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霧里看花,你需要一雙火眼金睛(2)
- 察言觀色識人術:教你透視人心的132招
- 馬南編著
- 4189字
- 2014-01-22 15:44:35
現在,人們都知道善解人意在人際交往中是何等重要了。但有不少人認為只要通過語言交談就夠了,這實在是個太簡單的想法。在很多情況下,人們沒有、也毫無必要向他人訴說自己的心情與感覺,甚至在某些場合中還會有意隱瞞自己的真實想法。一位身體語言的研究者曾寫道:“語言是一種笨拙的東西,把空氣吸進肺部,然后在嗓子眼上開出一道小縫,張嘴說話,聲音震蕩空氣,然后再振動我的耳膜……我也只聽到了一個大概。多么麻煩,又多么浪費時間!”從這段敘述中我們可以領會身體語言的重要與實用:人們往往只通過一個眉眼動作,一個手勢,和別人對視一下,變化一下坐姿等動作傳遞著大量信息,透露出真實的內情。
隱藏在人腦中的各種情感要素,無論是否已經輸送出去,都會轉變成一種信號,傳達到人體的每個部分中去;人的身體在無意中將該信號程序化,又無意中傳遞出去。每當我們說某人有直覺力或洞察力時,實際上我們是說他會“察言觀色”或者是有能力觀察出別人的無聲語言信號,并能將這種無聲信號同其有聲信號做比較。當我們預感到某人說了謊時,實際上我們是發現了他的身體語言和有聲語言之間的矛盾!我們常常說,某某人言行不一,表里不一,說的與做的是兩回事等等,就是這個道理。
英國心理學家米歇爾·阿蓋依爾等人在1970年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有聲語言信號和身體語言信號不一致時,人們相信的是身體語言信號所代表的意義,并且身體語言交際對交際的影響是有聲語言的4.3倍。所以,如何通過人們的姿勢、動作和神態、表情及其微妙變化,來分析人的內心動向,才是善解人意之關鍵。
鑒貌辨色——文學作品里的身體語言解讀
“貌”字,《說文》作“兒”:“象人面形”。《穀梁傳·桓公十四年》有:“望遠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范寧注:“貌,姿體。”看來,“貌”之本義,除了指人的高矮、胖瘦、俊丑等本身條件外,還包括“體態”和“身體語言”。人們通常講“鑒貌辨色”(見《景德傳燈錄》),并且總是相信“聞名不如見面”(見《北史·烈女傳》),主要原因就在于,通過身體語言往往能夠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辨識對方的性格特征,正如達·芬奇所說:“容貌卻真能顯示出人的性情,表露他的罪惡。”比如:在心急如焚的情況下,有的人好用嘴咬手指、眼鏡、鉛筆或其他小物件,這種人往往性格不免過分內向,好我行我素;有的人則好用指尖輕捋頭發,輕搔面部或把食指放在嘴唇上,這種人往往性格達觀,處事泰然;還有的人好撫摸下巴(一般是男人),這種人一般是“理智型”,處理問題老練、審慎。某些心理學家甚至認為,人們吸煙的姿勢也與性格有對應關系。吸煙者的不同形態就分別被掛上了不同性格心理標簽。古希臘的哲人甚至認為根據足形可以確定人的性格,比如在關于杰出人物波呂克塞娜和阿斯帕西婭的記述中,曾專門提及她們的腳形優美,而帝王多米齊安的腳形丑陋在史書中也有記載。
在多種藝術中,藝術家們都是以人的作為心理外現的體態構成美的最富有特征的形式的。達·芬奇的名畫《最后的晚餐》(以耶穌被釘死的前夜和十二門徒舉行的最后一次晚餐為題材)就是通過描繪十三個人的一瞬間所表露的各自不同的神情狀態而揭示出其心靈真諦的。“拉奧孔雕像”表現的是巨蟒的致命咬痛所造成的極大的恐慌,也是通過身體所有部位的“肌肉運動已達到極限,它們像一塊塊的小山丘相互緊密毗連,表達出在痛苦和反抗狀態下的力量與極度緊張”。“尤盧娜雕像”,以大而突出的眼睛所傳達的目光顯示出王權的驕傲。“帕拉斯雕像”,眼睛不那么突出,也睜得不大,頭的動態沒有傲慢的氣派,目光略微向下,似乎在靜觀之中,這象征著少女的純潔心靈。而“維納斯的雕像”,下眼瞼有些向上彎曲,賦予她微微啟開的眼睛以一種誘惑人的和倦怠的表情,流露出她圣潔的愛心。“狄安娜雕像”,目光總是置鄰近物體于不顧,直射遠方,這與她的少女模樣、急速行走的姿勢和外向型的心理特征是吻合的。
