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辯論準備階段(5)
- 成大事必備的99個辯論技巧
- 盛安之
- 5589字
- 2014-01-22 10:39:06
事物的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人們可以認識客觀規律,用它來改造自然界,改造人類社會,但人們卻不能創造、改變和消滅客觀規律。乙同學對甲的觀點并沒有全面地進行反駁,只是舉事例反駁,這樣就將對方的觀點輕而易舉地駁倒了。
12引用名言說道理
名言、名句、典故、哲言等,均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蘊蓄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在論辯中引經據典,有著以一當十的效力。
◎引用名言的形式
我們來看’99國際大專辯論會決賽中關于“美是客觀存在還是主觀感受”辯論中,正方馬來西亞大學隊與反方西安交通大學隊一場“引經據典”的對抗戰。
反方西安交通大學隊的一段總結陳詞:
下面我總結我方觀點。
第一,客觀存在的事物只有融入了人的主觀想象與情感才會顯得美,從山川河流到花鳥魚蟲,從春夏秋冬到風云雨雪,我們看到,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正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而有了人的主觀想象,才有了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第二,我們認為,審美的標準和結果,不因為人們的客觀生活經歷和他的文化背景而不同,我們都知道很多人喜歡維納斯的雕像,維納斯的雕像風靡西方世界,可我們中國的老婆婆卻一定要給她縫上坎肩才能心安理得。楚王好細腰,唐皇愛豐滿,那么在情人眼中,對方無論如何都如西施一般沉魚落雁。美其實是源于人們的主觀想象和內心情感,是人們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人情冷暖。
第三,我們強調美是人的主觀感受,因為它反映的是人們追求自由的價值信念,人的肉體受制于客觀,從而人的精神就追求無限的馳騁空間。我們愛生活,因為生活的故事上下五千年,叫人浮想聯翩;我們愛自然,因為“萬類霜天競自由”,那是生命的禮贊!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美丑無對錯,審美無爭辯,因此我們才強調美是自由的象征,我們來自五大洲的辯友,才能胸懷寬廣地唱一首:一心情似海,感動天地間。謝謝!(掌聲)
再看正方馬來西亞大學隊的一段總結陳詞:
事實上美是一種規律,是一種脫離于人的主觀意識而客觀存在的。
第一,美具有形象性。黑格爾說:美存在于形象中。不管是自然界中的江南可采蓮的美,還是社會舍身救人的美,還是藝術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美,這種種的具體形態,就是美的形象性所在。
第二,美具有感染性。它的感染力量,或許讓我們黯然神傷,在“十年生死兩茫茫”之中無限唏噓;或許是讓我們肅然起敬,在“留取丹心照汗青”之中景仰萬分,而正是這種力量讓客觀存在的美持續徘徊在人們腦海之中。
第三,美具有功利性。人的本質力量推動人類追求美好事物,而美可以讓人感到愉悅。“陽春白雪”是美,“下里巴人”也是美,它們都是美,因為它們滿足了不同人的需要。而這三種規律存在于人的主觀感受之外,不受人的主觀感受控制,同時規律本身的存在,也正是論證了美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上,因修養、經歷、歷史條件、社會條件的不同,所以各人的審美能力有所不同,所以美有相對的美,然而對方不能因此把審美與美混為一談啊!認為美是主觀感受,這就完全否定了美的客觀存在性,顛倒了美與美感之間的關系。羅丹就曾告訴過我們:美是到處都有的,而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謝謝!(掌聲)
雙方在總結陳詞中都以“引經據典”為武器,來批駁對方觀點,維護證明本方觀點。反方在總結本方觀點時,列出了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都是引經據典加以證明。其中引用了黑格爾的話和毛澤東的詩詞,還引用了“楚王好細腰”、“唐皇愛豐滿”和“沉魚落雁”的典故,雄辯地證明了本方“美是主觀感受”的命題。
無獨有偶,正方在總結陳詞中也分列了三個分論點,每個分論點也都引經據典加以證明。分別引用了黑格爾、羅丹的話和文天祥等人的詩,同樣有力地證明了本方“美是客觀存在”的命題。
引用名言有下面幾種形式:
一、歸納征引
也就是廣征博引,然后歸納成理。因為這種方法可以擴大和加深議論的范圍和程度,使闡發的道理更加令人信服。
1996年第二屆中國名校大學生辯論邀請賽,在關于“學生學業壓力大有利于成才還是不利于成才”的辯論中,反方哈爾濱工業大學隊有段陳詞:
首先,讓我們回顧一下教育史。剛才對方辯友說,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孟子在教育學上還說過,教育必須“盈科而進,教異多術”,而王守仁主張“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在和他們遙相呼應的西方,不論是亞里士多德的逍遙式教學還是維多尼諾的快樂之家,不論是巴澤多的泛愛學校還是德加富爾的學會生存,都體現著學業壓力大不利成才的思想。中世紀的神學院和中國明清倒是注重大的學業壓力。前者要求學生像老人的拐杖一樣活著,而后者純粹為固智慧、壞心術的八股取士服務,這兩種模式培養的人絕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殷切呼喚的。讀史使人明鑒,而事實勝于雄辯,古今中外,各種教學改革和言論都證明學業壓力大不利于成才。范例教學派在德國轟轟烈烈十幾年,終于因為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而偃旗息鼓,同一時代的布魯諾因為主張引發學生學習動機,制造輕松的學習環境,所以它在美國大受歡迎。歐美拒絕大的學業壓力。那么推行克己自律的儒家文明,又是怎樣對待這一問題的呢!我想對方辯友一定知道,日本學生的學業壓力是很大的,然而就在去年,他們實行了一個周五教學式,主要就是為了緩解大的學業壓力,五個月的實踐表明,它不但減輕了考試作弊和校園暴力,而且使學生有了更多獨立支配的時間去發展個性,體驗生活。
