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孫子談戰爭(3)
- 每天讀點《孫子兵法》
- 趙凡禹
- 4063字
- 2014-02-11 20:09:16
突然襲擊——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用兵的情理重在快速,乘敵人措手不及的時機,走敵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擊敵人沒有戒備的地方。
[歷代論引]
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李筌曰:不虞不戒,破敵之速。
杜牧曰:此統言兵之情狀,以乘敵間隙。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之處,此乃兵之深情,將之至事也。
陳(白皋)曰:此言乘敵人有不及、不虞、不戒之便,則須速進,不可遲疑也。蓋孫子之旨,言用兵貴疾速也。
[兵法札記]
這是孫子闡述突然襲擊思想的一段名言。“主速”,意為重在迅速。“虞”,料想、意料。“戒”。防備、警戒。
孫子主張“兵之情主速”,即自己的行軍、攻擊都使敵人意料不到,從而造成敵國強大的心理壓力,使敵人來不及防范,在敵人倉促應戰的情況下,我軍自然勝券在握。
公元207年,郭嘉向曹操建議,乘著北方胡人的力量還很弱小,應該盡快征服,以擴大地盤。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決定遠征千里,襲擊烏丸。曹操率領軍隊到達易縣時,郭嘉說:“‘兵貴神速’,今于千里之外去襲擊敵人,笨重裝備過多,難以取得勝利,況且容易暴露,敵人知道后,必然加強戒備,不如輕裝晝夜兼程,出其不意。”曹操覺得有理,就命令部隊放棄笨重物資,輕裝疾進,秘密通達盧龍塞,直搗單于庭。胡人根本沒有想到千里之外的魏軍會突然殺來,因此毫無準備,一片驚慌,倉惶應戰,不堪一擊,很快被打敗。曹操從此解除了北部后方的威脅,形成了有利的戰略布局,可以全力與孫權、劉表抗爭,為統一天下,投下了漂亮的一招伏棋。
公元1636年8月,清軍大舉南犯。明廷料想清軍可能會西進山西,然后以山西為據點再向北京進發,于是調集兵力加強對紫荊關至固關一線的防守。不料,清軍卻由延慶南下,直入居庸關,占領昌平,經沙河、清河直逼北京。明廷急調山西、山東等地明軍馳援。不料清軍又避開北京,攻占了文安、水清,至雄縣后又回攻香河、順義、懷柔等城。然后又伺機攻下密云、平谷地區,從而為徹底攻克北京鋪平了道路。清軍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一連攻下北京周圍十幾座城池,令北京陷入重重包圍之中。原因何在?其實很簡單,明廷疏于對北京周邊地區的防守,而清軍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攻其所不戒”,與明軍打起了游擊戰,所以才連戰連勝,攻無不克。
[人生感悟]
孫子說的“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也是人生戰場的進攻要則。
許多事應該有勇氣和決心去爭取。我們身邊有許多人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時常并不是對這問題的本身不能理解,而被枝節問題所困擾,我們太容易被周圍人們的閑言碎語所動搖,太容易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以至于給外來的力量一種可以左右我們的機會。誰都可以在我們搖晃不定的天平上放上一個砝碼,隨時都有人可以使我們變卦,結果弄得別人都是對的,自己卻沒有主意,這真是成功途中的大障礙。
要想沒有這種障礙,自然得先誤碼練自己對事理的判斷能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要訓練自己在判斷之后,堅定、勇敢、有自信地去把這個判斷付諸實施的能力。
對一個堅決朝目標走著的人,別人一定會為他讓路。而對一個躊躇不前、走走停停的人,別人一定會搶到他前面去。
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我們應決心朝著既定的方向走去,越直接越好,一定要堅決地信賴自己。威廉·沃特說:“如果一個人永遠徘徊于兩件事之間,對自己先做哪一件猶豫不決,他將會一件事情都做不成。如果一個人原本做了決定,但在聽到自己朋友的反對意見時猶豫動搖、舉棋不定,那么,這樣的人肯定是個性軟弱、沒有主見的人,他在任何事情上都只能是一無所成,無論是舉足輕重的大事還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概莫能外。他不是在一切事情上積極進取,而是寧愿在原地踏步,或者說干脆是倒退。古羅馬詩人盧坎描寫了一種具有愷撒式堅忍不拔精神的人,實際上,也只有這種人才能獲得最后的成功——這種人首先會聰明地請教別人,與別人進行商議,然后果斷地決策,再以毫不妥協的勇氣來執行他的決策和意志,他從來不會被那些使得小人物們愁眉苦臉、望而卻步的困難所嚇倒——這樣的人在任何一個行列里都會出類拔萃、鶴立雞群。
因為拿不定主意而搖擺不定的人,無論他其他方面多么強大,在生命的競賽中,總是容易被那些堅定的人擠到一邊,因為后者想做什么,立刻去做。可以這樣說,擁有最睿智的頭腦不如擁有果敢的判斷力。
成千上萬的人在競爭中潰敗而歸,僅僅因為耽擱和延誤。而數不勝數的成功者因為在關鍵時刻冒著巨大風險,迅速做出決定,創造了財富。
智者說:“使一個人形成果斷決策的個性,是生命成長中道德和意志訓練方面最重要的工作。”
“果斷決策的習慣對我們非常重要,以至于經常要準備冒險做出不成熟的判斷或采取不利行動。對一個人來說,偶爾做出錯誤的決定,總比從不做決定要好。”
有一個父親想用金錢買回在戰場上被敵軍俘虜的兩個兒子。這個父親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和一筆贖金來救兒子。但他被告知,只能以這種方式救回一個兒子,他必須選擇放棄哪一個。這個慈愛而飽受折磨的父親,非常渴望救出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但是在這個緊要關頭,他無法決定救哪一個孩子、犧牲哪一個。這樣,他一直被去選擇哪一個兒子而難以做決定的時候,他的兩個兒子結果都被處決了。
