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公冶長篇

原文

子謂公冶長[1],“可妻也。雖在縲紲[2]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3]妻之。

【注釋】

[1]公冶長:姓公冶名長,孔子的弟子。

[2]縲(léi)紲(xiè):捆綁犯人用的繩索,這里指牢獄。

[3]子:女子,此指女兒。

【譯文】

孔子談到公冶長,說:“可以把女兒嫁給他,他雖然被關在牢獄里,但這并不是他的罪過。”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

原文

子謂南容[1],“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2]之子妻之。

【注釋】

[1]南容:姓南宮字子容,孔子的學生。

[2]兄:孔子的異母兄長孟皮,可能這時他已經(jīng)去世,所以孔子為他女兒主婚。

【譯文】

孔子談到南容,說:“國家有道時(總有官做),他不被廢棄;國家無道時,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原文

子謂子賤[1],“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2]?”

【注釋】

[1]子賤:魯國人。

[2]斯焉取斯:第一個“斯”字指子賤,第二個“斯”字指子賤的品德。焉,哪里。

【譯文】

孔子談到子賤,說:“這個人真是個君子呀!如果魯國沒有君子的話,他是從哪里學到這種品德的呢?”

原文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1]也。”

【注釋】

[1]瑚璉:古代祭祀時盛糧食用的器具(是相當尊貴的)。

【譯文】

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

原文

或曰:“雍[1]也仁而不佞[2]。”子曰:“焉用佞?御[3]人以口給[4],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注釋】

[1]雍: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的學生。

[2]佞(nìng):能言善辯,有口才。

[3]御:對付。

[4]口給:口詞敏捷。

【譯文】

有人說:“冉雍這個人有仁德但不善辯。”孔子說:“何必要能言善辯呢?靠伶牙俐齒和人辯論,常常招致別人的討厭,這樣的人我不知道他是否稱得上有仁德,但何必要能言善辯呢?”

原文

子使漆雕開[1]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2]。

【注釋】

[1]漆雕開:姓漆雕名開,字子開,孔子的門徒。

[2]說:通“悅”,高興。

【譯文】

孔子讓漆雕開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做官這件事還沒有信心。”孔子聽了很高興。

原文

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注釋】

[1]桴(fú):

用竹木扎成的排筏,大的叫筏,小的叫桴。

[2]從:跟隨。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孔子說:“仲由啊,勇敢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原文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6]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這里也包括軍政工作。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相當于后來的城鎮(zhèn)。千室之邑即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古代一縣之長也叫“宰”。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孔子的學生。

[6]束帶:穿戴好禮服。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孟武伯又問,孔子說:“仲由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當縣長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里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么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可以讓他穿著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辦理交涉,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原文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2]女,弗如也。”

【注釋】

[1]愈:勝過、超過。

[2]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兩個相比,誰更強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么敢和顏回相比呢?顏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只能推知兩件事。”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原文

宰予[1]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2]也,于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注釋】

[1]宰予:魯國人,孔子的弟子。

[2]圬(wū):抹墻用的抹子。這里指用抹子粉刷墻壁。

[3]誅:責備、批評。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墻壁無法粉刷。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么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在宰予這件事后,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原文

子曰:“吾未見剛者。”或?qū)υ唬骸吧陾朳1]。”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注釋】

[1]申棖(chéng):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剛強的人。”有人回答說:“申棖(是剛強的)。”孔子說:“申棖這個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剛強呢?”

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1]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2]所及也。”

【注釋】

[1]加:強加。

[2]爾:你。

【譯文】

子貢說:“我不愿別人強加于我的事,我也不愿強加在別人身上。”孔子說:“賜呀,這就不是你所能做到的了。”

原文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1],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2]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注釋】

[1]文章:這里指孔子傳授的詩、書、禮、樂等。

[2]性:人性。

【譯文】

子貢說:“老師講授的詩、書、禮、樂的知識,依靠耳聞是能夠?qū)W到的;老師講授的人性和天道的理論,依靠耳聞是不能夠?qū)W到的。”

