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良知與私欲
——《靜心錄之九·別黃宗賢歸天臺序》
君子做學問是為了明心見性,是為了去除私欲,讓心靈得以平靜,只有這樣,做事才能做好,才可以區分什么是私欲,什么是良知。

王陽明平息了寧王反叛之后,皇帝朱厚照卻依然堅持御駕親征。這個皇帝難道是腦子進水了,王陽明都將寧王抓住了,而且已經押解到南京附近了,御駕親征還有什么意義?原來這個昏庸的皇帝換上軍裝,將所有俘虜都放了出來,然后一聲令下,讓手下的將士將這些俘虜又抓了一次,重新裝進囚車。接著皇帝裝作凱旋的樣子,向南京出發。如果說鬧劇到這里結束,那你就想錯了,皇帝想將寧王朱宸濠在鄱陽湖釋放,然后再將其抓起來,好讓天下人以為平定叛亂都是他的功勞。
荒唐的皇帝在南京沒有玩盡興,哪里肯回到京城。但是他沒有想到王陽明在南昌促成了部隊的撤離,大家覺得這是王陽明在跟皇帝爭功,其實他哪里是爭功,朱宸濠的反叛部隊沒有全部被殲滅,他只能如此。但是皇帝周邊的人卻不這么說,他們紛紛在皇帝朱厚照面前說,王陽明原本就是朱宸濠的同伙,在江西他有自己的部隊,迫不得已才把朱宸濠抓了起來。如果不相信,可以讓王陽明來南京面圣。王陽明沒辦法立刻趕往南京,張忠派人在半路阻攔,導致王陽明在蕪湖耽誤了半月之久。
王陽明此時真的是失望到了極點,他冒死平息寧王叛亂,結果卻被小人誣陷,國家發展到這個地步,還有什么前途,于是他干脆去了九華山,繼續自己的學道之路。心情低落,路上的風景自然也就無心去欣賞。王陽明到了九華山,安靜打坐,但依然找不到心靈之中的平靜。一個國家有奸臣就會有忠臣,就像這世界有小人就有君子一樣。張永在這關鍵的時刻對朱厚照說,王陽明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如今這樣對他,將來國家再有危難,誰又能站出來擔當呢?皇帝聞言覺得也有道理,便命令王陽明回到江西。
王陽明從九華山返回南昌,多次舉行閱兵儀式,因為他預料到在皇帝身邊的這些小人總有一天會對皇帝下手。第二年的六月份,皇帝朱厚照在南京的牛頭山失去了蹤影,侍衛們折騰了整整一夜,有人就傳言說是江彬想要謀反。王陽明趕到九江,立刻集結軍隊操練。皇帝失蹤了,他卻操練兵馬,此時流言誣陷四起,而他的學生也不明白王陽明為什么此時閱兵。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江彬也派人前來悄悄地打探他的行動。
面對流言蜚語,面對誹謗,王陽明一臉坦然地對學生說,你們去讀書吧,在南昌身邊都是小人,我的心坦坦蕩蕩有什么可避嫌的?江彬本是邊將出身,王陽明這樣做自然是為了防止江彬發動兵變,而這些道理其他人哪里明白,哪里懂得。
如果說王陽明在這些流言蜚語與妄加誹謗面前沒有亂心,或許也不可能,盡管他是圣賢之人,但是圣賢之人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私欲,不然他也不必去九華山隱遁修道。但是王陽明就是王陽明,他做事總有一番道理,他處事也總有一番自己的思慮,如若換作別人可能早就被昏庸的皇帝氣得七竅生煙,跺腳而去,從此也絕不會再過問國家的任何事情。但是王陽明不僅有著別人無法擁有的大智大勇,他將自己的私欲、自己的情感置之度外,以國家前途為己任,做著自己該做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