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辯論準備階段(3)

所謂論證合理,一是指論據與論點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用論據必然能推導出論點;二是指推導必須合乎邏輯,順理成章。因此表述論證的過程和方法,必須邏輯嚴密,推理自然,表現出論證的必然性。這樣推導出的論點必然牢靠,說服力強。

2.表述論據要確實

論據是建立論點的依據、基礎。把論據表述得確鑿無誤,真實可靠,論點才能站住腳,有說服力。這里特別要注意:作為論據,不論是事實、數字,還是理論等,表述時一定要準確、恰當、真實,不能出現任何問題。只有這樣,才可使論據確鑿可靠,充分發揮它的論證作用。

3.表述論點要清晰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辯論客體中,我們曾分析過確立論點的四個必備條件:科學性、創見性、針對性和鮮明性。那是指確立的論點本身所應具有的特性。這里談的論點的清晰,則是指運用語言表述論點的具體要求。

要清晰地表述論點,就要求表述要準確、完整、概括。

①完整。在表述論點的內容時,既不能有遺漏,有片面性,也不能出現矛盾,相互抵觸。如果論點包含的只有一個方面的意思,那一定要把這一方面的意思表述完全;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方面的意思,那么就不僅要說清說全這些方面的意思,而且還要說清說全這些方面之間的關系。表述論點,也不能出現前后意思上的轉移,造成矛盾、抵觸和不一致。表述的完整,基礎是思考要完整嚴密,只有如此才不會出現表述上的疏漏。

②概括。對論點的表述,要概括出其客觀本質。因為越能概括出論點的本質,就越能體現出論點具有共性、代表性、規律性,這樣才能使論點深刻,具有必然性,能揭示出規律,辯論因此才會有巨大的說服力。

③準確。是恰當確切地表述論點。恰當是既不擴大也不縮小,要表述得恰如其分。確切地說,是要科學準確地表述論點,表現出論點是符合客觀實際的,能經受住實踐的檢驗,確實是真理性的認識,站得住,立得牢。

6目光語的使用

作為一種無聲語言,體語可以豐富你傳情達意的生動性和真實性,有時要比有聲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給你的論辯添加無限風采。日常與人交談也好,工作中與人談判也好,如果只注意用語言表達信息,而忽略體態語,則不僅會使自己看起來過于呆板,而且還會失去了用體態語傳達某些意思的巧妙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可獲得的信息總量中,眼睛要占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內心的隱秘,胸中的虛實,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不斷變幻的眼神中流露出來,它猶如一面聚焦鏡,凝聚著一個人的神韻氣質。東晉顧愷之說:“傳神寫照,盡在河睹之中。”泰戈爾說得更好:“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

論辯中,眼神的運用是豐富多彩的。一個成功的論辯者既要能自己運用好眼神,又要能“讀”準對方眼神的含義,因此,一定要了解千姿百態的目光語。

正視表示莊重,斜視表示輕蔑,仰視表示思索,俯視表示羞澀,逼視表示命令,瞪視表示敵意,不住地打量表示挑釁,低眉偷覷表示困窘,行注目禮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雙目大睜表示吃驚,眨個不停表示疑問,瞇成一線表示高興。

配合著眉毛的變化,眉目傳情意義更廣泛。歡樂時眉開眼笑,眉飛色舞;憂愁時雙眉緊鎖;憤怒時橫眉怒目;順從時低眉順眼;戲謔時擠眉弄眼;暢快時揚眉吐氣等。

目光語最主要的是強調眼神的運用。一般來說,不同的眼神表現著不同的情感:目光明澈表現胸懷坦蕩;目光狡黠表現心術不正;目光炯炯表現精神煥發;目光如豆表現心胸狹窄;目光執著表示志向高遠;目光浮動表現輕薄淺陋;目光睿智表現聰明機敏;目光呆滯表現心事重重;目光堅毅表示自強自信;目光哀頹表示自暴自棄。除此之外,故弄玄虛的眼神乃是高傲自大的反映;神秘莫測的眼神則是狡猾奸淫的反映;似匣劍出鞘的灼灼逼人的目光是正派敏銳的寫照;如蛇喝蟄伏灰冷陰暗的目光是邪惡刁鉆的寫照。坦誠者目光像一泓清泉,悠然見底;英武者目光如電掣雷奔,波瀾壯闊;典雅者目光似云霧初開,林鳥相逐;俊秀者目光如玉氣藏虹,珠胎含月;嫵媚者目光似春花始香,夏梅初笑;豪放者目光如風云波浪,海天蒼蒼……

