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孫子談戰爭(2)

《呂氏春秋》曾經記載:越國王子搜看著越國人接連三次殺掉國君,王子搜擔心自己被立為國君后也會遭到殺害,于是就逃到一個山洞里躲起來。越國沒有國君,越國人到處尋找王子搜,終于在山洞中找到了他。可是王子搜不肯出來,越人就把艾草點燃,用煙熏他,逼他出來。

王子搜忍耐不住,被迫從山洞里鉆出來,越人推搡著把他請上國君的車駕。王子搜上車后仰天長嘆:“蒼天啊!為什么你不能放過我?”其實,王子搜并不是害怕做越國的國君,而是害怕做國君所帶來的可怕后果。“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你帶來無上的尊貴和無盡的財富,同樣也會給你帶來無窮無盡的禍害。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的道理也適用于市場競爭。一個企業能否及時準確地把握競爭之“利”的“危”,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發揮其“利”、避免其“危”,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的關鍵所在。為此,許多大企業不惜重金聘請專家學者組成智囊團,提供市場競爭中的“利”與“危”的信息,研究本企業所面臨的經濟環境和本企業所處地位,以調整經營結構,變有利因素為經濟利益,變危害為有利或減小危害,使企業在商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途有所不由——途有所不由

[原文]

途有所不由。(《孫子兵法·九變篇》)

[今譯]

有的道路不要去走。

[歷代論引]

曹操曰:隘難之地,所不當從;不得已從之,故為變。

李筌曰:道有險狹,懼其邀伏,不可由也。

杜佑曰:厄難之地,所不當從也。不得已從之,故為變也。

梅堯臣曰:避其險厄也。

張預曰:險厄之地,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故不可由也。不得已而行之,必為權變。韓信知陳余不用李左計,乃敢入井陘口是也。

[兵法札記]

“途”,道路。“由”,通過。“途有所不由”這句話可作多種理解,其一,按正常情況該走的道路偏偏不走,另選迂回的道路走,以期達到出奇制勝。例如三國時期曹魏將領鄧艾伐蜀的繞道陰平。其二,險隘而不便展開隊形、不利作戰行動的道路不走以免得不償失。其三,可能有伏兵的道路不要走,以免中圈套遭伏擊。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秋,魏元帝下詔書命令諸軍征伐蜀國。蜀國得知消息后,立即調兵遣將增援駐守在沓中(今甘肅岷縣南)的姜維。兩軍經過幾次激烈交戰,蜀軍姜維、廖化、張翼、董厥等退守劍閣,集中兵力抵抗魏軍。魏軍主將鐘會率十萬人進攻漢中(今陜西漢中市),在劍閣受阻,久攻不下,部隊缺糧,準備撤退。征西將軍鄧艾率三萬余人在西線進展順利。他經過詳細分析形勢后認為,姜維經過長期征戰,兵力損失很大,魏軍應當乘勝進攻,不給喘息機會,方能取得徹底勝利,不然就會半途而廢。于是決定從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走小路經漢中德陽亭攻取涪城(今四川綿陽市),然后出劍閣西一百多里,再長驅三百里至成都,用奇兵直搗蜀國腹心。

這年冬天,當鄧艾引軍由陰平小道向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進發,軍至馬閣山(今四川平武東南)時,他的部隊遇到了山險、糧缺、人乏的嚴重困難,處境十分危險。面對艱險,鄧艾毫不松懈斗志,他一邊指揮士兵“鑿山通道,造作橋閣”,繼續前進,一邊鼓勵士兵頑強拼搏,戰勝困難。在行軍到一處荒山絕壁,遍野荊棘,野藤纏繞,實在難以行走時,鄧艾急中生智,用牛毛裹住身體從山坡上向下滾。將士們見主帥如此不怕死,也就勇氣倍增,想各種方法,沖破險阻,向前挺進。就這樣,經過艱難行軍七百余里,鄧艾軍終于神不知鬼不覺地進軍到了江油城,蜀國守將馬邈猝不及防,被迫投降。接著,鄧艾又與蜀將諸葛瞻所部展開激戰,諸葛瞻不敵,節節敗退至綿竹(今四川德陽)。鄧艾毫不放松,揮師攻破綿竹,斬殺了諸葛諸葛瞻及黃崇等蜀將。繼而又乘勝直搗成都,迫使蜀國“劉禪君臣面縛,叉手屈膝”請降。

