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隨機應變信如神——回答的最佳說法

回答對方的提問,從信息論的觀點上看,是對提問的一種反饋。在人際交往中,一問一答是常見的交談形式,沒有問和答,交談就成為一句空話。但并不是說應該對方問什么就答什么,對方怎樣問就怎樣答,而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回答,力求答得好,答得妙。下面我們介紹8種最佳的答話方式供借鑒。

(一)變答

所謂變答,是應答者面對別人不懷好意或咄咄逼人的問話,不答不妥,直接回答又非常為難時所采取的一種機智巧妙地改變答話內涵的答話方式。這種答話可以以攻為守,化害為利。

1950年代,由于臺灣當局頻頻活動,一度造成海峽兩岸局勢緊張。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有意發難:“請問,對臺灣問題,貴國政府所采取的最后措施是什么?”

我外交人員冷靜地回答:“請閣下相信,我們最終會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倒真有點擔心,如果貴國反政府運動繼續發展下去,貴政府是否能具有維持現狀的能力。”

我外交人員的回答有意地改變了話題,避免了正面作答,又引出使對方最頭痛的問題,使對方不好再行追問,顯得有禮有節有利。同時,答話中帶著強烈的譏諷:自家政府連現狀都難以維持,還是應該回去關心關心本國政府的措施吧!這樣以進攻來作為防守的變答,既不失尊嚴,又能從氣勢上壓垮對方,讓自己把握主動權。

(二)岔答

“文革”期間,一位農民在傍晚行船,一個干部模樣的人從橋上經過,向下警覺地而不客氣地問道:“什么船?”農民不動聲色地答道:“水泥船。”那個干部又問:“干什么的?”農民仍從容地答道:“行船的?!迸赃叺娜寺犃T,禁不住哈哈大笑起來。這段對話中,問者帶有責問甚至審問口氣的兩句問話,被答話者巧妙地岔開,使問話的人非常尷尬。

按理講,行船的農民是了解問話的用意的,所謂“什么船”,是問裝的是什么東西,絕不是問船的質地。而他卻有意岔開去,使問的人不好再問。所謂“干什么的”,是問行船去做什么事的,而不是明知故問行船與否。農民又以沒有提供任何話語信息的“行船的”岔開去,這就讓干部的兩次問話兩次落空,等于白問。這其實反映了當時農民對某些干部和政策的一種不滿與排斥情緒。

(三)拈答

所謂拈答,就是運用修辭學中的拈連手法,將對方話中的中心內容(語言)進行另外的一種解釋,以此作為自己回答問題的主體內容。王蒙新時期的小說與他當年的成名作《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在風格上有很大的變化。有一位讀者在一次座談會上直截了當地向他提出,你能不能再保持《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的風格時,他說:“不論有多少好心的讀者希望我保持‘組織部’的‘年輕人’的風格,但是,這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二十年來,我當然早就被迫離開了‘組織部’,也再不是‘年輕人’……”

這段話,巧妙地運用了拈連手法,語意雙關,把讀者的關心、自己的因素、事情發展的必然性等問題全部作了回答。特別是“被迫離開了‘組織部’”這句話,將蒙冤受屈二十多年的流離生活之痛皆蘊藉其中,同時也表明:自己文學道路是發展的、變化的,不可能原地踏步,一成不變。后一句“再不是‘年輕人’”,與前句結為一體,含蓄地說明:因為時間的推移、年齡上的懸殊、文學道路的艱辛、思想上的成熟、語言運用的老練,以及時代需要創新等因素,自己不應該也不可能保持原有的風格,變是自然,而不變卻意味著倒退。

(四)引答

說話作文,引用名人名言、哲人睿語、方言俗語、民間歌謠等,以佐證自己的答話,增加其可信度,這樣更能顯得新鮮生動、活潑有趣,增強感染力。

光武帝劉秀的姐姐(湖陽公主)死去丈夫后,看中了朝中品貌兼優的宋弘。一次,劉秀召來宋弘,以言相探:“俗話說‘人地位高了,就改換自己結交的朋友;人富有了,就改換自己的妻子’,這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說:“我聽說‘人在生活窮困、地位低下時候的朋友不能忘記,最初的結發妻子不能讓她離開身邊。”

劉秀運用俗語來試探宋弘,以期得到宋弘的共鳴,讓他來娶湖陽公主。而宋弘是個品德高尚的人,不為所動;但是既不能含糊其辭,留下后患;又不能直來直去,冒犯皇上。宋弘巧妙地引用古語,言辭委婉而又毫不閃避地表示了自己的決絕態度。

(五)錯答

錯答,就是故意將回答的內容向錯誤的方向來解釋的一種答話方法。錯答不是科學論辯中的應答方式,但作為一種語言技巧,它卻能非常高明地擺脫不必要的麻煩與糾纏。

俄國有一個民間故事:一只熊要找人較量一番,它先是遇到一個小孩,就問:“你是不是人?”小孩子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將來是人?!焙髞碛峙龅揭粋€老頭兒,它問:“你是不是人?”老頭兒說:“我現在不是人,我從前是人?!?

