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胡雪巖做到了最好的自己(1)

在封建皇權時代,為了一個紅頂子,讀書人要皓首窮經多少年,即使僥幸中了進士,還要熬資格,小心翼翼不出紕漏地熬到須發皆白,頂子才可能紅。這還只是貴,至于富,還需能放出去做實缺、肥缺的地方官,還要敢于貪污受賄。而胡雪巖沒讀過多少書,但他叱咤商場,寫盡人間風流。更令后人稱道的是,他“為富且仁”,樂善好施,做出眾多義舉,在贏得“胡大善人”的美名、黃馬褂加身的同時,亦獲得了更多的財富。

駕馭時代的胡雪巖

縱觀歷史,我們就能發現這樣一個規律:特殊時期容易造就特殊人物,而特殊人物又能在歷史畫卷上涂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清朝發展到道、咸年間,舊的格局突然受到沖擊。洋人的堅船利炮,讓一個至尊無上的帝國突然大吃苦頭,隨之引起長達十幾年的內亂。這個時候,胡雪巖適時出場,他駕馭時勢的能力堪稱絕代,因此占了先機,能夠先人一著,從容應對。和紛亂時事中茫然無措的人們相比照,胡雪巖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一 大清出了個胡雪巖

在一個重農輕商的國度,在大清這座大廈即將傾頹的時候,胡雪巖卻如霹靂一樣橫空出世!

在我國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成功商人”寥若晨星,這是為什么呢?主要在于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經商是“賤業”!

中國過去是個重農輕商的國度,古代的四大行業,士農工商,商業是排在最后的。一提起商人,人們便會想到“無商不奸”、“為富不仁”之類,從對商業和商人的歧視這個側面,也說明中國古代的商品經濟極不發達。

《史記·貨殖列傳》是古代唯一一篇專門為商賈立傳的作品,這在當時和之后近兩千年的時間里,可謂驚世駭俗之作。雖然司馬遷的思想是先進的,但迫于世俗的壓力,他特意將《史記·貨殖列傳》放到了全書的最后,以示商人連算卦、看相的地位都不如。即使這樣,仍為一些“正人君子”所不容。如班彪、班固父子便認為司馬遷為商賈立傳是“輕仁義而羞貧窮”、“崇勢利而羞賤貧”。

然而有趣的是,盡管古時的統治者都重農輕商,商賈在社會上的地位很低,商業卻仍是致富最快、富有魅力的一個行業。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引用了一句當時的俗語:“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這句商諺所總結的規律,可以說亙古不變,直到今天也沒過時。

根深蒂固的“賤商”思想導致了中國經濟社會的長期停滯,然而在艱難的環境中,中國商人頑強地生存著,那幾顆“晨星”至今仍閃耀著萬丈光芒。回顧一下他們的經商歷程,總結一下他們的商業經驗,在市場經濟的今天,應當不無裨益。

1. 先輩們開創了“仁義經商”之路

據史籍記載,在胡雪巖之前,我國曾出現過幾個極具影響力的巨賈,他們是商祖陶朱公、儒商鼻祖端木子貢、治生祖白圭、白衣天子沈萬三。

在民間的商界,范蠡被公認為是“商祖”,受到經商者的參拜。在歷史上,經商成名的人頗多,比范蠡早的經商者也有不少,但是“商祖”卻只有一個,那就是陶朱公,即范蠡。

范蠡是春秋末期越國的大政治家。在越國被吳國滅亡時,是他提出降吳復國韜光養晦之計策,并隨同越王勾踐一同到吳國為奴,千方百計謀取勾踐回國,成為輔助勾踐滅吳復國的第一謀臣,官拜上將軍。

但當勾踐復國之后,范蠡萌生退意。他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陶(今山東的定陶縣)定居,自稱“朱公”,人們稱他陶朱公。他在這里既經營商業,又從事農業和牧業。很快就表現出非凡的經商才能。在19年內有三次賺了千金之多。但他仗義疏財,他賺了錢,就從事各種公益事業。他的行為使他獲得“富而好行其德”的美名,成為幾千年來我國商界的楷模。

