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孫子談戰爭(1)

戰爭是國君、將帥“不可不察”的“國之大事”,因為它關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發散性思維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沖突、對抗是個人的大事,它關涉到個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認真審察。

戰場上,軍隊有的道路不要去走;人生中,做人有的道路也不能去走,比如犯法的道路,有損人格的道路,傷害別人的道路。我們做人做事,社交處世,要走正道,不能走邪路,必須腳踏實地時時謹行,處處慎獨,守住做人的底線,做個好人。

孫子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從根本上講,也是靠力與懾來實現的。正是由于虎的兇猛無比,才產生出懾魄的虎威,而貓長得再像虎,也產生不出虎的威來,原因也在于此。

慎戰——兵者,國之大事

[原文]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孫子兵法·計篇》)

[今譯]

孫子說:戰爭是國家的大事,它關系到軍民的生死,國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認真考察研究的。

[歷代論引]

杜牧曰:《傳》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須審察也。

李筌曰:兵者,兇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輕行者也。

賈林曰:地,猶所也,亦謂陳師振旅戰陣之地,得其利則生,失其便則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權機立勝之道,得之則存,失之則亡。故曰不可不察也。《書》曰:“有存道者,輔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

[兵法札記]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是《孫子兵法·計篇》的開頭語,也是整部《孫子兵法》的開頭語,體現出戰爭的嚴重性,顯露出孫子的“慎戰”思想。 戰爭是殘酷而慘烈的,搞不好會導致國破家亡。因此,戰爭雙方都希望一舉戰勝對手,增強國家實力。

在現實中,戰局變化多端,沒有人能穩操勝券。在戰爭中失敗的一方,后果不堪設想,而勝方也有可能遭受巨大損失。五代時,宋太祖趙匡胤穩定了內部以后,準備出兵統一全國。打到最后,只剩下南唐和吳越兩個國家。當時,南唐的國主是李煜,歷史上稱為南唐后主。

李煜平時縱情詩酒,沉溺聲色,疏于政務,對戰爭及國家大事一竊不通;既不詣事,又不識人,輕易中了趙匡胤的反間計,殺害了自己能征善戰的大將林仁肇和忠臣潘佑,以致在宋軍壓境之時,束手無策,最后只好光著身子自縛請降。這位精于詩詞、音樂和書畫的南唐后主,由于不懂得“存亡之道”,忽視國家的政治和戰爭,終于釀成了國破家亡的慘劇。因此,《孫子兵法》開篇即強調:戰爭關系“死生”與“存亡”,應仔細思量和研究。

[人生感悟]

戰爭是國君、將帥“不可不察”的“國之大事”,因為它關系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由此,再發散性思維到人生,人生中的一切沖突、對抗是個人的大事,它關涉到個人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要認真審察。

俗話說:“男兒出門一步,就有七個敵人。”對現代人而言,敵人真是不勝枚舉,如商敵、情敵、棋敵、牌敵、考敵等。其實,既然同樣是人,為什么要為自己設下那么多的敵人?為什么要那么懷恨別人?這種朝朝暮暮與人為敵的人,終有一天,會變成冷酷無情的人。

有的人一旦對立場相左的人產生恨意時(即使是假想敵),就會千方百計地攻擊對方,直到徹底打倒對方為止。還有一些人,抱著“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理,如果挨了一拳,一定要還以三拳才肯罷休。如此一來,不但永遠無法和解,還會增加彼此之間的憎恨,落得兩敗俱傷,最后同歸于盡。

為了避免產生這種現象,我們應該盡量欣賞對方的成就,體諒對方,而不是播下仇恨的種子。

美國的議會秘書任期也和議員一樣,一年一選。這年,經營印刷業的富蘭克林獲得了議會秘書的提名。富蘭克林非常想當選,不但這項工作很適合他,還能拿到一份報酬,更重要的是,這項工作能使富蘭克林同議員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印刷選票、法律文本、紙幣等印刷業務,能獲得更多的客戶和利益。

