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胡雪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2)
- 錢脈:胡雪巖的那套辦法
- 趙凡禹編著
- 5361字
- 2014-02-14 15:12:57
要想保證自己的商業活動能正常地進行下去,有兩種辦法:一是時時提防,二是打通關節。
總的來講,純粹用第一種辦法,其生意一定做不大。這就是我們所說集權干預和官僚腐敗的壞處。因為所謂的提防,無非是提防能夠管著你的人,一不要影響你做生意,二不要瓜分你的利潤。集權干預體制卻正好保證了幾乎所有相關的當權者(哪怕最小的哨卡營官)都有權來干預你。
只有第二種辦法,介入集權體制中,以一定的利潤換取保護,保證你在一定范圍內從事商業活動的自由。只有這種辦法,才是集權時代唯一可能行得通的辦法。
說它是可能,那是因為,必須保證這種集權不至于因為非常狀態而使你力所能及的投靠者無力保護你。也就是說,必須保證,一個商人以利潤所換取的保護能夠有效。
當然,我們會很明白,只要一個商人投靠的保護者管轄的范圍、能力足夠大,那么在其管轄半徑內,商人的贏利活動就足夠自由。
這一點事實上是經濟學中的計算問題。不過也正好解釋了為什么近代的大商人中,大部分都是官商、買辦商人或兩者兼而有之。
而同一時代的西方,因為近代商人自治運動的興起和長期的斗爭,已經使商人和權力掌握者、權力執行者的關系有了一個大致妥當的安排。當商人從事經營活動時,可以依據王國的法律保證其財產、其經營活動不受干擾。也就是說,你身邊的小哨官沒有權利隨便剝奪你的財產,占你的便宜,損耗你的利潤。
這是近代中國商人所不得不面臨的體制問題,不得不為之尋求解決辦法。
另一方面,清朝對工商業的阻扼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和國家實力的增強。整個帝國處于農業耕作、自給自足狀態,因為沒有戰事,國家的開支僅限于皇宮、官僚和鎮壓叛亂,而且大部分官僚的開支也不用中央政府劃撥,而是在其任內從當地老百姓的上貢和賦稅中直接抽取,所以國家并沒有掌握足夠的實力。
2. 橫看世界:西方勢力蠻橫入侵
相形之下,西方近代的發展已經使其國家以一種嶄新的面目出現。
首先,他們通過發展,有了相對有效的法律體系,基本劃定了各行業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使得商業活動可以除法律外基本不受其他因素干擾。
其次,商業的發展使其國家有了相對穩定的賦稅收入,國家也開始有意進行各式國防、教育建設,整個國家有了雄厚的財政實力。
再次,國家也絲毫不拘泥于在西方體制內的相互尊重。當西方的商人入侵非西方的未發展地區時,西方政府一向采取強硬的武力姿態保證他們的商人能有效地在該地區從事商業活動。對于一個不懂法律和平等為何物,也沒有能力去維護自己應有權力的民族,西方從來都毫不客氣地以大棒換利潤。
自18世紀中后期起,從英國開始,各西方主要國家紛紛進行了工業革命,鋼鐵機器制造、軍械、紡織等工業迅速發展。
進入19世紀,輪船業已下水,蒸汽火車已經出現。從19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短短20年的時期,這兩樣東西已經取代了所有傳統的水陸交通運輸工具,成為西方爭霸世界的兩件利器。
西方之迅速發展,與清王朝之緩慢自給的經濟情況形成鮮明對比。
不過西方人漂洋過海,初來中國時,他們并不是一下子就以一種赤裸裸的姿態出現的。
