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會說話體現的是一種素質(3)

  • 說話不要太老實
  • 水中魚
  • 5622字
  • 2014-02-13 09:25:04

當感覺不對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少說話,因為你說的每一句話對于別人來說可能都不值得相信。在交流中,話一多,就容易失言,更難取得別人的信任。有些時候,或許你想活躍氣氛,但是別人卻容易認為你輕佻,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冷場就冷場,并不是你的責任,你沒有必要通過自我貶低讓場面活躍起來,話不投機的時候就要少說。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要想交談下去,就要找恰當的機會。話不投機很多時候還是因為機會不好。歷史上,忠臣進諫有的容易采納,有的卻始終無法采納,有部分原因是時機不對。其實談話的最好時機是別人對你有所求的時候,尤其是請教你問題的時候。這個時候你說的話是針對他的問題而來,容易受到別人的重視。

唐太宗到了晚年,由于天下太平日久,不像早年那樣虛懷納諫,魏征憂心忡忡,一直想找機會指出這一問題。

貞觀年間的一天,唐太宗笑著問魏征:“你看近來政治怎么樣?”魏征回答說:“貞觀初年,陛下主動引導人們進諫;幾年之后,再遇到有人進諫也還能愉快接受;而近一二年來,則只能勉強接受一點意見,而且流露出了極大的不情愿。”

太宗聽了有點吃驚,便向他問道:“為什么這樣說呢?”

魏征順勢說道:“記得剛即位時,陛下要判元律師死罪,大臣孫伏伽進諫,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判死罪,陛下就把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的園子賞給了他。大家都說皇上賞得太重了。您說,‘即位以來,還沒有人向朕進諫過,所以賞得特別重。’這是您主動引導人們進諫。后來,柳雄假冒在隋朝做官的資歷,被主管部門檢舉,要判他死罪。大理少卿戴胄說只應該判有期徒刑,他再三申述自己的主張,您終于同意赦免柳雄的死罪。當時您還對戴胄說:‘只要像你這樣堅持守法。就不愁濫用刑罰了。’這是您能夠愉快地接受意見。”

略微停頓了一會兒,魏征又擺出第三條根據:“近來皇甫德上書,說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嚴重剝削老百姓,婦女流行高髻是宮中傳出來的,而陛下卻恨恨地說:‘這人要使國家不役使一個人,不收取一文錢,宮女都沒有頭發,才稱心滿意呢?’當時臣說‘臣子上書,若不激烈直率,就不會引起君主注意,雖然激烈直率近于毀謗。’當時陛下雖聽從臣的話,賞他綢緞了事,但心里總不舒服,這就是陛下難以接受意見了。”

太宗明白了,說道:“除了你,沒有人能說出這樣一番話。一個人苦于自己不知道自己啊!”

話不投機半句多,更何況是批評,而且是對圣上。同樣的話,說于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氣氛下,效果就會大不相同。而把握良機,選擇最佳地點、最佳時間、最佳氣氛,不失時機地利用外部環境進行說辯,則能達到最佳效果。魏征進諫批評太宗,就是趁太宗高興和發問的時候,這時是接受勸諫的最佳時機。于是魏征抓住這個機會,大膽向皇帝進諫,說服了皇帝,自己也免遭責難。

在別人不需要話語的時候,一兩句他都會覺得啰嗦。當別人迫切需要指點的時候,你說千句萬句,他都嫌不夠。為此,在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要把握對方的需求,他們想聽什么樣的話,他們現在的憂慮在哪里,什么樣的話能讓他們感覺更好,什么樣的話能解決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等等。這些點如果找到,然后針對這些點組織語言,說話往往能夠起到最大的效果。

很多時候話本身沒有任何錯,關鍵在于機會的把握和對談話對象的把握。對所有人,在任何場合都說千篇一律的話,反響肯定是不同的。我們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時機組織語言,這是說話的大藝術。對于那些根本就不愿意聽說話的人,那就不要說什么,否則他們會覺得自己過于聒噪,對于那些愿意聽說話的人,也應該選擇好的時機,說些應當時風景的話。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

