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老味道(第三版)
- 沈嘉祿
- 1434字
- 2020-07-24 15:35:27
油墩子上那只蝦
油炸的小吃總是予人愉快的享受。吃口香脆不說,單說食物在油鍋里慢慢由白轉為金黃色的過程,就相當奇妙了。在鍋邊踮足期待的片刻,因為眼瞅著希望得以落實,也就不那么煩心了。進入社會后,屢遭挫折的我對希望二字有了更深切的體會,每遇不順,就會想起兒時在油鍋邊等待的情景,自我安慰一番:時間正在過去,希望就在眼前。
油條、麻花、巧果、麻球、油馓子、粢飯糕……還有油墩子,都是值得期待的街頭美味。
油墩子是消閑食物。消閑食物的風物性往往更強,我以為。油墩子做起來也不麻煩,支一口并不很深的油鍋,用縛了筷子的湯匙將稀面漿舀進模子里,抓一把蘿卜絲或薺菜末在里面,再澆一層面漿在上面蓋住,最后安一只小河蝦,入油鍋炸。鉛皮模子有長柄,頂端拐了個彎,勾住鍋沿,不至于滑入鍋中。油墩子在沸反盈天的油鍋內很快結皮、變色,自行脫了模,像潛水艇一樣浮起來。頂上的那只小蝦先行變成珊瑚紅,兩根蝦須也完好無損,像京戲里武將頭盔上的翎子,威風凜凜地翹起。
小時候吃油墩子,最愛頂上的那只蝦。后來,油墩子還有賣,頂上的蝦卻不見了,做油墩子的師傅在面漿盆旁放一碗肉糜,筷頭夾了一點頂在油墩子上,那虛應故事的姿勢,真像麻雀在上面拉屎。再后來,這滴屎也不見了,干脆純素,價格倒一路上揚。過去是六分錢一個,現在要兩元一個,生意照樣很好,在旅游景點里絕對是一個亮點。
我這個人從小沒什么大志向,看閑書、吃閑食倒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我也喜歡看師傅做油墩子,比如在腳盆里刨蘿卜絲,打稀面漿,但最喜歡看弄堂口鉛皮匠敲墩子的模子。老師傅用麥乳精或奶粉的罐頭拆開來,剪剪弄弄做成模子,模子呈橢圓形,像只小腳盆,上口稍大,底部收斂,便于油墩子脫模。一頭焊一根長柄。別看模子小,要敲出小巧玲瓏的樣子并非易事,沒吃過幾年蘿卜干飯根本拿不下來。就在前幾年吧,老家附近一家白鐵作里的師傅告訴我,有出國留學的人在唐人街開了家小吃店,也賣油墩子,但那邊沒有模子買,更沒人會敲,遂寫信叫他老娘到這里來定做。你看看,油墩子的模子都出國了,都說咱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此話不假啊。

與所有油炸食品一樣,油墩子也要炸透了才好吃。那么如何澆面漿就大有講究了。正確的方法是將中間的餡心兜頭罩住,如果澆得不得法,腰間露出蘿卜絲或薺菜來,就很吃油,店家不合算了。我有個同學,中學畢業后在太平橋一家飲食店當學徒,有一次我到店里去看他,正遇到店里的兩個胖阿姨在哇啦哇啦吵相罵,原來是吃午飯時,其中一個阿姨買了兩只油墩想當菜過飯吃,請我同學炸得老一點。小學徒沒有辦法,只得照辦,但她還嫌不夠老,奪過鉗子將油墩子截截壞,以便讓滾油大面積地滲透,這樣吃口會更好。這一犯規操作正好給另一個當經理的阿姨看到,當場指責她揩集體的油,但對方如何會買賬?這種揩點小油的情況在飲食店里再正常不過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也只有這點小便宜可貪。
五一長假又去城隍廟,中心廣場又在烈火烹油地舉辦美食節,大呼小叫間,人氣著實很旺。眾多美食中,油墩子也當仁不讓地出場了,而且油鍋邊總是圍著一群人,意外地發現,這里的油墩子倒頂著一只蝦!我像見到睽違已久的老朋友,大喜過望,趕緊擠出去買了一只嘗嘗,不料吃到中間,發現面粉還沒有凝結。生意太好,師傅心太急,油鍋一旺,油墩子就容易夾生。
一對老夫妻,老頭坐在輪椅上,老太推著他來到人群中,兩個人合吃一只油墩子,你一口我一口,情深意篤。輪椅的扶手上掛著塑料袋,里面裝著幾只粽子。他們當然可以買兩只吃,但不及這樣有滋有味。一老外看到后眼睛一亮,悄悄地掏出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