首先在貿易上,中國的絲茶瓷器深受西方人歡迎,成為中國與西洋貿易的大宗貨物。西方商人大獲其利,因而對公平貿易并無異議。
至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順逆差問題,一開始時并不突出。西方既然喜歡中國的貨物,也就不在意付出那一點錢來購買。
只是隨著交往的增多,西方商人逐漸發覺中國是個比較好的商品傾銷市場,尤其是東印度公司的鴉片。當西方商人滿載貨物回國,又空著船來中國時,他們總覺得這種空閑是不合適的,于是就開始攜帶鴉片。
一開始,這種攜帶是少的。隨后,中國商人也發現這種商品很容易脫手。而且,許多地方官吏也逐漸喜歡上了這種商品,他們自然也就很容易為從事這種貿易的中國商人提供方便。
很快,這樣的貿易擴展至全國。大清的銀兩迅速外流,大清的官吏和軍隊也都染上了這種能夠讓人陶醉的毒品。整個國家陷于鴉片的煙霧之中。
當清朝政府聽從大臣的勸告,正視到這種商品的危險時,他們就派出官吏,對此采取嚴厲的措施。
這就是林則徐主持的著名的虎門銷煙的由來。
到了這個時代,西方人對中國的國家實力和官僚機制、國家體制都有了了解。根據他們的經驗,只要用武力相威嚇,清朝政府就必然放棄強硬的禁煙政策。
事實證明他們的經驗是正確的。當輪船開近帝國的港口,炮轟帝國的城市時,西方人受到的抵抗是輕微的。清兵此時還在使用大刀和長矛,土制的大炮只能瞄準靜物轟擊,而且也架不住西洋大炮的進攻。所有這一切,對于船堅炮利的西方人來講,卻是那么微不足道。當帝國的信使五百里加快、日夜兼程地傳遞消息時,洋人坐著輪船,和他們幾乎同時由帝國的南方到達北方。
這樣的實力懸殊,使得清帝國受盡侮辱,不得不答應西方的各項要求,開放港口,并使鴉片貿易合法化。
中西之間的這種接觸,只能進一步暴露清帝國的弱點。一開始帝國視其為“夷人”、“性如牛羊”,后來卻發現西方人手持神物,無可抵御。再往后,西方人已經可大膽地進入帝國的首都,讓帝國的皇帝聞風喪膽,落荒而逃。西方人不但可以搶掠,而且可以燒殺,對此清帝國卻毫無辦法,既無力還擊,也不能抗議。
3. 審視大清:羸弱之軀高燒不退
清朝從嘉慶帝開始,后面君主的才能都比較平庸。既缺乏康熙、雍正、乾隆的雄才大略,又無作為守成。乾隆盛世留下的各種社會矛盾日益突出,清朝已經危機四伏。正如一個不會保養健康的老人,身體如此羸弱,以致患上一點小病小災也會高燒不止,更何況,這次它患上的是來勢洶洶的“禽流感”——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從其后來施行的政策來看,仍是不折不扣的封建農民起義。但是由于它已經置身于一個東、西方沖擊的大背景下,所以其起事和過程都顯得有些特殊。那就是,它祭起了西方“拜上帝”的旗子,卻又行農民起義之要求。結果它兩邊都沒有討好,注定成為一個不了之局。
作為起義領袖的洪秀全,家庭為中農,略有幾畝薄田。年輕時不甚得志,屢試不第。這一影響可能很大,因為他后來的行為稍顯異常,流露出欲望太強、志向破滅后不能自持的輕度變態心理。這一點本身其實也沒有什么,大多數人都有可能經歷這個時期,隨后平平安安地過去。但是這時他遇到了幾個非常虔誠和熱心的傳教士,在聽了傳教士的幾次宣講,閱讀了幾本他們的小冊子后,他忽然認為自己開悟,領略到了上帝的真諦。
于是他就回到廣東老家,組織了幾位志同道合者,創立了拜上帝會,并且砸毀了中國人的偶像——孔子——的塑像。隨后他的幾位跟隨者在兩廣活動,借傳教之名,秘密收羅會眾。
洪秀全的經歷非常特殊,他自認是上帝之子。這一點絕非基督教所愿意承認的。而且為了真實起見,他還樂意接受中國民間都普遍相信的方式——顯靈。而正是后一點,差一點害了他。