但是,富蘭克林的提名遭到一位新任議員的強烈反對,那位議員發表了一個演說,將富蘭克林批評得一文不值,他認為富蘭克林資歷太淺,不是議會秘書的最佳人選。

面對這樣一位出其不意的對手,富蘭克林開始很頭痛了一陣子,不過他還是想出了辦法來化解兩個人之間的矛盾。

富蘭克林了解到這位新議員家產殷實,受過高等教育,是個有名的紳士,他的才能和影響會使他在一定時間內對議員們產生作用,后來證實的確如此。他又打聽到新議員收藏有一本罕見的珍本書,于是,他就寫了一張便條,表達了熱切想看到這本書的愿望,請求他能借給自己看上幾日,新議員慷慨地借給了他。

一周后,富蘭克林把書送還,又附上一張便條,誠摯地表示了熱情的謝意。在他們下次見面時,新議員十分客氣地同富蘭克林說,以后隨時都愿為你提供服務。不久,富蘭克林如愿以償當選議會秘書,同時他們成了好朋友,這種友誼一直保持到他去世。

這件事告訴我們什么呢?它說明在現實生活中,對自己的對手、敵手、對立面,與其怨恨報復、對抗、無味的攪局,倒不如謹慎地、不卑不亢地先求助于對方,以此博取對方的好感而消弭以往的情緒和芥蒂更為有利。

慎交——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原文]

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孫子兵法·軍爭篇》)

[今譯]

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就不能與其結交。

[歷代論引]

曹操曰: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

李筌曰:豫,備也。知敵之情,必備其交矣。

杜牧曰:非也。豫,先也;交,交兵也。言諸侯之謀,先須知之,然后可交兵合戰;若不知其謀,固不可與交兵也。

梅堯臣曰:不知敵國之謀,則不能預交鄰國以為援助也。

[兵法札記]

孔子說的這句“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實質是在論述“知友”的原則。作戰時的“知”,除了要“知彼知己”、“知天知地”,還應當“認識盟友”。孫子強調,能結交為盟友的人就要知其政治意圖、戰略企圖,知其政治立場。盟友的政治意圖、戰略企圖可能并非與己完全一致,但也并非與己完全對立,所以就要在知“友”之“謀”時,預先制訂與其結交的方針、原則。

秦國在春秋初期還是一個建國不太久的小國。經過多年的經營,秦穆公時,秦國已具備了較為強盛的經濟力量。于是,穆公開始積極展開對外軍事、政治斗爭,即位不久就跨過黃河,滅掉了茅戎。然而,秦國要向中原發展,首先接觸的便是晉國。

當時,晉獻公也正在掃滅周圍的小國,開始為晉國圖霸奠定基業,國力日盛強大。如何與晉國交往?秦穆公經過一番思索,決定采取聯姻的策略,與晉國建立和友好的關系。于是,穆公讓大夫公子縶代其向晉獻公求婚,請求晉侯將長女伯姬嫁與穆公作夫人。穆公的請求得到了獻公的應允。由此秦晉兩國以婚約為紐帶,和好相處。晉獻公死后晉室發生動亂,秦穆公還支持公子夷吾平息動亂,并擁立夷吾為君,即晉國惠公。

秦晉聯婚還使秦國得到了兩位有才華的人:蹇叔和百里奚。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晉滅虞時當了俘虜,獻公把他作為女兒的陪嫁奴仆送給秦國。隨后,百里奚推薦他的朋友蹇叔為上卿。秦穆公得百里奚、蹇叔二人輔佐,國家大治,國力更強,便向東發展,爭奪霸權。

聯姻外交,利用姻親紐帶鞏固雙方的關系,這一謀略自十至今都被世人推崇和選用。通過姻親紐帶建立起來的關系,一般來說,比較牢靠,即使有裂痕也較容易修補。當然,這要排除美人計式的姻親,美人計與聯姻外交的區別在于,美人計意在迷惑對方的視聽,消磨對方的志氣,削弱對手的威望,最后達到俘獲對手;而聯姻外交是施計者主動請求締結秦晉,并以達到雙方和好為主要目的。

[人生感悟]

