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不會自我調節,注定落后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傳習錄》

世間之事紛繁復雜,如想成功必定要修煉自己的身心,縱觀天下,無論是圣賢還是成功之士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可以面對任何事情進行自我調節,所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王陽明盡管出生在書香門第,用現在的話說算是正兒八經的富二代加官二代,但是他這一生卻充滿了坎坷,在通往圣賢的路上,命運并未曾因為他的出身而對他有一丁點的偏愛。13歲那年,王陽明的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喪母對于他來說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挫折,但是王陽明并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志存高遠,早早地便立下了做圣賢之人的宏圖大志。

一次王陽明問私塾先生:“何為人生第一等大事?”當塾師告訴他“讀書登第”之時,他卻說“登第”并不算是什么天下的首要大事,讀書的目的不應該是“登第”,而應該是成為“圣賢”。塾師聽后大為吃驚,而他的父親聽后一笑置之,覺得這是小孩子的一時笑言罷了,當不得真。但是王陽明這一生無論走到哪里,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以圣賢之路為中心,最終成為我國歷史上一代圣賢。

在明朝的時候,科舉是莘莘學子進入仕途的唯一道路,除此之外并沒有第二條路可以選擇,所以天下所有的讀書人都以科舉考試為一生的目標。王陽明盡管天資聰明,在仕途之路上卻并沒有那么順利。從20歲開始他就走上了科舉考試的獨木橋,可是很不幸,自從21歲通過鄉試成為舉人之后,從此接連失利,一直到1499年才得以進士及第。

22歲的時候,王陽陽進士沒有考中,當時的內閣首輔李東陽便取笑他道:“你這次雖然沒有中狀元,但是下次科舉一定會中狀元,不妨試一試為下次科舉中狀元作個狀元賦吧!”如果換成其他人,面對如此的羞辱之舉或許會惱羞成怒,但是王陽明一臉坦然,揮筆完成了狀元賦。“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這就是他面對科舉考試落第的態度。不要說在明朝了,就算是現代人,也極少有人可以從容面對高考落榜的不幸吧。

對于王陽明而言,無論是科舉高中還是落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無論哪種結果只要因結果而動心才是一種恥辱。王陽明認為,科舉考試的失敗與否并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失敗,但因為失敗帶給人的那種挫折感而直接導致人內心中的苦悶與煩惱才算是真正的失敗。對于一個人來講,如果不經歷失敗,如果不經歷磨難,很難悟到人生中的那些道理,王陽明在將近十年的科舉考試之路中并不是將科舉作為自己的目標,而是不斷進行自我調節,始終按照個人的理想發展才能,增長知識,這為他后來的圣賢之路奠定了基礎。

正德二年,也就是1507年的春天,王陽明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宦官劉瑾而被流放到貴州龍場做驛丞。驛丞在現在來說就是地方的一個小招待所而已,這也意味著王陽明被除去了所有的官職,這對于他而言已經是很不幸了,但是更為不幸的是,他所流放的貴州龍場地處偏遠。據資料記載,龍場所處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荊棘,那里不僅瘴癘肆虐,而且毒蛇野獸遍地,生存在那里對于來自京都的人而言可謂是九死一生。

龍場位于貴州的西北地區,那里居住的都是少數民族,少有漢人,就算是能遇到一兩個漢人,不是逃犯就是殺人狂徒,所以被貶到龍場無異于一場生死浩劫。王陽明幾經磨難到達龍場之后,卻發現自己竟然連一個居住的地方都沒有,沒有辦法,他只有與手下的弟兄顧不上旅途的辛勞立刻動手搭建草棚。如此惡劣的環境對于一個官二代和富二代來說,不僅僅是一種生死考驗,更是一種內心與精神的殘酷折磨。

孟子早就說過:“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概一個人真正經歷了生死考驗才能領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對于王陽明而言,此時此景他早已經別無選擇。

要么郁郁而終在這荒山野嶺,要么振作起來咬牙堅持,王陽明將孟子的那句話每天在心里默念數遍,他想象如果是圣賢之人在這樣的環境又該如何自處,如此一來,他便在這窮山惡水之中超然物外,還為自己打造了一副石棺,日日在里邊靜坐參究,漸漸覺得胸中豁然,將眼前的生死榮辱以及個人得失都拋到了九霄云外,終于在一天恍然大悟,心中一下子亮堂了起來,原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漳州市| 平江县| 方城县| 鸡西市| 通山县| 万宁市| 绵竹市| 南涧| 柯坪县| 晋宁县| 阜康市| 屯昌县| 锡林郭勒盟| 温州市| 奉化市| 乌兰察布市| 山阴县| 台北市| 绵竹市| 阜阳市| 克山县| 东兴市| 资溪县| 民县| 平遥县| 八宿县| 三门县| 化州市| 布尔津县| 习水县| 博乐市| 黎城县| 六安市| 潍坊市| 泾阳县| 崇明县| 四平市| 惠安县| 郁南县| 彝良县| 三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