洪秀全起事后,大舉北上,起先頗有直搗黃龍府之勢。隨后在攻下武昌后,改變主意,揮師東進,沿長江順流而下,奪取了六朝古都金陵。
洪秀全起事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有很大影響。這一影響不是表現在經濟方面和制度方面,而是表現在人力資源方面。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對社會經濟和整個社會制度的架構毫無建樹。但是,洪楊亂起,整個帝國的全部注意力都轉移到了這一方面。為拯大廈于將傾,應時事之激而出現了一批風云人物。這批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他們的共同特點是:舊有的天道性命空談已不實用,必須以新眼光、新手段解決整個社會的困頓,以維持一個民族在內困(洪楊之亂)外擾(洋人攘擾)之時的最基本的秩序。其目的,直接是為了朝廷,間接是為了民生。
洪秀全的困難一開始尚不明顯。但隨后,曾國藩以護孔教的名義征伐,逐漸使所有的地主、知識分子意識到太平天國所奉行的東西,是一個與五千年傳統所決然不同的異教。
地主、知識分子的這種意識,事實上把洪秀全置于一種不利地位。歷來的農民起義,凡最終成事者,必須有地主、知識分子的參與。因為單純的農民沒有對國家建制的認識,也就不可能最終完成一個新國家的建設。地主、知識分子不參與,洪秀全的農民起義就只有陷入無序狀態。
另外一種不利是在洪秀全集團內部。洪秀全接受了基督教的教義,嚴格以基督教的等級制度治軍。整個軍隊不許結婚,不許男女同營,一旦發現通奸者,必處以極刑。而洪秀全自己,一進入天京,就以封建帝王之制,搜羅天下美女,供己享用。為了表示寬容,他還允許按官階與妻。管理者的這種特權和兵士階層的受壓迫,反差甚大,最終導致下層對天王的懷疑和不滿。
同樣是在天國內部,洪秀全本來為了顯示自己是上帝的兒子,就默許了東王楊秀清以上帝顯靈的方式迷惑眾人。但是到了后來,楊秀清不僅自己不再相信上帝這種騙人的鬼話,而且公開向洪秀全的地位發起挑戰。其結果,天京內部發生大的變亂,洪秀全的上帝說受到了懷疑。影響所及,整個天國的運動從此進入了下坡階段。
到了天國后期,洪秀全又面臨另一種尷尬。各西方國家與清政府再次簽訂條約后,東南各省成了其勢力范圍。為了防止東南各省被洪秀全割據,構成對西方國家列強利益的危害,各西方國家紛紛與清政府合作,出兵出槍,鎮壓太平天國。同為上帝的子民,卻相互廝殺。這一措手不及,使洪秀全的教義再次受到沖擊。西方國家的參與,也使太平天國面臨一個強勁的敵手。常州失守,太平天國的將領就曾經輕蔑地對李鴻章說:“要不是戈登洋槍隊參與,你休想從我手中奪下常州。”西方參與對太平天國的威脅可見一斑。
以上所述,是胡雪巖所處時代大的形勢。影響所及,整個國家一直處于內困外患的夾擊中。胡雪巖因為身處沿海,上海又是近代洋人之集散地,所以對這種夾擊,從一開始就感受得十分強烈,而且其事業的各個方面,也無不與這些夾擊的處理有關。最顯赫的人物都是在這時涌現的,平定內敵和抵抗外患,也就是在這時進入了胡雪巖的視野。胡雪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理解了這個大背景,在這兩只災難的巨輪間輾轉,幫助了消弭這兩只災難巨輪的世紀偉人。并因為這些偉人的范圍所及,擴展了自己的商業活動空間。
回過頭來我們再看一看胡雪巖所處的地域。
胡雪巖老家是安徽績溪,績溪屬徽州管轄。自古以來,徽州因為地瘠人多,不得不向外遷移,以商養農,所以徽州以商業著名。明清以來,淮揚商業,尤其是鹽業發達。而淮揚商人的主體,就是遷移出來的徽州人。
