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呼百應的秘密——領導魅力心理學(3)
- 7天讓你讀懂管理心理學
- 牧之
- 5052字
- 2014-01-28 13:23:43
惠萊特和普克德創造了惠普濃郁的人本管理氛圍。他們鼓勵員工參與管理,既提倡個人的自由和主動性,又強調目標的一致性和團隊協作精神,把制度對人的束縛降到了最低點。
為了實現“個人的自由和主動性”與“目標的一致性”的協調,惠普實施“目標管理”政策。在這種政策下,人們能夠靈活地用自己認為最適于完成所承擔職責的方式,去致力于實現公司的發展目標,不必遵守固定的制度所確立的模式。惠萊特認為:要實現公司的目標,必須得到員工的理解和支持,允許他們在致力于實現共同目標中有靈活性——這就形成了惠普的“目標管理”政策。
按照“目標管理”,惠普公司人事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分享”制度——分享目標管理體系中各個部門乃至每個人的責任;通過購買股票分享對公司的所有權,分享公司的利潤,分享個人職業發展的機會,以及分享由于生意偶爾出現下降而造成的負擔。
為了保持和發揚“團隊協作精神”,惠萊特和普克德著力營造整個公司內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的氛圍,使得惠普公司的全體人員之間與創業之初“汽車庫”內的幾個人一樣,同心協力、融洽合作——這就是“汽車庫”式的方針。
“汽車庫”式的方針,還反映在惠普公司上下之間融洽的管理關系上。除少數的會議室之外,公司的任何一級領導人都沒有單獨的辦公室。各部門的全體職員,都在一個大辦公室里辦公,以利于創造上下級之間融洽合作的氣氛。此外,對包括董事長、總經理、部門經理在內的各級領導人,均直呼姓名,以利營造平等、親切的氣氛。
7、皮格馬利翁效應——夢想也能成真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這個國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獨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他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羅狄忒為他的真誠所感動,就使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皮格馬利翁遂稱她為伽拉忒亞,并娶她為妻。
在這個神話的基礎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森進行了一項有趣的研究。他們先找到了一個學校,然后從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在經過抽樣后,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并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于教師期望的影響。由于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種現象說明教師的期待不同,對兒童施加影響的方法也不同,兒童受到的影響也不同。借用希臘神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名字,羅森塔爾把它命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本來穿了一件自認為是很漂亮的衣服去上班,結果好幾個同事都說不好看,當第一個同事說的時候,你可能還覺得只是她的個人看法,但是說的人多了,你就慢慢開始懷疑自己的判斷力和審美眼光了,于是到了下班后,你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衣服換下來,并且決定再也不穿它去上班了。
其實,這只是心理暗示在起作用。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人為什么會不自覺地接受別人的影響呢?其實,人的判斷和決策過程,是由人格中的“自我”部分,在綜合了個人需要和環境限制之后做出的。這種決定和判斷就是“主見”。一個“自我”比較發達、健康的人,通常就是我們所說的“有主見”、“有自我”的人。但是,人不是神,沒有萬能的“自我”、更沒有完美的“自我”,這樣一來,“自我”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對的,也并不總是“有主見”的。“自我”的不完美以及“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給外來影響留出了空間,給別人的暗示提供了機會。我們發現,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這使人們能夠接受智者的指導,作為不完善的“自我”的補充。這是暗示作用的積極面,這種積極作用的前提,就是一個人必須有充足的“自我”和一定的“主見”,暗示作用應該只是作為“自我”和“主見”的補充和輔助。表面上看,有些積極暗示似乎起著決定性作用,其實,積極暗示對于被暗示者的作用,就像是“畫龍點睛”。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那塊材料,再多的暗示也無濟于事。
