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一呼一喚總關情——稱呼的最佳說法

稱呼是指人們對他人的稱謂。在社交場合,人們對別人如何稱呼自己非常敏感和在意,親切恰當、禮貌得體的稱呼不僅能表示對被稱呼者的友好與尊重,同時也反映了稱呼者的修養與文明,從而能夠促使雙方產生心理上的融洽,讓交際進行得順利、愉快。由于說話場合以及說話雙方的身份、年齡、文化背景的影響,人們對同一個人的稱呼是多種多樣的。所以,我們要充分了解有關稱呼的各種知識,在具體的人際交往中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恰當得體地稱呼別人。正確選擇和使用好稱呼辭令,主要應該把握好以下九個方面:

(一)注意禮貌尊崇

使用稱呼時,一定要禮貌待人,才能達到交際的目的。禮貌原則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之一。比如向陌生人問路,若是老人,喊他“老頭兒”、“老東西”、“老家伙”或“喂”,他都會不高興,甚至會動怒。交際時,稱對方應用“您”、“您幾位”等禮貌用語。一般說來,中國人思想里較重官銜,若他既是處長又是教授,以呼官職為宜。對一些有殘疾的人,稱呼時一定要注意委婉,不可損傷對方的自尊心。

一般說來,漢族人有從大從老從高的心態,稱呼時應照顧這一點。對上,若是上輩、長者,尊稱為“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您老”等;對上級尊稱為張廠長、李校長、王科長、趙經理等;對學者、知識分子,可稱職稱,如張教授、王工程師、李總等;對下,也應選擇和使用妥帖的稱呼,可親切地稱小王、小李、周秘書、老劉、史大夫等;有時可親昵地稱其名字,但務要省略姓氏。對各行各業的人,尊敬禮貌地稱呼,會讓人感到“良言一句三冬暖”,使彼此間的感情頓時親切融洽起來。對于同齡人,可稱呼對方為兄姊,甚至比你小不多的人也可稱“大哥”或“大姐”;既可稱“爺爺”又可稱“伯伯”的時候,以稱“爺爺”為宜;科長、處長、廠長什么的,即使是副職,也直接以正職稱呼,若什么長碰巧姓傅,則免稱“傅”姓,直呼什么長便是,因“傅”與“副”同音。

(二)注意適度得體

盡管出于禮貌或尊崇,若不適度得體,則適得其反。適度,要求視交際對象、場合、雙方關系等情況選擇合適的稱呼。得體,則要求對人的稱呼要符合被稱呼人的身份特點。所以,稱呼語的選擇和使用要看詢問、交談對象的職業、年齡、性別諸條件。如見到工人尊稱“師傅”;見到農民親切地稱“老鄉”;見到干部、戰士、知識分子稱“同志”比較合適。在日常交際中,與各種稱呼比較,“同志”這個稱呼有較大的“跨度”和“保險系數”。如對方本來大不了你幾歲,若稱呼“伯伯”甚至“爺爺”,讓人覺得別扭;本來是個科長,卻稱呼“處長”,對方可能認為是諷刺他;和異性本是初次見面(假如對方叫劉芳),卻昵呼“阿芳”、“芳芳”,這會讓對方難為情。另外,稱呼時還應掌握不同人的心態。如女性一般不喜稱老稱大,在幼兒園工作的40來歲的中年婦女,按理小朋友叫“阿姨”、“奶奶”皆可,但稱“奶奶”有嫌老之虞,不如“阿姨”叫得親切。總之,對稱呼原則要靈活把握,做到適度、得體,謹防矯情、浮夸,切記過猶不及。

(三)注意時間場合

稱呼他人要做到親切、禮貌、自然和得體,稱呼語的選擇和使用就必須注意適時、因人因地制宜。也就是注意審時度勢,根據時間、場合的變化而隨機應變,不可千篇一律,循規蹈矩。如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實施,對外交往日益增多,稱“先生”、“女士”、“太太”、“小姐”的明顯增多;又如人們在平時口語中,稱“媽媽”、“爸爸”自然親切,而叫“母親”、“父親”則生硬了些,但在莊重的文書中則應以后者為宜;再如自己的哥哥是教師,在課堂上應稱老師,而到了家里,則還是稱哥哥為好。另外,在一些特殊場合對特殊人的稱呼,更需要仔細斟酌。如曲嘯有一次到監獄給犯人作報告時,覺得在此時此地稱“犯人們”過于刺激,稱“朋友們”又不切實際,他經過一番思索,稱他們為“觸犯了國家法律的青年朋友們”,聲到心到,激起了這些特殊聽眾熱烈的掌聲。

