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13歲前,媽媽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1)
- 13歲前,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
- 魯鵬程
- 5628字
- 2014-03-03 16:33:30
13歲前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接觸事物的增多,已經不再滿足于只去探索簡單新鮮的事物了,而是開始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那就是心理需求。在家庭中,媽媽和孩子的關系最為親近,如果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媽媽就必須要滿足他的心理需求。
6. 給孩子心靈成長的自由,尊重他--魚缸法則
心理學中有一個魚缸法則:養在魚缸中的熱帶魚,無論怎樣喂養,魚都不會長大,一直保持在3寸的長短;可是,如果將這些熱帶魚轉移到了水池之中,用不了很長時間,原本3寸長的金魚,也許就會長到1尺。
仔細想一想,這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道理--魚缸的大小有限,于是魚的成長便也同時受到了限制;而水池終歸要比魚缸大得多,魚可以自由成長的空間自然也就隨之變大了。
其實,這個魚缸法則有著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孩子就好比是魚,而我們對他的保護就好比是魚缸,“魚”在有限的“魚缸”中一定長不大,他需要更加廣闊的成長空間。13歲前的孩子,內心正需要迫切的成長,所以我們該尊重他的這種渴望。
▲ 媽媽要學會克制自己
淇淇已經10歲了,但每天早上穿衣服卻還要媽媽代勞。淇淇也想要自己動手,可媽媽每次看到他慢吞吞、笨手笨腳的樣子,就忍不住上去幫忙。不僅是穿衣,淇淇已經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做很多事情了,但媽媽幾乎都以他“動作慢”或“做不好”為由而替他做好了。可媽媽奇怪的是,明明自己幫淇淇做好了所有事情,他怎么還那么不高興呢?
淇淇當然不高興,作為一個已經10歲的男孩子,還讓媽媽替他做事,這對于想要成為男子漢的孩子來說,也算是一種“恥辱”。我們可能也有過類似的舉動,很多時候都會忍不住上去幫忙,殊不知這就是在為孩子“加固”那個“魚缸”。
我們一定要學會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不能只表現在幫他做事之上,更要表現在教他學會做事之上。遇到孩子自己探索的時候,我們要提醒自己“不要去幫忙”,克制自己想要伸出援手的沖動,要允許孩子自己去理解、自己去行動。
▲ 不要過多地要求孩子
媽媽一直提醒可可:不要總想著玩,要多看書學習;不要總和別人四處瘋跑,要多和愛學習的孩子相接觸……媽媽對可可提了許多的“不要”與“要”,可到頭來,可可卻一個都沒有記住,已經12歲的他,還總是和媽媽對著干……
過多的要求勢必會給孩子的成長加上枷鎖,他的“手”伸不開,“腳”也要蜷曲著,極為不舒服的成長“姿勢”之下,他自然是要反抗,這也是可可要和媽媽作對的原因。
我們不能對孩子要求過多,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認知,我們應該尊重他,允許他自己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事物,讓他自己去體驗各種各樣的經歷。很多時候我們也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聽聽他的意見與見解。對于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情,我們要明白他為什么不愿意做,而不是強迫他必須要去鉆進那個“不合適的魚缸”。
▲ 成為孩子的引導者
引導者才是我們的最佳身份,在孩子探索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完全束縛他,可完全放手也是不行的。我們需要站在他的身旁,對他的行為予以指導,并為他答疑解惑。
哈里·科勒是美國著名的數學家,他的老師不僅博學多才,還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老師在教育哈里·科勒時,只是借書給他看,如果哈里有不懂的地方再來問。而且,老師的解答也只是點到為止。這位老師曾經說:“教育學生就好比是放牛,我們不能像那些無知的牧童那樣,憑著自己的性子強硬地拽著牛走;而是要向那些有經驗的農民學習,只在拐彎的地方才抖動一下韁繩。”
