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春生(1)
- 從冬到夏談養生:中醫養生與二十四節氣
- 牧之
- 5678字
- 2014-01-22 15:21:11
春為四時之首,萬象更新之始。《黃帝內經》里所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就是說,當春回大地之際,冰雪消融,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復蘇,柳絲吐綠,萬事萬物都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春季三個月中有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節氣,有寒氣消退,氣候變暖,萬物復蘇萌發的特點。
春季陰寒未盡,陽氣漸生,乍暖還寒。且天氣變化無常,溫差較大,致使人體難以適應,造成人的抗病能力下降,疾病易發。我國古老的生活諺語“春捂秋凍”是符合春季養生原則的。因此,在春季穿著宜保暖,注意防避風寒,尤其是體弱多病之人。
人體內的陽氣經過一冬的閉藏,在春暖花開,春陽生發之際,也應隨春生之勢而動,向外升發以與天地之氣相應。唐代養生家孫思邈說過:“養身之道,常欲小勞。”在寒冷的冬季里人們在室內活動較多,因而各臟腑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到了春季,氣候轉暖,就應該加強戶外鍛煉,舒展肢體、活動筋骨。
春季氣候轉暖,萬物復蘇,百花盛開,很多致病的微生物、細菌、病毒等也進入生長繁殖旺盛的階段,加之春季天干物燥,易起大風,易引發哮喘、過敏等健康問題,因此要“避之有時”。
在飲食方面,要謹遵《黃帝內經》里提出的“春夏養陽”的原則,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春季人體之陽氣也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因此,春季飲食養生必須掌握節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護體內的陽氣,使之不斷充沛,逐漸旺盛起來,凡有耗傷陽氣及阻礙陽氣的情況皆應避免。
隨著四季氣候的不同,在選擇食物的冷、熱、苦、酸、辛、甘等性味時也應有異。春季肝為主臟,酸與肝相應,可增強肝臟的機能。肝屬木,脾屬土,五行之中木能克土,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所以春季容易出現脾胃虛弱病癥。唐代養生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思是說,當春天來臨之時,人們要少吃點兒酸味的食品,而要多吃些甜味的飲食。這樣做的好處是能補益人體的脾胃之氣。
立春
◎ 節令特點
每年公歷2月5日左右為立春,此時地球處于太陽黃經315度。立春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有開始之意,表示從這一天起春天開始。立春時節萬物開始復蘇,揭開了春天的序幕。立春的物候特征包括:白晝轉長,日照、降水逐漸增多,氣溫也趨于上升。農諺有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立春的十五天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蘇醒,再過五日,河里的冰開始融化,魚開始到水面上游動。此時水面上還有沒完全融化的碎冰片,如同被魚負著一般浮在水面。
◎ 養生要領
自秦代以來,我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此間萬物生發、推陳出新,自然界陽氣開始升發。此時的保健養生應注意養護春季的“生發之氣”。若不注意“生發之氣”的調養,不僅會影響肌體的健康,而且可能遺患以后。
立春時節乍暖還涼,多風干燥。在這個時候,要合理地調整飲食,有目的地選擇食物,根據時令變化和自身需求,進行合理的調配和養護,以提高身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立春時節,在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而不宜吃酸收之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于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因此應當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可選用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則應該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可以達到很好的養生保健效果。
立春時節養生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天氣剛剛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開始生長繁殖,在我國古代稱為“溫熱毒邪”。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肌體的防御能力。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 節令衣著