原文

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

【譯文】

子路在聽到一條道理但沒有能親自實行的時候,唯恐又聽到新的道理。

原文

子貢問曰:“孔文子[1]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注釋】

[1]孔文子:衛(wèi)國大夫孔圉,“文”是謚號,“子”是尊稱。

【譯文】

子貢問道:“為什么給孔文子一個‘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勤勉而好學,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給他謚號叫‘文’。”

原文

子謂子產(chǎn)[1],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注釋】

[1]子產(chǎn):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鄭國大夫,做過正卿,是鄭穆公的孫子,為春秋時鄭國的賢相。

【譯文】

孔子評論子產(chǎn)說他有君子的四種道德:“他自己行為莊重,他侍奉君主恭敬,他養(yǎng)護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原文

子曰:“晏平仲[1]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注釋】

[1]晏平仲:齊國大夫晏嬰,仲是他的字,謚號平。

【譯文】

孔子說:“晏平仲善于與人交朋友,相識越久別人越是尊敬他。”

原文

子曰:“臧文仲[1]居[2]蔡[3],山節(jié)藻棁[4],何如其知也!”

【注釋】

[1]臧文仲:姓臧孫名辰,字仲,“文”是他的謚號。

[2]居:作被動詞用,使之居住的意思。

[3]蔡:國君用以占卜的大龜。蔡這個地方產(chǎn)龜,所以把大龜叫作蔡。

[4]山節(jié)藻棁:節(jié),柱上的斗拱。棁,房梁上的短柱。

【譯文】

孔子說:“臧文仲為一只叫蔡的大烏龜蓋了一間屋,屋上裝飾著山形的斗拱、繪有藻草的短柱,他這個人怎么能算是有智慧呢?”

原文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1]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2]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3]弒[4]齊君,陳文子[5]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于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注釋】

[1]令尹子文:令尹,楚國的官名,相當于宰相。子文是楚國的著名宰相。

[2]已:罷免。

[3]崔子:齊國大夫崔杼,曾殺死齊莊公,在當時引起極大反應。

[4]弒:古代地位在下的人殺了地位在上的人。

[5]陳文子:陳國的大夫,名須無,“文”是謚號。

【譯文】

子張問孔子說:“令尹子文幾次做楚國宰相,沒有顯出高興的樣子;幾次被免職,也沒有顯出怨恨的樣子。(他每一次被免職)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事全部告訴來接任的新宰相。你看這個人怎么樣?”孔子說:“可算是忠于國家了。”子張問:“算得上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仁呢?”(子張又問:)“崔杼殺了他的君主齊莊公,陳文子家有四十匹馬,都舍棄不要了,離開了齊國。到了另一個國家,他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齊國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就離開了。到了另一個國家,又說,這里的執(zhí)政者也和我們的大夫崔子差不多,又離開了。這個人你看怎么樣?”孔子說:“可算得上清高了。”子張說:“可說是仁了嗎?”孔子說:“不知道。這怎么能算仁呢?”

原文

季文子[1]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2]可矣。”

【注釋】

[1]季文子:即季孫行父,“文”是他的謚號。魯國的大夫。

[2]斯:就。

【譯文】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慮多次。孔子聽到了,說:“考慮兩次也就行了。”

原文

子曰:“寧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釋】

[1]寧武子:姓寧名俞,衛(wèi)國大夫,“武”是他的謚號。

[2]愚:這里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原文

子在陳[1]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2]狂簡[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釋】

[1]陳:古國名,大約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一帶。

[2]吾黨之小子:古代以五百家為一黨。吾黨意即我的故鄉(xiāng)。小子,指孔子在魯國的學生。

[3]狂簡:志向遠大但行為粗率簡單。

[4]斐然:有文采的樣子。

[5]裁:裁剪。布要剪裁才可成衣,人要教育才能成材,此處譯為“指導”。

【譯文】

孔子在陳國說:“回去吧!回去吧!家鄉(xiāng)的學生志向遠大,文采又都斐然可觀,我不知道用什么東西來指導他們。”

原文

子曰:“伯夷、叔齊[1]不念舊惡[2],怨是用希[3]。”