《孫子兵法》里面雖然沒有如同“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孫子兵法·地形篇》)這樣明顯的詞句來表述 “什么樣的朋友可交,什么樣的朋友不可交”,但我們從“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這句話里也能窺見孫子對“謹慎選擇朋友”這一人生話題的重視。

諺語說得好:“濫交者無友”。結交朋友必須慎重選擇。人之所以需要慎重選擇朋友,是因為和你交往的人有各種各樣的,而朋友會對你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和正直善良的人交朋友,得到朋友的幫助,自己就受到積極的影響,這就是孔子所說的:“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俱化矣。”所以,“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墨翟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傅玄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著名作家克雷洛夫說:“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自利,會戴上友誼的假面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害你。”這些講的都是要慎重選擇的道理。

我們結交朋友,首先應該衡量是“益”還是“損”,即衡量對我們的事業有益還是有損,對自己的思想、工作、學習、生活有利還是有害。

慎重選擇朋友,最重要的是要在實踐中識別真偽朋友,考驗真假友誼。在結交朋友的過程中,往往會有真誠的朋友,也會有虛偽陰險的朋友,因此,判別真偽好壞朋友,是慎重選擇朋友的關鍵。寓言家伊索曾說:“在危險之中,常有被疑的朋友成為救星,最被信用的成為賣友的人。”德謨克里特也說:“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并不顯得像朋友。”克雷洛夫指出:“在你有權力有名望的時候,卑鄙的人是不敢抬起嫉妒的眼睛看你一眼的;然而,到了你一落千丈的時候,顯示最大的毒辣的就是他們。”這種人不是真正的朋友,而是狡猾的危險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什么是虛假的朋友?古代波斯著名詩人薩迪說:“你不要把那人當作朋友,假如他在你幸運時表示好感。只有那樣的人才算朋友,假如他能解救你的危難。”大劇作家莎士比亞也指出:“朋友間必須是患難相濟,那才能說是真友誼。”“有些人對你恭維不離口,可全都不是患難朋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困難是檢驗真偽友誼的分水嶺和試金石。真正的友誼不是掛在口頭上的,只有在患難的時候,才能看見朋友的真心,這叫做患難識朋友。法國近代思想家和盧梭甚至說過這樣的話:“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們是在和什么人打交道;甚而要認識自己的朋友也要等待重大的關頭,也就是說,要等待不可能再有更多時間的關頭;因為唯有到了這種關頭,認識朋友才會成為最重要的事”。我們在選擇朋友的時候,不要被娓娓動聽的蜜語甜言所陶醉,也不要被謙恭順從的表面所迷惑,更不要被假惺惺的笑臉所欺騙,而要在實踐中用理智來識別真偽朋友,考驗真假友誼。

真朋友,不是在順境中找到的,而是在逆境中獲得的。一個人在順境中,一些心術不正的人或者為了巴結你的權勢,或者為了貪占你的名譽,或者為了求得你的錢財,對你百般恭維順從。一旦你遇上倒霉的事,這幫趨炎附勢者就溜得快快的,躲得遠遠的。而那些朋友,在你最困難、最需要的時候,就會出現在你的面前。莎士比亞說得好:“一個人倒霉至少有這么一點好處,可以認清誰是真正的朋友。”

患難中的友誼,是人生最珍貴的。一個人處于逆境中,只有真誠的朋友的幫助,才能使你的困難和危機得到解救;只有真誠朋友的同情和關心,才能使你的精神得到安慰,痛苦得到分擔,心靈得到啟迪。

軍爭的利與危——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原文]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孫子兵法·軍爭篇》)

[今譯]

爭奪有利條件,既有獲得生機之利的可能,也有導致危險局面的可能。

[歷代論引]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李筌曰:夫軍者,將善則利,不善則危。

賈林曰:我軍先至,得其便利之地,則為利。彼敵先據其地,我三軍之眾馳往爭之,則敵佚我勞,危之道也。

梅堯臣曰:軍爭之事,有利也,有危也。又一本作“軍爭為利,眾爭為危”。

[兵法札記]