優秀的作家同樣在這些方面觀察得十分細膩,例如我國古辭《陌上桑》里說: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詩中通過描繪旁觀者看到羅敷后種種忘情的身體語言,惟妙惟肖地表現了這些人對她的美麗姿容的驚慕與傾倒的心理。
再如施耐庵的《水滸》第八回里寫道:
智深掄起禪杖,把松樹只一下,打得樹有二寸深痕,齊齊折了……董超、薛霸都吐出舌頭來,半晌縮不入去。
想要加害林沖的兩個公差,被魯智深的神勇之舉嚇呆了。身體語言暴露了他們猥瑣、恐懼的心理。
張天翼的《清明時節》里面寫道:
兔二爺吃得很多。下面兩條腿竟老遠地伸到前面,一直碰著對面謝標六的腳。易良發索性脫了鞋子,把右腳抬到自己椅子上踏著。猶開盛老是不安似的移動他的腿子,手也在桌面上沒停止過動作,時時對他兩個同伴使用一個眼色。接著大家把杯子端到嘴邊喝干。他們仿佛是自己斗伙吃喝似的:仿佛除開他們三個就再沒別的人。
小說中的謝老師為出出惡氣,請這三位“愛管閑事的兵大爺”吃飯。這三人的“坐姿”出神入化地顯示了他們粗魯、剽悍的兵痞習性。
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說《一個女人的一生的24小時》中說:
貪婪者的手抓搔不已,揮霍者的手肌肉松弛,老謀深算者兩手安靜,思前慮后者則關節跳彈。
作家出色地描繪了綠色賭臺上賭徒們千姿百態的手勢,從中透視出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的內心世界。
中國古典文學常常沒有西洋文學那樣的連篇累牘的直接心理描寫,可以說,主要是通過人物身體語言的細致刻劃來展示蕓蕓眾生的心態的。
如《詩·周南·關雎》中用“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來表達殷切思戀。
《詩·小雅·正月》說“謂天蓋高,不敢不局。謂地蓋厚,不敢不蹐”來表達小心謹慎。
《詩·邶風·靜女》是用“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來表達愛戀焦躁。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用“左師觸龍愿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來表達盛怒作色。
《莊子·至樂》是用“髑髏深矉蹙作”來表達心事重重的。
《禮記·玉藻》中用“執龜玉,舉前曳踵,蹜蹜如也”來表達小心翼翼。
《淮南子·精神訓》中用“蜷局而諦,通夕不寐”來表達心神不安。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用“中庶子聞扁鵲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撟然而不下”來表達驚訝畏懼。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用“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來表達悲憤頹唐。
《后漢書·李固傳》中用“固獨粉飾貌,搔頭弄姿”來表達故意做作。
《文心雕龍·樂府》中用“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來形容厭庸喜奇。
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來表達拒絕低三下四。
韓愈在《送李愿歸盤谷序》中用“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來表達躊躇未決。
蘇軾在《方山子傳》中用“俯而不答,仰而笑”來形容清高超逸。
秦簡夫在《東堂老》中用“你這般撧耳撓腮,可又便怎生”來表達焦急無計。
施耐庵在《水滸》第一回中用“洪太尉倒在樹根底下,唬得三十六個牙齒,捉對兒廝打……渾身卻如中風麻木,兩腿一似斗敗公雞”來形容極度恐懼。
在《水滸》第三回中用“智深見沒人說他,每到晚便放翻身體,橫羅十字”來表達魯莽憨直的性格。
培養察言觀色的能力