初春時節陰寒未盡,陽氣漸生,氣候趨于暖和。因此,在早春時節,許多人迫不及待地脫去厚衣服,也有人往往還會在保持雙腳的溫暖和干燥上掉以輕心。一些人常早早地換上春裝,穿上單鞋。很多人此間在不知不覺中就會感到下肢酸脹不適,走路酸痛、沉重、乏力、關節僵直等。殊不知正是由于過早地換上春裝,早春的寒氣與濕氣也悄悄地乘虛而入,由下而上,由表入里,侵入骨骼、關節,尤其是裸露的腳趾與踝、膝等關節。
《千金要方》主張春天穿衣服適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也說:“春凍半泮,下體寧過于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意思是說春天增減衣服時應該保護好腿腳,寧愿熱一些,上身衣物可以適當減少以適應暖氣上升。
“春捂秋凍”是古人根據春秋兩季氣候變化特點而提出的穿著方面的養生原則。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春捂,指的是不要突然減衣的意思。正如現代人所認為的,要隨著天氣變化增減衣服。北方氣候多變,冷空氣較強,往往會驟然降溫。春寒雖不像寒冬臘月那么冷,但由于人們穿著的變化,加之人體皮膚腠理已變得疏松,對風寒之邪的抵抗力有所減弱,易感邪而致病。由此養生家認為早春宜保暖,衣服不宜頓減,以助人體抗御外邪侵襲。因此在穿著上,立春時節要遵循“春捂”的原則,注意防寒保暖,適量增減衣服,嬰幼兒、老人、孕產婦尤其如此。
◎ 起居須知
隨著春天的到來,人的肌體內隨萬物萌發,蘊動著一種勃勃的生機。立春時節,冬藏結束,春生到來。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也和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人們夜臥早起,舒展形體,克服倦懶思眠狀態,多參加室外活動,使自己的身體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立春時節,睡前用熱水洗腳,并用雙手按摩雙足尤其是涌泉穴,能使全身暖和、舒適,睡得更安穩。睡眠時頭部應朝向東方。早晨起來,先使頭腦清醒,再睜開眼睛。然后閉眼將雙手搓熱,熨眼幾十遍。接著將眼睛左右各旋轉九遍后,將雙眼緊閉一會兒,然后猛然睜開雙眼。這樣可以祛除眼中風火。
由于居室緊閉一冬,會有不少灰塵積聚,在立春時節應該對居室進行除塵通風,以減少和抑制病菌、病毒繁殖,從而達到預防疾病的效果。
另外,早春時候睡眠上應該遵循“晚睡早起,與日俱興”的規則。人的起居作息應與日起日落相吻合。如今隨著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人們的活動已打破時間的限制,但是無節制的夜生活,給人們的健康帶來許多負面效應,亞健康已給人們帶來許多麻煩。因此,從進入春季、自然界萬物復蘇的時候開始,人們應該做到晚睡早起。在早春明媚的晨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鮮空氣,舒展陽氣,以順應春陽萌生的自然規律。
◎ 節令養生食譜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自此萬物開始有了生機。立春時節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正處于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期,是由寒向暖過渡的時候。所以,春季氣候變化較劇烈,溫差幅度很大。由于從冬入春,人的抗病能力和氣候適應能力較弱,流行性傳染病又較多,稍不注意就有可能被感染,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和少年兒童。因此,除了日常注意防范外,更應該從飲食上進行調理,多攝入適合此季節食用的食物,以飲食助養生。這個時節養生的飲食方案如下。
枸杞粥
制作原料:枸杞子30克,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將粳米熬成粥,起鍋前將洗凈的枸杞子放入鍋內,再煮幾分鐘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于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泄、遺精、目視物昏花、頭暈、陰血不足者。
禁忌:枸杞粥質潤,脾虛泄瀉者忌用。
枸杞子味甘、性平,歸肝、腎經。《本草綱目》說其“滋腎,潤肺,明目”。主要成分有胡蘿卜素、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甜菜堿、玉米黍黃素以及微量鈣、磷、鐵等。枸杞子為平補之品,既補陽,又滋陰,能益腎養精,平肝明目,凡肝腎不足之人,常食效果好。
葛根粥
制作原料:葛根15~30克,粳米100~200克。
制作方法:將葛根洗凈去皮,切成塊狀,與粳米同煮成粥。
適宜人群:適用于外感風熱表證,及隨之出現的頭痛、發熱、無汗、項強等,還適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及胃熱引起之口渴、消者。
禁忌:表虛多汗者忌用,斑疹已透出者不宜用。
葛根為豆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葛的根,其味甘、辛,性涼,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說其“主消渴,身大熱,嘔吐,諸痹,起陽氣,解諸毒”。《名醫別錄》說其“療傷寒中風頭痛,解肌發表,出汗,開腠理”。其主要成分含有葛根素、葛根素木糖甙、大豆黃酮及淀粉等。葛根單味藥制成中成藥“葛根片”對治療高血壓、冠心病、心絞痛、突發性耳聾有一定效果。葛根生用能解肌退熱、透疹,又可生津、清胃熱,煨用可升陽止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葛根素中含有的黃酮成分可增加腦血管、冠狀血管的血流量,并且對腸管有解痙作用。