眼神的表達豐富多彩。詩人公木說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不會隱藏更不會說謊。”得體的目光語會令你的論辯增光添彩。

(1)眼睛:注視表示重視,無視表示輕蔑,斜視表示敵意,怒視表示仇視,逃避表示心虛。

(2)眉毛:擠眉表示戲謔,橫眉表示鄙視,豎眉表示憤怒,低眉表示服從。

辯論中,以全神貫注的神態直視對方,適時流露出懷疑的神情,給對方一個信息——我正在仔細聽,任何漏洞和矛盾都逃不過我的耳朵,你的發言已經讓我抓住了把柄,我馬上就要予以反駁——對方如果接受到這種信息,就有可能發慌,甚至可能開始懷疑自己什么地方說錯了或說漏了。在自己發言時,我們就要顯示出十足的信心和堅定的態度。

演講時運用眼神的方法有三種。

一是掃視,即用視線從左到右或從前到后慢慢移動,掃視聽眾(一般適用于大場合),注意場面上的各種反應;

二是對視,即保持微笑,目光注視某一對象,與之進行視線交流,使對方感到被尊重,增加傾聽的興趣(目光與目光的直接接觸時間以兩三秒為宜。在雙方都緘默無語的時候,就不要再老是看著對方的眼睛或臉部,以免更加尷尬);

三是虛視,即目光散成一片(通常散在聽眾的中部或后部),不集中在某一點上。自然得體地交叉運用虛視、掃視和對視,可以避免眼神的呆板。

在別人對你講話時,千萬不要環顧整個會場。即使你在聽,也不要表現出對周圍的事很厭煩或很感興趣。如果你的聽眾這樣做,你可以停下來并與他一起注視,似乎你對他發現的奇事很好奇,還可以問:“哦,我很感興趣你在看什么?”然后繼續談話。所以,我們的目光必須接觸那些不住點頭的積極的聽眾,注視某個人幾秒鐘,然后轉向別人,環視整個人群,注視人群中的關鍵人物。

7表情語的使用

表情是人心靈的熒屏,它把辯論雙方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如實地反映出來。辯論發言時,要注意自身表情的明朗、真摯、有分寸、克制影響交際效果的表情;聽對方發言時,要“聽其言而觀其色”,觀察對方面部表情的變化,窺測對方的心態或言不由衷處。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肌肉、眉、唇等變化,其中微笑是面部表情的基本形式。學會真誠的微笑,有助于辯論目的的實現。

美國著名教育家卡耐基在說到羅斯福演講時,說他全身好像一架表現感情的機器,他滿臉都是動人的感情。這樣使他的演講更有力,更勇敢,更活躍。

下面我們來看一些常見的臉部表情:

突出下顎表示攻擊性行為;

縮緊下巴表示畏懼和馴服;

撫弄下顎表示掩飾不安或胸有成竹;

傷心時嘴角下撇,歡快時嘴角提升,委屈時撅起嘴巴,驚訝時張口結舌,仇恨時咬牙切齒,忍耐時咬住下唇;

下顎上抬,把鼻子挺出,是傲慢、自大、倔強的表現;

用手摸鼻子,是懷疑對方;

用手摸耳垂表示自我陶醉;

以上羅列了一些臉部表情。如果它們互相配合,綜合運用,按照論辯的內容要求,根據論辯者的感情控制,可產生憤怒、害怕、高興、妒忌、喜愛、緊張、驕傲、悲傷、滿足、同情等感情色彩。

首先從感情的兩個極端“愉快”與“不愉快”看看臉部的活動情況:

愉快:①嘴角后拉;②笑肌上提;③眉毛平展;④眼睛平瞇;⑤瞳孔放大。正是“眉毛胡子關成一堆”。

不愉快:①嘴角下垂;②面頰下拉;③眉毛緊鎖;④面孔顯長。正是“拉得像個馬臉”。

自然可更具體些:

1.表示有興趣、快樂、高興、幸福、興奮的表情

眉毛上拋,嘴角向下,鼻孔開合正常,口張開,瞳孔放開。

2.表示蔑視、嘲笑等表情

臉部的組合方式:視角斜下,眉毛平或撮,抬起面頰。

3.表示痛苦、哭泣等表情

組合方式是:皺眉、瞇眼、皺鼻、張開嘴、嘴角下拉,配合有聲傳遞。

4.表示發怒、生氣的表情

其組合方式是:眼睜大,眉毛倒豎,嘴角拉開,緊咬牙關。

5.表示驚愕、恐懼的表情

組合方式是:眉毛高揚,眼睛與口張開,倒吸涼氣。

下面特別強調在論辯時微笑的表達。微笑是一種良性的臉部表情,反映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自信的標志,禮貌的表征,涵養的外化,情感的體現。在論辯中運用可以象征性格開朗與溫和,可以建立融洽氣氛,消除抵觸情緒,可激發感情,緩解矛盾。下列場合可運用微笑技法:

(1)表達贊美、歌頌等感情色彩時;

(2)向辯友、主持人、觀眾行注目禮時;

(3)面對對手提問時;

(4)面對觀眾表達時;

(5)表達一些與微笑不相背的感情時。

下列場合不能微笑:

(1)表達悲痛、思索、痛苦、憤怒、失望、討厭、懊悔、批評、爭論等負面情緒時;

(2)已完全放開,不覺緊張,沒有必要運用微笑來控制情緒,松弛緊張時。

總之,臉部表情運用時要適時、適事、適情、適度,切忌呆滯麻木,情不由衷、晦澀不明與矯揉造作。

8手勢語的使用

手勢能構成論辯者豐富多彩的主體形象,使表達富有感染力量。論辯,尤其是賽場論辯與法庭論辯時,手勢運用能構成論辯者豐富多彩的主體形象,使表達富有感染力量。

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表明心跡。

一、使用手勢語要遵循的原則

使用手勢要遵循一定的原則。一是做一些開放式的手勢,而不要做一些封閉式的手勢;二是先不妨刻意模仿,以求習慣成自然。

二、手勢語的使用方法

使用手勢語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手的動作是態勢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說,手是第二個臉。手勢表達的含義相當豐富,可以大致分為四種:

1.指示手勢

指示手勢是用于指明要說的人、事物、方向等,表示同一意思的手勢往往不止一個。以最簡單的手勢示意“我”來說,有以手輕按胸口的、有以食指指自己鼻子的、還有以拇指自指的等。

2.象征性手勢

象征性手勢是用來表達抽象概念,運用時可配合口語,啟發聽眾的思考,引起對方聯想。如表達“我們是走向二十一世紀的青年,當香港回歸祖國的時候,我們將和港澳同胞一道用生命來營造未來的輝煌和繁榮”時可用雙手或單手有力地伸向天空,以象征未來的美好前景。

3.情意手勢

情意手勢主要用于表達說話者的情感。如方紀在《揮手之間》文中,突出描繪了毛主席與延安軍民告別時的手勢。當送行者拼命向飛機揮手時,“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舉手之間,飽含了惜別痛離而又憂國憂民的深厚感情。

4.象形手勢

象形手勢是用來描摹,比劃具體事物或人的形貌。聾啞人交談時多用形象手勢比劃,將表達的內容形象化,使對方通過視覺接收信息,在頭腦中將其復雜,形成原有事物的形象,達到交流的目的。

辯論中,根據手的動作范圍,一般將手勢大體分為三個區域:上區為肩部以上,多表示積極、振奮、肯定、張揚等意義;中區為肩部至腰部,表示坦誠、平靜、和氣等敘述,說明中性意義;下區為腰部以下,多表示憎惡、鄙視、壓抑、否定等貶義,手勢的方向如向上或向下,向前或向后,向內或向外以及手勢的定型、不定型等,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含義,應注意根據民族共同理解的意義來選用,并適當體現個性特點。