萬言萬當,不如一默。有些人很會說話,說得很是得體,但是很多時候都不如沉默的人。因為巧言亂德,寧可顯得笨拙,寧可顯得沉默,也不要讓人對你有所防范。

在歷史上,有一個能夠適時沉默的人,當他的兄長無端被殺的時候,他都沒有爭辯,隱忍生存,最后終于為他的兄長報了仇。他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光武帝劉秀。

漢光武帝劉秀小時候就愿干實事不尚虛夸,雖想出人頭地,但從不露形色。為此,他的哥哥劉縯很是瞧不起他。一天,劉秀在書中讀到“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從此便以這句名言規范自己的言行。

劉縯的部將劉稷聽說劉玄當了皇帝,心中十分不滿,劉玄想收買劉稷,封他為抗威將軍,但劉稷拒不接受。劉玄要殺劉稷,遭到劉縯反對,一怒之下將劉縯、劉稷一起殺掉。爾后,為了斬草除根,想伺機將劉秀殺掉。

劉玄為找借口,便派人去對劉秀宣布詔書說:“太常偏將軍劉秀英勇善戰,特封為破虜大將軍,武信侯。”還沒等劉秀謝恩,接著又宣布說:“大司徒劉縯,一向圖謀不軌,常有抗帝之意,所以把他殺了。”以此來試探劉秀的反映,如稍有恨意,便就地將其正法。劉秀極力克制住內心的殺兄之恨,慌忙磕頭謝恩。

宣旨人走后,劉秀捶胸大哭,誓報殺兄之仇。但在第二天,他又在劉玄面前言必稱陛下,口必言皇恩浩蕩,絕不提兄長之事,飲食談笑和平常一樣。

終于,劉秀“以小忍成大謀”的表演使劉玄解除了猜忌。三個月以后,劉秀以破虜大將軍行大司馬事的身份被派往河北,從此擺脫了劉玄的監視和控制,他迅速招兵買馬,網羅人才,擴充實力。很快具備了和劉玄抗衡的力量,便公開和劉玄分道揚鑣了。

劉縯易于喜怒,專橫跋扈,鋒芒外露,成了更始帝的刀下之鬼。劉秀性格內斂,事不外露,城府深沉,容忍一時而不亂大謀。當劉縯被殺的消息傳來時,劉秀為避免過早與劉玄發生正面沖突,極力克制自己。立即從出征的戰場趕來當面向劉玄謝罪:他對自己所立戰功只字不提,而且深深引以自責,也不為其兄服喪,飲食言笑如同平常,毫無喪兄之痛的表示。這番成功的韜晦表演,終于使劉秀轉危為安、逢兇化吉,不僅沒有受到牽連,反而加官晉爵,為其以后建立東漢王朝保存了實力,最終成就了東漢王朝的一統大業。

沉默不僅是語言上的,而且是行動上的。沉默并不是懦弱,并不是不敢反抗,而是在積蓄力量。這也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語言和行動上的一時優勢,就忘記了長遠的發展。歷史上的大量事實說明,很多時候,人需要沉默,這種沉默是最有力量的,尤其是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

·憂愁煩惱,找知己訴說

人難免有憂愁煩惱,這個時候大多數人選擇說出來。但是你并不能向所有人都傾訴,真正能夠聽你的是你的知己。

歷史上有許多國君,在即位的時候很是年輕,又很長壽,國家的太子要等到很大的年齡還難以登基。這些太子們都難免有些著急。很多太子為了及早登基,往往通過不斷蓄積自己的力量,最終謀奪皇帝的寶座。而他們的父親們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會立即廢掉太子。至于這些情況,父親們是怎么發現的呢?大多是太子向別人抱怨訴說泄露出來的。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實在太多,太子們口風不緊往往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

宋孝宗趙慎有三個兒子,在他即位后,立長子鄧王為太子,封次子為慶王,封三兒子為榮王。太子因病去世,孝帝便再未立太子。

過了幾年,孝宗立榮王為太子、進封為魏王。趙惇榮立太子,心中高興,恨不能第二天便即位稱帝。誰知一等,竟然16年過去,仍沒有當上皇帝。而孝宗卻仍然身體健康,毫無讓位之意。太子心中如火燒火燎坐臥不寧,有心勸孝宗讓位卻又難于開口。久而久之,他精神有些失常,時而暴怒,時而大笑。

