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周紀(4)
- 資治通鑒故事精選大全(超值金版)
- (北宋)司馬光著 雅瑟主編
- 5636字
- 2014-01-23 14:53:43
前284年,討伐齊國的戰爭開始了。燕王調集全國所有的軍隊,任命樂毅為上將軍。同時,秦太尉斯離也率領軍隊和韓、魏的軍隊會合,趙王還任命樂毅為相國。這樣,秦、韓、魏的軍隊就由樂毅統一指揮。齊愍王得知消息后,迅速調集所有軍隊,與聯軍會戰濟西,結果齊軍主將指揮不力,致使齊軍大敗。
樂毅見勝負已定,讓秦、韓兩國軍隊先回國,答應以后會重謝他們。派魏國軍隊攻占原屬宋國的土地,命令趙軍收復河間。然后親率燕軍,徑直追趕敗逃的齊軍。
樂毅身旁的謀士劇辛覺得有點不妥,建議道:“齊國強大而燕國弱小,我們依賴各國的協助才可以大敗齊軍。現在應該及時攻占邊境城鎮,擴大我們燕國的疆域,這樣才是長遠之計。您現在經過境內外這些城鎮,卻不準備去攻占,反而打著旗號要深入腹地。這種做法,對齊國其實沒什么損害,我國也得不到好處,卻與齊國結下深仇大恨,以后一定會后悔的。”樂毅說:“你的目光未免太短淺了,齊王驕橫暴虐,任用阿諛諂媚之人,而不相信忠臣賢士,在國內橫征暴斂,百姓早就對他不滿了,沒有民心。現在齊軍打了敗仗,我們乘勝追擊,深入腹地,齊國肯定大亂,齊國百姓肯定會背叛齊國,依附我們,這樣我們征服齊國也就不遠了。我們現在不乘勝追擊,一旦齊王痛改前非,體恤下屬,愛惜民眾,那我們再要圖謀齊國就難了。”
劇辛這才恍然大悟,暗暗佩服樂毅的才識。于是樂毅繼續率軍深入。齊國百姓果然大亂,齊愍王見大勢已去,倉皇逃跑,后來在鼓里被楚國將軍淖齒殺死。樂毅率軍進入齊國的都城臨淄,就像當年齊國搶劫燕國一樣,燕國軍隊將齊國的金銀珍寶和貴重物品都運回燕國。燕昭王無比高興,親自前往濟上犒賞將士,封樂毅為“昌國君”,并把他留下來招降還未投降的城邑。
樂毅嚴肅軍紀,禁止搶掠,禮遇民間的賢人,減輕賦稅,廢除嚴苛的法令,改善過去的政治,齊國人民歡天喜地。燕軍長驅進軍,如入無人之境。六個月之內,樂毅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邑,都更設為郡縣治理。
史書上雖沒有記載樂毅在軍事理論上有什么建樹,但他指揮燕趙聯軍,連克齊國七十余城的不凡業績,證明他是一位有杰出才能的軍事家。他在《報燕惠王書》中提出的國君用人的思想,對封建帝王在用人問題上提出了要求,他與燕昭王在興燕破齊的事業中建立的君臣情誼,為封建社會的賢人志士所向往。
田單火牛陣破燕
周赧王三十六年,即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即位。惠王在做太子的時候,與樂毅就有嫌隙。這次做了燕國的大王,自然對樂毅不好。
田單聽說以后,就派人到燕國揚言說:“齊王已經死了,齊國還沒被攻下的城池,就只剩下兩座。樂毅與燕國新王有矛盾,擔心被殺不敢回來,因此以伐齊國為借口,其實是想積蓄實力在齊國稱王。齊國人還沒有完全依附,所以樂毅暫緩進攻即墨(今山東平度市東部)等兩座城池,收買人心,等待時機。如今齊國人最害怕的,就是燕國派其他將領前來,那樣即墨就保不住了。”
燕王本來就懷疑樂毅,于是便派騎劫代任將軍,而把樂毅召回。樂毅見自己無故被撤,而自己之所以沒有攻打即墨,完全是出自戰略角度考慮,并沒有想稱王的意思。樂毅心中十分不滿,于是投奔趙國而去。從此,燕軍將士內部失和。
