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上了模仿
孩子天生喜歡模仿,因為模仿是孩子學習技能、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不斷的在提高,模仿能力也在逐漸加強。
一般而言,孩子對世界的認知開始是通過他所看到、聽到、觸摸到、嗅到的感官系統對外部環境信息進行接收,這是由于孩子大腦負責外界信息收集的神經元在他出生時就已發育成熟,這就是孩子喜歡模仿的基礎。而負責信息處理、邏輯想象這部分的是額神經元,這部分神經元在孩子2歲開始發育,快速發育期在3-6歲,這一階段孩子的模仿能力會加強。
事實上,孩子喜歡模仿是正常行為。孩子最開始喜歡模仿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導師,一般孩子模仿父母的年齡應該是2歲左右,比如女孩喜歡穿媽媽的高跟鞋,男孩喜歡模仿爸爸開汽車。對孩子而言,他們認為喜歡的事情就是愿意模仿的事,這主要在孩子大腦情緒記憶系統,比如額葉與邊緣系統會存儲下來,這是一種良好的體驗行為,這種感覺就像成年人所感受的成就感、意義感、被認可感一樣。孩子帶著這種興奮感、舒服感,指引著他們的大腦不斷重復,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強烈的模仿行為。
園園喜歡模仿是在2歲時的行為,她每次在家總不愛穿自己的鞋子,而是偏愛媽媽的高跟鞋,而且穿著媽媽的鞋子,走起路來感覺很神奇。平時趁著爸媽不在家,她還會拿著媽媽的化妝品給自己臉上亂涂抹,還不時照鏡子。
后來上了幼兒園之后,她開始喜歡模仿與自己同齡或比自己大的孩子,別的孩子做什么,她就學別人做什么,連老師都說她的行為比別的小朋友明顯,不過在爸媽和比她小的孩子面前又不這樣。
園園媽媽覺得孩子很沒有自己的主見,總是別的小朋友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比如跟妞妞一起玩,妞妞玩得哈哈大笑她也哈哈大笑,妞妞爬扶梯時摔倒了,園園也跟著摔倒,這個現象都持續大半年了。
園園突然之間成為了同伴的“跟屁蟲”了,這讓父母感到苦惱和困惑。看到別的孩子做什么,自己的孩子就做什么,這讓許多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沒有個性、缺乏主見,甚至認為這是不好的現象。
孩子為什么喜歡模仿呢?
1.模仿即學習。孩子有很強的觀察力,喜歡模仿他人的言行舉止。實際上,這是孩子學習的一種方式。父母不必擔心,只是孩子沒有足夠的知識經驗,不知道怎么辦,就只能通過觀察同伴的行為表現來模仿學習,從而獲得相應的經驗。
2.一種從眾心理。孩子從模仿中能夠獲得成功和喜悅的樂趣。孩子也喜歡隨大流,想跟別人一樣,獲得別人的認可,融入到集體活動中,這是一種人際交往、人際依賴的心理安全需要。
3.獨立自主意識較弱。孩子年齡小,獨立自主意識較弱,依賴心理嚴重,他們的很多能力都是憑模仿學會的。有了模仿,減少了不必要的探索和嘗試,快速掌握別人已經摸索出來的各種技能,才有時間、有精力去創新和發展。
小貼士
1.正確看待孩子之間的相互模仿
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吃什么,他也要同樣的東西。看到這樣的行為,父母不要小題大做,將孩子之間的模仿行為認為是嫉妒、攀比、無理取鬧……也別采用錯誤的方式來對待孩子,比如拒絕孩子的要求、放任孩子哭鬧。其實,孩子之間的模仿是一種自然本能,而嫉妒行為則伴隨有哭鬧等行為表現。模仿同伴就是一種學習和交流,父母錯誤對待會不利于孩子學習,而且也會影響孩子與同伴之間的關系。
2.注意孩子模仿的內容
互相模仿也存在一些問題,既然孩子可以模仿同伴的好行為,也會模仿一些不好的行為,所以需要父母經常把關,注意孩子模仿的內容。比如孩子最近學班里的同學說臟話,父母就要及時干預和正面引導了。很多時候,孩子在模仿行為時并不清楚這個行為背后的意思,也不明白行為的好壞。而父母需要告訴孩子這是一個不好的行為,讓孩子改掉這些不良行為。
3.告訴孩子是怎么回事
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去模仿同伴的某些行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把那些事情搞得很神秘,開誠布公地讓孩子去了解怎么回事,好奇心沒了,自然注意力也就會轉移到其他方面。比如孩子會模仿同伴的口頭語、臟話、口吃、頻繁眨眼等動作,父母不要大驚失色,嚴厲禁止,這樣做會適得其反,加重孩子的好奇心和反抗心理,用表明態度、然后忽略的方式對待,等孩子的好奇心消失,這類行為癥狀也會自然消失。
4.孩子不是跟屁蟲
看見孩子跟著學同齡的孩子,覺得孩子沒個性、缺乏主見,這其實是父母對孩子模仿行為持批評和否定態度。孩子的觀點和主見主要是在模仿的基礎上漸漸形成的,他們自由地與同伴互相模仿,才能實現真正的交流。
5.通過互相模仿改掉孩子的壞習慣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養成一些不好的習慣,而相互模仿則可以促使孩子改掉一些不良的習慣。比如兩個孩子一起吃飯,看著同伴吃飯很乖,父母就可以正面鼓勵孩子去模仿對方“你看妞妞好棒哦,自己吃飯,她根本不需要媽媽喂”,這樣就可以通過互相模仿漸漸地改變孩子的不良吃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