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阻塞了修行的大道
——《傳習錄》
有句話說:“學得越多,越發現自己什么也不明白。”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人知道得越多,越能了解世間知識的廣博,進而明白自己的無知。
然而話雖這樣說,但真正能夠因為知道得多而知道自己無知的人卻鳳毛麟角。在社會上,我們見到更多的是有了一點知識便自以為無所不通,進而不思進取的人。
王陽明說:“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欲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在王陽明看來,人一旦到了這樣的境界,就如同內心被阻塞了一樣,對人生是沒有一點好處的。王陽明把心比作是天一樣廣博的深淵,廣博到世間萬物無不能被它所包容,然而有些人的心卻被私欲所蒙蔽,進而也就讓心失去了它本應該有的包容,從此便再也沒有接受的能力了。
王陽明這話對不對呢?我們必須說這是對的。在歷史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些人,他們飽學多識,以學問聞名于世。然而在取得了一定的名聲之后,他們慢慢開始自傲起來,覺得世間“莫己若者”,進而排斥、打壓新的知識,從而從文化的引領者漸漸變成了阻礙歷史前進的人,譬如我們都熟悉的大科學家牛頓。
毋庸置疑,牛頓是17世紀英國乃至于世界最偉大的科學家,他發現的三大力學定律是很多學科的基礎,而他對于數學、天文學也有其突出的成就。因為學識淵博且成就令人矚目,牛頓在中年的時候便已經享譽歐洲,并被英國王室封為爵士,成為英國人心目中的偶像。
然而在取得了這些成就之后,牛頓那顆原本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心漸漸開始蒙塵了。晚年的牛頓將大把的精力放在煉金術上,并且打壓在科學界有所成就的后輩,這一切都給牛頓這個偉大的名字蒙上了陰影。
牛頓為什么沉迷于煉金術,人們猜想是出于對金錢的渴望,而打壓科學界的后輩,那恐怕就是出于名聲了,他不想有人超過自己。可以說,名和利最終堵住了牛頓的心,讓晚年的牛頓不再能夠接受任何新的東西,而一旦接受不了新事物,晚年的牛頓便再也創造不出什么了。
由此可見,無論是知識也好,其他方面也罷,人要想讓自己獲得更多,就要拋開心中的雜念,把心敞開,也就是上面王陽明所說的“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王陽明的這番話是在什么背景之下說的呢?
王陽明的學生黃直向他提問有關于格物致知的問題。黃直問:“先生,格物致知的主張,是隨時格物以致其知。那么,這個知就是部分的知,而非全體的知,又豈能達到‘博博如天,淵泉如淵’的境界?”
對于這個問題,王陽明回答說:“人心是天淵。心的本體無所不容,本來就是一個天,只是被私欲蒙蔽,天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心中的理沒有止境,本來就是一個淵,只是被私欲窒塞,淵的本來面貌才失落了。如今,一念不忘致良知,把蒙蔽和窒塞統統蕩滌干凈,心的本體就能恢復,心就又是天淵了。”
見黃直不甚了了,王陽明又指著天說:“就像咱們現在所看到的天是明朗的天,在四周所見的天也仍是這明朗的天。因為有許多房子墻壁阻擋了,就看不到天的全貌。若將房子墻壁全部拆除,就總是一個天了。不能以為眼前的天是明朗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明朗的天了。從此處可以看出,部分的知也就是全體的知,全體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知的本體始終是一個。”

從王陽明的話里,我們能夠品味出他對于內心的看重。王陽明對弟子的教誨,本意是要讓弟子從內心入手。他教導弟子要凈空天淵,就是把心靈的種種私欲通通清理干凈,須知“私”使人狹隘,“欲”使人浮躁,一個既狹隘又浮躁的人,自然是什么也裝不下什么也學不會的。
我們要向王陽明學習的就是切忌偏私,不能因為內心的自傲、自卑、自滿而阻斷了我們的學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