錯答不同于一般的謊答,因為它從某個特定角度,或從寬泛意義上講是對的。在小孩子看來,小孩非人;在老頭兒看來,老頭兒非人;合民俗,通情理。但從嚴格意義上講是錯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是人。老人與小孩的回答就這樣富有哲理情趣而又不合科學道理。在似錯非錯、似真似誤、癡人說夢、撲朔迷離的云霧中,就讓老熊上了當。

(六)推答

人們經常遇到出言不遜或有意為難的問話或對話,這就需要應答者巧用心智,將計就計,“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順著對方的話將對方的話語推回去,使之作繭自縛,從而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有一次,我黨干部同國民黨反動派辯論,在我方義正詞嚴的雄辯面前,對方理屈詞窮,進而惱羞成怒,氣急敗壞地叫嚷說,同我方講理是“對牛彈琴”!我黨干部當即靈機一動,利用對方拋下的話語,將計就計,隨即反駁過去:“對!牛彈琴!”

“對!牛彈琴!”將原來的一個成語,通過巧妙地利用句讀,將四個字中的第一字截取下來,使介詞活用成肯定性動詞,自成一句,斬釘截鐵,不容置疑!并且巧妙地將亂說一通的反動派所做出的論辯,比喻為如同牛彈琴一樣。一個巧妙的推答,蘊藉著如此豐富的內涵,起到了痛擊敵方,使我方終于取得徹底的勝利。這種順手牽羊的推答,具有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

(七)截答

一般地說,答話者都應讓問話者講清楚,再作回答。可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對方話一講完,就會揭開某種秘密,難以收拾;或順問作答,難以應付。因此,估計到對方所問內容,在對方未講完的情況下,截住話頭,迅速作答,一可遷移其他聽眾的注意力,二可使問話者有所領悟,改換話題,鋪好臺階,便于圓場。

八場閩劇《洪武鞭侯》第七場,朱元璋與太子朱標兩人微服至民間察訪,不料在酒店中被不愿為官、甘當布衣的陳君佐認出來了。

朱元璋 店家,取上好菜飯。

店小二 是!

陳君佐 (聞聲察覺)呵!

朱元璋 (見陳君佐)先生不是淮陽陳君佐嗎?

陳君佐 (急離座,欲跪)臣……

朱元璋 (急阻)尋,尋什么?莫非是尋酒尋肉!

陳君佐 這個……

朱元璋 彼此原是布衣深交,今日正可重溫舊誼,何必多禮呢?

陳君佐 這位莫非是太……

朱元璋 他是太不知禮了。標兒,這就是我常常提起的陳君佐先生。

陳君佐聽見朱元璋聲音之后,立即想行君臣之禮,剛按習慣稱臣時,朱元璋即截取話頭,利用“尋”與“臣”語音相似,又由于陳離座之舉動,語和境相隨,搶口問他“尋什么”,自然地搪塞開。當陳君佐脫口想說“這位莫非是太子”時,朱元璋又截斷問話作答,說“標兒”“太不知禮”,“太”字恰巧成了引出答話的媒介。這一答,既巧妙地解答對方的疑問——是“標兒(即太子)”,又遮掩了別人的耳目。

(八)喻答

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能化復雜為簡單,化艱深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遇到一些棘手的提問,或難以用通常語言表達的問話,如果用一個通俗形象的比喻來回答,就會勝過幾多話語——這就是喻答。

1936年11月,中國發生了震驚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史良被捕后在法庭上與法官、檢察官進行了多次論辯。其中,針對七君子的電報與西安事變的所謂聯系,有這樣一段對話:

檢察官問:你們給張學良的電報引起西安事變。

史良答:比方刀店賣刀,買了刀的人也許用來殺人。檢察官的意思,難道殺了人要刀店負責么?

這件事如果就事論事,可能既費口舌而又說不清。史良只用了一個通俗的比喻,即刀店與買刀者殺人的關系,嚴正地指出自己的觀點:西安事變要由發電報的人負責與殺了人卻要刀店負責同樣是無比荒謬的。這樣,既指出檢察官“你們給張學良的電報引起西安事變”的推論不能成立,又諷刺了檢察官的愚蠢與蠻橫。

由此可見,巧妙的喻答既充滿睿智,以簡馭繁,又有深入淺出的功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洪湖市| 巩留县| 海盐县| 聊城市| 玉山县| 叶城县| 嘉鱼县| 伊吾县| 镇原县| 饶河县| 米林县| 高清| 宜州市| 新民市| 明溪县| 姚安县| 娄底市| 株洲市| 长垣县| 鄱阳县| 普洱| 久治县| 蒙自县| 钦州市| 霍林郭勒市| 宣恩县| 阜阳市| 成安县| 宜宾县| 蕲春县| 延边| 会昌县| 岫岩| 临颍县| 政和县| 琼海市| 清原| 汨罗市| 舞钢市| 博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