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會說話體現的是一種素質(2)

在別人背后議論他人的好壞是對人際關系危害最嚴重的一種行為。同學、同事之間不要互相議論,若我們對某個人有意見就可以約個時間,或找個機會當面告訴他,指出你對他不滿意的地方。這樣對方不但不會生氣還會因此感謝你,人際關系也會和諧融洽。

下面一個旅美學者的經歷對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或許有些幫助:

“我在美國和俄國時,從來沒有人在我面前說第三個人的壞話,我自己倒有時會犯這個毛病,在一個人面前對不在場的某個人說三道四。后來有個俄國人告訴我:‘在我們這個地方,和一個人議論另一個人的事是不道德的。’我從那以后就把這個壞毛病徹底改掉了。”

我們都知道背后議論他人對人際關系極具破壞力,而人際關系的好壞對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我們要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在自己身上。

聰明人從不背后說人,因為那是自降水準的表現。

雖然這里所說的背后說人是說人壞話,但是即使是說人好話,也不適宜在背后說,而應該光明磊落地對別人說出來,這樣別人感覺高興,感受到你的真誠,你自己也會感覺很好。

為什么不應該在背后說別人呢?原因就在于你在背后說別人,顯得自己的價值觀很低。設想,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在背后跟別人議論起某個人壞話的時候,這個人在你心目中的形象也就大打折扣了。

而且一個人背后說人很可能是因為個人情緒得不到宣泄,于是想找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事實上,哪有那么多志同道合的人?你發泄情緒的對象很可能以后會成為你的敵人,即使不成為敵人,他也不會覺得你有什么地方崇高。在我國的傳統觀念中,背后說人向來是受到鄙夷的,是任何光明磊落的人所不屑做的。

聰明人看得起自己,不自輕自賤,不自降水準。不想著自己說的就是真理,別人一定會認同。事實上,背后說人的人說的從來都是偏見,如果是真理就用不著背后去說。

背后說人是世俗的表現。很多人年輕的時候光明磊落,從來不在背后議論任何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生活中逐漸變得瑣碎,變得啰啰嗦嗦,總是有說不完的話,總是有理不完的是非。人生哪有那么多時間用在這些是非之中?

在聰明人看來,背后說人是道德品行低下的表現,是被人看不起的行為。一個人如果真的想讓別人看得起自己,首先就應該改掉背后說人的毛病。這種毛病粘在一個人的身上,他就永遠擺脫不了品質低劣的嫌疑。

當然,我們不僅不要背后說人,即使對別人的背后說法,我們最好也不要去聽,因為你容易卷入這樣的是非之中。你并不贊同他的觀點,但是你還是出于禮貌傾聽他的話,這個時候你要想想自己究竟是在一個什么位置。自己的頭腦中究竟需不需要塞入這些并非事實的東西。即使你贊同那些話,那些話聽來也會影響你對別人的判斷,影響你和別人之間的交往,很多時候話都是被放大了許多倍。說話的人惟恐說出來的話不吸引人,不夸張,不能讓你記憶猶新,于是他們往往添油加醋,添枝加葉,進行了很大的發揮,這個時候你聽進了他的話,你甚至認為世界上怎么有那種人存在,你自己心中的正確判斷就會被掩蓋,你就會用一種情緒代替思考,而事實并非情緒所表現的那樣。

背后說人是沒有氣度的表現。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有大氣度的,背后說人的人也很少能獲得成功,原因不僅在于他們把時間用在瑣碎的事情上,而且還在于對這些瑣碎的事情感興趣,這正說明了他們思維空間的狹窄和人生的無聊。

人不能因為無所事事而到處背后說人,要知道沒有事情可做的時候,那是上天留給你思考和學習的時間。現在的人有時候顯得過于無聊和郁悶,所找到的話題也不過是別人的短處,于是成了背后說人的開始。

真正偉大、有成就的人,絕不是那種背后經常說人的人。既然如此,我們追求成就,追究價值,追求我們的人格完美,也不能做背后說人的人。

當我們想背后說人的時候,先想想自己究竟要說別人什么。人品肯定是一定要提及的事情。背后說人的人往往會把所有問題歸結為人品有問題。但是人品真的能說嗎?一個人人品如何,我們有資格評論嗎?既然我們自己的人品都沒有保障,還有什么資格評論別人的人品?

