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情緒管理訓練
- 王承凱
- 2190字
- 2020-07-17 13:46:40
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
前文說過,情緒的產生都是有原因和動機的。每個人都有情緒,每個人也都無法擺脫情緒。在注定要與情緒如影隨形的一生中,與其和情緒對抗,不如學會怎樣與情緒好好相處。那么,情緒產生的根源是什么呢?是人對于生命的無窮欲望,是人隨著生命的不斷推進而產生的各種需求。一個人要想合理把握情緒,引導自身的情緒,就要學會準確表達需求。很多人之所以總是郁郁寡歡,是因為自身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從這個角度而言,能否滿足自身需求,是至關重要的。而滿足需求的前提是,要準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否則又談何滿足呢?
從心理學的專業領域來說,有一種人際交流的障礙,叫作述情障礙。聽到“述情障礙”這個名詞,相信很多人都誤以為述情障礙就是不能陳述自己的感情,實際上,述情障礙的意義涵蓋的范圍更廣,不僅包括不能表達自己的感情,也包括不能理解他人的感情陳述。眾所周知,交流是雙向的,在交流過程中,一個人既要能夠陳述自己,也要能夠理解別人。唯有承擔起溝通的責任,交談才能讓溝通事半功倍。
為了改善人在交流方面的苦難狀況,讓人能夠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也有效地傾聽和理解他人的感情,美國大名鼎鼎的心理學家盧森堡博士發明了一種能夠緩解交流障礙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叫作長頸鹿語言。為何叫長頸鹿語言呢?是因為長頸鹿性情溫和,能夠平和地表達自己,也能夠與他人相處友好,交往順利。那么把長頸鹿的長處運用到我們自己身上,所謂長頸鹿語言,就可以按部就班地進行。首先,是對自我情緒的認知和感受;其次,反省和深入分析自己,揭開情緒的表象,確定自己情緒背后的原因和動機是什么;最后,用恰到好處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情緒,既要能做到清晰地表情達意,也要做到讓自己所說的話被他人聽懂。說與聽,缺一不可,并沒有嚴格的順序可講。不管是沉默寡言還是滔滔不絕,只要幫助孩子合理表達自己,也用心傾聽他人,這就足夠了。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一旦感受到壓力的存在,就會情不自禁地逃避,甚至壓制相關各方。殊不知,一味地壓制和打擊根本不能解決真正的問題,要想徹底結束煩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理性面對,理智解決問題。在影視劇中,很多人都曾看過井噴的場面,尤其是在電影頻道播出的《怒火救援》中,那么慘烈的場面就是因為井噴導致的。從這一點上來看,井噴的力量是巨大的,后果是嚴重的。對于情緒而言,同樣也會存在井噴的現象。所以對于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堅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則,認識到孩子的情緒盡管反復無常,也很容易陷入煩惱之中,但是也不能一味地壓制孩子,否則一旦孩子的情緒淤積到一定程度,真正爆發出來,后果同樣不堪設想。從這個角度來看,每一個父母都要學習大禹治水,積極地幫助孩子疏導情緒,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不要一味地壓制孩子的情緒,否則就會導致事與愿違。
當然,要想避免孩子的情緒出現井噴現象,除了疏導孩子的情緒之外,引導孩子準確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也是至關重要的。很多父母因為工作壓力大、生存艱難,只能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而對孩子基本需求之外的需求律表示排斥和抗拒。殊不知,盡管父母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的需求、縱容孩子的欲望,但是對于年幼的孩子而言,欲望的滿足是至關重要的。曾經有教育專家說,對于襁褓中的嬰兒,如何寵溺都不為過。這是因為年幼的孩子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而且他們的內心非??释@得安全感。在這種情況下,說教顯然無法對年幼的孩子起到好的作用,明智的父母會知道,唯有滿足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意識到父母是可以信賴和依靠的,才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感。
隨著孩子不斷成長,他們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種類多樣。對于孩子的情緒狀態,父母一定要及時關注。也許父母可以適度忽略孩子生理上的需求,卻不能忽略孩子心理和情緒上的需求狀態。換言之,一頓飯不吃,孩子照樣可以健康快樂地成長,而如果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則很有可能給孩子留下惡劣的印象,甚至導致孩子未來的人生都受到影響。
無論如何,父母都不要壓抑孩子的情緒,更不要抑制孩子的需求。曾經有人對于挑食的孩子有獨到的見解,覺得孩子挑食,就是因為他們的身體不需要某種營養,而對于孩子特別喜歡吃的東西,則解釋為孩子特別需要某種營養。這樣的解釋未免牽強,也不具備科學依據,但是對于孩子的需求而言,的確是符合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當發現孩子有某些方面的需求需要滿足,父母一定要給予足夠的重視,也要竭盡所能滿足孩子的需求?;蛘吆⒆釉谟辛诵枨笾蟛簧朴诒磉_,父母也要引導孩子積極地表達。當然,溝通總是雙向的,除了引導孩子表達自身的情緒之外,父母也要有意識地強化孩子的理解能力,從而幫助孩子在表達和理解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與孩子之間進行相關的游戲,從而有效強化孩子表達需求的能力。記住,父母一定不要溺愛孩子,更不要在孩子還沒有表達的情況下,就提前為孩子想到方方面面的需求,然后在孩子沒有提出需求的情況下,就直接滿足孩子的需求。否則,父母的溺愛只會導致孩子的能力極端低下,也會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無法獲得進步。在所有的人際關系中,情感都會對人產生刺激,從而讓人們在滿足自身生理需求的基礎上,也生出情緒的需求。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才能準確認清情緒需求背后隱藏的真實需求,才能真正做到滿足需求。細心的朋友會發現,當人的需求得到滿足,就不會無緣無故地抱怨和指責他人,也能卓有成效地協調好情緒,讓積極的情緒為人生提供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