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雍也篇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1]?!?

【注釋】

[1]南面:古時(shí)候以坐北朝南為尊位。

【譯文】

孔子說:“雍這個(gè)人,可以讓他去做官?!?

原文

仲弓問子桑伯子[1]。子曰:“可也,簡[2]。”仲弓曰:“居敬而行簡,以臨[3]其民,不亦可乎?居簡而行簡,無乃[4]大[5]簡乎?”子曰:“雍之言然。”

【注釋】

[1]子桑伯子:此人生平不詳。

[2]簡:簡要,不煩瑣。

[3]臨:面臨、面對。這里有“治理”的意思。

[4]無乃:豈不是。

[5]大:同“太”。

【譯文】

仲弓問孔子,子桑伯子這個(gè)人如何??鬃诱f:“此人還可以,辦事簡要而不煩瑣?!敝俟f:“內(nèi)心嚴(yán)肅認(rèn)真而行事簡要,像這樣來治理百姓,不是也可以嗎?若內(nèi)心簡單又以簡要的方法辦事,這豈不是太簡要了嗎?”孔子說:“你這話說得對?!?

原文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xué)?”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1],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2],未聞好學(xué)者也?!?

【注釋】

[1]不貳過:“貳”是重復(fù)、一再的意思。這是說不犯同樣的錯(cuò)誤。

[2]亡:同“無”。

【譯文】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xué)生中誰是最好學(xué)的呢?”孔子回答說:“有一個(gè)叫顏回的學(xué)生好學(xué),他從不遷怒于別人,也從不重犯同樣的過錯(cuò)。不幸短命死了?,F(xiàn)在沒有那樣的人了,再也沒有聽說誰是好學(xué)的?!?

原文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其母請粟[1]。子曰:“與之釜[2]。”請益。曰:“與之庾[3]?!比阶优c之粟五秉[4]。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5]急不繼富?!?

【注釋】

[1]粟:小米。

[2]釜:古代容量單位,合當(dāng)時(shí)的六斗四升。

[3]庾:古代容量單位,合當(dāng)時(shí)的二斗四升。

[4]秉:古代容量單位,合當(dāng)時(shí)的十六斛(十斗為一斛,斛后來也稱石)。

[5]周:周濟(jì)、救濟(jì)。

【譯文】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一些小米??鬃诱f:“給他六斗四升。”冉有請求再增加一些??鬃诱f:“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有卻給他八十斛??鬃诱f:“公西赤(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到齊國,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會周濟(jì)急需救濟(jì)的人,而不會給富人添富。”

原文

原思[1]為之宰[2],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xiāng)黨[3]乎!”

【注釋】

[1]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2]宰:管家。

[3]鄰里鄉(xiāng)黨:都是古時(shí)候地方單位的名稱,此處指原思的同鄉(xiāng)。

【譯文】

原思給孔子家當(dāng)總管,孔子給他小米九百,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如果有多的)給你的鄉(xiāng)親們吧!”

原文

子謂仲弓,曰:“犁牛[1]之子骍且角[2]。雖欲勿用,山川[3]其舍諸?”

【注釋】

[1]犁牛:耕牛。古時(shí)候祭祀用的牛不能以耕牛代替。

[2]骍(xīng)且角:骍,紅色。角,牛角長得端正。

[3]山川:山川之神。

【譯文】

孔子在談到仲弓的時(shí)候說:“耕牛產(chǎn)下的牛犢長著紅色的毛,角也長得整齊端正,人們雖想不用它作祭品,但山川之神難道會舍棄它嗎?”

原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1]不違仁,其余則日月[2]至焉而已矣。”

【注釋】

[1]三月:三是約數(shù),指時(shí)間長久。

[2]日月:較短的時(shí)間。

【譯文】

孔子說:“顏回這個(gè)人,他的心可以長時(shí)間內(nèi)不離開仁德,其余的學(xué)生則只能在短時(shí)間內(nèi)想到仁而已。”

原文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dá)[1],于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2],于從政乎何有?”

【注釋】

[1]達(dá):通事理。

[2]藝:多才能。

【譯文】

季康子問孔子:“仲由這個(gè)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仲由做事果斷,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季康子又問:“端木賜這個(gè)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達(dá)事理,對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難呢?”又問:“冉求這個(gè)人,可以讓他管理國家政事嗎?”孔子說:“冉求有才能,對于管理國家政事有什么困難呢?”