鄧艾以其非凡謀略和英勇善戰,一舉滅掉了在成都經營了四十多年的蜀國,創造了中國歷史上長驅奇襲大獲全勝的著名戰例。

[人生感悟]

戰場上,軍隊有的道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道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道路,有損人格的道路,傷害別人的道路。我們做人做事,社交處世,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必須腳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守住做人的底線,做個好人。

俗話說:難難難,易易易,不難也不易。要說難,一片貪欲之云橫眼前,就可能叫人鉆入死胡同,直碰得頭破血流甚至一命嗚呼也闖不過去。要說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明心見性也只在剎那。關鍵看一個人有沒有真誠的信念、堅強的決心、剛毅的意志和切實的躬行。

孔子說:“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可見一個人即使學富五車、著作等身或宏論滔滔、口吻生花,如不能躬行實踐,也不能算是真學問。

春秋時,魯國相國公儀休喜歡吃魚,全國各地很多人因此送魚給他,但他都一一婉言謝絕了。他的學生勸他說:“先生,你這么喜歡吃魚,別人把魚送上門來,為何不要了呢?”

公儀休回答說:“正因為我愛吃魚,才不能隨便收下別人所送的魚。如果我經常收受別人送的魚,就會背上徇私受賄之罪,說不定哪一天會免去我相國的職務,到那時,我這個喜歡吃魚的人就不能常常有魚吃了。現在我廉潔奉公,不接受別人的賄賂,國君就不會隨隨便便免掉我相國的職務,只要不免掉我的職務,就能常常有魚吃了。”

公儀休的想法是明智的。我們在工作當中,也免不了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誘惑,關鍵時刻一定要把握住自己,不要因貪小利而丟了大利。

居庸關城隍廟大殿有這樣一副楹聯:“做個好人,身正心安魂夢穩;行些善事,天知地鑒鬼神欽。”做個好人,是否能得到被孔子敬而遠之的鬼神們的欽敬不得而知,但要說到心安夢穩那是真實不虛的。而且,一個人一旦明白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再以無所畏懼的意志來躬行、精進,“日新、日新、又日新”,這樣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有所超越和收獲,生命之花就能徐徐綻放,璀璨而芬芳。當你堂堂正正地生活、坦坦然然地工作、光明磊落地處世時,你會覺得自己是透明的,是喜樂的,是清靜的,是完整的。

半濟而擊之——令半濟而擊之,利

[原文]

客絕水而來,勿近之于水內,令半濟而擊之,利。(《孫子兵法·行軍篇》)

[今譯]

敵人渡河來戰,不要在敵人剛入水就去迎擊,而是讓敵人渡過一半時再去進攻,最有為利。

[歷代率引]

李筌曰:韓信殺龍且于濰水,夫概敗楚子于清發是也。

王皙曰:“內”當作“(氵內)”。迎于水(氵內),則敵不敢濟;遠則趨利不及,當得其宜也。

張預曰:敵若引兵渡水來戰,不可迎之于水邊,俟其半濟,行列未定,首尾不接,擊之必勝。公孫瓚敗黃巾賊于東光,薛萬均破竇建德于范陽,皆用此術也。

[兵法札記]

半濟而擊,即當敵人渡水作戰時,抓住它正在渡水,部隊無法展開的機會發起攻擊,殲敵于水際灘頭。這是古代敵對雙方隔水作戰時常用的一種謀略。

半濟而擊之法最早起源于何時何地,尚不得而知。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在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輔佐下,起兵伐夢。吳軍縱橫數千里,連戰皆捷,遂拔郢都。在吳軍發起的一系列戰役中,吳軍先鋒夫概在清發水(約為湖北安陸、隨縣的氵員)水,趁楚軍半渡之時,發起一場銳利的攻擊。這是歷史上較早的半濟而擊戰例。