辯論,尤其是賽場辯論與家庭辯論時,手勢的運用能構成辯論者豐富多彩的主體形象,使表達富有感染力量。自然而安穩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平靜地說明問題;急劇而有力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升華感情;穩妥而含蓄的手勢,可以幫助表達者表明心跡。

手勢語十分豐富,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作為一個出色的辯論者平時要認真觀察生活,刻苦訓練,積極付諸于辯論實踐。

三、手的合適位置

如果可能的話,那就忘記它們,讓它們自然垂直在身體的兩邊。萬一你覺得累贅,那也可以把它們插在衣袋里,或者放在背后。總之,你不要注意手是否妨礙你的動作,不必顧慮什么聽眾會留意到你手的位置。在需要應用它們的時候,可以立刻舉起來,或放下去。不過你不要故意把手交叉在胸前,更不可勉強扶在講桌上,這樣就會使你的身體不能自由行動。而用兩手故意去玩弄自己的衣服,那只會顯得愚拙。

9身姿語的使用

這里的體姿語言,特指一個人的坐姿、站姿和走動的姿勢。這些姿勢是人們言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表達言辭所不能表達的東西。我們應該重視身姿語的使用。

◎身姿語使用的基本方法

1.站姿

站姿是演講的基本身姿之一,一般分為兩種形式:自然式,兩腳基本平行,相距與肩同寬;前進式,兩腳一前一后,相距適中。無論哪種站姿都應肩平、腰直、身正、立穩;身體重心均衡分布在兩腳之間,或根據表達需要落在前腳,上身可略微前傾,給人以親切、進取、偉岸的形象。不要上身后仰、重心落在后腳,不要左右搖晃,不要兩腿打顫或流動抖動,以免給人輕率、傲慢或慌張的感覺。

2.坐姿

坐姿是聽、說雙方的基本身姿。任何一種坐姿都毫不掩飾地反映了人的心理狀態。如抬頭、仰身、靠在座位上,反映了倨傲不恭的心理;上身略為前傾,頭部側向說話者,是洗耳恭聽的態勢;上身后仰并把腳放在面前的茶幾或桌子上,是放縱失禮的表現;欠身或側身坐在椅子的一角是謙恭或拘謹的反映;蹺起二郎腿不時晃動的坐姿,表現了聽話人心不在焉;聽話人變換坐姿流露了疲倦、不耐煩或想發表意見的心態。

辯論時,尤其是一些正規場合的辯論,為了充分展示風格,傳達情感,最好運用站姿進行。運用站姿有很多好處,首先,朝氣蓬勃,精神煥發,表現出對辯論的極大熱情;其次,可以保證共鳴腔的暢通,有利于發聲;再次,有利于動作姿態的表達,服飾打扮的展現。

3.行姿

行姿是辯論的前奏,給聽眾以第一印象。正確的行走要領是,起步時,左腳先向正前方邁出約75厘米處著地,身體前移,右腳照此法行進;上體正直,微向前傾;手指輕輕握攏,拇指貼于食指第二節;兩臂前后自然擺動,向前擺時,肘部彎曲,小臂自然向里合,手心向內稍向下,拇指根部對正衣扣線,并與最下方衣扣同高,離身體約25厘米;向后擺時,手臂應伸直,手腕前側距褲縫線約30厘米,行走速度以每分鐘116步到120步為宜。行走時,頭要正,頸要直,挺胸收腹,兩眼向前平視,不要東張西望、搖頭晃腦、彎腰弓背;腳尖要對正前方,不要邁“八”字步;要舉止端莊,不要勾肩搭背,也不要背手、插手、袖手;要有鮮明的節奏感,不要拖泥帶水。男性走路以大步為佳,女性走路以步碎為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鱼县| 新乐市| 松滋市| 紫云| 白银市| 宣汉县| 全南县| 政和县| 新竹市| 拉孜县| 德安县| 怀来县| 湖南省| 会昌县| 巴塘县| 石台县| 瓦房店市| 额济纳旗| 东平县| 沙河市| 砚山县| 灵武市| 营口市| 夏邑县| 洛隆县| 英吉沙县| 崇左市| 瓮安县| 建湖县| 新宁县| 应城市| 双柏县| 柞水县| 和硕县| 南涧| 视频| 克山县| 巩义市| 宁化县| 富宁县| 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