徽州人經營最多的是錢業和當鋪。而其他各業,凡可贏利的,徽州人也從來不吝參與。
胡雪巖因為祖上經營沙船事業,小有成就,所以全家就從績溪老家遷到了杭州。后來沙船失利,破了產,胡雪巖一家經濟陷于困頓中。
但是杭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既指它的風景,也指它的物產。杭州背靠杭嘉湖地區,自古農田肥沃,絲蠶業發達。而向南向西,整個山區種植茶葉,是我國近代以來著名的對外供應地。
杭州以北,是新近發展起來的上海和歷史同樣悠久的蘇州、揚州、常州及太湖地區。自兩晉以來,整個上述地區就成為我國著名的產糧區,宋以來,又是我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明朝末年,正是以這一帶絲織業的發展為核心,出現了近代的資本主義商業的萌芽。
由于商業的需求,這一帶的地產轉賣、錢業匯兌等制度性建設發展迅速,整個地區的商業氣氛非常濃厚。封建時代重農抑商。而這一帶雖然受大的背景影響,商人的地位仍然不是特別高,但是人們對商業的看法卻遠比北方人的看法要客觀、中肯。
三 胡雪巖對時事的特殊駕馭
敢攬瓷器活,必有金剛鉆。
特殊的時事變化,并非所有人都能看得很準,也并非所有人都能有一合適的對策。至于駕輕就熟,運籌帷幄,就更沒有幾個人能夠做得到。
我們說胡雪巖特異獨出,就是因為胡雪巖對時事有著特殊的敏感性,其應對也正合了時勢之理,從而能為他的商業活動開一新的領域。
這里倒不是說胡雪巖有異于常人的眼光,事先就有了一個特殊的籌劃。和當時所有的中國人一樣,胡雪巖對各種紛亂局勢的認識也是逐步漸進的。當他剛接觸洋人時,他心目中的洋人同樣非常神秘、新奇。
但是隨著交往的增多,他逐漸領悟到洋人也不過是利之所趨,所以只可使由之,不可放縱之。最后發展到互惠互利,其間的過程都是一步一步變化的。
但胡雪巖的確有一天然優勢,就是對整個時事有先人一步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先于別人籌劃出應對措施。有了這一先機,胡雪巖就能開風氣、占地利、享天時,逐一己之利。
當我們說胡雪巖對時事有特殊駕馭能力時,我們的意思正是,胡雪巖因為占了先機,故能夠先人一著,從容應對。一旦和紛亂時事中茫然無措的人們相比照,胡雪巖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1. 時勢劇變,官老爺們焦頭爛額
清朝發展到道咸年間,舊的格局突然受到激蕩。洋人的堅船利炮,讓一個至尊無上的帝國突然大吃苦頭,隨之而來引起長達十幾年的內亂。
這一突然變故,在封建官僚階層引起分化。面對西方的沖擊,官僚階層起初均采取強硬措施,一致要維護帝國之尊嚴。隨后,由于與西方接觸層次的不同,引起了看法上的分歧,有一部分人看到了西方在勢力上的強大,主張對外一律以安撫為主。務使處處討好,讓洋人找不到生事的借口。這一想法固然可愛,但又可憐可悲。因為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以為一味地安撫就可籠住西方人,這無非是隔了一層的主觀愿望。當然這些人用心良苦,不愿以雞蛋碰石頭,避免一般平民受更大損傷。
另一部分人堅持以理持家,對洋人采取強勢態度。認為一個國家斷不可有退縮怯讓之心,以免洋人得寸進尺。這一派人以氣節勝。但在實際事情上仍然難以行得通,因為中西實力差別太大,凡逢交戰,吃虧的盡是老百姓。
這兩路人都是站在帝國的立場上看洋人,所以可以說都是“隔”了一層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