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做孩子最好的心理醫生,調適其負面情緒(2)
書名: 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作者名: 魯鵬程本章字數: 5435字更新時間: 2014-03-03 16:33:30
有一次,她沒有考好,趴在書桌上哭起來,卻沒有人來安慰她。她因此備受打擊,覺得自己不但學習下降了,而且沒有朋友,但她卻沒有想過這正是自己平時自視過高造成的。從此珊珊總是郁郁寡歡,甚至覺得上學很沒意思。
孩子會因為自負而傲慢無禮,因傲慢而遭人厭,交不到真心的朋友。不但如此,傲慢無禮還會導致孩子經歷許多挫折和打擊,而他的心理也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可是,怎樣才能讓孩子認清自己,重新塑造自我呢?
▲ 教孩子正確評價自己
孩子自負是因為他只看到了自己的長處,卻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短處,或者他拿自己的長處去跟別人的短處比,結果越比越覺得自己了不起,這無疑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心理。自負的孩子往往會盲目自信,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能為他人著想。
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孩子正確評價自己,當他自夸的時候,我們要提醒他也有缺點,要讓他時常反省,教他將自己的缺點和優點都寫在一張紙上。這樣,孩子就容易認清自己,不會盲目自大了。
▲ 適當打擊一下自負的孩子
柔柔回到家,放下書包就興沖沖地跟媽媽說:“媽媽,我的語文又考了100分。隔壁小強才考了75分,他每次語文考試都沒有我考的多,我看他天生就沒有學習文科的天賦。”媽媽見女兒沾沾自喜的樣子,就說:“小強的語文是不如你,但很多時候他的數學成績都比你好。”柔柔覺得媽媽說得對,驕傲的情緒就少些了。
有個詞叫“得意忘形”,當孩子取得好成績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就會夸大自己的優點,覺得自己很了不起,自負的心理也由此產生。
此時,媽媽應該適度地打擊他一下,讓他知道自己并不是十全十美的,還有待完善。這樣,孩子就能變得踏實,而不會飄飄然。值得注意的是,打擊孩子的時候不可言語過激,或者將孩子說得一無是處,這樣會矯枉過正,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讓他從自負轉向自卑。
▲ 謹慎夸獎孩子
現在提倡賞識教育,認為夸獎孩子比批評孩子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夸獎孩子也需謹慎,盲目夸贊孩子也是造成孩子自負的主要原因之一。
濤濤8歲了,走在路上鞋帶開了,馬上自己系好。媽媽說:“兒子你太厲害了,能把鞋帶系得這么好。”
8歲的孩子會系鞋帶需要得到夸獎嗎?這樣的夸贊不但會助長孩子的自負,還會導致他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的能力,甚至他做一點點小事就認為自己已經很厲害了。由此來看,盲目夸贊孩子等于害孩子。
▲ 讓孩子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
小禾的英語學得很好、繪畫也很好,而且她還會拉小提琴,她常常以此為傲,覺得自己比其他孩子強多了。看到女兒漸漸變得驕傲,媽媽心想一定要幫女兒調整一下心態。
這天,媽媽帶著小禾到一位阿姨家做客。阿姨家有個男孩,他比小禾還小一歲,但他不但會英文,還會說日語,他畫畫也很好,鋼琴彈得也不錯。從阿姨家回來,小禾說:“媽媽,我一直以為同齡孩子中我是最優秀呢。這個弟弟比我小一歲,卻比我強多了。”媽媽說:“一個人想要變得優秀就不能自滿,更不能覺得自己了不起,而是應該不斷努力。因為世界上比自己強的人有很多。”小禾說:“是啊,我以前沒意識到這一點。”
讓自負的孩子懂得謙虛,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知道“強中更有強中手”。孩子在自己認識的人當中也許是出類拔萃的,但如果將對比范圍擴大,他就會發現比他優秀的人還有很多。自負只會讓孩子變得驕傲而懈怠,因為他認為自己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如果有一天他發現還有人比自己更強,就不會停下追求的腳步,而是繼續努力。
18. 抑郁:是情緒而不是病,及時關愛與引導
由于現在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許多人患上了抑郁癥。抑郁癥是心理疾病之一,表現為情緒低落、思維遲緩、不喜歡與人接觸、回避刺激,很少感到快樂,內心焦慮或反應遲鈍。患抑郁癥的人群中不僅有身負多重壓力的中年人,還有許多未滿13歲的孩子。孩子為什么會得這樣的心理疾病,他的內心有什么壓力呢?
