是上天授予的才能,漸漸就開始有人請他們父子到家中作客,還有人準備了禮物錢財專門來請仲永作詩。

仲永的父親自然為此高興得意,尤其看到有利可圖之后,就天天帶著仲永在全縣境內四處去拜訪達官貴人,也不讓仲永讀書學習。

在外做官的王安石聽說了這件事,但是一直沒有機會回鄉看看仲永。

明道年間,王安石跟隨父親一起回到了家鄉,在舅舅家里見到了這位著名的神童。此時方仲永已經有十二三歲了,大家叫他寫詩,寫出來的詩句明顯退步,已經不能與前幾年的傳聞相稱了。但是仲永的父親仍然不讓仲永讀書學習。

又過了七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家鄉,去舅舅家里探望的時候,再次打聽起仲永的情況。王安石的舅舅回答道:“如今他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么差別了。”

王安石對此非常遺憾傷感,他說:仲永的理解和領悟能力是上天賦予的,他的天資遠遠超出那些具有普通才能的人。他最終變成一個平庸的人,就是因為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沒有繼續學習。像仲永這樣聰明才智超群的人,不受教育不學習尚且要淪落為普通人,那么,世上大多數天資平凡的人如果不學習的話,是不是連達到一個普通人的水準都很困難呢?

王安石本人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但是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又從小跟隨父親宦游南北各地,閱歷豐富,眼界開闊,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

他飽讀詩書,勤奮好學,其筆下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的詩文革新運動,也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他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做出了貢獻,與韓愈、柳宗元等人一起被后人并稱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的不斷學習進步不僅表現在學問上,更表現在道德修養和胸懷見識上。隨父親游歷期間,他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貧”、“積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志。王安石最終于四十九歲那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以宰相之職在全國開始推廣變法革新運動,其宗旨是“變法度,易風俗”、“富國強兵”、“起民之病,治國之疵”,既要教化民眾,又要讓民眾過著富裕的生活,最終實現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居樂業的治世。

但是因為改革措施觸動了很多貴族地主及當權者的利益,新法推行遭到了激烈的反對和阻撓,王安石的政治理想最終沒有實現。

而在將近九百年之后,公元一九三〇年,美國經濟進入大蕭條時期,當時的農業部長華萊士正是仿照北宋王安石的青苗法,在美國建立常平倉(中國古代儲備糧荒平抑糧價的政府糧倉),一方面實施農業貸款,一方面收購多余的物資和糧食食品,免費發給城市人民,不但解決了糧荒問題,還維持了糧食物資價格的穩定,為美國度過經濟大蕭條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評論

方仲永擁有讓人艷羨的天賦,但是因為不肯學習無法進步,導致他的天才如曇花一現,雖美麗卻短暫,最終也沒有獲得任何成就,如果不是王安石的記載,恐怕連名字都早已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之中。而王安石孜孜不倦、銳意進取、勇于革新,最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第三節 止于至善,成就人生之本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詩》云:“瞻彼淇[4]澳[5],綠竹猗猗[6]。有斐[7]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8]。瑟兮僩兮[9],赫兮喧兮[10]。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11]也;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詩》云:“於戲,前王不忘[12]!”君子[13]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14]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1]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引自《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國境。古代指直屬于天子的疆域,即都城及其周圍的地區。止,有至、到、停止、居住、棲息等多種含意,隨上下文而有所區別。在這句里本意是居住的意思,指的是人和物都有其應該到達的處所和境界。

[2]緡蠻黃鳥,止于丘隅:引自《詩經·小雅·綿蠻》。緡蠻,即綿蠻,鳥叫的聲音。隅,角落。止,棲息。

[3]“穆穆”句:引自《詩經·大雅·文王》。穆穆,儀表美好莊重的樣子。于,句首的贊嘆詞。緝熙,光明的樣子。止,語助詞,無意義。

[4]淇:指淇水,在今河南北部。

[5]澳:水邊彎曲的地方。

[6]猗猗:茂密蔥郁的樣子。

[7]斐:文采,文雅。

[8]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好像是做骨器,要切斷、磋光;好像是做玉器,要琢開、磨光。這句話是表明對治學修身應有精益求精的態度。

