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
本教材是根據紡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紡織工業的最新發展編寫而成的。本教材的編寫大綱,曾在2006 年年底召開的紡紗學教學研討會上,由來自全國20 多所紡織高等院校的40 余位紡紗學教師,進行認真地討論,并充分吸取了各高校在教學安排上的有益經驗。編寫過程中,又多次對有關內容進行了修改、補充和整合,力求完善。
全書共分十章,包括紡紗中從原料初加工到各種紡紗系統的紗線形成的主要加工技術。在吸取以前有關教材編寫、使用經驗和要求的基礎上,本書對章節和內容的編排如下:
1. 按照紡紗加工的流程進行編寫,使學習后對紡紗的加工流程和各工序作用有較深刻地認識和掌握。
2. 每章在簡介本工序后即展開有關原理的闡述,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介紹棉、毛、麻、絹等各紡紗系統中的相關原理應用及工藝設備和質量控制,使原理的論述能及時落實到具體的工序上,更有利于讀者對紡紗原理及其實際應用的理解和掌握。
3. 由于篇幅及教學課時的限制,本教材以量大、面廣且技術裝備最成熟的棉紡( 短纖維紡紗) 以及毛紡( 長纖維即毛、麻、絹紡紗) 為重點進行介紹,再將其他的紡紗系統與棉、毛紡的異同點作對比介紹,兼顧了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要求,并對某些內容作了適當的精簡。
4. 增加了多媒體光盤,編制了動畫、錄像等,將有關的紡紗原理和加工過程形象地表現出來,有利于讀者對有關內容進一步理解和掌握。
本書編寫的人員及其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四章和第十章: 東華大學郁崇文; 第二章: 南通大學丁志榮; 第三章:西安工程大學薛少林; 第五章: 中原工學院任家智; 第六章: 大連工業大學于永玲; 第七章:天津工業大學王建坤; 第八章: 江南大學謝春萍和青島大學邢明杰; 第九章: 江南大學吳敏; 各章中的毛紡部分:武漢科技工程學院張尚勇和東華大學王新厚; 各章中的麻紡部分:東華大學郁崇文; 各章中的絹紡部分:東華大學勞繼紅。本書的多媒體光盤由郁崇文和武漢科技工程學院林子務主持策劃,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常濤、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焦坤、東華大學汪軍和王新厚以及博士研究生陳俊焱、裴澤光等制作。全書由郁崇文統稿并最后定稿,由陸凱和于修業審稿。
限于編者的水平,書中難免存在不妥和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8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