田單看自己的計劃已經實現,就開始進行下面的計劃。田單下令,城里的人吃飯時,要先在庭院中放置食物祭祀祖先,結果飛鳥經過時都盤旋而下,到城中吃食。燕國士兵看到了都很奇怪,田單就讓人散布謠言,說:“將要有神助我。”燕軍聽了后半信半疑,田單為了讓人們對他信服,就把一個士兵扮成神仙,讓他東向而坐,當做神師對待。每次發布命令,都說是神師的旨意。
田單又揚言說:“我只擔心燕軍割掉齊軍俘虜的鼻子,將他們放在隊列前邊,那樣即墨就難保了。”燕軍聽說以后,真的像田單說的那樣做了。即墨城里的人看見齊軍俘虜都被割掉鼻子,都很憤怒,決心誓死保衛城池,唯恐城破以后被燕軍俘虜。田單又派間諜對燕軍將領說:“齊軍在神仙的幫助下,一定可以把即墨守住的,不過我怕燕軍把城外我們齊人的墳墓都給挖了,真讓人膽戰心驚。”燕軍就真把齊人墳墓都挖開,還把尸體拖出來焚燒。齊人從城墻上看見,都流著眼淚,心中充滿了仇恨。發誓一起出去戰斗。
這時,田單知道時機就要成熟了,就親自拿著鋤、鍬,與士兵們一起勞動,又把自己的妻妾也編到勞動隊伍中,把吃喝的東西全部拿出來,分給士兵們享用。然后命令全副武裝的士兵躲藏起來,讓老弱病殘以及女人登上城墻,派遣使者與燕軍商議投降事宜。
燕軍早已厭倦戰爭,聽說齊人投降,馬上放松警惕,都高呼萬歲。田單又從百姓那里收集了一千鎰黃金,讓即墨富豪送給燕軍將領,請求說:“我們馬上要投降了,請求軍隊不要擄掠我們族人的家園。”燕軍將領十分高興,答應了他們。這樣一來,燕軍更加松懈了,幾乎沒有了戒心。于是田單在城里征集了一千多頭牛,給它們披上紫色的繒衣,畫上五彩龍紋,在牛角上綁上尖刀,牛尾巴上捆上蘆葦,灑上油脂。
到了晚上,田單下令在城墻上鑿開幾十個洞,點燃牛尾巴上的蘆葦后,把牛從洞中趕出去,派勇士五千人跟在牛后面。牛尾巴著火受熱,狂怒地沖向燕軍。燕軍士兵見狀大驚,再看牛身上都是龍紋,被它碰到非死即傷,而且城里的士兵也呼叫吶喊,跟在牛后頭沖出,老人小孩都敲擊青銅器皿發出響聲,聲音震天動地,燕軍士兵十分害怕,兵敗而逃。
混戰之中,齊軍殺死了騎劫,然后繼續追殲燕軍殘余。收復了被燕軍占領的七十多座城池。為了表彰田單的功績,齊襄王封他做了安平君。
“火牛陣破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戰例,載入了中國戰爭史冊,成為軍事家們研究的一個課題。
范雎睚眥必報
范雎是秦昭王的重要謀臣,在秦國征服六國的大業中作出了重要貢獻。
范雎曾是魏國大夫須賈的門客。有一回,須賈帶著范雎出使齊國。齊襄王聽說范雎挺有才干,就背地里打發人去見范雎,還送給他百兩金子和一些牛羊作為見面禮,卻被范雎堅決推辭。不明真相的須賈卻懷疑范雎暗中串通齊國,回到魏國以后,就向丞相魏齊告發。魏齊聽了以后,非常生氣,下令嚴刑拷問范雎。打得他肋骨斷了幾根,門牙也掉了幾顆。范雎只好裝死,看守便用席子卷起他,扔在廁所里。魏齊還讓那些門客往范雎身上撒尿,以警示其他人以后不要胡言亂語。
所幸范雎沒有死,他化名張祿,逃出魏國,到了秦國。范雎歷盡艱險來到秦國的都城咸陽。當時秦國的實權掌握在宣太后和她的兄弟穰侯魏冉手里。范雎給秦昭襄王上了道奏章。秦王約定日子,準備在離宮接見他。
走到半道上,范雎瞧見秦王的車馬來了,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毫不回避。秦王身邊護駕的侍從大聲喊道:“大王來了。”范雎冷冷地說:“什么?秦國還有大王嗎?”
