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得住壓迫,耐得住落魄
——《教條示龍場諸生》
很多人在成就一番事業之前都苦于遇不到伯樂。如果一個人因為一時不被賞識而變得煩躁不安,那么就很可能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前功盡棄。人生之中,有時候是人無意之間掩蓋了自己的才華,而有時候是由于他人的原因埋沒了自己的能力,在逆境之中能夠耐心等待,在寂寞之中能養精蓄銳,在磨難之中能扛得住壓迫,享受到那份特別的寂寞,那么整個人生將會受益匪淺,最終也將會成功。
王陽明上疏皇帝而得罪宦官劉瑾,可以說這是他人生旅途中真正第一次遭遇到的打擊和壓迫,劉瑾在明朝被人稱為“八虎”之首,可想而知為人多么的狡猾、狠毒。在明朝以前執行廷杖,受刑罰之人不僅可以多穿衣服,而且屁股上還可以墊上厚厚的棉絮,但是劉瑾不僅將這些廢棄,還命人將王陽明的衣服扒掉,裸露著屁股挨打,這可以說是對人的一種人格侮辱。面對如此迫害,面對如此侮辱,王陽明在錦衣衛的詔獄之中醒來發現破爛不堪的房頂傾瀉而下的一束月光,他慶幸自己還活著,他要做圣人,更堅定自己尋求圣賢道路的決心,所以他將這世間最凄慘的詔獄看作修行的天堂,不僅在獄中為獄友講學,還為大家講圣賢之道,鼓舞大家,不放棄,不拋棄。
扛得住壓迫就能迎來生機,終于王陽明出獄了,但是他的官職卻被徹底革去了,緊接著朝廷將他貶到龍場做一個小小的驛丞。雖有劉瑾的一路追殺和惡劣環境對人的痛苦磨煉,但是王陽明在龍場依然體會到了另一種人生的璀璨。面對史無前例的惡劣環境,面對著困苦與寂寞,他又一次選擇了堅強。他在龍場的石棺之中想到許多的圣賢之人,但是很可惜沒有一個圣賢之人像他這樣成為一個倒霉蛋,沒有前人的例子可循,他就用自己的方法從困境、壓迫、寂寞與落魄之中解脫出來。為了生存,為了尋求圣賢之路,為了找到光明,他主動去了解周邊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以及民俗文化,他克服語言不通的難題,邁過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用自己的熱情與真心贏得少數民族的信任。

久而久之,王陽明在龍場與當地的少數民族相處得相當好,他用自己所了解的知識去幫助少數民族,他的熱情終于感動了彝族首領安貴榮。這位彝族首領非常賞識王陽明的精神以及學識,當他知道這位身處邊瘴之地的大學者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時,便開始主動照顧他的生活,照顧他的一切,并為他講述一些民族的文化歷史,這讓王陽明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日子之中仿佛獲得了千金不換的寶貝。
王陽明在這些民風民俗以及文化之中找到了快樂,并激發了自己傳道悟道的熱情和決心,他開始在龍場講學,講心外無物。一個人只有親身經歷寂寞、壓迫與落魄之后,才能體悟到人生的真諦。王陽明在艱難的環境之中明白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在寂寞之中,人不能自我頹廢,不能自我萎靡;越是寂寞的時候,就越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堅強起來,只有接受當下的環境,只有在當下這寧靜的環境之中,才可以讓自己的心靈純凈的不沾惹一點點塵埃。
往事歷歷在目,劉瑾的侮辱與壓迫,被貶龍場的寂寞與落魄,這些不過都是心外之物,如果心靈歸于沉靜,這些榮辱得失又怎么能傷害到自己的心靈。自此,王陽明的心靈歸于沉寂,一切皆歸于零,那些生活之中的雜念也逐漸消失,終于悟得人生真理,從此龍場悟道被世人稱頌,他的心學也成為五百年難遇的學術,而他最終也成為歷史上的圣賢之人。
隨著王陽明講學的影響不斷擴大,他再次招惹到了麻煩。貴州巡撫王質覺得王陽明流放至龍場應該對自己有所表示,可王陽明卻忙得將此事疏忽,王質覺得尊嚴受到了挑戰,便命人到龍場砸場子,結果遭到土著居民的暴打。可以說王陽明在這邊陲深山之中將要面臨官員的又一次壓迫,但是他卻回信王質說,居民不會無緣無故打人,既然是流氓先動手,我又為何要道歉,而且就算是王質派來的,也與他沒有關系,自己在龍場一日三死,也沒什么可怕的;盡管自己是一個流放的官員,但是也應該得到尊重才是。
人人都有尊嚴,不可侵犯,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靈魂所在。王質收到信后大為震驚。經過毛應奎從中周旋,王質從此不再找王陽明麻煩。而毛應奎與王陽明的會面后,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從此他們成為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