[9]瑟兮僩兮:莊重嚴謹而又胸襟開闊的樣子。

[10]赫兮喧兮:顯耀盛大的樣子。喧,《詩經》原文作“諼”,遺忘。

[11]恂栗:恐懼,戒懼,這里有謙虛謹慎的意思。

[12]於戲,前王不忘:引自《詩經·周頌·烈文》。於戲:嘆詞。前王:前代賢王,指周文王、周武王。

[13]君子:指的是后繼賢王。

[14]小人:后代的百姓。

譯文

《詩經》說:“國都及其周圍千里,都是老百姓向往居住的地方。”《詩經》又說:“細聲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丘上。”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應該棲息的地方,難道人反而還不如鳥兒嗎?”《詩經》說:“儀表莊重美好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德行高尚,使人無不敬慕。”身為國君的,要做到仁愛;身為臣屬的,要做到恭敬;身為子女的,要做到孝順;身為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青青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君子文質彬彬,他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他態度莊重而胸襟開闊,儀表堂堂又赫赫。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以忘記!”這里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說做學問的態度;“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說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態度莊重”,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以忘記!”是說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善”的最完美境界,所以人們自然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賢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后世的君主們能夠尊重前代君王所尊重的,親近前代賢王所親近的,后代平民百姓也都愛好前代賢王所愛好的,享受前代賢王所賜予的。這就是前代賢王雖然去世,但不會被人們忘記的道理。

故事

黑暗世界的明燈——德蕾莎修女的故事

她是世界上獲得各種重要獎項最多的人之一,同時也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之一。她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卻被許多世界知名大學授予各種名譽博士的稱號。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說:“見到她,你會感到深切的謙遜,感到溫馨的力量、愛情和勇氣。”她就是德蕾莎修女。

公元一九一〇年,德蕾莎修女生于馬其頓一個富裕的阿爾巴尼亞家庭。十二歲時,她便萌生出做修女的愿望。十八歲那年,她遠赴印度受訓,成為修女。二十七歲時,她升任女修道院院長。

公元一九四八年,三十八歲的德蕾莎修女離開愛爾蘭的羅瑞托修道院,來到印度貧窮人口聚集的城市加爾各答。這里棄嬰之多,景象之慘,實在是令人觸目驚心。她脫下了藍色道袍,改穿當地婦女常穿的白色棉紗麗,并立即開始了在貧民窟的工作,照顧服侍那里的棄嬰、瀕死者、麻風病人及赤貧的人。

她興辦貧民學校,和其他修女一起承擔了收養棄嬰的工作:丟棄在修道院門口的嬰孩,其他地方的棄嬰,窮人自己養不起的孩子……這項善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收養的棄嬰也越來越多了,使得購買奶粉、糧食及藥品的經費經常短缺。但奇怪的是,每當這時候,總會有人幫她們渡過難關。

除了收養、照顧棄嬰外,德蕾莎修女對其他需要幫助的窮人也會伸出援手。有一次,她發現一位老婦人倒在路上,頭上殘留著血跡的傷口爬滿了蒼蠅和蛆蟲,破布裹著的腳上爬滿了螞蟻。德蕾莎發現老婦人還有呼吸,就趕緊把她送到了附近的醫院。醫院見垂死老婦人的窮困模樣,不想接收,德蕾莎修女義正詞嚴地說:“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責任不在醫院,但作為醫院想辦法給予治療卻是必需的!”醫院這才對老婦人予以治療。

由于經常遇上此類事情,德蕾莎修女決定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善這種狀況。終于,她在加爾各答著名的卡里寺院得到了一處免費的地方,為貧困的病人提供休養,修女們就將二十多位最貧困、最痛苦的人先安頓了下來。

有一天,在一個垃圾堆旁邊,德蕾莎修女發現了一個皮薄如紙、嶙峋如骷髏般的老人,雖有一息殘存,但蛆蟲已經爬上肌膚。德蕾莎修女把老人搬進屋子,喂他飲食,清洗他的身體,從傷口里清除蛆蟲。那衰弱將死的老人輕輕地問她:“你怎么能夠忍受我的臭味?”她輕聲回答:“比起你身上的痛苦,這根本算不了什么。”在垂死之際,老人努力對德蕾莎修女微笑:“你是應當受到贊美的。”德蕾莎修女回他以微笑:“應當受到贊美的是你,你不要贊美我。”

還有一位老人在臨死前拉著德蕾莎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語低聲地說:“我一生活得像條狗,而我現在死得像個人。謝謝了。”

不知有多少被社會拋棄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從這位貌不驚人的修女身上獲得尊嚴的補償。德蕾莎修女所顯示的那種精神——對窮苦人無條件的尊重,是很難在別處找到的。