原文

季氏使閔子騫[1]為費(fèi)[2]宰,閔子騫曰:“善為我辭焉!如有復(fù)我[3]者,則吾必在汶上[4]矣?!?

【注釋】

[1]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2]費(fèi):季氏的封邑,在今山東費(fèi)縣西北一帶。

[3]復(fù)我:再來召我。

[4]汶上:汶水是當(dāng)時(shí)齊國和魯國的界河。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汶上”是指汶水的北面,“在汶上”是說要離開魯國到齊國去。

【譯文】

季氏派人請閔子騫去做費(fèi)邑的長官,閔子騫(對來請他的人)說:“請你好好替我推辭吧!如果再來召我,那我一定到汶水的北邊去了?!?

原文

伯牛[1]有疾,子問之,自牖[2]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注釋】

[1]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魯國人,孔子的學(xué)生。

[2]牖(yǒu):窗戶。

【譯文】

伯牛病了,孔子前去探望他,從窗戶外面握著他的手說:“就快死了,這是命里注定的吧!這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樣的人竟會得這樣的病??!”

原文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注釋】

[1]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

【譯文】

孔子說:“顏回的品格是多么高尚?。∫缓勶?,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的樂趣。顏回的品格是多么高尚??!”

原文

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1]?!?

【注釋】

[1]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jìn)。

【譯文】

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xiàn)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劃了界限不想前進(jìn)?!?

原文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譯文】

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式的儒者,不要做小人式的儒者。”

原文

子游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臺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嘗至于偃[5]之室也?!?

【注釋】

[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fèi)縣境內(nèi)。

[2]焉爾乎:此三個(gè)字都是語助詞。

[3]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4]徑:便捷的小路。

[5]偃(yǎn):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

【譯文】

子游當(dāng)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里得到人才了嗎?”子游回答說:“有一個(gè)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從來不抄便捷的小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的屋子里來。”

原文

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jìn)也。’”

【注釋】

[1]孟之反:名側(cè),魯國大夫。

[2]伐:夸耀。

[3]奔:敗走。

[4]殿:殿后,在全軍最后作掩護(hù)。

【譯文】

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夸耀自己。敗退的時(shí)候,他留在最后掩護(hù)全軍??爝M(jìn)城門的時(shí)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勇于殿后,是馬跑得不快?!?

原文

子曰:“不有[1]祝[2]之佞,而有宋朝[3]之美,難乎免于今之世矣?!?

【注釋】

[1]不有:假如沒有。

[2]祝:衛(wèi)國大夫,有口才,以能言善辯受到衛(wèi)靈公重用。

[3]宋朝:宋國的公子朝,《左傳》中曾記載他因美麗而引起禍亂的事情。

【譯文】

孔子說:“如果沒有祝那樣的口才,僅有公子朝的美貌,那在今天的社會上恐怕不易避免禍害了?!?

原文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1]?何莫[2]由斯道也?”

【注釋】

[1]戶:一般指室內(nèi)的房門。

[2]何莫:何不。

【譯文】

孔子說:“誰能不經(jīng)過屋門而走出去呢?為什么沒有人走這條道路呢?”

原文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1],文勝質(zhì)則史[2]。文質(zhì)彬彬[3],然后君子?!?

【注釋】

[1]野:粗鄙。

[2]史:這里有虛偽、浮夸的意思。

[3]彬彬: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shí)。

【譯文】

孔子說:“質(zhì)樸多于文采就未免粗鄙,文采多于質(zhì)樸又未免虛浮。只有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dāng),才是個(gè)君子?!?

原文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1]之生也幸而免?!?

【注釋】

[1]罔:不正直的人。

【譯文】

孔子說:“一個(gè)人的生存是由于正直,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僥幸地避免了災(zāi)禍。”

原文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

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1]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注釋】

[1]上:高深的學(xué)問和道理。

【譯文】

孔子說:“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給他講授高深的學(xué)問與道理;在中等水準(zhǔn)以下的人,不可以給他講高深的學(xué)問和道理?!?

原文

樊遲問知[1],子曰:“務(wù)[2]民之[3]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眴柸?,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

【注釋】

[1]知:同“智”。

[2]務(wù):從事、致力于。

[3]之:趨向、達(dá)到。

【譯文】

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智,孔子說:“專心致力于使老百姓趨向義,敬畏鬼神但要遠(yuǎn)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狈t又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仁德的人付出一定的力量然后收獲果實(shí),這可以說是仁了?!?