背后說人的人還應該考慮一下自己的傾訴對象。很多人話是說出去了,麻煩從此就找上了門。因為你不能保證你說話的對象不給你傳播出去。你說話的對象如果認同你的話,他自然會跟張三李四王五都說,而且還會加上一句:“不是我一個人這么說,他也是這么說的。”如果說話對象不認同你的話,問題就更大了,他很可能會跟你說的人說起,這樣你就無端地樹了一個對立面,圖了一時的口快,而招惹了很大的麻煩。

一個人不一定要當仁人君子,但在很多方面一定要做到光明磊落,你的光明磊落不是給別人作道德標榜,而是保全自己的一種方式。平時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人不驚,如果你什么壞事情都沒有做過,什么壞話都沒有說過,那別人質問起來,你根本就用不著擔心。從這個意義上講,光明磊落是人的一種保全方式,這種保全方式決定了你在這個社會中有多安全。

任何時候都不要仗著自己的聰明,或者對別人的信任,而向別人恣意談論第三人的是非,這種談論很危險,不但容易讓你陷入被懷疑、被鄙視的境地,而且還會破壞你和聽眾的關系,原因是你們誰也保證不了今天的話不泄露出去,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

古時的智者不會談論別人的是非,一來這些是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二來這是談不出結果的事情,三來這種是非談論顯得他們品味大失。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是非對錯不過是人們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有區別,是非對錯很大程度上是人的偏見,每個人都抱著自己的偏見不放,于是產生了是非對錯。因此,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提防來說是非的人。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對于是非人,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學會遠離。即使無法遠離,也要學會有意疏遠。這樣自己的立場和觀點才不會被攪動,被世風吹得東倒西歪。人必須有自己的原則立場,必須有自己堅守和相信的東西。要學會相信別人,甚至要學會永遠不要懷疑。這樣的人才是有原則和立場的人,才不會受到別人的挑撥離間。

在是非面前,我們不但要學會抵制,而且還要學會培養自己的立場。一個最基本的立場就是不要恣意懷疑別人,不要恣意猜忌別人。只要一種下懷疑的種子,這個種子就由不得你控制,它會瘋長。

·挑撥離間,易招災禍

挑撥離間的人也容易招致災禍。不僅是因為挑撥離間的人往往有顆狹隘的心,而且也因為他們的挑撥離間容易招致別人的怨恨。

春秋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個勇士仗著自己無人能比,對大臣們十分不屑,喜歡挑撥國君和大臣的關系,甚至很多時候對國君也很無禮。

晏子是當時齊國的宰相,他實在看不下去。于是想方設法想把這三個人除掉。但是這三個人力大無窮,如果硬拼的話,顯然齊國當時還找不到敢于挑戰他們的勇士。即使有這樣的勇士,也難免他們不會步這三個人的后塵。

晏子苦思冥想,終于想到了一個不費吹灰之力除掉他們的好辦法。他請齊景公送兩個桃給這三個武士。同時對武士們說:“桃只有兩顆,三位大人請論功來吃。”

公孫接一聽,首先開口了:“我曾經打死過一頭野豬,俘獲過一只老虎,我的勇力是大家都見識過的,顯然我要吃第一顆。”話剛說完,他就拿起一顆桃,吃掉了。

田開疆接著說:“我曾率伏兵一再阻退敵軍,我的勇猛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天下無人能敵。”說完,也拿起了一顆桃,吃掉了。