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治。
暗示也有消極的方面,那就是容易受人操縱、控制。心理暗示發揮作用的前提是“自我”的不完善和缺陷,那么如果一個人的“自我”非常虛弱、幼稚的話,這個人的“自我”很容易被別人的“暗示”占領和統治。這種人的人格本身,就存在著嚴重的依賴傾向。
所以,皮格馬利翁效應雖然會對你的生活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但是千萬不要盲目地相信它,完全被它所左右。因為外界的鼓勵或是批評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如果總是因為別人的態度而改變自己的話,那就永遠也不會成熟。
皮格馬利翁效應告訴人們,對一個人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更快,發展得更好。反之,向一個人傳遞消極的期望則會使人自暴自棄,放棄努力。
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學校教育中表現得非常明顯。受老師喜愛或關注的學生,一段時間內學習成績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進步,而受老師漠視甚至是歧視的學生就有可能從此一蹶不振。一些優秀的老師也在不知不覺中運用期待效應來幫助后進學生。在企業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來激發員工的斗志,從而創造出驚人的效益。
在現代企業里,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傳達了管理者對員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還更加適用于團隊精神的培養。即使是在強者生存的競爭性工作團隊里,許多員工雖然已習慣于單兵突進,我們仍能夠發現皮格馬利翁效應是其中最有效的靈丹妙藥。
通用電氣的前任CEO杰克·韋爾奇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實踐者。他認為,團隊管理的最佳途徑并不是通過“肩膀上的杠杠”來實現的,而是致力于確保每個人都知道最緊要的東西是構想,并激勵他們完成構想。韋爾奇在自傳中用很多詞匯描述那個理想的團隊狀態,如“無邊界”理論、四E素質(精力、激發活力、銳氣、執行力這四個單詞均以“E“開頭)等等,以此來暗示團隊成員“如果你想,你就可以”。在這方面,韋爾奇還是一個遞送手寫便條表示感謝的高手,這雖然花不了多少時間,卻幾乎總是能立竿見影。因此,韋爾奇說:“給人以自信是到目前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經營之神”美譽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個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高手。他首創了電話管理術,經常給下屬,包括新招的員工打電話。每次他也沒有什么特別的事,只是問一下員工的近況如何。當下屬回答說還算順利時,松下又會說: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這樣使接到電話的下屬每每感到總裁對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為之一振。許多人在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作用下,勤奮工作,逐步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高才,畢竟人有70%的潛能是沉睡的。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選拔的第一任總裁查爾斯·史考伯說:“我認為,我那能夠使員工鼓舞起來的能力,是我所擁有的最大資產。而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再也沒有比上司的批評更能抹殺一個人的雄心的了……我贊成鼓勵別人工作。因此我急于稱贊,而討厭挑錯。如果我喜歡什么的話,就是我誠于嘉許,寬于稱道。我在世界各地見到許多大人物,還沒有發現任何人——不論他多么偉大,地位多么崇高——不是在被贊許的情況下,比在被批評的情況下工作成績更佳、更賣力氣的。”史考伯的信條同卡內基如出一轍。正是因為兩人都善于激勵和贊賞自己的員工,才穩固地建立起了他們的鋼鐵王國。
當下屬出現失誤時,激勵就尤為重要了。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助手貝特福特,有一次因經營失誤使公司在南美的投資損失了40%。貝特福特正準備挨罵,洛克菲勒卻拍著他的肩說:全靠你處置有方,替我們保全了這么多的投資,能干得這么出色,已出乎我們意料了。這位因失敗而受到贊揚的助手后來為公司屢創佳績,成為了公司的中堅人物。
贊美下屬會使他們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積極,用更好的工作成果來回報你,何樂而不為呢!