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也和哈里·科勒的老師教育學生一樣,我們也要成為孩子的引導者,引導他自己去觀察、發現、行動。我們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維護他的權利,孩子自然也就不再有所反抗。
▲ 給孩子的自由也要有度
自由,尤其是給孩子的自由,我們一定要把握好度,不能太放縱他。我們要幫孩子養成一些基本的習慣,比如良好的道德、基本的動手能力、起碼的自控能力等等。我們給孩子的自由,是要建立在這些基本習慣的基礎之上的。
如果孩子太過散漫,我們就要對他進行約束與管制。也就是說,在給孩子自由的同時我們也要讓他明白那些正確的道理,同時讓他學會自己約束自己。
7. 孩子需要歸屬感,媽媽要做他的“避風港”
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渴望一種歸屬感,每個人都不愿意孤獨,更害怕寂寞。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歸屬于一個或者多個群體--家庭、工作單位、某個協會、某個簡單的小團體……人們會從這些群體中減少甚至消除那種孤獨與寂寞,感受到溫暖,獲得愛與幫助。
對于13歲前的孩子來說,他的這種歸屬感會更加強烈,他渴望能從家庭中獲得溫暖、關愛、幫助,他更希望媽媽能夠成為他的“避風港”。
暑假結束,雷雷就要上5年級了。但媽媽卻絲毫沒有雷雷長大的喜悅感,相反的,她對雷雷的很多做法都“看不過眼”--放學回家不寫作業、考試打小抄作弊、愛說謊、總頂嘴,眼瞅著暑假都要過去了,可他的暑假作業就做了一篇……
著急的時候,媽媽對雷雷不停地嘮叨訓斥;火氣再大點,她就會直接對雷雷動手。以前打,雷雷還哭,可到了后來,他不但不再哭了,甚至還會還手、罵人。媽媽感覺自己為雷雷操碎了心,可怎么就換不回來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呢?
有兒童心理專家曾經說,“成人的心理核心是安全感,而兒童的心理核心則是歸屬感”,孩子聽誰的話,那么他的歸屬感就在哪里。很明顯,打孩子就會讓他認為他的歸屬感并不在媽媽這里,于是他的歸屬感就轉移或者缺失了。沒有了這種最基本的心理需求,雷雷自然會顯得不聽話,媽媽自然也就會覺得自己“勞而無功”。
而且,現今社會的生活節奏非常快,我們又經常忙于工作,這使得我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明顯減少,親子間缺乏交流,孩子的就會越來越沒有歸屬感。
如果孩子缺乏歸屬感,那么他的思想就會無處可寄托,會失去生活的信心,同時也會變得不負責任起來。有的心理學家認為,“假如一個人找不到歸屬感,不管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那么他可能永遠都無法安靜下來,會一直制造矛盾,既傷害別人,同時也在傷害著自己”。由此可見,歸屬感對于一個孩子來說是多么重要!
▲ 給孩子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
歸屬感是一種心理依賴,往往都會和“溫暖”、“幸福”這樣的感覺相聯系。孩子的歸屬感,也來自于這些感覺。因此,我們要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庭。
在家中,我們要和孩子的爸爸和睦相處、保持良好的情感關系。遇到問題,如果是夫妻間的問題,我們就要通過溝通和平解決;假如是家庭中的其他問題,我們可以邀請孩子一起討論,全家人共同為解決問題出謀獻策;要是遇到了關于孩子的問題,我們要允許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要注意培養孩子的好品德。
當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幸福之后,他的歸屬感也會慢慢地形成,并逐漸穩固下來。
▲ 允許孩子為家庭作貢獻
媽媽洗碗時,濤濤跑過去說:“媽媽,我幫您洗吧。”媽媽開始很猶豫,不過在濤濤的強烈要求下,她最終還是同意了。可濤濤并沒有什么洗碗的經驗,剛拿起一只碗,手一滑就把碗摔到了地上。媽媽立刻皺了眉厲聲說:“走吧走吧!凈給我添亂!”濤濤一聽,委屈極了,只好默默地離開了廚房……