吳楚交鋒,楚軍連連敗北,銳氣已挫。先鋒夫概建議趁楚軍兵無斗志、將帥不和之機,全線發起攻擊,吳王沒有同意。夫概認為,為將之道,應見機而行,不必等待命令;拼死一戰,說不定能徹底打敗楚軍,到時候吳王怪罪下來,也可將功折罪。于是,他擅自率領所屬五千人馬,進攻楚軍大營。毫無防備的楚軍一觸即潰,吳王率軍全力投入交戰,楚軍全線潰退,主師子常逃奔鄭國。吳軍乘楚軍失去主帥群龍無首,部隊混亂之際,向西進行戰備追擊,到清發水追上了楚軍。吳王正要下令攻擊,夫概勸阻說:困獸猶斗,何況是人,若逼之太急,楚軍會死力拼搏的。不如暫且駐兵,待楚軍半渡之時再行攻擊。到那時,楚軍先渡河的幸免于難,無心戀戰;后渡河的羨而爭渡,也會失去斗志,我軍定能大獲全勝。吳王接受了這一建議,孫武率中軍趕來時,也稱贊夫概的好主意。

楚軍大將蕪射初聞吳軍追來,準備列陣決一死戰,又聞吳軍復退,以為吳軍不敢窮追,即下令五鼓飽食,全軍渡江。誰知部隊十停剛剛渡過三停,吳軍就殺來了。楚軍士卒爭相渡江,頓時大亂,蕪射制止不住,只得乘車疾走。混亂中的楚軍隨其主將亂闖亂竄。吳軍從后掩殺,殺得楚軍尸橫遍野,掠取旗鼓戈甲無數。追至雍(氵筮)(湖北京山西南),再敗楚軍的援軍,接著吳軍又連續打了幾個勝仗,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占領了楚國的國都郢城。

正在半渡中的部隊,有的已渡到彼岸,有的處在正渡之中,有的還在等待渡越,隊伍散亂,形不成整體戰斗力。這種時候若受到攻擊,通常是難以招架的,而對進攻者來說,則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孫武是先作兵法十三篇,出山后開始給吳王講授。夫概作為吳王闔閭的胞弟,自然對孫子兵法有所了解。他能在楚軍敗退到清發水時,及時提出的主張,也稱得上是學以致用。

自孫武提出“半濟而擊”的戰術原則之后,這樣的戰例常見之于古今中外的戰史上。如在夫概半濟而擊的三百多年后,韓信的攻齊之戰,也運用了這一戰法。公元前203年,韓信攻齊。項羽派大將龍且率軍二十萬馳援,與韓信的部隊隔濰水對峙。韓信派人做了一萬條沙袋,于濰河上游壩住水勢;又派一部兵力涉水進攻龍且,接觸后又佯敗而退。龍且率軍渡河追擊。這時韓信命部隊決開沙袋,龍且的部隊剛渡過一半左右,河水陡漲,韓信回師反擊,徹底打垮了龍且的部隊。

[人生感悟]

“半濟而擊之”,就是在對手開始行動,而未達到目的的時候下手,這個時候進攻對手不僅理由充足,而且取勝的把握也比較大。

兩晉末年,幽州都督王浚企圖謀反篡位,晉朝名將石勒準備剿滅王浚。但是王浚勢力強大,恐一時難以取勝。石勒認為時機還不成熟,決定采用“欲擒故縱”之計,麻痹王浚。他派門客王子春帶了大量珍珠寶物,敬獻王浚。并寫信向王浚表示準備擁戴他為天子。信中言辭懇切,對王浚一番吹捧。王浚信以為真。正在這時,王浚的部下游統,伺機反叛王浚,準備投靠石勒,石勒卻殺了游統,并將游統首級送給王浚。這使得王浚對石勒更加放心。

公元314年,石勒探聽到幽州遭受水災,百姓們糧食斷絕,而王浚卻不顧百姓死活,茍捐雜稅,有增無減,致使民怨沸騰,軍心浮動。石勒見時機成熟,親自率軍攻打幽州。當年4月,石勒率部來到幽州城,王浚還蒙在鼓里,以為石勒來擁戴他稱帝,根本沒有準備應戰。等到大夢初醒時,已經身首異處了。

王浚剛開始謀反時,石勒并沒有實力殲滅他,而且當時不易獲得當地軍民的全力支持,于是他首先設計穩住了王浚,然后暗中積蓄力量,伺機而動。等到幽州遭受水災,而王浚又激起民憤時,石勒才借機一舉殲滅了他。

利導思維——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

[原文]

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對自己的軍隊來說,有利于我就戰,不利于我就不戰。

[歷代論引]