大偵探福爾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廣為流傳,膾炙人口。形形色色、離奇古怪的復雜疑案,一經福爾摩斯的偵察分析,蛛絲馬跡畢現,真相大白。在作家柯南·道爾的筆下,福爾摩斯完全是一個學識淵博、觀察力非凡的人。
有一次,福爾摩斯同他的助手華生同時鑒別一塊剛剛得到的懷表。華生的鑒別僅僅停留在懷表的指針、刻度的設計和造型上,不能發現一絲線索。而福爾摩斯憑借手中的放大鏡,看到了表殼背面的兩個字母、四個數字和鑰匙孔周圍布滿的上千條錯亂的劃痕。經過周密的思考,福爾摩斯認為:那兩個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個數字是倫敦的當鋪的當票號碼,表明懷表的主人常常窮困潦倒;而鑰匙孔周圍布滿的上千條錯亂的劃痕,則說明懷表的主人在把鑰匙插進孔去給表上弦的時候手腕總是在顫抖,因而這個人多半是個嗜酒成性的醉漢……
福爾摩斯在破案過程中,沒有顧及這只懷表的新舊程度和價值,而是緊緊抓住那些與案件有本質聯系的細節,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而觀察是什么呢?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知覺。它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在這當中,視覺起著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這個渠道進入人腦的。因此,也可以把“觀察”理解為“觀看”與“考察”。
觀察他人的一舉一動,從面部表情和動作舉止中抓住一閃即逝的線索,從而看透他人的心理在社會交往中是非常必要的。一個聰明的律師常常能透過法官的舉止、表情,洞察其內心世界。當精明的律師為被告辯護陳述理由時,忽然瞥見法官把嘴唇緊緊地抿成一條線,馬上就得明白:自己說的話不對法官口味,法官聽得不耐煩了,得趕緊換個方式陳述,否則就會碰釘子。“精明強干”一語,不僅指能說會道,也包括善于察言觀色。察言觀色是觀察人的必要手段,也是了解人的窗口。在社會交際中可以做到知己知彼,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和誤解。
人的觀察能力是可以培養的,那么怎樣培養自己的觀察能力呢?
第一,要有明確的觀察任務。在確定任務的時候,可以把總任務分解為一系列細小的和逐步解決的任務。這樣可以避免知覺的偶然性和自發性,提高觀察的積極主動性。
第二,觀察的成功與否主要依賴是否具備一定的知識、經驗和技能。俗話說:“誰知道的最多,誰就看的最多。”一位富有學識的考古學家,能夠在一片殘缺不全的烏龜殼(甲骨)上,發現不少重要而有趣的東西,而一個門外漢,卻一無所得。
第三,觀察應當有順序,有系統的進行,這樣才能看到事物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關系,而不至于遺漏某些重要的特征。
第四,要設法使更多的感覺器官參與認識事物的活動。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獲得事物各方面的感性知識,而且所得到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第五,觀察時應當作好記錄。這不僅對于收集和整理所觀察到的事實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而且也是促進準確觀察的寶貴方法。
一個人的觀察能力與他的知識、經驗以及職業興趣有著密切關系。對于同一塊懷表,福爾摩斯之所以能夠比華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顯,然而卻是本質的特征,正是因為他們有著不同的知識和經驗。
我們生活的空間中,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掌握準確地觀察人的方法,可以使你進一步把握好人際交往中的微妙關系,從而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社交活動中的焦點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