媽媽這樣的做法,會讓濤濤感覺自己沒有能力,似乎不屬于這個家,這勢必會導致他沒有歸屬感。如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不再心疼媽媽,以后媽媽再讓他幫忙做事,他可能還會故意裝聽不見。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允許孩子為家庭“作貢獻”,讓他幫我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及時提出表揚。這樣孩子就會感覺到:這個家是需要我的,媽媽是需要我的。這將能使孩子的歸屬感得到滿足。
▲ 多和孩子一起聊聊天
缺乏溝通可能是孩子感受不到歸屬感的最直接原因,我們該讓孩子對我們敞開心扉。我們要多和他聊聊天,聽聽他的心事、煩惱、快樂。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家庭生活的一些情況告訴給孩子,讓他了解生活的不易;還可以將我們自己的一些事情告訴他,讓我們彼此間都有一個了解。通過這種相互交流,我們要使孩子感覺到,我們是他的避風港,家是他可以放松下來、舒緩心情的地方。
8. 關愛,孩子永遠需要,對孩子“說”出你的愛
關愛,說起來很溫馨的一個詞。我們可能會要求孩子堅強,要求他獨立,要求他有毅力,但我們不要忘記,孩子永遠都需要關愛。所以,無論何時、無論做什么,我們都要對孩子抱有關愛之心,適當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多種方式來對孩子“說”出我們的愛。
曾經有一家網站做過一項調查,題目是“你會對孩子說愛嗎”,調查結果顯示:75%的父母會在孩子還處于嬰兒懵懂期時,向孩子表達情感。而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3歲開始上幼兒園后,就很少再直接對孩子表達愛了。而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孩子很少甚至從來都不向父母表達感情。
有的父母說,孩子小時候跟他說“愛”這很自然,可他長大了、懂事了,再要這么說會覺得很難開口。再說,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要把該做的事都做好了,就不需要表達了。
雖然我們很多時候是含蓄的,但是面對孩子永遠都需要的“關愛”,我們就沒必要那么含蓄了,對孩子我們也要有一個“關愛原則”。我們需要用自己的愛,去讀懂孩子的行為,讀懂他的思想,更要讀懂他的內心。
說到關愛,我們可能會說:“關心孩子的冷暖溫飽,關心他的學習成長,這些還不夠嗎?他的喜好、優缺點,我也了如指掌,這還不夠關愛嗎?”是啊,說起來,我們對孩子的了解不可謂不深,可有一個問題就是:既然我們如此“關愛”孩子,為什么很多孩子還會表現得那樣叛逆呢?為什么很多孩子都不乖乖地和我們合作呢?
由此可見,所謂的“關愛”,并不是簡單的“知道”、“了解”,我們必須要讓孩子能從心感受得到我們的這份愛,而我們對愛的表達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 媽媽要“善于”表達自己的愛
在遇到不同情況時,我們都要能將關愛傳達給孩子。比如,他取得了好成績,我們可以說“你付出了努力,你很棒,媽媽為你驕傲”;他犯了錯誤,我們也可以說“你的這種做法我覺得不合適,但媽媽愛你,所以我希望你能改正錯誤”;他遭遇了挫折,我們就說“別怕!媽媽會一直陪著你,我希望你勇敢地堅持下去”……我們的這些“愛的話語”不僅會讓我們的關愛盡顯無遺,更會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溫暖。
▲ 學會用各種方式表達愛
說到向孩子表達愛,除了用語言,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比如用眼神給予孩子鼓勵、用擁抱給予孩子溫暖、用撫摸帶給孩子安心……對于孩子來說,媽媽是和他最為親近的人,所以我們要學會綜合運用各種方式讓孩子感受愛。而且,在表達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真心地去表達,不能敷衍他。如果是對年齡小的孩子,我們還要蹲下身子與他平視,這也是對他的一種尊重。
▲ 即使相隔有距離,也不要忘記愛的表達
有的媽媽由于種種原因不得不和孩子“相隔千里”,此時要表達愛可能在這些媽媽看來就有些難了。畢竟相隔甚遠,很多貼心的動作、話語可能都無法及時傳達。不過,我們倒是可以參考下面這位媽媽的做法。
小焱的媽媽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出差,可是小焱卻并沒有因為媽媽不在身邊而感到孤獨。原來,媽媽經常和他通電話,母子二人會在電話中互相通報各自的情況,媽媽每次都會在電話里遺憾地說:“寶貝真對不起,媽媽實在太忙了,現在可想你啦!”而小焱每次聽到這樣的話,心里就一陣陣地感到溫暖,但他總是很男子漢地說:“媽媽沒關系!等您回來不就看見我了?”