儒商鼻祖端木子貢,即孔子的學生子貢,他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在理財經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叮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這里的“廢舉”是指賤買貴賣,“轉貨”是指“隨時轉貨以殖其資”。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白圭,東周洛陽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譽滿天下。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對其事跡有詳細記載,并稱白圭為“治生祖”。白圭認為,一個商人要具備“智、勇、仁、強”四個條件,這也可以說是他之所以能經商致富的要訣,“智”即要有權變;“勇”即要決斷;“仁”即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強”即堅守時機。他曾這樣說過:“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

白圭是一代商業大師,后世商人把他尊為本行業的祖師爺。宋景德四年,真宗皇帝封白圭為“商圣”;民間稱白圭為“人間財神”,并設神牌供奉。

白衣天子沈萬三,名富,字仲榮,元末明初人。關于沈萬三發財致富的原因,大致有“墾殖說”、“分財說”和“通番說”三種。

沈萬三“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后得到了汾湖陸氏巨資,更由于“治財”有方顯示了他出色的“經濟管理”的才能,有了致富的本錢和關鍵。沈萬三在致富后把蘇州作為重要的經商地,他曾支持過平江(蘇州)張士誠的大周政權,張士誠也曾為沈萬三樹碑立傳。明初,朱元璋定都南京,沈萬三助筑都城三分之一,朱元璋封了他兩個兒子的官;在南京還建造了“廊廡”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樓四座……

這些人或有名,或有利,或“名利雙收”,他們如恒星一樣散發著智慧的光芒。然而,天上的恒星即使再明亮,當它離我們太過遙遠的時候,我們也覺得它不如月亮看起來更真切。胡雪巖就是這個月亮,他的出現,讓那些如恒星般的先輩們的光芒霎時暗淡了下來。

2. 胡雪巖的俠義經商之路

古人認為:“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意思是“一個農夫不種地,就有人挨餓;一個農婦不織布,就有人挨凍”。還認為商人“鉤心斗角,爾虞我詐,彼此傾軋,出奇制勝,甚至坐地分肥,不勞而獲,比比皆然也”。因此,封建統治者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甚至于規定經商的人永世不得為官。到了明清,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但這種狀態也未出現根本性的改變。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陰霾之下,霹靂一聲震天響,來了小胡做“俠商(左宗棠謂之俠義)”!胡雪巖的橫空出世,不僅延續了古代巨賈們的仁義經商理念,而且把它們發揚光大,集仁義禮智信于一身,并一舉打破了“經商不得為官”的桎梏,階至二品頂戴,服至黃馬褂。

從“布衣白手”到“紅頂巨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現在,就讓我們抱著探奇的心理重新梳理一下胡雪巖的奇跡歷程。

胡雪巖1823年出生在安徽績溪縣十都湖里村。幼時家境貧寒,為了養家糊口,作為長子的他經推薦,進錢莊做學徒,從掃地、倒“夜香”等雜役干起,三年師滿后,就因勤勞、踏實成了錢莊正式的伙計。這一時期,胡雪巖認識了已捐了浙江鹽運使但無錢進京的王有齡。

胡雪巖慧眼識珠,認定王有齡前途不凡,便資助了王有齡五百兩銀子,叫王有齡速速進京混個官職。后王有齡在天津遇到故交侍郎何桂清,經其推薦到浙江巡撫門下,當了糧臺總辦。王有齡發跡后并未忘記當年胡雪巖知遇之恩,于是資助胡雪巖自開錢莊,號為“阜康”。之后,隨著王有齡的不斷高升,胡雪巖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錢莊外,還開了許多店鋪。

庚申之變成為胡雪巖大發展的起點。在庚申之變中,胡雪巖處變不驚,暗中與軍界搭上了鉤,大量的募兵經費存于胡的錢莊中,后又被王有齡委以“辦糧械”、“綜理漕運”等重任,幾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戰時財經,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不過,王有齡在與太平軍的戰斗中失掉城池而自縊身亡,之后胡雪巖又結識了左宗棠。