曹操曰: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李筌曰:撓之,令(今)見利乃動,不亂則止。

梅堯臣曰:然能使敵若此,當須有利則動,無利則止。

張預曰:彼雖驚擾,亦當有利則為,無利則止。

[兵法札記]

“動”,行動,這里指作戰。“止”,即不戰。

《孫子兵法》中多處談到“利”,十三篇兵法中共計有五十一個“利”字。“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是孫子利動思想的名言。

戰場上,敵對雙方布勢用兵,往往都是以“利”為基本著眼點的。孫武在闡發這個用兵原則時首先提出了動與止的前提條件。即:使敵人前后不能互相策應;大部隊與小部隊之間不能互相依靠和協同;主力部隊和非主力部隊之間不能相互救援,部隊建制被打亂,上下失去聯系,無法收攏和集中;士卒分散難于集中,對陣交戰陣形也不整齊。只有在此有利的態勢下,才能致敵用勢,戰而勝之。否則,就必須待機另謀勝敵之法。

公元231年,諸葛亮五出祁山,率軍到達(眉阝)縣(今陜西(眉阝)北),然后進駐五丈原。司馬懿率軍渡渭水、背靠渭水構筑營壘防守。魏蜀軍相持了百余天。諸葛亮多次挑戰,甚至送給他一些婦女的衣服侮辱他,但司馬懿仍不為這所動。他認為,蜀軍遠道而來,糧草運輸困難,不能持久作戰,這是其不“利”。而魏軍糧草充足,以逸待勞,這是我之“利”。只要以“利”動之,堅守不戰,以守為攻,蜀軍會不戰自退。后來蜀軍漸不能支,果然被迫撤軍。這個例子說明,“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確實是有效的制敵謀略。

古今作戰,兩軍都是以“利”伐謀,從勝而終。以“利”伐謀,其動止都是以“利”為目的。有的情況下,為了在戰場上奪得“大利”,有時還會放棄眼前的“小利”,假癡不癲,順詳敵意,爾后從利而動,獲得較大的勝利。

[人生感悟]

孫子“合于利而動,不合于利而止”這句“利動”思想的名言,若引伸到人生,其意義就得到了拓展、深化,它更多的是給人一種向上的、陽光的思維。

人的思維有利導思維和弊導思維之分。所謂利導思維就是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情時,把思考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即從積極美好的方面去想。所謂弊導思維就是凡事往壞的方面想。

有一位盲人,性格十分開朗,生活十分愉快。有人問他“作為盲人,你不感到痛苦嗎?”盲人笑著回答:“我痛苦什么呢?和聾子相比我能聽見聲音,和啞巴相比,我能說話;和下肢癱瘓的人相比,我能行走。”眼睛瞎了,卻不覺得絲毫痛苦,這就是由于他調整了比較的對象和方法,凡事從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思考。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東西不同。同樣一件事情,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就會有迥然不同的結果。因為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既可以從正面理解,也可以從反面理解。從辯證法的觀點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好事中潛伏著壞的因素,壞事中包含著好的成分。正如老子所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就要求我們在觀察和思考問題時,把一切思考導向對自己有利的方面,從不利的事情中尋找美好,提取美好,放大美好。這樣不僅能使自己在不利的境遇下保持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激勵自己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而且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學會利導思維,不只是一個思考的技巧問題,還涉及到人的心態,人的性格和人的生活態度。一個人性格開朗、樂觀向上、心情舒暢,往往就能正確而對現實、正視事實,能夠協調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態,遇事從積極和美好的方面考慮問題。反之,一個人如果心胸狹窄、自慚形穢、缺乏自信,甚至悲觀絕望,往往容易陷入弊導思維的泥坑不能自拔,甚至會導致自我傷害、自我折壽。我們學會利導思維,就要掌握唯物論和辯證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正確的價值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乡县| 淮滨县| 金溪县| 凤山市| 麟游县| 沙湾县| 岳西县| 宜春市| 富川| 乐山市| 新郑市| 太白县| 金寨县| 延安市| 元氏县| 远安县| 军事| 庆元县| 抚宁县| 苍山县| 汉沽区| 牡丹江市| 札达县| 西和县| 苍溪县| 汉寿县| 团风县| 华安县| 读书| 西贡区| 兴仁县| 贵州省| 怀远县| 扎囊县| 杭锦旗| 邹平县| 泰来县| 巴南区| 台湾省| 连山| 旌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