陸永是家里的獨生子,媽媽對他期望很高,從他上幼兒園起就給他報了興趣班。每到周末,媽媽就帶著陸永去上各種課,英語課、游泳課、書法課。許多人都覺得陸永是個多才多藝的孩子,但陸永卻羨慕其他的小朋友可以在周末盡情玩耍。
上了小學后媽媽更重視陸永的學習,每天他寫完作業后,媽媽都會督促他繼續學習。每天晚上,陸永都要學到11點才能休息。開始,他的成績很好,但一段時間之后,就開始下滑,而且人也變得郁郁寡歡了。媽媽問:“兒子你怎么了?”陸永只是搖搖頭,卻不說什么。難道他有什么心事?還是受了什么刺激?看著孩子長期如此,媽媽實在是擔心,于是帶他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陸永患上了抑郁癥。
孩子為什么會患上抑郁癥這種心理疾病?其實,抑郁是孩子的不良情緒積壓過多造成的,不要單純地把它看做一種疾病。疾病可以通過吃藥來治療,但孩子有不良的情緒卻需要得到媽媽的關愛和引導。許多媽媽在得知自己的孩子患上抑郁癥后都會感到恐慌,不知如何面對。其實,我們要做的不是等問題出現后再去恐慌,而是應該平時就多關注孩子的情緒和心理發展,及時發現孩子的問題,引導他走出抑郁,不要讓抑郁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太大的傷害。
▲ 了解孩子抑郁的原因
張劍讀六年級,他的成績一直很好,但最近媽媽卻發現他十分不愿上學。每天早晨媽媽叫他起床的時候,即使他睡醒了,也要用被子蒙起頭,假裝聽不見。下午放學后,一寫作業他就哭,媽媽都不知怎么安慰他才好。
后來,媽媽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當孩子有強烈厭學情緒的時候,就要考慮他有抑郁癥傾向了。
如果孩子因上學或寫作業而有不良情緒,我們就要適當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比如不強烈要求他考高分,不在作業之外再給孩子安排學習任務。還可以讓孩子養只小動物或者養盆花草,讓他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
除了學習壓力過大會造成孩子抑郁,家庭不和睦也會導致他情緒低落。
有個女孩的父母經常吵架,后來離婚了,女孩表現得很淡定。但是,不久之后老師卻向媽媽反應女孩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下降,而且很少和同學們交流。媽媽才想到,女孩已經很久都不愛說話了。
當家庭中出現大的變故時,孩子會受家庭的影響而變得沉默寡言、對以前好奇的事不再感興趣,或者表現為成績急劇下降。因此,我們要努力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家庭環境。比如,我們要注意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即使分開,對孩子的關愛也不能少。這樣就會避免因家庭不和給孩子造成思想上的壓力。
▲ 媽媽要有良好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最容易受到媽媽的影響,當媽媽有抑郁情緒的時候,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把自己的情緒傳給孩子。孩子不了解媽媽抑郁的原因,只是會因此而感到不快樂;而媽媽在抑郁的時候,也很難理解孩子,往往會因此而誤會孩子,造成親子間的溝通障礙。所以,媽媽是否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我們如果能輕松快樂地生活,及時化解抑郁情緒,孩子就不會輕易患上抑郁癥。
▲ 幫孩子打開心結
孩子抑郁多是因為有打不開的心結,所以,能夠幫他打開心結就能改變孩子抑郁的狀況。有人也許會問,怎么才能知道孩子為什么而抑郁呢?這就需要我們時常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當發現他情緒消沉、抑郁的時候,要及時跟他溝通,鼓勵他說出自己心中的不快。當得知孩子抑郁的原因后,媽媽要幫助孩子分析導致他情緒低落的事情,引導他調節自己的情緒,糾正孩子認識上的偏差,幫他盡快從糾結的情緒中走出來。