海倫在這家外貿公司工作已經3年了,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她在公司的業績表現一直平平。原因是她以前的上司胡悅是個非常傲慢和刻薄的女人,她對海倫的所有工作都不加以贊賞,反而時常潑些冷水。一次,海倫主動搜集了一些國外對公司出口的紡織品類別實行新的環保標準的信息,但是上司知道了,不但不贊賞她的主動工作,反而批評她不專心本職工作,后來海倫再也不敢關注自己的業務范圍之外的工作了。海倫覺得,胡悅之所以不欣賞她,是因為她不像其他同事一樣奉承她,但是她自問自己不是能溜須拍馬的人,所以不可能得到胡悅的青睞,她也就自然地在公司沉默寡言了。
直到后來,公司新調來主管進出口工作的Sam。新上司新作風,從美國回來的Sam性格開朗,對同事經常贊賞有加,特別提倡大家暢所欲言,不拘泥于部門和職責限制。在他的帶動下,海倫也積極地發表自己的看法了。由于Sam的積極鼓勵,海倫工作的熱情空前高漲,她也不斷學會新東西,起草合同、參與談判、跟外商周旋……海倫非常驚訝,原來自己還有這么多的潛能可以發掘,想不到以前那個沉默害羞的女孩,今天能夠跟外國客商為報價爭論得面紅耳赤。
其實,海倫的變化,就是我們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起了作用。在不被重視和激勵甚至充滿負面評價的環境中,人往往會受到負面信息的左右,對自己做比較低的評價。而在充滿信任和贊賞的環境中,人則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往更好的方向努力,隨著心態的改變,行動也越來越積極,最終做出更好的成績。
8、刺猬法則——距離不是越近越好
為了研究刺猬在寒冷冬天的生活習性,生物學家作了一個實驗:把十幾只刺猬放到戶外的空地上。這些刺猬被凍得渾身發抖,為了取暖,他們只好緊緊地靠在一起,而相互靠攏后,又因為忍受不了彼此身上的長刺,很快就又要各自分開了。可天氣實在太冷了,它們又靠在一起取暖。然而,靠在一起時的刺痛使它們不得不再度分開。挨得太近,身上會被刺痛;離得太遠,又凍得難受。就這樣反反復復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不斷地在受凍與受刺之間掙扎。最后,刺猬們終于找到了一個適中的距離,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不至于被彼此刺傷。
刺猬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系,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系,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系。
法國總統戴高樂就是一個很會運用刺猬法則的人。他有一個座右銘:“保持一定的距離!”這也深刻地影響了他和顧問、智囊和參謀們的關系。在他十多年的總統歲月里,他的秘書處、辦公廳和私人參謀部等顧問和智囊機構,沒有什么人的工作年限能超過兩年以上。他對新上任的辦公廳主任總是這樣說:“我使用你兩年,正如人們不能以參謀部的工作作為自己的職業,你也不能以辦公廳主任作為自己的職業。”這就是戴高樂的規定。這一規定出于兩方面原因:一是在他看來,調動是正常的,而固定是不正常的。這是受部隊做法的影響,因為軍隊是流動的,沒有始終固定在一個地方的軍隊。二是他不想讓“這些人”變成他“離不開的人”。這表明戴高樂是個主要靠自己的思維和決斷而生存的領袖,他不容許身邊有永遠離不開的人。只有調動,才能保持一定距離,而惟有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保證顧問和參謀的思維和決斷具有新鮮感和充滿朝氣,也就可以杜絕年長日久的顧問和參謀們利用總統和政府的名義營私舞弊。
戴高樂的做法是令人深思和敬佩的。沒有距離感,領導決策過分依賴秘書或某幾個人,容易使智囊人員干政,進而使這些人假借領導名義,謀一己之私利,最后拉領導干部下水,后果是很危險的。兩相比較,還是保持一定距離好。
通用電氣公司的前總裁斯通在工作中就很注意身體力行刺猬理論,尤其在對待中高層管理者上更是如此。在工作場合和待遇問題上,斯通從不吝嗇對管理者們的關愛,但在工余時間,他從不邀請管理人員到家做客,也從不接受他們的邀請。正是這種保持適度距離的管理,使得通用的各項業務能夠芝麻開花節節高。與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既不會使你高高在上,也不會使你與員工互相混淆身份。這是管理的一種最佳狀態。距離的保持靠一定的原則來維持,這種原則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既可以約束領導者自己,也可以約束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