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技法
在川菜的發展過程中,由于不斷開拓和創新,才能擁有今天的六大類菜點,4000多個品種的菜肴風味體系。川菜既用全國通用的一些烹飪法,也創造了一些獨具一格的烹飪法,這些烹飪法是使川菜具有川味特色的技術基礎,包括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煎、炸、熏、泡、燉、燜、燴、爆等近40種之多,其中川菜常用的小炒、干煸、干燒、家常燒是川菜對中國烹飪技法的一大貢獻,也是川菜獨有的技法。
干燒
干燒是先用旺火,再用中火或小火使原料成熟。若是以原料的生熟分類,燒可以分為生燒和熟燒;以成菜的色澤可分為紅燒和白燒;以突出調味料燒可分為醬燒、蔥燒等。而干燒則是四川一種特殊的燒法,其實質上是湯燒,使湯汁在中火上漫漫地滲透到原料內部,或者粘附于原料之上,掌握干燒之法,需要注意兩點,即中火慢燒,不能性急,自然收汁,不能用芡,成菜如“干燒魚翅”“干燒鹿筋”“干燒巖鯉”“干燒鯽魚”等。
小炒
就全國范圍來講,炒的方法很多,生炒、熟炒、清炒、水炒、干炒、軟炒、濕炒、推炒、滑炒、抓炒、焦炒等等。而小炒之法和其他炒法一樣,也有自己特定的含義。小炒的特點就是原料要碼味碼芡,用旺火在鍋中先用熱油將原料炒散,再加配料并迅速烹味汁后炒勻,使菜肴成熟。四川廚師常用“不過油,不換鍋,臨時對汁,急火短炒,一鍋成菜”這些話來概括小炒的風格,從小炒所用的火候可看到它的要訣在于一個快字,火要事先準備好,燃得旺旺的,主料和輔料要準備好,在鍋中只能翻炒幾下,調味料也要準備好,所對的味汁下鍋后推轉一下就要起鍋。
泡
泡是把經加工處理的原料放入有精鹽、花椒、酒以及冷開水制成的溶液的壇子中浸泡,利用鹽水中產生的乳酸等有機化合物使原料成熟、入味、增香的烹調方法。泡原為四川普通家庭腌制質地鮮脆的蔬菜的一種方法,現已被餐廳廚師廣泛用于菜品的制作中,并進一步加以改進,賦予了新的內涵。由此開發出一系列的菜肴,大受顧客的青睞,如“山椒鳳爪”“爽口老壇子”“秘制節節香”“泡甜子姜”“泡甜蒜”等。
水煮
煮將洗凈的形大體厚或整形的生原料,或者是經過初步加工過的半成品,放于足夠量的湯汁或清水中,用旺火煮沸,改用溫火煮至熟的一種烹制方法。煮可以單獨成菜,常用于煮制蔬菜、豆制品和蛋品一類的湯菜。具有口味清鮮、湯汁多、不勾芡、有湯有菜的特點。而四川風味的水煮源于自貢鹽場的鹽業工人,相傳是北宋慶歷年間原富順、榮縣一帶鹽井牽車的役牛被淘汰后,鹽工們常用鹽和花椒做調料,煮牛肉吃。如今,自貢以及四川的“水煮”菜式已經遍及全世界,成為川菜獨特而時尚的烹調技法,其中著名的菜品有“水煮牛肉”“水煮魚”“水煮牛蛙”“水煮乳鴿等”。
干煸
干煸是川菜烹飪中很有特色的一種技法,其多用中火,將經過加工成絲、條形狀的原料,用少許油在鍋中不斷翻拔煸炒,使其脫水成熟并呈干香的口感,此法的妙處在于不論是用魷魚絲、鱔魚絲、牛肉絲等葷料,還是用蘿卜、冬筍、黃豆芽等素料,成菜后都有酥軟干香的特點,干煸的過程就是使原料由生至熟,由熟至酥,再由酥轉軟,并使酥與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達到酥中有軟,軟中帶酥,這過程最能考驗廚師掌握火候水平的高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