19. 焦慮:找出根本原因,及時幫孩子擺脫情緒的障礙
焦慮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似乎每個人都有過焦慮的時候,孩子也會焦慮。當他焦慮的時候,就會覺得精神緊張,對許多事情都會擔心,感到不愉快甚至痛苦。一般來說,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感到焦慮,因為女孩更敏感一些。過度的焦慮還會形成焦慮癥,其表現為過于煩躁、不安、失眠、做惡夢、食欲不振、氣促、心跳過快、頭痛等癥狀。
有個6歲的女孩非常愛哭,常常會莫名其妙地哭起來,媽媽也不知該如何安慰她。開始,媽媽以為是女兒膽子太小了,所以遇到一點兒小事就哭。但是經過媽媽再三詢問,女孩說,她擔心被媽媽拋棄,或者自己突然死去。
還有個11歲的男孩,由于搬家而換了一所新學校。到了新學校后,男孩的學習成績開始下降,脾氣也變壞。后來,他和媽媽說,是因為擔心新學校的老師不喜歡他,又怕同學們排斥他,所以感到很緊張。
許多孩子會莫名其妙地焦慮起來,如果我們不能找到導致他焦慮的原因,就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反常現象。其實,焦慮是一種較常見的情緒障礙,造成焦慮的原因有很多。只要我們了解了孩子焦慮的原因,就能幫助他擺脫情緒的障礙。
▲ 不要讓家庭氣氛太緊張
不少媽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跟別的孩子有點不一樣,比如說他比別的孩子更容易緊張、多慮、敏感、不自信。孩子無緣無故地焦慮,就需要媽媽先進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的家庭氣氛是不是比較緊張,自己是不是比較嚴肅。
如果家庭氣氛緊張,孩子的身心就不容易放松下來,由于一直處于緊張狀態,他就比較容易焦慮,抗壓性差,抗挫折能力也差。因此,我們要盡量給孩子營造一個寬松、溫馨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回到家后能夠放松身心,從而養成活潑自信、豁達開朗的性格。
▲ 對孩子合理要求
造成孩子焦慮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媽媽對孩子的期望過高、要求過多。由于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我們往往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難免會對他提出這樣那樣的要求。如果媽媽對孩子約束過多,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生怕自己做錯了什么,或者在某些方面沒有達到我們的要求。于是,他就經常審視自己,是否按照媽媽的要求做了,能否讓媽媽滿意,并因此而經常感到不快樂。
當我們的要求和期望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時,就會讓他感到不堪重負。于是,他就會變得焦慮起來。所以,我們對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順應他的心理特性,所提的要求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圍之內,要尊重他,不能苛求。這樣,孩子才能快樂,不會感到焦慮。
▲ 幫孩子走出境遇性焦慮
所謂境遇性焦慮,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些突發事件會在孩子心里留下陰影。他因此而整天擔心類似的災害再次降臨到自己的頭上,所以煩躁不安、情緒緊張。
10歲的蘭蘭在下樓梯的時候,不小心踏空從樓梯上摔了下去。從此以后,她只要走樓梯就會變得非常緊張,甚至到了樓道門口就開始煩躁。媽媽開始不知道蘭蘭的情緒為什么會如此反常,經過詢問才知道原因。