德蕾莎修女先后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了五十余所學校、醫院、濟貧所、青年中心和孤兒院。四十歲時,建立“仁愛傳教修女會”。

她獲得過多個國際性獎項,公元一九七九年獲諾貝爾和平獎。授獎公報對德蕾莎修女的評述是: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處境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最真誠的關懷與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舍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而德蕾莎修女本人的人生戒律是:你今天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人遺忘。不管怎樣,還是要做善事;將你所擁有的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樣,還是要把最寶貴的東西獻給世界。

公元一九九七年,這位身材矮小、廣受愛戴的修女,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評論

德蕾莎修女堪稱超宗教的杰出女性,她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為不同宗教、不同種族、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溝通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她終生的理想是——要為窮人做實實在在的事,并用行動實現了這個理想。她為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服務,讓他們感受到了愛、溫暖和尊重的力量,點燃起他們對生命的希望。她的精神屬于全人類。

第四節 知所先后,接近做人做事之道

原文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1]無情者,不得盡其辭[2],大畏民志[3]。此謂知本。

注釋

[1]“子曰”句:引自《論語·顏淵》。聽訟,即審理訴訟。猶人,和別人一樣。

[2]無情者,不得盡其辭: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狡辯。

[3]民志:民心,人心。

譯文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件的能力,我和別人一樣。但是我力求做到的是盡力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能夠花言巧語為自己辯解,使百姓心中敬畏。這就叫作認識了根本的道理。

故事

馮諼為孟嘗君市義

戰國時期,齊國公子孟嘗君禮賢下士,廣招門客,與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名,時人共稱為“戰國四公子”。

齊國有一個人叫馮諼,窮到不能養活自己,就托人去找孟嘗君,想在他的門下寄居做一個食客。孟嘗君問他有什么特長,他回答說沒有什么特長;又問他有什么本事,回答說也沒有什么本事。孟嘗君笑了笑,但還是接受了他。

孟嘗君的慣例是按照才能大小把食客分成三個等級的,上等出入乘車,中等餐餐有魚,下等則只吃素菜,基本上就是混飯吃的。手下人覺得孟嘗君是看不起馮諼的,就按下等對待,給他吃的飯菜很粗劣。

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就倚著柱子彈著自己的劍,懶洋洋唱道:“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這里吃飯沒有魚。”左右的人把這事當笑話告訴了孟嘗君,孟嘗君卻說:“就給他吃魚吧!按照中等門客的生活待遇。”

又過了一段時間,馮諼又彈著他的劍,唱起來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出來進去沒有車。”左右的人和其他門客當場就取笑起他,并把這件事告訴給孟嘗君。

孟嘗君則說:“那就給他車子吧!按照上等門客的生活待遇。”馮諼于是乘坐他的車,高舉著他的劍,去拜訪他的朋友們了,十分得意地說:“孟嘗君待我為上等門客。”

此后不久,馮諼竟然又彈著他的劍,唱起來了:“長劍啊長劍,咱們回去吧!在這里又不能養家。”這個時候,孟嘗君的手下都開始厭惡馮諼了,認為這個人實在是貪得無厭。而孟嘗君聽說此事后問他:“馮先生家里有親人嗎?”馮諼回答說:“家中有一個老母親。”孟嘗君就派人供給他母親吃用。從那以后,馮諼總算是不再唱歌了。

又過了一年,孟嘗君當了齊國的相國,在薛地被封了萬戶食邑。由于他一直在門下廣招食客,此時已經達到三千多人,封邑的收入已經不夠奉養食客,孟嘗君就派人到薛地去放債以便收取利息增加收入。債放出去一年多,沒有收回息錢,孟嘗君就想在食客中挑選一個人去收取利息。有人向他推薦馮諼:“您門下這位馮先生看起來能言善道,他年紀又大,又沒有什么別的本領,我看就讓他去收債挺合適的。”

孟嘗君于是請來馮諼,說了他的意思,馮諼很爽快地答應了。出發前,馮諼去辭別孟嘗君時問道:“收完了債,買點什么回來呢?”孟嘗君說:“你看我家缺少什么就買什么吧!”