快速決策和異常大膽使許多成功人士渡過了危機和難關,而關鍵時刻的優柔寡斷幾乎只能帶來災難性后果。
協同配合——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
[原文]
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恒山之蛇也。(《孫子兵法·九地篇》)
[今譯]
善于統率軍隊的人,能使部隊像靈蛇率然一樣,率然是恒山的靈蛇。
[歷代論引]
梅堯臣曰:相應之容易也。曰:蛇之為物也,不可擊;擊之,則率然相應。
張預曰:率,猶速也;擊之則速然相應。此喻陳法也。《八陳圖》曰:“以后為前,以前為后,四頭八尾,觸處為首,敵沖其中,首尾俱救。”
[兵法札記]
這是孫子使用的一個比喻手法,在這句話后面,孫子說出率然蛇的生理特征:“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別具一格地以率然蛇比喻作戰部署的協同配合,令人耳目一新。
管理部隊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將帥要使軍隊能夠協調一致,形成整體的作戰指導思想。孫子認為,作戰是兩軍集體力量的較量,而不是個體之間的斗勇角力。這種“治眾”、“斗眾”的指揮藝術,需要具備統軍御眾的才能,指揮三軍像指揮一個人一樣,使各部隊之間,能夠相互策應,相互配合,相互救援,像“率然之蛇”一樣首尾相顧,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在古戰場上,盡管用兵比較簡單(如面對面的拼殺),戰場也比較單一(如平原、山地、或水上),但仍離不開協調的作用,像孫子講的“言不相聞,故為金鼓;初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故夜戰多用火鼓,晝戰多用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的”也是協調的一般手段和作用。實際上,早在孫子之前,協調就已廣泛地運用于戰場了,有的還達到了比較復雜的程度,如“布陣”,就是一種較高的協調藝術。總之,戰爭中只要有進攻戰、包圍戰、夾擊戰、伏擊戰等,都離不開協調的作用。
隨著軍事技術的發展,戰場規模的擴大,戰爭復雜程度的提高,對協調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海、陸、空軍的發展,艦艇、飛機、坦克等廣泛運用于戰場,戰爭的分工越來越細,協調也發展成為一種全新理論——即三軍協同作戰的理論,從而戰爭以有力的影響和指導,并將孫子的這一思想提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毛主席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家。他高瞻遠矚,胸懷全局,運籌帷幄,善于從戰略高度發揮協調的作用,使處于各點位的我軍力量形成整體的合力,協調一致地打擊敵人。例如在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時,毛主席運籌的“三軍配合,兩翼牽制”的部署,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成功之作。1947年6月,為實現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意圖,毛主席首先確定劉鄧在軍從南線中央敵人的薄弱部位突破,爾后向大別山挺進;隨后又及時決定以陳射、陳粟兩路大軍分別向豫、鄂、陜和豫、皖、蘇邊區挺進,以牽制和調動尾追劉鄧大軍之敵;并與劉鄧大軍在中原子地區以“品”字形的布勢展開,三軍配合,協同作用,經略中原。同時還批示西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東線兵團,分別在陜北和山東戰場上鉗制敵人的主力,掩護三軍在中原的展開。此外,毛主席還批示晉、冀、魯、豫、晉察冀和東北戰場場的我軍,積極發動攻勢,從戰略上策應三路大軍轉入外線作戰。這樣就形成了“中央突破,三軍挺進,兩翼鉗制,內外線配合”的戰略態勢,從而有效地鉗制、調動、分散了敵人,迫使敵人疲于奔命,顧此失彼,保證了我軍戰略目的實現,完全陷敵于被動境地。由此可見,毛主席協調藝術之高超。
協同,更是現代戰爭最基本的特征,一般情況下,現代高技術戰爭最突出的問題是要形成一個“合力”,這個“合力”是由諸兵種參加的,通過大規模、大范圍、全過程的協同作戰,靠總體威力戰勝對方。例如美國的“空地一體戰”理論,就是建立在大縱深、全方位、高立體的作戰原則基礎上的,作戰時,必須動用陸、海、空、天的一切手段,戰爭的力量在廣闊的空間形成多點的布局,并做到各兵種的優化組合,各種武器裝備的合理搭配,各種技術的科學運用等。同時,還要使各種力量機動自由,反應迅速,互相支援,互相配合,從而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力量整體,一個“打不垮、沖不散、致敵于死地的鐵拳頭”。而這一切沒有強有力的協同顯然是不行的。
[人生感悟]
率然蛇能夠協同配合的內在原因是生死與共,是最大的利益(生死利益)的一致。這句話啟發了我們:在企業里,要使各項工作達到最大限度的協調配合,就應當讓諸方面同處共存于生死線上。
張朝陽曾經翻譯過一篇名為《企業的生命周期》的文章:
西方人是這樣調侃企業的興衰的。
企業就像一棵樹,樹上攀滿了猴子,每層的枝丫上都有,還有更多的正往上爬。
如有果子,總是頂層的猴子先吃。
當樹上的果子快吃沒時,上面的猴子就會用枝條打下面的猴子,以便趕走一些。在揮打中,猴子們紛紛往下一層掉,你擠我,我壓他,一片混亂。樹木的枝條弄斷不少,樹干也幾乎被折斷,最后大都紛紛掉在地上。至于它們的賠償,就是搖落在樹下的一些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