秦王這時也聽見范雎在那兒嘟囔:“只聽說秦國有太后和穰侯,哪兒有什么大王?”這句話正說到了秦王的心坎上。他趕緊把范雎請到宮里,屏退左右,然后和他單獨交談。
秦王和范雎大有相見恨晚之意,范雎說:“秦國土地多,士兵又都十分勇敢,要想統治諸侯,也不是什么難事。可是十五年來卻沒有什么成就,這說明一方面丞相辦事沒有盡心竭力,另一方面大王您也有失策的地方啊!”秦王很好奇,問道:“我有什么失策的地方呢?”這時范雎發現有人躲在旁邊偷聽,他不敢提到宮里的事,就先說秦國對外的策略。
范雎說:“齊國離秦國很遠,中間還隔著韓國和魏國。大王要出兵攻打齊國,就算能獲勝,也沒法把兩國連起來呀,所以我替大王著想,最好的策略是遠交近攻。”秦王一聽,很有興趣地問:“什么是‘遠交近攻’呀?”范雎解釋道:“對離我們遠的國家,比如齊國,要暫時與他們交好,先把一些鄰近的國家攻下來,這樣才能擴大秦國的土地,真正做到得寸則王有寸地,得尺者王有尺地,今舍近攻遠,不亦謬乎!所以先把韓、魏兩國兼并了,消滅齊國的日子也就為時不遠矣。”秦王聽了,連連點頭稱是,說:“秦國真要能打下六國,統一天下,就多虧先生了。”秦王拜范雎為上卿,并且按照他的謀劃,把魏國、韓國作為主要的進攻目標。
不久范雎又建議秦王廢除太后的權力,又收回了穰侯的相印。然后,秦王拜范雎為丞相,封地在應(今河南寶豐西南),號為應侯。
魏王感受到了來自秦國的威脅,非常害怕。魏國丞相魏齊聽說秦國的丞相是魏國人,就派須賈到秦國來求和。范雎聽說須賈到了秦國,便換了一身破舊的衣服去見他。
須賈一見到范雎,嚇了一跳,問:“范雎,你難道沒死嗎?”范雎說:“托您的福,我還活著。”須賈又問:“您在秦國,沒有游說秦王嗎?”須賈之所以這么問,是因為很了解范雎的能力,想探聽一下虛實。范雎當然明白須賈的用意,便回答說:“沒有。我是從魏國逃命出來的,哪敢再提什么謀略了。”須賈見他衣服單薄,人凍得直哆嗦,心里有些可憐他,就叫隨從拿出一件絲綿袍給他穿上,并且留他一起吃飯。
吃完飯后須賈又問道:“聽說秦王非常重用丞相張祿。我很想見見他,不知有什么人能夠為我引見一下?范雎說:“我家主人倒是跟他挺熟的,我可以帶您去,讓他引見您。”范雎就把馬車趕來,又親自為須賈駕車,駛進秦國相府。
認識范睢的人,都趕忙避開,須賈覺得很奇怪。到了丞相府門口,范雎對須賈說:“您在這里等著我,我先進去通報一聲。”須賈在門外等了半天,也不見范雎出來,就問守門的說:“范雎為什么還不出來呢?那人答道:“哪兒來的什么范雎,剛才進去的就是咱們的丞相張祿。”
須賈這才明白范雎就是張祿,立刻嚇出一身冷汗。他跪在地上,爬進了門,一直爬到范雎面前說:“我須賈瞎了眼,對不起丞相,犯了重罪。隨您怎么處置我。”范雎說:“你有三條罪狀。你誣陷我出賣魏國,這是第一;當魏齊把我扔在廁所里,侮辱我時,你竟然不制止,這是第二;你喝醉了酒,還往我身上撒尿,這是第三。”說到這里,范雎的語氣突然又緩和下來,說:“不過你今天見到我時,給了我這件絲袍穿,還留我吃飯,總算還有點人情味兒。看在這件事的份上,我饒你不死。”范雎于是讓須賈離開相府,自己則進宮去請求秦王把須賈驅逐回國。
須賈到范雎那兒去辭行。范雎大擺宴席,把各國的使節都請了來,一起坐在堂上,卻安排須賈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著喂馬的飼料,又命令兩個囚徒像喂馬一樣喂他吃。范雎恨恨地對他說:“回去告訴魏王,快拿魏齊的人頭來。不然的話,我就要帶兵血洗大梁。”
須賈回到魏國,把這件事告訴了魏齊。魏齊很害怕,先是逃到趙國,后來實在走投無路,就自殺了。
范雎發達以后,不忘羞辱須賈一番,以泄心頭之恨。成語“睚眥必報”就是這么來的。
魏國通過一場可怕的冤獄,趕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卻讓秦國如虎添翼,變得更加強大。在生命危機的關頭,范睢不僅用智慧和冷靜成功逃生,而且由一個小人物搖身一變成了大國宰相,為施展自己的才能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天地。
但是,范睢對待須賈,是從個人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的,完全是為自己打算,毫無藺相如釋廉頗的大氣。
完璧歸趙