馮諼乘車來到薛地,派當地官吏召集起那些應該還債的人讓他們交利息。共收了十萬,但仍有多數人無法交出錢。馮諼用收來的錢買了很多酒肉,把所有債戶召集來驗對債券。馮諼勸債戶們飲酒,觀察他們的貧富情況,之后讓大家拿出債券像前一次一樣驗對。給有能力償還的人訂立還債期限,對沒能力償還的人則收回債券,并假傳孟嘗君的命令,免去了他們的債務,將債券當場燒掉。

馮諼說:“孟嘗君之所以放貸錢,是為一無所有的百姓提供本錢;之所以收取利息,是因為要奉養門客。因此,今天富裕有能力的人都約定了還錢的日期,貧窮的人則焚毀了債券不再收取。接下來各位就請盡情飲食吧!我們有一個這樣仁德的恩主,怎么能辜負了他呢?”于是,那些坐著的人全都站起來恭敬行禮,心里十分感激孟嘗君,以致口稱萬歲。

馮諼辦完事就馬上往回趕。孟嘗君聽說馮諼燒毀債券的事,也惱怒地派人召馮諼立即趕回。馮諼剛到,孟嘗君就責問他。馮諼回答說:“您有了個小小的薛邑,還不把那里的百姓當作自己的子女一樣加以撫慰,卻用商人的手段向他們斂取利息,我認為非常不妥當,就假托是您的旨意,把收不回來的債錢賞賜給那些無力償還的百姓,這樣薛地的百姓都會愛戴您親近您,并且頌揚您的仁德慈善。我為您買回來的東西,就是這一個義字啊!”孟嘗君聽完雖然心里不痛快,但也無可奈何,只好說:“先生去休息吧!”

又過了一年,孟嘗君遭人詆毀而被齊湣王罷掉了相位,只好帶著一些門客返回自己的封地去。距離薛邑還有一百多里的時候,就看見當地的百姓們早已扶老攜幼,在路旁等待迎接他了。孟嘗君這時才明白馮諼焚毀債券的用意,感慨地對馮諼說:“先生為我買的這個義字,我今天見到了!”

后來,也正是在馮諼的種種謀劃策略之下,為孟嘗君鑿就三窟,使他不僅最終恢復了相位,而且地位更加穩固,在之后的幾十年時間里無“纖介之禍”,可謂高枕無憂。

評論

收債也好,施政也好,需要聰明才智,需要能言善辯,需要機謀技巧,但是馮諼放棄施展這種聰明,而是用一種最簡單的做法——收不到的就不要了。他看重的是孟嘗君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作為領主,得到百姓愛戴才是最重要的收成。要得到百姓愛戴,就只有對百姓付出仁愛。跟這一點相比,區區債錢又算得了什么呢?馮諼是真正懂得本末先后、孰輕孰重的人,這個初看一無所能卻索取無度的人,才是真正具有超群智慧的人。

第五節 格物致知,獲取知識之途,豐富追求之源

原文

[1]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2]物,而窮[3]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4]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致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注釋

[1]這一章的原文只有“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兩句。程子認為,“此謂知本”一句是上一章的衍文,“此謂知之至也”一句前面又缺了一段文字。這里所選的一段文字是朱熹根據上下文關系補充的。

[2]即:靠近,接觸。

[3]窮:探究,徹底研究。

[4]益:更加。

譯文

經文上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意思是要想獲得足夠的知識,就必須親自接觸事物本身從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因為人人內心都具有認識能力,而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原則和規律在生長運行。

只是因為這些原則和規律有很多尚未被了解掌握,所以我們的知識就有很多局限。因此,《大學》一開始就引導教育學習者去接觸天下的萬事萬物。沒有人不是用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去做更加深入廣泛的探究,以求了解和掌握萬事萬物的原則和規律。

等到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后,就會有一天忽然把所有的認識貫通聯系起來。到那時,萬事萬物的里外鉅細,就沒有認識不到、了解不清楚的地方,而自己內心的認識能力也就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再也沒有蔽塞之處了。這就叫作萬事萬物被認識、研究了,這就是掌握到知識的最高境界了。

故事

神農氏親嘗百草

在很久以前的上古時代,人們都是住在山洞里,靠打獵過日子。打到獵物就有飯吃,打不到就只能挨餓,生活完全沒有保障,人的壽命就很短,而且很容易生病,生了病也沒有人懂得醫治,能否康復就只能看運氣。

打不到獵物或者不夠吃的話,人們也經常采些草木果實來吃,可是那個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果實好吃又可以充饑,哪些果實難吃無法下咽,哪些草藥可以治病,哪些草藥有毒吃了會生病,誰也分不清。