【注釋】

[1]伯夷、叔齊:殷朝末年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后,二人互相讓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是不忠不孝的行為,曾加以攔阻。周滅商統(tǒng)一天下后,他們以吃周朝的糧食為恥,逃進深山中以野草充饑,餓死在首陽山中。

[2]惡:仇恨。

[3]希:同“稀”,少。

【譯文】

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不記人家過去的仇恨,(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原文

子曰:“孰謂微生高[1]直?或乞醯[2]焉,乞諸其鄰而與之。”

【注釋】

[1]微生高:姓微生名高,魯國人。

[2]醯(xī):即醋。

【譯文】

孔子說:“誰說微生高這個人直率?有人向他討點醋,(他不說自己沒有)他到鄰居家里討了點給人家。”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1],左丘明[2]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注釋】

[1]足恭:以謙恭來取悅他人。

[2]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魯國人。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偽善的容貌、過于謙恭,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把怨恨裝在心里,表面上卻裝出友好的樣子,左丘明認為這種人可恥,我也認為可恥。”

原文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1]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2]善,無施勞[3]。”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注釋】

[1]盍(hé):何不。

[2]伐:夸耀。

[3]施勞:施,表白。勞,功勞。

【譯文】

顏淵、子路兩人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你們何不各自說說自己的志向?”子路說:“愿意拿出自己的車馬、衣服、皮袍,與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壞了也不抱怨。”顏淵說:“我愿不夸耀自己的長處,不表白自己的功勞。”子路向孔子說:“愿意聽聽您的志向。”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讓年老的安心,讓朋友們信任我,讓年輕的子弟們得到關懷。”

原文

子曰:“已矣乎[1]!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2]者也。”

【注釋】

[1]已矣乎:表示感嘆,好比說“罷了”。

[2]自訟:自我責備。

【譯文】

孔子說:“罷了,我還沒有看見過能夠看到自己的錯誤而又能從內(nèi)心責備自己的人。”

原文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譯文】

孔子說:“只有十戶人家的城邑,也一定有像我這樣講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樣好學罷了。”

【故事】

“紙上談兵”終覺淺

秦國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以來,因制定了正確的兼并戰(zhàn)略,軍事捷報頻傳。一百多年中,已發(fā)展成為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在秦國的強勢面前,韓、魏、南楚、東齊、北燕五國與秦國實力相差懸殊,不能與之抗衡。只有趙國,自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軍力較為強盛,且擁有廉頗、趙奢、李牧等一批杰出的將領,因此被秦國視為最大的對手。

戰(zhàn)國末年,強大的秦國通過與各國不斷的戰(zhàn)爭,要統(tǒng)一六國。秦國進攻韓國時,攻占了幾個大的城市,將韓國版圖截為兩段。這一消息傳來后,朝廷上下一片驚恐,急派使節(jié)入秦,準備獻上黨郡(今山西長治)向秦求和。這時,韓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違抗王命,將上黨獻與了趙國。他的用意是聯(lián)合趙國,一起抵御秦國。趙國接受了上黨,并將其劃入自己的版圖。這一舉動引起了秦國極大的不滿,秦、趙兩國沖突由此激化。

秦王派左庶長王龁率領大軍攻打上黨。上黨守軍兵力不敵,退守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國見事態(tài)危急,緊急派出老將廉頗統(tǒng)率軍隊星夜趕赴長平,秦趙兩國之間的決戰(zhàn)由此展開。交戰(zhàn)開始,趙軍接連打了幾次敗仗,廉頗率領趙軍退守長平北部的丹河。此時趙軍以丹河為依靠,修筑壁壘,全力加固防線。

此后,秦軍數(shù)次挑戰(zhàn),趙軍均堅守不出。至此,雙方在戰(zhàn)場上進入相持階段。戰(zhàn)爭打了三年之久,兩國都已不堪重負,經(jīng)濟面臨崩潰的危險。秦國運用謀略,一方面殷勤招待趙國來議和的使者,使趙國失去與其他國家聯(lián)合的機會;另一方面使用反間計,派間諜去趙國首都邯鄲制造謠言,離間趙王與廉頗的關系。而趙國方面認為廉頗只是防守,不肯出戰(zhàn),并且士卒傷亡慘重,趙王對此很不滿意。最后,趙王聽信流言,任命趙括代替廉頗為趙軍主帥。

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書,每當與人談起兵法謀略的時候,便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即使他的父親趙奢也辯論不過他。大家都認為趙括很有能力,他的父親趙奢卻不以為然,認為他不能承擔重任。他的母親問其原因,趙奢說:“用兵打仗,事關生死,而趙括把這看得太簡單了。如果讓他擔任將軍,讓趙國失敗的一定是他啊!”