周赧王三十二年,即283年,趙王得到了一塊名貴的寶玉——“和氏璧”。這件事情讓秦王知道了,他就派使者對趙王說,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來換“和氏璧”。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虧的人。這一次怎么這么大方?要是不答應他的請求吧,怕秦國興兵來進攻;要是答應吧,又怕上當。趙王想來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們商量,但大臣們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于是詢問藺相如。
藺相如便對趙王說:“秦王用城池與大王交換,大王您如不答應,那么是我們理虧;我們給他和氏璧,而秦王不將城池給我們,那么是秦王理虧。所以說,寧可答應,就算得不到城池,也要讓秦王理虧。我愿意攜和氏璧出使秦國,到那里我見機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勇敢又機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
藺相如到了秦國,秦王在王宮里接見了他。藺相如雙手把“和氏璧”獻給秦王。秦王接過來拿在手上把玩,愛不釋手。他看完了,又傳給大臣們一個一個地看,然后又交給后宮的妃子們去看。和氏璧傳來傳去,就是不提那十五座城池的事。
藺相如看到秦王并不是誠心要用城池交換,可是寶玉已經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來呢?他想來想去,想出了一個計策。藺相如走上前去,對秦王說:“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一聽“和氏璧”有瑕疵,趕緊叫人把寶玉從后宮拿來交給藺相如,讓他指出來。
藺相如拿著“和氏璧”往后退了幾步,身體靠在柱子上,氣沖沖地對秦王說:“當初大王差人送信給趙王,說情愿拿十五座城來換趙國的‘和氏璧’。秦國是一個大國,說話要講誠信的,趙王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來。沒想到方才大王把寶玉接了過去,隨便交給下面的人傳看,卻不提起換十五座城的事情來。這樣看來,大王確實沒有用城換璧的誠心。現在寶玉在我的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塊兒撞碎在這根柱子上!”說著,藺相如舉起“和氏璧”,面對柱子,就要摔過去。
藺相如拿著那和氏璧,斜視著柱子,就要撞擊在柱子上。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堅決請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召喚負責的官吏察看地圖,指點著說要把從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劃歸趙國。
藺相如估計秦王只不過假裝把城劃給趙國,實際不能得到,就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獻出來。趙王送璧的時候,齋戒了五天。現在大王也應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設‘九賓’的禮節,我才敢獻上和氏璧。”秦王估計,這種情況下終究不能強奪,就答應齋戒五天,并把藺相如安置在廣成賓館里。
藺相如估計秦王雖然答應齋戒,也必定違背信約,不把城補償給趙國,就打發他的隨從穿著粗布衣服,懷揣那塊璧,從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趙國。
五天后,秦王就在朝堂上設了“九賓”的禮儀,延請趙國使者藺相如。藺相如對秦王說:“秦國自從秦穆公以來的二十多個國君,不曾有一個是堅守信約的。我實在怕受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派人拿著璧回去,已經從小路到達趙國了。再說秦國強大而趙國弱小,大王派一個小小的使臣到趙國,趙國會立刻捧著璧送來。如果現在憑借秦國的強大,秦國先割十五座城給趙國,趙國怎么敢留著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騙大王的罪過應該處死,我請求受湯鑊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們仔細商議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