媽媽說:“你以后下樓梯的時候小心點,就不會摔倒了。摔倒只是意外情況,樓梯并不危險,而是你太大意了。”蘭蘭認識到摔倒的真正原因后,上下樓就小心了,而且漸漸地不會因此而焦慮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要告訴孩子,過去的事情只是一次意外,這樣的事情不會經常發生,不要將過去的事情掛在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突發事件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會自然消失,孩子的焦慮情緒也會得到緩解。
▲ 撫慰因分離而感到焦慮的孩子
當孩子需要與家人尤其是媽媽分離的時候,會有非常明顯的焦慮情緒,一改往日快樂的狀態。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撫慰焦慮的孩子,告訴他媽媽有事情要做,所以暫時跟他分開一下,但很快就會回來,讓他不要因此感到緊張。
20. 怯懦:不要恐嚇孩子,鼓勵他大膽些、勇敢些
有些孩子好像天生就比較膽小,天黑了不敢出門,見到不熟悉的人不敢說話,看到小狗小貓也會嚇得尖叫,還總是唯唯諾諾的,連說話聲音都很小,像是害怕說錯話似的。
莉莉都12歲了,膽子還是很小。她和媽媽一起出門時,遇到了媽媽的同事張阿姨。張阿姨說:“這是你的女兒啊?長得真漂亮,叫什么名字啊?”莉莉躲在媽媽身后,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說。媽媽無奈地說:“她叫莉莉。莉莉,怎么不叫阿姨?”莉莉在媽媽身后怯怯地叫了聲阿姨。莉莉總是這樣,只要見了生人就不敢打招呼,媽媽曾為此說過她多次,甚至批評她說:“你這個孩子是怎么回事?為什么見了人不打招呼?這樣是很沒有禮貌的,你知不知道?”但下次見到生人,莉莉依然如故。
孩子怯懦的性格是天生的嗎?難道有些孩子天生就膽大,而有些孩子天生就膽小?事實并非如此,孩子怯懦的性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主要與家庭對他的影響有關。那么,做為媽媽我們應該如何防止讓孩子變得怯懦,又該如何讓怯懦的孩子變得勇敢起來呢?在家庭教育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不要嚇唬孩子
孩子任性起來,常常是媽媽對他講道理也不肯聽,哄也哄不好。這時,媽媽常常會使出“殺手锏”--嚇唬他。只要媽媽一說:“你再哭大灰狼就來把你叼走!”孩子馬上就不敢哭了,瞪大了眼睛,驚恐地看著媽媽。孩子總是對媽媽的話深信不疑,他會以為大灰狼真的會把愛哭的孩子叼走,從此他的心里就蒙上一層陰影,總覺得身后有一只大灰狼,在伺機吃人。
13歲前,孩子正處于身體機能迅速發展的時期,一旦受到驚嚇他就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長期如此他大腦皮質對皮下中樞的調節能力就會下降,導致孩子的內分泌失調,內臟功能紊亂,甚至會引發消化系統的疾病。
即使孩子長大一些,知道大灰狼不會真的把自己叼走,但是他也早已因經常受到恐嚇而變得怯懦,這種性格一旦形成,再想要糾正過來并不容易。因此,媽媽不能經常用大灰狼、鬼神等嚇唬孩子,這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愛幻想、精神緊張,甚至產生幻覺。
除此之外,媽媽也不能用“你不乖我就不要你了”或者“不聽話你就滾出去”之類的話威脅孩子。用孩子對我們的依賴性去威脅他,他就會因為怕被拋棄而緊張,擔心不知何時就會失去媽媽,自己就會變成孤兒,也會因此而變得郁郁寡歡和怯懦。因此,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慎言,千萬不能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嚇唬他。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件長遠的事情,媽媽們切記“速效莫求”的道理,以免給孩子的身心造成傷害。
▲ 別對孩子限制過多
孩子除了會因為受到恐嚇而變得膽小之外,也會因為受到過多的限制而膽小。比如,當孩子想要玩單杠的時候,有的媽媽會說:“別上去,掉下來會摔骨折了。”當孩子想去小區的水池邊玩耍時,媽媽又會說:“別靠近,掉下去就有生命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