原文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譯文】

孔子說:“有才智的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有才智的人好動,有仁德者好靜;有才智的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原文

子曰:“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

【譯文】

孔子說:“齊國一改革,可以達(dá)到魯國這個(gè)樣子;魯國一改革,就可以合于大道了?!?

原文

子曰:“觚[1]不觚,觚哉!觚哉!”

【注釋】

[1]觚(gū):古代盛酒的器具。

【譯文】

孔子說:“觚不像個(gè)觚了,這也算是觚嗎?這也算是觚嗎?”

原文

宰我問曰:“仁者,雖[1]告之曰井有仁[2]焉,其從之也?”子曰:“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3]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4]也?!?

【注釋】

[1]雖:假如。

[2]仁:這里指有仁德的人。

[3]逝:往。這里指到井邊去看并設(shè)法救。

[4]罔:愚弄。

【譯文】

宰我問道:“對于有仁德的人,告訴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他會跟著下去嗎?”孔子說:“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君子可以到井邊設(shè)法救人,卻不可以陷害他;君子可以欺騙他,但不可以愚弄他?!?

原文

子曰:“君子博學(xué)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1]矣夫。”

【注釋】

[1]畔:同“叛”。

【譯文】

孔子說:“君子廣泛地學(xué)習(xí)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禮來約束自己,也就可以不離經(jīng)叛道了。”

原文

子見南子[1],子路不說。夫子矢[2]之曰:“予所否[3]者,天厭之!天厭之!”

【注釋】

[1]南子:衛(wèi)靈公的夫人。

[2]矢:發(fā)誓。

[3]所否:所,假如。否,不對,不是,指做了不正當(dāng)?shù)氖隆?

【譯文】

孔子去見南子,子路不高興??鬃影l(fā)誓說:“如果我做了什么不正當(dāng)?shù)氖拢屔咸熳l責(zé)我吧!讓上天譴責(zé)我吧!”

原文

子曰:“中庸[1]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注釋】

[1]中庸:中,謂之無過無不及。庸,平常。

【譯文】

孔子說:“中庸作為一種道德,該是最高的了吧!人們?nèi)鄙龠@種道德已經(jīng)為時(shí)很久了?!?

原文

子貢曰:“如有博施[1]于民而能濟(jì)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能近[2]取譬,可謂仁之方[3]也已?!?

【注釋】

[1]博施:廣泛地施予恩惠。

[2]近:自身周圍。

[3]方:方法、途徑。

【譯文】

子貢說:“假若有一個(gè)人,他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jì)大眾,怎么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同時(shí)也使別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時(shí)也使別人事事行得通。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shí)行仁的方法了。”

【故事】

陶淵明安貧樂道東籬采菊

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xué)家、辭賦家、散文家。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開創(chuàng)了田園詩派。

陶淵明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也都做到過太守一級的官位。不過陶淵明八歲時(shí),由于父親去世,家道中落,陶淵明只好與母妹三人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是當(dāng)時(shí)的名士,他有個(gè)性、謙虛、沉靜,喜好喝酒,陶淵明的個(gè)性、修養(yǎng)都有外祖父的遺風(fēng)。孟嘉家里藏書多,使陶淵明獲得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他不僅學(xué)了一般士大夫都會學(xué)的《老子》、《莊子》,還學(xué)了儒家的“六經(jīng)”和文、史、神話之類的“異書”。這樣的閱讀積累及家庭環(huán)境,再加上當(dāng)時(shí)的時(shí)代思潮,使陶淵明受到儒家和道家兩種思想的影響,生發(fā)出儒家的積極入世與道家的淡泊出世這兩種不同的志趣。

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淵明任江州祭酒,但因出身庶族遭人輕視,不久后便辭了官。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但不久就發(fā)現(xiàn)桓玄是個(gè)野心家,窺伺篡奪東晉政權(quán),陶淵明不肯同流合污,次年冬天,以喪母為由辭職回家。

元興元年(402年)正月,桓玄奪取東晉軍政大權(quán),次年在建康公開篡奪了皇位,改國為楚,陶淵明對桓玄的舉動表示不屑。元興三年,劉裕與他人聯(lián)合起兵討伐桓玄成功。劉裕主政給人耳目一新之感,于是陶淵明又入幕其下。但沒過多久,劉裕剪除異己、徇私舞弊的做法再次讓他深感失望,于是辭職隱居。

