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推薦序一 童年是幸福的起點
朱永新(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當成純粹的責任和義務,有的父母卻把教育孩子當成自己人生的一種樂趣和享受。前者往往更多感受到枯燥甚至焦躁,而享受教育的父母,卻通常能演繹教育的精彩。小平顯然是后者。
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不信任體制內的教育,采取了“教育自救”的辦法,組織起來自己教孩子。小平也大體屬于這類人。他擁有博士學歷、擅長學術研究,卻能放下研究的“架子”,以拉家常的口氣娓娓道來,分享自己的育兒心得和體會;也能突破理論的束縛,從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之中教育和引導孩子的一言一行,從自己養育孩子的親身經歷中總結和提煉自己的育兒經驗。
嚴格地說,這是一本親子共同成長的手記。通過這本書,一個稱職的好父親形象躍然紙上。通過文字,我看到了一個享受教育、演繹教育精彩的年輕爸爸,甚至看到了一個心態陽光、童心未泯的“70后大男孩”。當然,我更看到了一個6歲孩子,在爸爸的一路陪伴和悉心呵護下,身心是如此健康,童年是那么快樂。同樣作為父親的我,透過本書的字里行間,切實地感受到了那份濃濃的父女之情,猶如一杯香濃的咖啡,彌久醇香。
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在成為父母之后,幾乎就沒有自我成長的動力了。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在職場上打拼已經夠累了,回到家里還要做家務,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陪伴孩子一起成長。而這樣做,恰恰又使得孩子無法在童年快樂成長。
一個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的教育。在我們的新教育實驗學校里,有一個真實動人的故事。有個孩子的爸爸是企業家,工作非常忙,很少在晚上11點之前回家。因為孩子所在的學校參加了新教育實驗,老師要求每天晚上進行親子共讀。為了共同完成這個作業,爸爸開始試著減少應酬,講故事給孩子聽。一段時間之后,孩子各方面的進步都非常明顯。看到了孩子的進步,爸爸也深受激勵,并且,他在親子共讀中體會到了重回童年的樂趣和自身成長的幸福,從此他即使應酬再多,也會保證每天晚上8點鐘回家。他們父子共同堅持,到現在已經5年,一起共讀了165本書。
其實對每個人來說,人生有四個重要的場所:母親的子宮、家庭、教室、職場。人在母親的子宮里通過母親感受外部世界,離開母體后則通過家庭與世界交流,通過教室來接受教育的熏染,通過職場的拼搏來完成自我。我們可以看出,在任何階段,家庭都是人生永遠離不開的一個場所,它不僅是最溫馨的港灣,同時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加油站。人生從這里出發,終將回到這里。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然而,沒有任何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都知道,要考駕照才能開車,做父母比開車要復雜很多倍,卻不需要任何“證”就可以上崗。因此,父母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一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走彎路”,孩子的人生就很可能有更多的彎路要走。正如有人曾經說過的那樣: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變壞,但是,如果父母用錯誤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會變得更壞。對于父母來說,要進入童年的“神秘之宮”,就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一個孩子。只有這樣,孩子們才不會把父母當成一個偶然闖進他們那個童話世界之門的人。
我曾經說過,童年的秘密遠遠沒有被發現。兒童早期的教育對于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還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兒童的家庭教育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無論是俗話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是托爾斯泰曾說的,孩子自出生到5歲,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諸方面從周圍世界中攝取的,是他5歲之后所攝取的許多倍。這些,無一不在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說明了家庭教育對孩子幼年的意義。
看得出來,小平的這部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單從書名來看,似乎僅適合幼兒園的父母閱讀,但如果通讀全書就會發現,其實很多內容都跟整個幼兒階段相關,也完全適合嬰幼兒父母閱讀,還適合幼教工作者參考。通觀全書,我們發現,小平沒有太多高深的理論,卻有很多精辟獨到的理念和獨辟蹊徑的見解,同時提供了很多具體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書中文章看似獨立成篇,卻有一根主線貫穿始終。我想,正是因為小平具有多年教育行業工作經歷,所以他對教育的理解才會如此深刻,對教育的感悟才會如此精彩。
一位復旦大學的博士,為了讓自己的女兒快樂成長,在事業和孩子這個兩難選擇面前,果斷地把父親這個角色放在首位;為了更多孩子的快樂成長,毅然放棄企業的高管職位和不菲的年薪收入,全心投入到兒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及培訓領域,在當今這個主要比拼物質財富的時代,這樣的選擇確實需要勇氣,需要膽略,更需要智慧。
我欣然為本書提筆作序,希望熱愛教育的父母們越來越多,也相信本書能讓更多年輕父母從中受益,獲取教育的智慧,借鑒育兒的經驗。如果父母能夠學習和成長,就能讓更多孩子度過快樂的童年,擁抱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