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隱私難堪君莫問——提問的最佳說法
- 會說不難:50種社交場合的最佳說法
- 任素玲編著
- 2959字
- 2014-02-19 11:20:19
發問的基本目的,是解除疑點,探求信息。發問能促使對方思索,規范對方言路,決定交談的方向。恰當的提問往往能駕馭整個交際的進程,就像水龍頭控制水的流量一樣,正確而恰當的提問能決定你在這次談話中所獲信息量的大小。因此,在交際中我們必須審慎地、恰當地運用提問這一工具。
(一)看清對象和場合,做到有針對性地提問
1. 適應談話的場合
譬如你所領導的三個人都完不成你布置的任務,你想對此事加以證實并問清原因。你有兩個辦法:一是把他們一起找來問:“是你們的一致看法嗎?為什么?”一是把他們一個個找來問:“你的看法和他倆一致嗎?為什么?”前一問就不如后一問。目為前者三人在一起,人類固有的從眾心理會不讓他們說出實話來。因此,場合不同,回答就可能不同。
2. 適應對方的年齡、身份、民族、文化素養、性格等特點
你對小朋友可以問:“你幾歲啦?”對老年人就不宜這樣問。對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問:“您多大啦?”就不如問:“您有三十多歲吧?”再如你可以對一個中國人問:“你在哪兒工作?”“收入不錯吧?”“家里有幾口人?”……這是關心尊重對方的表示。但如果這樣來問一個美國人,就是打聽別人私事的不禮貌行為。另外,被問人的性格也影響你的提問效果,必須要注意。如,被問人有的熱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大大咧咧,有的審慎多疑;有的高傲,有的謙虛;有的誠懇,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氣質各異,你運用提問的方式當然也要隨之有相應的變化:或單刀直入,或迂回進攻,或敞開發問,或試探而進。
3. 適應對方的心理
在問答過程中,提問的人、提問的內容、提問的方式,甚至提問行為的本身都會對被問人的心理產生一定的影響。提問人必須根據被問人的心理特點進行提問,這樣才能達到提問的目的,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位記者采訪鄉下一位老大娘,一見面寒暄幾句,就句:“聽口音,大娘是山東人,好象是魯中的吧?”
大娘一聽就笑了:“你這耳朵真靈。是山東陽谷縣人。”
記者又問:“陽谷縣?那不是好漢武松打虎的地方嗎?景陽崗還有沒有呀?”
大娘談起家鄉來,話就更多了。她也不拘謹了,不把記者當外人,什么話都嘮,甚至把村里的“內部新聞”也毫無保留地倒了出來。記者十分順利地完成了采訪任務。
身居異鄉的人是最愛談故鄉的。記者的提問正把“興奮點”選在談故鄉上,一下子就問到了“點”上,抓住了大娘的心理,真是“鑰匙投簧鎖自開”啊。這樣的提問使原本陌生的人之間迅速地達到了心理相容和心理共鳴,也就搭起了溝通彼此心靈的橋梁。
(二)控制雙方的問答活動,做到有目的地提問
提問在交際活動中處于主動地位。一個“問”提出來,就決定了對方說不說,說什么,怎么說;也決定了雙方的交談程序和交際氣氛。所以“問”具有一種控制能力,提問藝術也包括了這種控制技巧。
1. 控制對方的回答
回答問題本來是被問人的事,但有時問話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對方的回答。如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統之前,曾在海軍里擔任要職。一天,一位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密嗎?”“當然能。”“那么,”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委婉含蓄的拒絕,輕松幽默的情趣,既表達了自己不能泄密的原則立場,又沒使朋友尷尬難堪,這種控制對方回答的提問產生了非常好的效果。這種效果的取得,關鍵在于羅斯福接過對方的話頭說“我也能”,但對方的話語卻是羅斯福誘導出來的,羅斯福選擇“能保密嗎?”的是非之問,也就決定了對方必然會說“能”,而這恰好就進了羅斯福的“圈套”。