等到趙括要出發(fā)的時候,他的母親上書趙王,說:“不可讓趙括擔任將軍。”

趙王問:“為什么?”

趙括母親回答說:“他父親當將軍時,親自為他人侍奉飲食,被侍奉的人數(shù)以十計,被他當作朋友的人數(shù)以百計,大王和王族們賞賜的物品都分給屬下,接受任務后就不過問家事;現(xiàn)在趙括做了將軍,面向東接受朝見,軍官都不敢抬頭看他,大王賞賜的財物都帶回家收起來,還到處購買便宜的田地房產(chǎn)……大王認為他哪里像他的父親呢?希望大王不要派他帶兵。”

趙王說:“這件事你就別管了,我已經(jīng)決定了。”

趙括上任后,全面推翻廉頗的避軍堅守作戰(zhàn)方針,積極籌劃進攻,企圖速戰(zhàn)速決。此時秦國知道了趙括上任的消息,秘密起用白起,替代王龁統(tǒng)領秦軍。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最為著名的將領之一,曾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zhàn)又殲滅韓魏聯(lián)軍24萬,可謂戰(zhàn)功顯赫。

白起針對對手求勝心切、自恃高傲的弱點,采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然后再聚而殲之的戰(zhàn)斗方法。公元前260年8月,趙軍主力向秦軍發(fā)起攻擊,秦軍佯裝敗退。趙括不知有詐,率領趙軍追擊,追至秦軍的埋伏圈。白起命令早已埋伏在兩翼的軍隊迅速攻擊,快速穿插到趙軍部隊身后,占據(jù)有利地形,形成包圍;另外一支精兵則牽制營壘留守趙軍,并切斷糧道;秦軍的輕騎兵則不斷攻擊、騷擾趙軍。

趙軍情勢十分危急,只好筑壘自守,以待援兵。秦王聽到消息,親自赴河內(nèi)(今河南沁陽)督戰(zhàn),對全國15歲以上男丁進行征兵,以徹底阻斷趙國的援軍和補給。

至9月,趙軍沒有補給已達46天,饑餓不堪,更有互殺為食的現(xiàn)象,軍心動搖,局勢危急。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部隊,輪番沖擊秦軍陣地,還是未能脫困。絕望之中,趙括親率趙軍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jié)果中箭而亡。

四十余萬趙軍全部向秦軍解甲投降。最后,除年齡小的240人外,全部為白起坑殺。秦軍終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殘酷的長平之戰(zhàn)的徹底勝利。

從此以后,趙國一蹶不振。

【評論】

趙括紙上談兵并無真才實學,而趙王一意孤行,對他委以重任,結(jié)果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趙括并不具備帶兵作戰(zhàn)的能力,也從來沒有真正參加過任何戰(zhàn)斗,只是熟讀過不少兵書,可是他卻非常驕傲,一上任就武斷地改換了老將廉頗的戰(zhàn)略,最終慘敗,致趙軍四十萬戰(zhàn)士被活埋。所以夸夸其談的危害是絕對不可輕視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腳踏實地做一些實事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武县| 和顺县| 五莲县| 乾安县| 佛山市| 北京市| 宜兰市| 江西省| 永顺县| 古蔺县| 凤山县| 张家界市| 嘉兴市| 化德县| 壤塘县| 雷州市| 忻州市| 三原县| 黄冈市| 金溪县| 札达县| 临颍县| 孟连| 武川县| 交城县| 楚雄市| 浦东新区| 吴旗县| 九江市| 清水河县| 英德市| 苗栗市| 通辽市| 托克托县| 长汀县| 资阳市| 固原市| 南澳县| 花莲市| 汤原县| 龙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