(四)注意時代因素

時代不同,稱呼不同。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稱呼尊卑分明。而新時代新社會新風尚則剔除了這種陳腐的稱呼。僅以對“丈夫的配偶”稱呼為例,以前稱“賤內、糟糠、拙荊”,后來是“屋里人、做飯的、我女人”,再后是“孩子他媽、老婆、妻子”,現在稱“愛人、夫人”,反映出對婦女從貶低、強調工具性到地位平等再到尊崇的社會心態的發展歷程,從中可以看出婦女地位的變化。有些稱呼帶有舊時代的烙印,有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反映。比如“剃頭的”、“伙夫”、“戲子”之類,都帶有輕蔑的意味,應予淘汰。對這些同志,應尊稱為“理發員”(或“理發師傅”)、“炊事員”(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又如謙稱自己為“小的”、“敝”、“仆”,尊稱對方為“大人”、“足下”、“鈞座”等,也因迂腐而被淘汰了。不過另一些稱呼,如“小姐”、“閣下”、“陛下”等,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使用起來還是得體的。比如在外交場合,稱“陛下”和“閣下”就非常適合,表示了對對方身份的尊重。

(五)注意地域差別

不同地域,對同一對象稱呼可能不同,即使稱呼相同,所指也可能不同。比如南方許多方言把祖父稱為“爹”,把父親稱為“爺”,而在北方話中“爹”是“父親”、“爺”是祖父。《木蘭詩》中有“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的詩句,其中“阿爺”即是“父親”,倒和有些南方話相似。由于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土語繁多,即便是同一稱呼,也可能因人們的居住地區不同而作不同程度的理解。比如,南方有的地區叫本地體魄健壯的男子為“侉子”,并無不敬之意;但若將這一稱呼移用于北方人,就大有不敬之嫌了,因為北方人習慣于把“侉子”與“粗野”和“不文明”聯系在一起。

又如,在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尤其是農村),稱人為“大哥”是很樸實、親切的;但在山東有的地方,人們忌諱稱之為“大哥”,而樂于被稱為“二哥”。所以到異鄉異地去,在不了解那里方言土語的情況下,還是以稱“同志”較為穩妥、保險。

(六)注意感情色彩

有些稱呼本身就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如“老模范”、“老黨員”等,屬于尊稱。而叫人綽號,有時雖有親昵感,但更多的往往帶有輕蔑之意。前者如,陳賡將軍就樂于同志們稱他“小調皮”,甚至在對敵斗爭中當做代號使用。可是有一些綽號帶有貶義或譏諷的意思,比如:“老木瓜”(頭腦遲鈍者)、“鐵公雞”(吝嗇者)等,對方聽了肯定會反感的。更有甚者,以人的生理缺陷為綽號,更是對人格的侮辱了。還有一些稱呼有罵人的色彩,就更不可取了。罵人是缺乏教養的表現。但也不能一概而論。比如,熱戀中的情人叫對方一聲“小壞蛋”“死鬼”“缺德獸”等等。還有一些老年人稱晚輩為“小王八蛋”“小免羔子”等等,就不會讓人理解成罵人,而會被對方理解成為一種愛稱,表達了親切、喜愛的意思。這是語言的種子在特殊的土壤里開出的特殊的花朵。

(七)注意主次先后

在社會交往中,如果同時需要對不止一人進行稱呼時,一般來說應有個順序,以先長后幼、先上后下,或先疏后親為妥。如,久別之后剛回到家里,看見在座的有多位親屬,就應按這樣的順序去叫:“奶奶”、“爸爸”、“哥哥”……而不宜倒置過來。再如,周恩來總理在1972年2月21日設宴招待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時的講話,是這樣開頭的:“總統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們,先生們,同志們,朋友們!”這一系列稱呼客氣、周到而又出言有序。

(八)注意心理禁忌

同樣的稱呼,有的人樂于接受,有的人卻諱莫如深。穿波踏浪的漁民,有的對“沉”這個字音很忌諱,假若他正好姓“陳”,而你又“老陳(老沉)”長“老陳(老沉)”短地叫個沒完,他會覺得不舒服;同樣是三十歲的人,有的不在乎甚至樂意別人叫他“老張”、“老李”,但若他正為找對象而犯愁,你這樣當眾稱呼,他也許會顯得很不情愿。曹禺劇作《日出》中的顧八奶奶,惟恐別人說她“老”,不識相的福生,偏偏當著她的面說:“……怪不得她老人家聽膩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氣也是躁一點兒,再者……”沒等說完,就惹得顧八奶奶火冒三丈,趕緊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見你就生氣,誰叫你進來給我添病的。”可見你的稱呼若觸到了對方的“心病”,就會引起對方的不快,影響交際的效果。