這個時候,古冶子開口了:“我曾經隨著景公渡河,船行到河中央,一只巨大的河鱉想來傷害景公,一口就銜住了景公的馬。是我毫不畏懼,不怕艱險地殺了這只河鱉,救了景公。這么大的功勞,居然連一個桃子都吃不到,真讓人感到恥辱。”說完,古冶子就拔劍自殺了。

公孫接和田開疆一看古冶子死了,覺得自己很不應該,也相繼拔劍自殺了。

就這樣,晏子用兩個桃子了結了三個勇士的性命,解除了齊國的災患。

喜歡挑撥離間的老實人,本身就是有勇無謀,跟上述故事中的三個勇士沒有任何分別。挑撥別人,自己也必然會招來怨恨。這種怨恨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災禍。

在說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氣和說話的內容。口氣不能像挑撥的口氣,不能有意裝作無心出口。而說話的內容更是要謹慎選擇,即使自己是個心直口快的人,也要學會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萬萬不能說。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很多話當你說出來之后,才會發現那些話特別的刺耳,甚至有可能讓聽者勃然大怒,去找其他人算賬,在這個時候,你是煽風點火呢,還是任其發展?這些都是讓人不齒的行為。

事實上,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只要你話說出口,它如何傳播就已經不在你控制的范圍之內。試想一下,如果挑撥別人的關系,被當事人知道的話,在他心目中,會認為你是什么人?顯然是小人,是進讒言的人。有了這種判斷,那么他覺得無論他對你做什么,都是正義的,因此他也不會吝惜使用各種手段對付你,你無形中就樹立了一個敵人。

鴻門宴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劉邦有個屬下叫曹無傷。這個人想挑撥項羽和劉邦的關系。于是他對項羽說,劉邦有稱帝的跡象,以前劉邦愛財貪色,但是自從進了關中以后,他就完全變了一個人。項羽聽了曹無傷的話,于是擺出鴻門宴,請劉邦來赴宴,計劃在宴會上結果了劉邦的性命。劉邦得到邀請后,知道有人在挑撥離間。不去解釋的話,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于是帶了大批禮物去見項羽。項羽一看禮物,覺得劉邦還是很恭敬,不像是要謀反。劉邦看項羽語氣有所緩和,于是就對項羽說不知道是誰在挑撥將軍和我之間的關系。項羽想都沒想,就脫口而出,說是曹無傷。

劉邦從鴻門脫險回來后,立刻找了個理由把曹無傷殺了。

事實上,沒有任何人喜歡挑撥離間的人,都將他當作小人。然而在我們每天的說話中,可能經常做著挑撥離間的事情。或許出于嫉妒,或許出于憤怒,或許出于其他種種不可告人的想法,或者僅僅出于無心。在這個時候,我們一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和智慧。不挑撥離間,不僅是修養,而且也是智慧。挑撥離間不僅是敗德行為,而且也是十分愚蠢的。另一方面我們要注意改變我們說話的語氣和句式。謹慎使用這樣的句式:“有些話我本不想說的,但是……”,這種句式在挑撥別人關系的時候經常使用。

在與人談話的過程中,不要總是成為秘密的宣揚者,不要總是跟別人說:“有件事,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或者“我原來也因為他不是那樣,但是……”這種話的影響很壞,很容易讓人相信,也難免成為了挑撥離間的用語。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千萬不要挑撥離間別人的親朋好友關系。即使他們有矛盾,也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有機可乘。對于親朋好友,即使再大的矛盾,也難免有“歷經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一天。試想,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他們自然將矛頭全部指向自己。

光明磊落、正直坦蕩的人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鬼鬼祟祟、挑撥離間的人只會讓人唾棄,被人看不起。人說話做事,心中都應該有個尺度,這個尺度是道德底線,顯然挑撥離間是在道德底線之下的。

