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版前言
本教材根據高等紡織教育改革的需求以及紡織工業的最新發展編寫而成。在2011 年11月召開的全國高等學校《紡紗學》教學研討會上,由來自全國20 余所紡織高等院校的40 余位紡紗學教師進行過認真的討論,結合“十一五”期間《紡紗學》教材在教學中的使用情況,并結合當前的教學發展趨勢,充分吸取各高校在教學安排上的有益經驗,形成了本教材的修訂編寫大綱。在教材的修訂、編寫過程中,又多次對有關內容進行了修改、補充和整合,力求完善。
全書共分十二章,包括了紡紗過程中從原料初加工到各種紡紗系統的紗線形成的主要加工技術。本書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紡紗學》的基礎上,對章節和內容的編排重新進行了調整和修訂:
1. 全書按照紡紗系統的加工流程進行編寫,學生學習后對紡紗的加工流程和各工序作用有較深刻的認識和掌握。
2. 第一章是緒論,對整個紡紗的原理和各紡紗系統進行了概括,使讀者對紡紗有一個大概的了解; 第二到第十章分別闡述了紡紗的有關原理,并以量大面廣且技術裝備最成熟的棉紡系統為例,闡述各工序中相關原理的應用以及工藝、設備上對原理的實現,使原理的論述既能及時落實到具體的工序上,又能線條清晰地表明最典型的棉紡紡紗工序的脈絡,更有利于學生對紡紗原理及其實際應用的理解和掌握。
3.限于篇幅及教學時數的限制,本教材在以棉紡為重點進行介紹的基礎上,再將毛、麻、絹等其他紡紗系統單獨成章,每章按其紡紗的工序進行編寫,力求對這些紡紗系統有一個簡潔、明了的闡述,兼顧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要求,也便于學生對各紡紗系統的認識和掌握。
4. 對多媒體資料( 文中提及的動畫及錄像內容均附在光盤中) 進行了增補,并根據教材內容的改變而重新編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有關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書在第1 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修訂章節及人員分工如下:
第一章:東華大學郁崇文; 第二章:南通大學丁志榮; 第三章:嘉興學院敖利民; 第四章:東華大學郁崇文; 第五章:中原工學院任家智; 第六章: 大連工業大學于永玲; 第七章: 天津工業大學王建坤、張淑潔和黑龍江省紡織研究所王薇; 第八章的細紗部分: 江南大學謝春萍,新型紡紗部分:青島大學邢明杰; 第九章:江南大學吳敏; 第十章:東華大學王新厚、武漢紡織大學張尚勇、沈小林; 第十一章:東華大學郁崇文、大連工業大學鄭來久; 第十二章:東華大學勞繼紅。本書的多媒體光盤由東華大學郁崇文、裴澤光、研究生鐘海等修訂。鐘海和上海工程技術大學的尚珊珊參與了本書的部分文字和繪圖工作。全書由郁崇文統稿并最后定稿。
限于編者的水平,書中難免存在不妥和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3 年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