在戰爭中,必須對雙方的有關情況做全面而綜合的分析,看哪些因素對我有利,哪些因素對我有害,并根據具體情況而設謀用兵,趨利而避危,以求克敵制勝。

兵法要求,“先勝而后戰”。其意是說,要先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其中,要準確地找出致勝之利和致敗之危,這是不被敵人戰勝的前提條件。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等于設計的謀略均成為無矢之的。

全面而綜合地分析“軍爭為利”和“軍爭為危”,被歷代兵家所強調。戰場上兩軍對峙,互為制約。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成為分析和認識“利”與“危”的基本依據。對我有利的必然對敵有害,對我有害的必然對敵有利。所以,對于“軍爭為利,軍爭為危”應作三個方面的理解:

首先,要看到作戰的有利因素,也要看到潛在的危害。其次,既要看到對我有利因素和存在的危害,也要看到對敵的有利因素和存在危害,即做到“知彼知己”。最后,要把握“利”與“危”的轉化,利用各種戰術充分發揮我的有利因素,減少或避開危害;同時,遏制敵人的有利因素,同時擴大對敵人的危害,由此使對我的危害向有利轉化,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蒙哥馬利將軍率領的第8集團軍和德國元帥隆美爾指揮的德意“非洲軍團”,在北非展開了一場大規模的龍虎斗。這兩位對壘的將軍,都是本國能征善戰的驍將,鹿死誰手,殊難預料。素有“沙漠之狐”美稱的隆美爾在阿萊曼戰役中首戰失利,被迫轉入防御。但其防御工事的堅固程度在沙漠戰場上前所未有,它不僅有寬而廣的地雷場,而且沒有公開暴露的側翼。

為了進一步取得勝利,蒙哥馬利沒有立即發動進攻,而是精心策劃了代號為“輕盈”的反攻計劃,意在徹底打垮隆美爾。為了迷惑敵軍,蒙哥馬利專門組建了一支用來惑敵的A部隊。這支隊伍中有商業銀行家、藥劑師、音樂廳的魔術師、電視劇作者、藝術家、情報人員和幾名大學教師,是個純粹的雜牌軍。也正是這支雜牌軍,憑著高超的偽裝欺騙手段,有效地把將在北線上擔任主攻任務的1000輛坦克、1000門火炮、81個步兵營、幾千輛軍車和數萬噸物資偽裝了起來,使之看上去就像是運送物資的大卡車,使德軍誤認為這些車輛只不過是英軍前線步兵的軍需補經車。在南線的佯攻方向上,A部隊更做了大量文章。他們用音響、煙幕等模擬大部隊的集結,并鋪設了假輸油管和假鐵路,在沿途設下無數供水站,致使德軍對英軍將在南線發動主攻深信不疑。經過一系列的示假隱真后,英軍開始從南北兩線進攻。

由于英軍的進攻出其不意,再加上隆美爾正抱病回國休養,致使德軍前線指揮官施圖姆搞不清英軍的戰略意圖,不知所措。最后,施圖姆綜合戰前的偵察情報和戰時從前線發回的戰況描述,更加確信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線,遂把一個最精銳的師調出主戰場。英軍在主攻方向上的壓力減輕后,進展相當順利,將德軍切割成獨立的幾段,使德軍傷亡慘重。降美爾匆忙返回戰場,但已無回天之力,“非洲軍團”處于劣勢,最后只得敗逃突尼斯。

[人生感悟]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生中,個人手中握有的權力就如同孫子說的“軍爭”,有“利”也有“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凤冈县| 庆阳市| 敦煌市| 南开区| 尚志市| 南宁市| 嘉义市| 紫金县| 长顺县| 潍坊市| 阿拉善左旗| 泸西县| 资阳市| 汉阴县| 辽中县| 鱼台县| 南雄市| 宁陵县| 中超| 宁德市| 读书| 邳州市| 长垣县| 达尔| 东丽区| 北京市| 修水县| 凤翔县| 聂荣县| 彰化县| 天津市| 大安市| 宜兰县| 邛崃市| 宝兴县| 平遥县| 青神县| 铁岭县| 宁武县| 三亚市| 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