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你說話孩子就不聽
- 郭春光 王珍珍
- 1625字
- 2020-07-17 13:55:15
心情郁悶時,不要對孩子說話
很多父母在情緒不好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地對孩子做一件殘忍的事情,那就是把負面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揪住孩子或大或小的錯誤不愿意撒手,把孩子當成出氣筒。不可否認,現代社會生存壓力越來越大,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職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父母不但要忙于工作,還要照顧家庭,的確心力交瘁。然而,對于父母而言,即使再怎么身心俱疲,也不要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否則就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導致孩子的成長遭遇更大的困境。
越是在身心俱疲的時候,越是不要輕易地把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父母要認識到,教育孩子是一項重要的工作,有的時候,哪怕無意之間對孩子說的話,也會給孩子的心理和情緒帶來影響。現代人生存壓力大,情緒也時常起伏,因而父母更是要戒驕戒躁,這樣才能在下班回到家里之前消化負面情緒,才能有效避免把孩子當成出氣筒。
作為雜志社的編輯,媽媽每天工作都很辛苦,還要經常加班。有一天,媽媽因為一篇稿子沒有按時完成,被上司狠狠批評一頓,為此感到心情郁悶。回到家里,小葉問媽媽:“媽媽,今天晚上吃什么飯?”媽媽沒好氣地對小葉說:“天天就知道吃,你是豬嗎?還是飯桶?媽媽工作這么辛苦,你怎么不問問媽媽工作累不累呢?”小葉被媽媽一番搶白,眼淚馬上流了出來。晚上,雖然媽媽做了小葉最喜歡吃的炸醬面,但是小葉絲毫沒有欲望吃飯。
后來,媽媽看到小葉情緒消沉的樣子,很心疼,特意端了一杯牛奶給小葉喝。媽媽對小葉說:“小葉,媽媽不是故意責怪你的,是因為媽媽工作上有一些麻煩,所以心情很糟糕。”小葉懂事地說:“媽媽,以后你再感到不高興,就對小葉發火,小葉知道媽媽辛苦,不會責怪媽媽的。”小葉喝了媽媽送來的牛奶就睡覺了,媽媽卻良久不能入睡。
父母的情緒總是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事例中的小葉,無緣無故被媽媽搶白一通,很傷心,但是她知道媽媽辛苦,在得到媽媽的解釋之后,馬上與媽媽盡釋前嫌。很多時候,父母抱怨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而實際上,父母也不知道孩子對于他們的依戀有多么深。孩子總是無條件信任父母,哪怕被父母批評,也依然對父母心無芥蒂。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珍惜和孩子之間的相處,珍惜親子時光,尤其是在孩子對父母非常依賴的時候,父母更要給予孩子安全感。否則,等到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疏遠父母,父母即使想疼愛孩子,也沒有那么多的機會。
當然,人是感情動物,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激動的時候。父母因為要照顧到方方面面,還要做好工作,所以難免會承受更大的壓力,也會有更多的不如意。從本質上而言,愛發脾氣的父母都是內心虛弱的,他們把不敢對老板發泄的怨氣發到孩子身上,卻不知道,這樣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涉嫌恃強凌弱,無疑是欺負孩子的行為。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尊重孩子的內心,也會考慮到孩子的情緒感受。要想避免把壞情緒帶回家,父母可以在下班之前告訴自己:“我要回家了,不能把工作上的煩惱帶回家。”如果情緒沖動,無法忍受,還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寶貝,媽媽心里很煩,你先去自己玩,等到媽媽心情好些,就去找你,好嗎?”最糟糕的情況是,父母難以抑制自己,對孩子發泄了憤怒情緒,此時,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父母要在情緒恢復平靜之后馬上向孩子道歉,請求孩子的原諒。很多父母因為傳統觀念的影響,都不愿意對孩子道歉,也不想對孩子承認錯誤,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做法。父母對于孩子的權威絕不表現在有錯也不承認方面,而是在尊重和平等對待孩子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真正的平等,表現在父母不但要求孩子知錯就改,也會要求自己知錯就改。唯有如此,父母與孩子之間才能和平共處,才能建立親密無間的親子關系。總而言之,父母一定要記住,孩子是因為相信父母才愿意和父母溝通,如果孩子向父母關閉心扉,父母還如何能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并積極有效地引導孩子呢?對于每一個成人而言,家是溫馨的港灣;對于每一個孩子而言,家是他們的整個世界。為了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父母一定要避免把惡劣的情緒帶回家,這樣才能給予孩子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和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