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做減法,擺脫內心的桎梏

人生達命自灑落。

——《啾啾吟》

人只有在事情上方可磨煉自己的心性,才能擺脫掉內心的那些羈絆,才能在面對各種困難時淡然自處。

王陽明出生在書香門第,從小就飽讀詩書,在貴州龍場他想到《中庸》的一句話: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古人那種隨遇而安的灑脫是王陽明非常向往的,只是他永遠都沒有想到,老天爺竟然和他開了這么一個大大的玩笑,讓他在京城享受了三年錦衣玉食的生活之后,來到龍場這個真正的夷狄之地,歷盡千辛萬苦與磨難,親身體驗此生難以忘記的人生境界。

到了龍場,那個昔日被學生崇拜的王大人已經被剝奪了一切官職。在這里,他除了一顆虔誠的學習圣賢的心以及立志弘道的決心之外,再也沒有什么可以依靠了。理想和信念永遠都有著難以想象的力量,人有了這樣的一顆心就足夠了。王陽明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一直思考古代圣賢之人那種“無入而不自得”的心境究竟是如何練就的,而這種隨遇而安的灑脫也成了此時他生命之中的追求。

生存環境盡管惡劣到無法想象,但是人已經來了,就必須面對,就算是想逃都無處可逃了,與其掙扎,與其陷入悲苦,不如將心放下,坦然接受,用淡然的心態去應對。自此,王陽明摒棄掉了那些不切實際的幻想,用自己的行動開始了對這種艱難困苦的探索之旅。沒有房子,那就住茅草屋,住山洞。沒有蔬菜和糧食,那就自己開荒種地,自力更生。如果真的沒米下鍋,那就去樹林里找野果子,挖野菜充饑。總之,他用自己的努力,去體驗著前人所記錄的那種境界。

隨從生病了,王陽明就將所有家務統統包攬下來,燒水、做飯、砍柴、提水,對隨從無微不至地照顧。以前那個風生水起的王大人在龍場變為了仆人的保姆。客居荒蕪之地,隨從們缺衣少食,而且要忍受著思鄉的痛苦,心情自然會變得異常郁悶,病體更是難以康復。這種情況下,王陽明不僅擔當保姆,更讓自己扮演了一個逗樂的演員。他演小品、唱民歌、講故事,想盡一切辦法逗所有人開心。儒家說,培養人才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不器”。所謂“不器”,其實就是不拘一格造人才。儒家認為,人只要打通了通往心靈的那一個關節,無論在什么環境之中,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適應,都可以將事情做好。往昔的王陽明熟讀兵法,既可以騎馬打仗,百步穿楊,又可以拿筆寫文章,而書法更是運用自如,可以說是文武全才。而在這龍場的荒蕪之地,他扛起鋤頭就能種菜,進了廚房就能燒菜做飯,什么演員,什么音樂,這一切對他來講都是小菜一碟了。

儒家說理想的人才應該是全才,那王陽明先生因為機緣巧合,在龍場這艱苦的環境中,終于達到了這樣高的境界。但是古往今來圣賢也都是肉身凡胎,王陽明整日在這些瑣碎之中忙碌,也會有感嘆命運不公平的時候,也有想發無明之火的時候。他想到自己為了朝廷,一篇上疏竟然讓自己落得如此田地,受盡這非人的折磨,天理又何在?

王陽明在這種想不通理還亂的情況之下,便問自己:“如果是圣人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之中,又該有什么樣的想法,又該如何去做?”通過這樣的思索,他終于領悟到了一個可以迅速改變心境的好辦法,那就是古人所說的“以心印心”的智慧。這種智慧其實就是利用人內心中的主觀能動性,將積極的正能量傳送到心中,做一種減法運動,讓心中的那些畏懼、憤恨等負面因素消失在九霄云外,從而改變心境,脫胎換骨。

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王陽明在龍場艱苦的環境之中,親身體驗圣人那種內心的境界和在痛苦之中的信念。他發現改變心境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細想榜樣人物在某種境界下的執著的心境和樂觀的心態,從而去模仿榜樣們的做法和信念,在與環境對抗之中,就可以不知不覺地獲得與圣賢之人相同的信念和處世方法。

孟子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意思就是心中有了遠大的目標,而那些次要的事情以及環境就不能打動自己那顆堅定的心。流放到荒蕪之地,王陽明的心中也有落魄、無奈的諸多煩擾,但是他無時無刻都將讓自己成為圣人的志向放在心中,他將這惡劣的環境看作圣賢之路上的一種修煉,讓自己突破內心的厚繭,成為人們心中的圣人。

主站蜘蛛池模板: 遂宁市| 宁德市| 堆龙德庆县| 集安市| 尉犁县| 清流县| 田东县| 城口县| 安泽县| 峡江县| 达州市| 加查县| 综艺| 怀远县| 永安市| 万安县| 济宁市| 枝江市| 当雄县| 灵武市| 化隆| 泽州县| 德化县| 芷江| 彭水| 罗平县| 二连浩特市| 依兰县| 喜德县| 姜堰市| 凉山| 益阳市| 武穴市| 剑阁县| 淳安县| 康定县| 晋城| 比如县| 邵武市| 安塞县|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