太后知道后,很是擔心,又不知什么原因,便將太子近侍召來問話。“太子病了嗎?為何性情無常?”近侍道:“太子當的時間太長了,心中著急所致。他盼望太后勸皇帝早日讓位呢!”太后聽了笑道:“這有何難,何不早說。”

過了幾天,孝宗到太后宮中,太后說:“官家年事已高,應該早圖消閑,國事就讓兒子去干嘛!”孝宗說:“我早有此意,只是惇兒還小,未有經歷,故暫時還不能放手。若不是為此,我早就快樂幾年了。”太后聽了,也覺有理,便如實轉告太子,讓他再等幾年。

誰知太子一聽就火了,當即將頭巾摘下,怒沖沖地說道:“小小小!請您看看,我已40多歲了,胡子頭發都白了,還以為我小,這都是翁翁的罪過造成的!”這里的翁翁,是指高宗。其意思是說,宋高宗真不該在孝宗到了盛年才禪位,使得趙惇年已40出頭,孝宗還認為他小呢!接著,他以問安為名,來到孝宗宮中,對父皇說:“最近有人送我一些染胡子的藥,我未動用,不知父皇以為如何?”孝宗知道他的意思,故意裝出一副嚴肅的表情說道:“胡子白了怕什么?天下人見了,以為你老成,何必要染呢?”趙惇討了個沒趣,只好怏怏退出。

趙惇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皇帝只是責備他而已,很多其他皇帝都是直接廢掉太子,甚至殺了他們。因為在他們看來,那就是謀反。

人難免有憂愁煩惱,當有憂愁煩惱的時候,要學會找真正的知己訴說。只有他們才能體會到你的憂愁煩惱,才會為你排憂解難,因為他們關心你。

說話的大智慧:

太陽不語自是一種光輝;高山不語,自是一種巍峨;藍天不語,自是一種高遠……人也一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聰明人不揭人短,老實人哪壺不開提哪壺

與人交談,應該照顧別人的感受,不要咄咄逼人。學會體貼別人,善于施惠,短短幾句話就可以做到。聰明人在交談中會給別人留情面,有時候,還要自己巧裝糊涂,給對方一個臺階下,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話語壓人,因為他們知道,壓人不會產生愉快的效果。我們要堅持人人平等,不論處在什么狀況,都不要有優越感。不要輕視任何人,要學會通過誠意來打動他們。有些時候,言語傷人比刀子還鋒利,為此我們一定要注意組織我們的語言。

聰明人的故事:

一次在酒家里,一位外賓吃完最后一道菜,順手把制作精美的景泰藍食筷“插入”自己的口袋。

這時,一位服務小姐看到了,但她并沒有當場給顧客難堪,而是不露聲色地迎上前去,雙手捧著一只裝有景泰藍食筷的綢面小匣說:“先生,我發現您在用餐時,對我國景泰藍食筷頗有喜愛之意。非常感謝您對這種精細工藝品的賞識。為了表達我們的感謝之情,經經理同意,我們把這雙圖案最精美的景泰藍食筷贈送給您,并按‘最優惠價格’記在您的賬上,您看好嗎?”

那位外賓自然明白這些話的弦外音。在表示謝意之后,他借口喝了兩杯,誤將食筷插入衣袋。從而,借此下了臺階。

老實人的故事:

有一群人在看電視劇,劇中有婆媳爭吵的鏡頭。張大嫂便隨口議論道:“我看,現在的兒媳真是不知道好歹,不愿意和老人住在一起。也不想想以后自己老了怎么辦?”話未說完,旁邊的小齊馬上站了起來,怒聲說:“你說話干凈點,不要找不自在,我最討厭別人指桑罵槐!”