2. 控制交際氣氛
兩人問答時,氣氛是緊張還是融洽,對交際效果很有影響。交際氣氛可由提問的問題和方式來控制。如審訊犯人:“你昨晚去沒去會計室?”“去過。”“一個人還是幾個人?”“一個人。”“去干什么?”“偷錢。”“偷沒偷?”“偷了。”運用選擇問句的句式和嚴肅的語氣,使氣氛緊張,對罪犯心理產生壓力,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 控制自己由提問到表達的轉變過程
有時人們提問不是要對方解疑,而是要對方聽自己表達,這就有個由自己提問到自己表達的轉變過程。有兩種方法可控制這個過程。
一種是誘導提問法,即用一個問句誘導對方說出自己要他說的話,然后接過話頭,表達自己要表達的意思。如:電車上,一位先生給一位太太讓座。這太太一聲不吭就坐下了。先生問:“嗯,您說什么?”“我沒說什么呀?”“哦,對不起。我以為您說了‘謝謝’呢。”這位先生的提問是為了引出自己后面對女方的批評,顯得含蓄而不失分寸。
另一種是步步設問法,即不立刻說出自己的觀點,而是連續設問,讓對方順著自己的思路做出肯定的答復,最后服從自己的思想。如孟子在批評齊宣王不會治國時就是采用這種方法。孟子問:“假若您有一個臣子,把妻室兒女托付給朋友照顧,自己到楚國去了。等他回來時,他的妻子兒女卻在挨餓受凍。對這樣的朋友,該怎么辦呢?”王答:“和他絕交。”孟子說:“假若管刑罰的長官不能管理他的部下,那該怎么辦?”王答:“撤掉他!”孟子又問:“假若一個國家治理不好,那又該怎么辦?”王這時只好“顧左右而言他”了。這里,如果孟子首先就問第三個問題,那必然引起齊宣王的憤怒。孟子先設兩問,誘導齊宣王做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才提出“應該怎樣處置不會管理國家的國君”這個他最終要提問的問題,這當然使齊宣王無以答對了。
(三)掌握語言技巧,做到講究方式地提問
1. 話題的選擇
在提問中問什么?怎么問?話題的選擇是一大關鍵。日本心理學家多湖輝曾經說過,要使對方樂于答話,莫如挑揀他的擅長來說。其實,提問也是如此。比如一個人乒乓球打得好,你就可首先問:“聽說你打乒乓球很拿手,是嗎?”和人交談正像和人打乒乓球一樣,問話人的提問正像打乒乓球時的發球,你以對方的擅長發問,就像特意發了個使對方容易接的球,他當然樂意還擊,一來一往,談笑風生,暢談不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提問可稱為“談話的發球”。
2. 詞語的選擇
如飲食店的服務員問顧客:“您今天要些什么?”而不問:“您要些什么?”這個提問中加了“今天”兩個字,雖看似無意,其實大有奧妙:因為他的提問就好像把顧客看成了老主顧,使顧客心里熱乎乎的。
3. 句式的選擇
提問句按句式分有是非問、選擇問、一般問、特殊問等幾種,什么時候用哪種,這就有個選擇問題。如有家咖啡店賣的可可里可以加雞蛋。售貨員就常問顧客:“要加雞蛋嗎?”這樣一問,就有的顧客選擇了不加雞蛋。后來在一位人際關系專家的建議下,提問就變成了:“先生,您是要加一個雞蛋,還是加兩個雞蛋?”通過這樣的提問,就使顧客無論選擇哪一種,都是選擇了“加雞蛋”,從而使銷售額大增。
4. 順序的選擇
提問時的順序也對對方的心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誘導作用。同樣一個提問,如果順序一變,就會意思大變,所得到的結果自然也大不一樣了。如日本戰后許多商店因人手奇缺,想減少送貨任務,又不想影響原先承諾的送貨到家等商業信譽。于是有的商店就將“是您自己拿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呢?”的問話改為“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呢?”結果大奏奇效:顧客聽到后一種問法,大都這樣回答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這是因為,人們一般在聽人談話時往往注意后面的話,甚至多數人將一段話或一句話的最后一句當做結論性的話來看,所以,許多人在聽到這種問話后就選擇了后面的做法。這樣,商店既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