·流言止于智者

流言雖然極其容易傳播,但是止于智者。真正的聰明人不會傳播流言,也根本不會相信流言。

流言止于智者,我們不但不要相信那些聽來的東西,甚至有很多即使是親眼看到的東西都不能相信,因為看到的未必是事實。有很多人為了算計別人往往會用一些障眼法布置現場,如果一個人缺少判斷,過分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么難免被別人欺騙。在社會中生存不是偏聽或偏看就可以的,而要用心思考,要好好想想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很多時候人容易陷入到流言之中,在這個時候真正的聰明人一定堅持心中認定的判斷,而不會被群體其他人的狂熱左右而失去了思考。我們不但不要相信流言,而且不要傳播流言,流言傳播出去的危害是驚人的,很多時候我們就應該讓流言在自己這里戛然而止。

對于比較流行的言論、判斷,真正的聰明人一定會保持一種省思。絕對不會因為有了這樣公認的言論和判斷而失去自己的思考。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真理都是掌握在少數人手中,而其他的大部分人都是盲從的。人要掌握真理,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在任何時候都不要狂熱,都不要不合實際,都不要異想天開,都不要放棄思考。

說話的大智慧:

處理是非的方法:不聽是非,不理是非,不傳是非。

3、聰明人適時沉默,老實人滔滔不絕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沉默,但是有些時候,適時沉默比說話更有效果。當兩個人話不投機的時候,就要少說。其實萬言萬當,很多時候都不如一默。憂愁煩惱,對大多數人來說應該保持沉默,即使想說,也要找知己訴說。

聰明人的故事:

殷紂王荒淫無道,不理朝政,不分晝夜地設宴飲酒作樂。有一天連當天是什么日子都不知道了。他問左右大臣,結果沒有一個人知道。于是,他就派人去問箕子。

箕子是王族中十分賢能的人,他對身邊的侍從說:“作為一國之君,日期都不知道,看來世道是該變變了。既然如此,別人都說忘了日子,如果只有我說知道的話,那么大王就會對我起戒心,我就很危險了。”這樣,箕子就對來問日子的差使說:“我也醉得忘了日子了。”

箕子巧裝糊涂,明明知道也佯裝不知,消除了紂王的戒心,從而也免遭了殺身之禍。

老實人的故事:

從前有個干部特別愛長篇大論,有一次,他到農村開大會,召集了全村人都參加。為了讓大家都能聽到,他找一個農戶借了個小板凳,便站在小板凳上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

剛開始的時候,大家聽得饒有興趣。這個人看大家興致還可以,于是繼續講了下去,一刻也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后來,陸續有人離開了,這個干部以為是自己沒有講好大家才離開,于是又把剛才講過的東西重復了一遍。這時離開的人更多了,到最后只剩下一個老太太還在聽他講。于是他問那個老太太為什么這么愿意聽他講話?老太太說她只不過是想拿回他踩著的那個小板凳。

·話不投機,就要少說

如果話不投機,就要少說。但老實人經常忘記這條經驗,越是話不投機,說得越多,生怕別人沒有聽清楚自己的意思。

人與人對話很多時候是憑借感覺的,感覺對了,話語自然就多。同種性格、有相同經歷的人往往共同話題多,原因就在于同樣的性格和共同的經歷讓他們產生了同樣的感覺。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柯坪县| 金昌市| 汉源县| 梨树县| 施甸县| 芜湖市| 正阳县| 大厂| 三江| 锦州市| 醴陵市| 扶沟县| 景泰县| 鄂伦春自治旗| 子洲县| 平凉市| 宜君县| 潍坊市| 阿图什市| 渝北区| 屯留县| 吉木乃县| 阆中市| 水富县| 克拉玛依市| 巴南区| 白河县| 抚远县| 金山区| 濉溪县| 威海市| 固安县| 宝鸡市| 扎兰屯市| 雷波县| SHOW| 九寨沟县| 上高县| 桃园县| 万宁市| 上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