1862年,經曾國藩保薦,左宗棠繼任浙江巡撫一職。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時“餉項”已欠近五個月,餓死及戰死者眾多。此番進兵浙江,糧餉短缺等問題依然困擾著左宗棠,令他苦惱無比。急于尋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巖又緊緊地抓住了這次機會。他雪中送炭,在戰爭環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內籌齊十萬石糧食的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賞識并被委以重任。

在左宗棠任職期間,胡雪巖管理賑撫局事務。他設立粥廠、善堂、義墊,修復名寺古剎,收殮了數十萬具暴骸;恢復了因戰亂而一度終止的牛車,方便了百姓;向官紳大戶“勸捐”,以解決戰后財政危機等事務。胡雪巖因此名聲大振,信譽度也大大提高。這樣,財源滾滾來也就不在話下了。自清軍攻取浙江后,大小將官將所掠之物不論大小,全數存在胡雪巖的錢莊中。胡以此為資本,從事貿易活動,在各市鎮設立商號,利潤頗豐,短短幾年,家產已超過千萬。

胡雪巖在經辦糧臺轉運、接濟軍需物資之余,還緊緊抓住與外國人交往的機會,結識外國軍官,為左宗棠訓練了千余人、全部用洋槍洋炮裝備的“常捷軍”。這支軍隊曾經與清軍聯合進攻過寧波、奉代、紹興等地。

在同太平天國戰爭中,左宗棠認識到了西方先進軍事技術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學習、自強御侮,但由于他的特殊身份,不便與外國人打交道。這樣,與左宗棠聯系極為密切,諸通華洋事務的胡雪巖在洋務運動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協助左宗棠創辦了福州船政局、甘肅織呢總局;幫助左宗棠引進機器,用西洋新機器開鑿徑河。

1876年,胡雪巖籌設胡慶余堂雪記國藥號,于杭州涌金門外購地10余畝建成膠廠。胡慶余堂雪記國藥號,以一個熟藥局為基礎,重金聘請浙江名醫,收集古方,總結經驗,選配出丸散膏丹及膠露油酒的驗方400余個,精制成藥,便于攜帶和服用。其時,戰爭頻仍,疫癘流行,“胡氏辟瘟丹”、“諸葛行軍散”、“八寶紅靈丹”等藥品備受歡迎。

此后,胡雪巖親書“戒欺”字匾,教誡職工“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采辦務真,修制務精”。其所用藥材,直接向產地選購,并自設養鹿園,且制招牌為“真不二價”。胡慶余堂現為國內規模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藥的國藥號,飲譽中外,對中國醫藥事業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短短四年,胡慶余堂的資本就發展到280萬兩銀子,與北京的百年老字號同仁堂南北相輝映,得到了“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的美稱。而胡雪巖也因其不恥下問、勇于探索,以一個錢莊出身、不熟悉藥業的人在中國藥業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筆,使他的聲名不致被時間所沖淡。

除了創辦胡慶余堂以懸壺濟世的義舉之外,胡雪巖還為左宗棠的西征舉借洋款,為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結束阿古柏在新疆十多年的野蠻統治立下了汗馬功勞,書寫了他人生中最精彩的一筆。

1866年,左宗棠由閩浙總督調任陜甘總督,奉命出關西征。西征軍經費雖然由各省共同籌集,但為數不多,且經常拖欠。為解決經費問題,左宗棠只好奏請借洋款救急。這樣,具體經辦借洋款事務這一重任落在了胡雪巖肩上。

胡雪巖通過在上海匯豐銀行一個幫辦的安排,打算向英國渣打銀行借款。雙方很快就利息、期限、償還方式等細節達成一致。胡雪巖為西征籌得第一筆借款。此后,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巖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計金額為1870萬兩白銀,終于幫助左宗棠收復了新疆。