這段陳詞,歸納了古今中外許多著名的權威人士的言行和一些教育發達國家的做法,來證明本方“學生學業壓力大不利于成才”的觀點,說服力非常強。
二、演繹征引
毛澤東同志在《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議論:
多少一點困難怕什么。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死都不怕,還怕困難嗎?老子說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蔣介石反動派,對于我們,不但“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聞一多等人之外,還在過去的三年內,用美國的卡賓槍、機關槍、迫擊炮、火箭炮、榴彈炮、坦克和飛機炸彈,殺死了數百萬中國人。現在這種情況已近尾聲了,他們打了敗仗了,不是他們殺過來而是我們殺過去了,他們快要完蛋了。留給我們多少一點困難,封鎖、失業、災荒、通貨膨脹、物價上升之類,確實是困難,但是比起過去三年來已經松了一口氣了。過去三年的一關也闖過了,難道不能克服現在這點困難嗎?沒有美國就不能活命嗎?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以這種征引作為議論的前提,接下去分析美蔣不但對中國人民“以死懼之”,“而且實行叫我們死”,但是人民并不“畏死”,當前存在一些困難,就更不足“畏”了。由征引作為前提,推出必然的結論,這個道理分析得非常深刻,也就非常有說服力了。
演繹征引就是把征引的內容,作為演繹推理的前提。演繹推理是一種前提與結論存在必然聯系的推理方式,只要前提真實可靠,結論也必然真實可靠。所以征引權威性的言論,作為前提去推理,結論也就必然令人信服。
三、詮釋性征引
也就是用引文來作解釋。比如北京走向2000年電視辯論競賽,在關于“物價上漲的總趨勢是可以抑制的”辯論中,反方北京大學隊的一位辯者在發言中說道:
……那么,讓我們看看,何為抑制呢?翻開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抑制就是約束、扼制,抑制就是壓下去。……翻開《史記·評準書》,司馬遷對抑制就做過經濟學上的解釋。他是這樣寫的:“抑天下物為評準”,這里的抑就是抑制,天下物就是商品,而評準,它的經濟學意義就是價格不動。可見這里的抑制就是指保持物價總水平不變的意思。
這一段發言引用各種詞典和《史記·評準書》來解釋“抑制”,這種征引詮釋進行說理的作用是很明顯的,這里征引的對象,都具有一定的權威性,所以比起一般的釋文說理就更有說服力。
◎使用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論辯中,引證術也常為詭辯者所用,雖有曲解之意,但也不易辯駁。詭辯者在理屈詞窮之時,往往也引用名言、典故來對自己的觀點、論題進行證明,“拉大旗作虎皮”,擺出自己與名人、與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勢。遇到這種情況,你就更應該運用引證術來針鋒相對。意即當詭辯者引經據典佐證時,反駁者也引經據典進行反駁。把對方給你施加的難以辯駁的窘況,如法炮制地加給對方。
有一對夫婦就教育子女問題爭辯起家庭教育中父母責任的區分,夫人認為父親應承擔主要責任,并十分得意地引經據典:“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而不說‘母之過’,可見做父親的肩負著教育子女的主要責任。”很顯然,夫人之見,是片面的、偏頗的,但也似乎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于是,這位丈夫也采用引證術針鋒相對地反駁:“這也不盡然。法國著名教育思想家盧梭在他的著名教育著作《愛彌兒》中指出:‘母不母,則子不子’,說明母親對教育子女負有重要責任。”這下,這位夫人語塞了。丈夫接著說:“我們都可以證明父親和母親對教育子女有重要的作用與責任,但是只強調一方而否定另一方,或者把責任推給另一方都是片面的。正如魯迅所說:‘父母對于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這樣旁征博引的反駁與論證,使他的夫人心服。
13從對方論據入手
從對方論據入手批駁對方,讓對方的理論根據站不住腳,這是在辯論中對論敵進行反駁的一種重要的技巧。論點都是建立在論據之上的,如果我們反駁對立方的論點時,能夠證明其論據的虛假和錯誤,做到釜底抽薪,他的論點自然站不住腳而倒臺了。
◎從論據批駁的意義
某城住著兄弟三個——三個年輕的商人。有一次,他們哥仨在遠行之前,把錢交給了一個誠實的農民保管,并且說定:“只有他們兄弟三個一起來取錢時,才能把錢交還。”但是,老三過了不久就回到農民這兒把錢騙走了。
老大和老二回家知道后,要農民賠錢。
誠實的農民被逼得聰明了起來——在法庭辯論上,只聽這個農民說:“我們之間有這么一個約定:只有他們兄弟三人一起來的時候,才能把錢交還。這樣吧,讓他們商人兄弟三人一起來,他們馬上就可以把錢取回去。”
法官于是要老大、老二去找老三,而老三早已無影無蹤,兩個商人什么也沒有撈到。
論辯中,借助論敵提供的話進行反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取得更有力的反駁和揭露效果。
一個小孩去面包店買了兩個便士的面包,發現面包比平時小了許多,就對老板說:“你不覺得這個面包比平時小嗎?”