(九)注意民族習慣

不同民族,語言中的稱呼也會不同。我們漢族人對伯伯、叔叔、舅舅、姑父、姨父分得一清二楚,叫錯了或許會招來一頓皮肉之苦,而英美民族一律用uncle來統稱,說明漢族人更注重姻親血緣關系,而英美民族更重年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因此,了解和學會對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外國人的稱呼則顯得更重要。

●“先生”是西方人對成年男子的稱呼。在美國,12歲以上的男子就享有“先生”的稱號;日本人對身份高的女子也稱“先生”。稱先生的同時可以冠以姓名、職稱、頭銜等。如:“密特朗先生”、“市長先生”、“教授先生”。

●“女士”是西方國家對成年女性的通稱,一般冠以她自己而非丈夫的姓名。也可以稱“夫人”,冠以丈夫的姓名或丈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已離婚的婦女可冠以她自己的姓名或前夫的姓以及她自己的名,而不能僅用前夫的姓。成年而未婚的女子稱“小姐”,冠以她的姓名。

●對有官銜的人稱官銜,而對部長、將軍、主教以上的男女高級官員,可酌情稱“閣下”,并冠以職銜。如:“部長閣下”、“首相閣下”。但有些歐美國家,如德、美、墨西哥等國往往稱“先生”而不稱“閣下”。

●在君主制的國家,按習慣稱國王、皇后為“陛下”,稱王子、公主、親王為“殿下”,對有爵位的人稱爵位,也可稱“閣下”、“先生”。

●對有知識或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應稱職銜或學位。尤其對具有博士學位的德國人,最好是把對方的學位記在心頭,并且不厭其煩地使用“博士”這個稱呼。有些國家助理醫生也稱“醫生”,副教授也稱“教授”。在英國,對內科醫生稱“醫生”,對外科醫生稱“先生”。

●對軍官稱軍銜或先生,或者直呼其姓名。

●對于宗教界神職人員應該尊重他們的宗教信仰,稱呼他們的宗教職稱,或加姓名、先生,如:“牧師先生”、“阿勃杜拉阿訇”等。

(十)注意上下長幼

現實交際活動中的上下關系,盡管不必像封建時代那樣等級森嚴,但用合適的稱呼體現出交際雙方的上下長幼,以示禮貌,這也是非常必要的。

1. 對上稱呼的注意事項。對上要表現出尊重。對自己的親屬按輩分稱呼,理所當然。對一般的年長者,也可稱“老爺爺”、“老奶奶”、“大叔”、“阿姨”等。對知名學者、社會活動家等,可稱“先生”;對其中男性年老者,也可在姓氏后加個“老”或“公”字;對長輩還可稱“您老人家”、“你老”或單用一個“您”字;對自己的上級或其他單位負責人,也可稱其職務或職稱,如“科長”、“張經理”、“王會計”、“李教授”等。當然,對不習慣于別人稱其官銜的被稱呼者可以除外。不過,對后來升遷的故知、老友、老同學等,還是沿襲舊稱較為親切得體。

2. 對下稱呼的注意事項。對下也應謙虛待人,不擺架子。對年紀小于自己的,可適當選擇“小王”、“姑娘”、“孩子”等稱呼,對地位低于自己的,也應選擇妥帖的稱呼,如“老張”、“李師傅”、“劉秘書”、“周大夫”等。一般不宜直呼其名。不過對非常親近的、熟悉的、經常接觸的比你年輕的人,就可以省略姓氏只稱名字,這表示你對他的親近和喜愛。如“李國正”可簡稱為“國正”、“張春生”可簡稱為“春生”。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贡区| 恩平市| 温州市| 抚远县| 三台县| 吉林市| 定安县| 雅江县| 罗定市| 台江县| 且末县| 无极县| 莎车县| 囊谦县| 万山特区| 泾川县| 灵武市| 临猗县| 祁东县| 都昌县| 双牌县| 邓州市| 栾川县| 海安县| 论坛| 新竹市| 凤凰县| 乐亭县| 潞城市| 石嘴山市| 盐边县| 象山县| 东兴市| 民和| 海兴县| 夏邑县| 田东县| 旅游| 成武县| 应用必备| 灌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