原來小齊平素與婆婆關系失和,最近剛從家里搬出另住。張大嫂由于不了解情況,無意中揭了對方的短而得罪了小齊。

·不要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

與人交談的時候,一定不要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很多現在已經很有地位很是成功的人,過去可能有并不光彩的經歷。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揭人短,要總有不少老實人愛犯此類錯誤。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做了皇帝后很多昔日的朋友到京城找他。這些人滿以為朱元璋會念在昔日共同受罪的情分上,給他們封個一官半職,誰知朱元璋最忌諱別人揭他的老底,以為那樣有損自己的威信,因此對來訪者大都拒而不見。

有位朱元璋兒時一塊長大的好友,千里迢迢從老家鳳陽趕到南京,幾經周折總算進了皇宮。一見面,這位老兄便當著文武百官大叫大嚷起來:“哎呀,朱老四,你當了皇帝可真威風呀!還認得我嗎!當年咱倆可是一塊兒光著屁股玩耍,你干了壞事總是讓我替你挨打。記得有一次咱倆一塊偷豆子吃,背著大人用破瓦罐煮,豆還沒煮熟你就先搶起來,結果把瓦罐都打爛了,豆子撒了一地。你吃得太急,豆子卡在嗓子眼兒,還是我幫你弄出來的。怎么,不記得啦!”

這人還在那兒喋喋不休嘮叨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心想此人太不知趣,居然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揭我的短處,讓我這個當皇帝的臉往那兒擱。盛怒之下,朱元璋下令把這個朋友殺了。這就是戳人痛處的下場。

在為人處世中,場面話誰都能說,但并不是誰都會說,一不小心,也許你就踏進了言語的“雷區”,觸到了對方的隱私和痛處,犯了對方的忌,對聽話者造成一定的傷害。其實,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為人處世的成功,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善于發現對方身上的優點,夸獎對方的長處,而不要抓住別人的隱私、痛處和缺點,大作文章。切記:揭人之短,傷人自尊!

“揭短”,有時是故意的,那是互相敵視的雙方用來作為攻擊對方的武器。“揭短”,有時又是無意的,那是因為某種原因一不小心犯了對方的忌諱。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在為人處世中揭人之短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輕則影響雙方的感情,重則導致友誼破裂。

且看下面這個例子:

有一位年輕姑娘長得很胖,吃了不少減肥藥也不見效果,心里很苦惱,也最怕有人說她胖。有一天,她的同事小張對她說:“你吃了什么呀,像氣兒吹似的,才幾天工夫,又胖了一圈兒。”

胖姑娘立馬惱羞成怒:“我胖礙著你什么了?不吃你,不喝你,真是狗咬耗子,多管閑事!”小張不由得鬧了個大紅臉。

在這里,小張明知對方的短處,卻還要把話題往上趕,這自然就犯了對方的忌諱,不找麻煩才怪。

所以,還是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盡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的自尊,避開言語“雷區”,千萬不要戳人痛處。

與人談話,千萬不要揪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對于別人已經發生的笑話或者故事,也不要老是提起。每一個人都有自尊,即使是最喜歡開玩笑的人,也很忌諱別人拿他的過去說事。如果我們總是因為一件事情而遭到別人嘲笑的話,我們心中自然很不好受。事實上,別人也未必安了壞心,只不過是隨口提起。

我們要學會打心底尊重別人,就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辮子不放。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寬容,對別人過去發生的不快,從來不會提起。試問,誰又愿意和一個經常揭開自己傷疤的人交往呢?

每一個人生活中都有很多的無奈,過去的日子或許并不光彩,現在成功了,有地位了,自然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尊重,對于過去的日子也很忌諱。因此,我們不要揪住人家的小辮子不放,老是取笑人家。即使你的取笑是無心的,但是對于別人來說卻聽得十分刺耳。而那些依靠小辮子威脅和敲詐別人的人,不僅道德上讓人不齒,他們自身也處在極其危險的境地。你讓別人感覺到了威脅,別人一定會威脅你,因為沒有誰弱小到失去報復的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贡嘎县| 观塘区| 南乐县| 临朐县| 扶沟县| 西充县| 开远市| 泽库县| 广西| 恭城| 三台县| 库车县| 成安县| 尖扎县| 镇康县| 大关县| 莱州市| 喀喇沁旗| 克拉玛依市| 昂仁县| 芒康县| 辛集市| 班戈县| 本溪市| 中卫市| 增城市| 黄骅市| 江陵县| 永昌县| 莒南县| 漾濞| 雷州市| 安岳县| 庆阳市| 阿巴嘎旗| 治县。| 承德县| 庄河市| 浮梁县| 德阳市| 佛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