義熙元年(405年),陶淵明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

同年秋天,陶淵明的叔父陶逵介紹他到彭澤縣任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了潯陽郡督郵,屬吏告訴他要整肅衣冠,認(rèn)真迎接,他感嘆說:“我豈能為五斗米而折腰?!庇谑寝o去官職。

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后結(jié)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shí)現(xiàn)“大濟(jì)蒼生”的理想抱負(fù)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故里,過著自食其力的耕種生活。因其居住地門前栽種有五棵柳樹,故被人稱為五柳先生。陶淵明的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夫婦二人安貧樂賤,共同勞動維持生活。這個(gè)時(shí)候的陶淵明既不為貧賤而憂心忡忡,也不再熱衷于發(fā)財(cái)做官,簡單樸實(shí)的生活讓他滿足。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是陶淵明真正的生活寫照。“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勞動雖然辛苦,但是陶淵明很喜愛。

陶淵明愛菊,在住宅周圍種滿了菊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更是一種思想境界。他很愛飲酒,每飲必醉。有客人來訪,無論其身份貴賤,只要家中有酒,陶淵明一定會與其同飲。

義熙四年,陶淵明的住地上京失火,不得已遷居到栗里,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之年還過得去,如遇災(zāi)年則缺衣少食。有一次,有個(gè)老農(nóng)帶著酒,一大早便來找他同飲,勸他出去繼續(xù)仕途,他用“和而不同”的語氣謝絕了。

陶淵明晚年時(shí),生活越來越貧困。有時(shí),會有朋友主動給他送錢周濟(jì):比如他有個(gè)老朋友叫顏延之,在赴任始安郡太守途中經(jīng)過潯陽,便留了幾天,每天到他家飲酒,臨走時(shí)留下兩萬錢。有時(shí),他也不得不找親友借些錢度日。不過,他去求貸或接受周濟(jì)是有原則的,一般官府之人的救濟(jì)和饋贈他都會拒絕。

他辭官回鄉(xiāng)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但他固窮守節(jié),且老而益堅(jiān)。公元427年9月中旬,他趁自己神志還清醒的時(shí)候,寫了《擬挽歌辭三首》,第三首詩末兩句“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平淡自然的態(tài)度。

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被安葬在南山腳下的陶家墓地中。

就陶淵明的個(gè)性來說,“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因此他的后半生便處于歸隱狀態(tài)?,F(xiàn)實(shí)的黑暗讓他看得透徹,只能夠在虛構(gòu)的世界里尋找安慰,像《桃花源記》中描繪的情景,就是他對于現(xiàn)實(shí)的間接批判。陶淵明這樣的真隱士值得后人敬佩和景仰。

【評論】

陶淵明是一個(gè)外表恬淡靜穆,而內(nèi)心渴望濟(jì)世的人。他年輕時(shí)胸懷大志,希望建功立業(yè)。只不過在出仕了一段時(shí)期后,對于黑暗的現(xiàn)實(shí)深感失望,清凈高潔的本性使他無法與當(dāng)政者同流合污,便選擇了一條退隱歸耕的道路。

田園生活雖然困苦,但陶淵明通過對自然的自我解讀與其和解,在自然與哲理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他人眼中平淡不過的農(nóng)村生活,在他的筆下卻顯示出意境無窮的恬淡之美,田園詩體自其開創(chuàng),故陶淵明被后世稱為“隱逸詩人之宗”。

這些不朽的詩篇為中國古典詩歌開創(chuàng)了新境界,而陶淵明的思想及品格對后世文人影響甚遠(yuǎn),因此,他成為中國文學(xué)發(fā)展和繁榮的力量中不可或缺的偉大人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南县| 贵州省| 松江区| 新蔡县| 玉林市| 台江县| 九龙坡区| 福清市| 阿合奇县| 上虞市| 岑溪市| 龙南县| 巴塘县| 高唐县| 兴安县| 靖边县| 平乡县| 卫辉市| 枣阳市| 永州市| 玉树县| 康马县| 阜阳市| 基隆市| 竹山县| 龙胜| 大埔县| 磴口县| 甘泉县| 金湖县| 达日县| 嘉兴市| 永城市| 马山县| 岗巴县| 宜城市| 阿坝县| 当雄县| 闽侯县| 长沙市| 吉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