在功成名就之后,胡雪巖并未忘記他的發跡之地——杭州,為杭州百姓做了許多善事。他開設錢塘江義渡,方便了“上八府”與“下三府”的聯系,并設船,為候渡乘客提供方便,因此博得了“胡大善人”的美名。他還極其熱心于慈善事業,樂善好施,多次向直隸、陜西、河南、山西等澇旱地區捐款賑災。到1878年,除了胡雪巖捐運給西征軍的藥材外,他向各地捐贈的賑災款估計已達20萬兩白銀。更鮮為人知的是,在轟動朝野的“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中,他利用自己的聲譽活動京官,贊助錢財,為此案最終昭雪立下了汗馬功勞,并借此案使他的義聲善名更加深入人心。此外,他還兩度赴日本,高價購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國文物。從這一切舉動中可見他行俠仗義的仁厚之心和一顆拳拳的愛國之心。

胡雪巖在商場馳騁多年,緊緊把握住“大樹底下好乘涼”的精髓,先借助王有齡開錢莊,又以左宗棠為靠山創辦胡慶余堂,為收復新疆籌借洋款,恢復因戰事而終止的牛車,為百姓、為國家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而一步步走向事業的巔峰。

二 胡雪巖時代之大勢

時勢造英雄。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一個最適合英雄大展身手的平臺已經搭設完畢。

如果我們撇開胡雪巖個人的經營謀劃,看一看胡雪巖所不得不置身其中的時代背景,或許更有助于我們欣賞胡雪巖所獨有的經商能力。

因為胡雪巖的時代,客觀地講,是一個老朽的秩序突然斷裂,世人忽然墜入一片混沌之中、茫然不知所措的時代。胡雪巖之所以特殊、引人注目,就在于對混亂的時代有一個清醒的想法。堅信幫助官府維持秩序,幫助官人做好守護秩序的工作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一信念最終證明是正確的。

那么,混亂的秩序是怎樣一種混亂法呢?別的人做了一些什么呢?為什么相比之下,胡雪巖的信念和手段是正確的呢?

1. 縱看歷史:經濟發展勢不可擋

明代晚期,中國江南經濟已經有了一個較大發展。自發地反對管制、要求更多的商業自由權(包括自由擇業、自由流動、減少賦稅、減少關卡)的斗爭已經出現。如果這種斗爭有了一個較好的反應,管理體制的王朝和官僚階層能對這種要求做一妥善之安排,一種較新的社會生存方式極有可能自然出現。

正是在這個時候,滿洲人的鐵蹄飛奔入關,整個社會的文明萌芽突然受到阻扼。北方游牧的生活方式,一下子打亂了南方的商業生活。

清朝初年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圈地,圈地的目的不是用做放牧、養畜、交換,而是用做休閑、娛樂,這一現象一直延伸到清朝中葉。著名的皇家園林圓明園、皇家狩獵場承德就是其代表。

這種圈地是一種象征,象征著新興的商業不可能有自己舒展的發展條件,一切都必須服務于一個新的帝國,而不是服務于一般市民。

上述現象,就是史學界公認的清軍入關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

清軍入關后中國經濟近代化迅速被切斷,為了加強其統治,清政府又祭起了中國封建時代的黃老之治,并不時佐以大棒。

但是商業的生機總是無孔不入的,只是這一時間中央集權也無孔不堵。所以,所有的商人都必須面臨同一個問題:如何保證自己贏利的活動不被這個官僚機制所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康县| 柞水县| 含山县| 云阳县| 资溪县| 新源县| 灌阳县| 龙井市| 慈溪市| 宝应县| 邹城市| 仲巴县| 临城县| 宜宾县| 阳东县| 武功县| 宜宾市| 汕头市| 年辖:市辖区| 获嘉县| 广州市| 余庆县| 青州市| 神农架林区| 邻水| 林芝县| 哈巴河县| 三亚市| 庆元县| 连江县| 襄垣县| 九龙城区| 辽阳市| 安陆市| 辉南县| 山东| 沙河市| 略阳县| 龙门县| 栾城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