老板連忙詭辯:“哦。不要緊,這樣你拿起來就方便多了。”
小孩沒有爭辯,只給了一個便士就離開了面包店。
老板趕緊追出門來,大聲喝道:“嗨!你沒給足錢!”
沒想到這個小孩竟然也是一副大人腔,把老板噎得說不出話來——那個小孩說:“哦,不要緊,這樣,你數起來不也方便多了嗎?”
還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也能很好地說明從對方論據出發批駁對方的重要意義。
一位中國女律師在美國洛杉磯作題為《中國投資環境及其法律咨詢保護》的演講時,一位美國記者別有用心,以挑釁的口吻發問:“據我所知,你們中國根本無法律可言,你從哪兒變出這么多投資保護法?我聽到很多中國人自己都說中國根本沒有法。”
在頓時凝重的氣氛中,中國女律師微笑著反問道:“先生,您知道美國法院的書架上有多少判例嗎?”
對方搖頭說:“不知道,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師。”
中國女律師接著說:“那您一定知道在這些判例之外,美國已經制定了許多成文法了?”
見對方點點頭,中國女律師說:“這正是您提出問題的答案。作為判例法體系的美國,隨著社會發展需要還在不斷制定成文法。外國人過去沒有去中國投資,當然不需要投資法。從中國對外招商引資之時,我國與之相適應的各種投資法就不斷被制定出來……用我們中國人的話說,叫作‘應運而生’。”這時,場內響起一陣掌聲,美國記者十分尷尬。
化解論敵的責難,回擊做到有理、有利、有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立場問題。
對方強詞奪理,我們就可以不怕有些牽強附會——只要在氣勢上占了上風,也不可不謂漂亮的回擊。
一個騎自行車的人不小心撞倒了一個行人,停下車來卻對那個行人大聲叫喊:“你怎么不當心一點?這完全是你自己造成的!我騎車的技術非常好,安全騎車已經有20多年了!”
被撞的行人從地上爬起來,揉了揉屁股,以同樣大的聲音叫喊著:“我也不是剛學走路的新手,我安全步行已經有60年之久了!”
◎批駁論據的方法
批駁論據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基本的有兩種:
一、指出對立方論據的虛假
其論據倘若是事例,則可以指出其事實是捏造的;其論據倘若是理論,則可以指出其引證的理論是不正確的。這樣其論點自然不攻自破。關于此種方法,前文已經涉及,故不再舉例分析。
二、指出對立方論據存在問題,不足以支持其論點
20世紀30年代,有個叫汪懋祖的人著文反對白話文,提倡對中小學生進行古文運動。魯迅先生曾著文反駁:
“此生或彼生”,現在寫出這樣五個字來,問問讀者:是什么意思?
倘使在《申報》上,見過汪懋祖先生的文章“……例如說‘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文言文只須‘此生或彼生’即已明了,其省力為何如?……”的,那就也許能夠想到,這就是“這一個學生或是那一個學生”的意思。
否則,那回答恐怕就要遲疑。因為這五個字,至少還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這一個秀才或是那一個秀才(生員);二、這一世或是未來的別一世。
文言比起白話來,有時的確字數少,然而意義也比較含糊。我們看文言文,往往不但不能增益我們的知識,并且須仗我們已有的知識,給它注解,補足。待到翻成精密的白話文后,這才算是懂得了。如果一徑就用白話,即使多寫了幾個字,但對于讀者,“其省力為何如”?
我就用主張文言的汪懋祖先生所舉的文言的例子,證明了文言的不中用了。
魯迅先生在反駁時,就是抓住對立方論據中的問題、漏洞、矛盾,抽去了這個不足以證明其論點的論據,從而也就駁倒了對立方的論點。
借他的磚頭砸他的腳,其要點有下面兩點。
一是巧抓破綻。當對方只顧進攻,而疏于防范,暴露出證據不夠嚴密的破綻時,我們就要善于搜尋戰機,因利趁便,取證于敵,借力制勝。
由于證據來自對方,對方如果要反駁,那么其反駁的本身也就是對自我的否定,勢必就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