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注入一份信心
——《江西詩·書汪進之太極巖二首其二》
王陽明是一個很有氣場的人。很多時候,在他身上仿佛有一種無形的能量和磁力,把許多人吸引到他身邊來。更為奇特的是,在一些獨特的場合,這種氣場,會有意無意地“迫使”別人認同他的意見。王陽明的氣場到底源于何處呢?
在虔州時,王陽明曾和弟子于中、九川一起探討學問。他對弟子們說道:“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圣人,但許多人因為自信心不夠,自己把圣人湮沒了。”然后,王陽明指著弟子于中說道:“你心中本來有圣人。”于中慌忙站起來表示不敢當。王陽明卻說:“這是你本來就有的東西,你為什么要推辭呢?”于中口說:“不敢。”仍舊推辭。王陽明又說:“這是大家都有的東西,又不只是你于中一人才有,為什么謙讓呢?這可是不能謙讓的啊。”聽完這番話,于中才笑著接受了。
于中不敢接受“胸中本來有圣人”的事實,根源在于他不自信。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都是神圣而偉大的,內心中都有一個圣人般完美的自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一個奇跡,只是由于我們不能相信自己,致使這個“真正自我”的智慧和能力,即王陽明所說的“圣人”被埋沒了。
雖然“真正自我”遠比現實中的自我更優秀、更有智慧、更有能力,但我們自出生以來,受各種負面因素影響太深,使得真正的自我被遮蔽了,我們看到的通常是不完善的自我,有很多的缺點。諸如心胸太狹窄,受到別人一點冒犯,便會暴跳如雷;遇到些許挫折,就會自暴自棄;生性懶惰,做事拖拉;意志不堅定,易受外界環境干擾。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認為自己能力欠缺、智商不高、不夠優秀、不如別人。
即便我們從小到大聽過長輩無數次的教誨:“要對自己有信心,要自信”,可在關鍵時刻,我們還是會不由自主地懷疑自己:“我可以嗎?我真的行嗎?”在這些自我懷疑中,機遇一閃而過,于是我們又懊惱地抱怨:“如果當初堅持自己的看法就好了,自己明明是對的呀!”
由此可見,我們是多么需要信心這種力量。信心是內心強大的力量,是來自生命力的不屈不撓的韌性。孔子曾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能做到不憂、不惑、不懼的人,內心必然擁有強大的力量。因此他們才能不看重外在世界的紛繁變化,不在意個人利益的得與失,保持內心的強大與坦然,獨立傲然于世間。

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小澤征爾就是靠著強大的信心一舉成名的。
在一次世界級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小澤征爾按照評委會給出的樂譜指揮演奏。在演奏過程中他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問題,就停下來重新指揮,但還是不對。再次考慮后,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于是向評委會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無一例外地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眾多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小澤征爾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對他報以熱烈的掌聲并不住地贊嘆,祝賀他贏得了整場比賽。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集體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而不被權威言論干擾。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不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被淘汰。小澤征爾正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許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最優秀的自己,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沒有信心,缺少敢于擔當的勇氣,他們漫無目的地四處尋找別人的優點,而忽略了發掘自己最優秀的一面,一再地否定自己,也就失去了成為最優秀的自己的機會。正如蕭伯納所說:“有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為偉大,化平庸為神奇。”
我們要相信自己的人生有著無限的可能,要相信內心有一種神圣力量的存在,盡力挖掘內在的潛力,才有可能達到應有的人生高度。內心擁有強大的力量,是走向成功、快樂、幸福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