后來,小焱和媽媽都學會了網上聊天、視頻聊天,母子二人的心貼得更近了。小焱有事時也愿意和媽媽說說,哪怕是犯了錯誤,他都會主動向媽媽承認。媽媽則會給小焱講道理、傳授解決問題的方法。母子倆的親熱關系,讓小焱的爸爸看了好生羨慕。
距離并不能成為表達愛的障礙,相反的,我們應該讓距離成為凝聚愛的重要力量。小焱的媽媽給我們做了個好榜樣。如果我們和孩子相隔甚遠,我們一定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對他的思念,打電話、寫信都是很好的傳遞情感的方式。現在科技飛速發展,網絡視頻聊天也已經很普及了,媽媽可采用的方式更多了。我們該超越距離,將愛直接傳遞到孩子的內心深處。
▲ 要將愛的原則牢記心間
所謂愛的原則,就是要求媽媽對孩子一定要“關愛有度”,不能愛得“沒有邊際”。我們要區分關愛和溺愛的不同,對孩子的關愛是要滿足他的心理需求,但媽媽的愛也要適可而止--不能凡事都包辦代替,不能所有挫折都替孩子扛下來,不能替孩子解決他前進道路上遇到的各種困難,更不能對他言聽計從、任其為所欲為……我們要記住這些“愛的原則”,孩子只有在我們正常、合理的關愛之下,才會有健康的身心。
9. 給孩子成功的體驗,滿足他的成就感需求
13歲前的孩子即將步入青春期,這個時候的孩子希望自己長大,也希望自己能做一些事情。從心理學上來看,這就是他對成就感的渴望。
一般來說,成就感的需求是促進孩子充分發展潛能的一個重要動力。假如孩子失去了這一動力,他的潛能就不可能被充分發揮出來,他也就不可能成長為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一位媽媽分享她的教子經驗說:
兒子上初中時才12歲,在班里他是年齡最小的,班里的同學大部分都比他高大壯實。而且,他的成績也不算太好。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顯得悶悶不樂。
不過兒子的體育不錯,于是我就鼓勵他多在這方面進行鍛煉。一次學校舉行游泳比賽,我抓住時機鼓勵兒子也去報名,他猶豫了兩天,最后聽從了我的建議。比賽當天,我特意去看了,給他加油鼓勁。結果,瘦瘦小小的兒子竟然得了年級第二名,他興奮不已。
從那以后,兒子有了自信,我也盡量在各個方面為他創造體驗的機會。現在兒子剛進中學時的低落情緒早已一掃而光。
給孩子成功的體驗,讓他看到自己的成就,看到自己的能力,這樣孩子的內心就會充滿陽光。因為有了成就感,所以他就會勇于挑戰自我,他就將體驗到更多的成功。
▲ 不要混淆“成就”與“成績”
現在一說孩子的成就,很多媽媽直接就想到學習成績上去了。似乎孩子只要學習成績好,他就算是有成就了。可事實卻并非如此,學習成績只不過是成就的一個分支,而且很多情況下,好的學習成績也不一定代表已經取得了成就。
我們應該明白,現在的社會不是只單純依靠分數來決定一切的,孩子要掌握的東西有很多,他最需要的是全面發展。所以提到“成就”,我們想到的應該是孩子在各方面的成功體驗,無論是學習還是興趣愛好,只要是孩子經過努力而取得的成績,都應該算作是他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