神農氏看在眼里,心中焦急,他想讓百姓都能吃飽飯、治病痛。他為此苦思冥想,三天三夜之后,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神農氏帶領一批人,從他的家鄉出發,向西北的茫茫大山走去,山上有數不清的花草樹木和飛禽走獸,以前從來沒有人到過那里。道路艱難,他們走得腿也腫了,腳也起繭了,一直不停地走了四十九天之后,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連綿起伏不絕,遠遠望去沒有盡頭。山上長滿奇花異草,人們很遠就聞到了香氣。

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豺虎豹,把他們團團圍在中間。神農和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打去,連續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全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的傷痕后來就變成了皮毛上的斑紋。

臣民們驚魂未定,又已經筋疲力盡,紛紛勸阻神農,說這里太險惡,應該回去。神農則堅定地搖搖頭說:“不能回去!百姓餓了沒有東西吃,病了沒有藥物醫,我們怎么能就這樣回去呢?”說著他就帶頭走進了眼前的一條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座大山上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都是刀切一樣的懸崖,崖上掛著長長的瀑布,長著密密的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沒辦法上去的。臣民們又勸他趁早回去,神農依然不同意。他爬到一座小山峰上,對著眼前的高山,上下左右觀察,想找一個上山的辦法。這座小山峰后來就被人們叫“望農亭”。神農看見幾只金絲猴,利用古藤和橫在山腰上的樹木攀爬,便想到了辦法。他讓臣民們砍樹割藤,沿著山崖搭成架子。架子每天只能搭一層,神農和臣民們無論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都不停工,就這樣整整搭了一年,搭起了三百六十層,才終于上到了山頂。據說,人們蓋樓房用的鷹架就是這么傳下來的。

神農帶著臣民到山頂一看,果然不出所料,這里真是花草的世界啊!繽紛絢爛,無窮無盡,簡直像海洋一樣。神農高興極了,采摘各種花草,逐一放到嘴里來嘗。為了長時間在這里嘗試各種草木果實,找出食物和藥材,神農帶著臣民在山上栽冷杉做城墻,以防御野獸,將居住的茅屋都蓋在了城墻內。這地方被后人叫作“木城”。

神農白天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就著篝火的光把結果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草是熱的,哪些草是涼的,哪些是可以充饑的,哪些是能夠醫病的……

有一次,他剛把一棵草放到嘴里嘗,就一頭栽倒在地上。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說不出話了,只勉強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采下來放到嘴里嚼嚼,再喂給他。神農吃了靈芝草之后,毒氣很快就解了,頭不昏了,也能說話了。從此,人們就都知道靈芝草是能起死回生的仙草。

臣民們看他這樣嘗草,覺得太危險了,又都紛紛勸他下山回去。他仍然堅定地搖搖頭說:“不能回去!黎民百姓餓了沒有東西吃,病了沒有藥物醫,我們怎么能就這樣回去呢?”說完之后,他馬上又接著嘗起草來了。

他嘗完了一座山上的花草,又馬上到另一座山去嘗,依然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就這樣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把種子收集起來叫臣民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后來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一部《神農本草經》,為天下百姓治病。

百姓們開始定居耕種谷物之后,就有了固定的糧食收成,不再完全依靠打魚、狩獵,生活漸漸富足起來。百姓們懂得了不同的草藥治療不同的疾病,痛苦減少了,壽命也都增加了。

評論

神農氏用親身實踐去了解和累積知識的辦法,掌握了大量草木的藥性,他總結出的豐富的藥物知識不斷得到后人的驗證。《神農本草經》成為中國最早的中草藥學經典之作,對中醫藥的發展一直產生著積極的影響,并逐步發展豐富,形成了如今世界聞名的中醫藥寶庫。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阳县| 英吉沙县| 基隆市| 巴青县| 苍南县| 罗田县| 吉木乃县| 四子王旗| 买车| 浠水县| 白山市| 南丹县| 南部县| 吴堡县| 石嘴山市| 博乐市| 阳东县| 微山县| 高阳县| 浦东新区| 和政县| 娄底市| 昌乐县| 鲁甸县| 马尔康县| 咸丰县| 庐江县| 蒙阴县| 朝阳县| 民权县| 遵义县| 儋州市| 师宗县| 仲巴县| 桂林市| 沈阳市| 永清县| 卢氏县| 涪陵区| 西丰县| 津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