牛奶粳米粥
制作原料:新鮮牛奶200毫升,粳米100克。
制作方法:先將粳米煮成粥,起鍋前將牛奶倒入,再煮開1~2分鐘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于體質虛弱、氣血虛損、病后羸弱及呃逆、口干、大便干者。
禁忌:有些人消化道內缺乏消化酶,食牛奶后易腹脹、腹瀉,故此類人忌食之。
《壽親養老新書》提到“牛奶最宜老人,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健康、皮膚潤澤、面目光悅、志不衰”。本品無病也可常食,為老幼皆宜的滋補佳品。中老年人常食可健康長壽,兒童常食可強健體格、增加智力、促進生長。牛奶為完全蛋白質食品,也是一種全價營養食品,富含八種人體必需氨基酸,其中所含賴氨酸為少兒生長發育必需的物質。而其膽固醇含量比肉、蛋類都低,每百克牛奶僅含13毫克。
泥鰍燉豆腐
制作原料:泥鰍500克,豆腐250克,鹽、姜、蒜、蔥、黃酒、味精等調味品適量。
制作方法:將泥鰍剖洗干凈,入鍋內加水、姜等煮,同時置另一鍋,倒入少許食油,待油燒熱后,放入切碎的蒜末,炒出蒜香味后,放入切成小塊的豆腐,稍煎一下,即放入泥鰍湯內,改用文火燉一小時,至泥鰍爛熟,最后調入少量淀粉,再煮開,加入味精、蔥等調味品即可。
適宜人群:適用于脾胃氣虛之納呆、神疲乏力,濕熱所致之濕熱黃疸、小便不利者,及產后陰虧少乳者,還可解酒毒和硫磺毒。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可暖中焦。《本草綱目》說其“暖中益氣”;入腎經可補益腎氣、利小便;另外,泥鰍還可解酒。《本草綱目》說其“醒酒,解酒毒”。其成分含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糖類、鈣、磷、鐵、尼克酸、灰分等。豆腐為良好的清潤益氣之品,其味甘,性涼,歸脾、胃經。豆腐可清熱解毒,可解酒毒,還可解硫磺毒。豆腐還有滋陰潤燥、益氣和胃的功效,還可養血增乳,故適用于婦女產后乳汁少的補養和滋潤。泥鰍燉豆腐取二者清熱利濕、補中益氣、解毒之效,是營養價值很高的燉品。
◎ 滋補原則
立春時節的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于一個“生”字。春季是人體氣血升發的季節,猶如種子發芽。飲食應以滋補陰氣,疏通氣機兼以升發陽氣的食物為主。宜食用味甘、性溫的食品,以助陽氣升發之力;忌食酸、澀食品,以降低陽氣升發的阻力。口味宜清淡可口,忌食油膩、生冷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濃茶、濃咖啡、白酒、辣椒等,這是春季飲食滋補的總原則。
◎ 節令養生小貼士
初春食療應對“燥毒”
從冬季一直到來年春初,許多人都在寒冷中備受干燥氣候的折磨。這其中,更有不少人是因干燥而受到疾病的困擾,這就是對干燥環境較敏感的干燥綜合征患者。
中醫將干燥綜合征稱之為“燥毒”。干燥綜合征患者最突出的癥狀就是“欲哭無淚”,而且臨床顯示,干燥綜合征“重女輕男”已是不爭的事實。目前,雖然女性患干燥綜合征的原因還不是十分確定,但從女性發病集中在40~50歲的年齡段不難看出,此病與更年期內分泌失調這一誘因有關。因此,作為更年期前的婦女,更應提高對該病的意識。
通常情況下,干燥綜合征表現為以“眼干(結膜受損)、口渴(黏膜受損)”為主。原發性干燥綜合征可能與病毒感染以及遺傳因素有關,而繼發性干燥綜合征則常與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以及多發性肌炎等風濕病有關。此病實際上是內在器官和免疫力失調所致的全身變化疾病:由于外分泌腺被淋巴細胞所破壞,腺體的分泌功能逐步喪失。淚液分泌減少使患者感到眼內干燥,并有燒灼感,嚴重者出現眼結膜感染和潰瘍,并可導致白內障和青光眼。唾液分泌的減少使病人經常口干,舌質干裂,咀嚼吞咽困難。女性患者還伴有陰道干燥、外陰萎縮等癥狀。
中醫治療這種疾病臨床上主要以“養陰補氣”治療為主。除此,中醫“三分治療,七分調養”的食療原則對干燥綜合征患者尤為適宜。日常飲食中,患者應遵循“多汁、鮮、嫩,忌食辛辣”為原則。在選食中,應多偏重益氣養陰的山藥、土豆、白薯(以紅瓤為佳),補腎的核桃和骨頭湯,健脾的紅棗,富含維生素C的山楂、西紅柿及富含B族維生素的胡蘿卜等。除此,口腔干燥突出者可經常以麥冬、沙參等中藥泡茶飲用。另外還應該特別注意口腔衛生:餐后及時刷牙,盡量少食甜食。一旦出現口腔感染和齲齒時應及時治療。
◎ 節令中藥養生
立春上火吃對藥
初春時節,氣候干燥,冬天寒氣未散盡,陽氣已經開始生發,于是“上火”成了多發病。不少人口角發炎、眼睛干澀發紅,甚至大便干結,小便發黃,牙齦、咽喉腫痛等,這時人們都會選擇服用祛火藥。
造成人們常說的“上火”的原因有很多,多由于飲食起居不當引起,一般分為外感之火和內生之火兩種。外感之火主要與自然界的氣候變化相關,如春天干燥,屬于溫熱的氣候,這種條件下人體就容易上火。
而內火的產生則主要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飲食結構、消化代謝功能、體質及情志變化等密切相關,此外,還與人體免疫功能、某些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有一定的關系,“上火”屬于中醫所說的熱證范疇。但不論內火還是外火,都是因人體臟腑功能失調而引起的。
“上火”后不可隨便服祛火藥,首先應分析原因。通常,人體“上火”時都處于一種亞健康狀態,用藥不當,盲目“敗火”可能適得其反。此外,由于“上火”證虛實不同,部位不同,臟腑不同,服用中藥“降火”最好由中醫師來辨證用藥。特別是女性,更不能亂用“降火”的寒涼性藥,如果藥不對癥,不僅不能“敗火”,反而對身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