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辯論進攻戰術的運用(3)
- 成大事必備的99個辯論技巧
- 盛安之
- 5733字
- 2014-01-22 10:39:06
荒淫昏庸的平王聽信了讒言,便密令奮揚“殺太子受上賞,縱太子當死”。奮揚痛恨平王荒淫無道,濫殺無辜,便把子王的密令報告太子,讓太子趕快逃走。然后自縛去見平王,并報告說:“太子已逃走,我是來請罪的。”
平王聽后大怒,喝問道:“命令是我下的,只有你知道,究竟是誰告訴太子建逃走的?”
奮揚直言不諱:“是我如實地向太子建報告的。”
平王一聽,氣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揮刀劈了他,呵斥道:“你既然放走了太子,卻又來見我,難道不怕要按抗君之罪論處嗎?”
奮揚毫無懼色,從容答道:“我前往城父之時,大王命令我‘像侍奉大王一樣來侍奉太子’,我是奉了您的命令,像救大王一樣救了太子!我沒有罪,有什么可怕的呢?如果大王責備我不遵從您后來的命令,加罪于我而把我殺掉,我是為救太子而被殺的,雖死猶榮,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更何況我了解太子并沒有造反的形跡,我們無辜地殺害無罪之人,即使我無罪而被殺,雖死無愧,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太子無罪而逃生了,比我的生命更有價值,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又有什么可怕的呢?”
奮揚的一番話使平王十分感動,便赦免了他,仍然讓他任城父的司馬。
奮揚對平王的辯白,反守為攻,步步為營,四個“不怕”,據理自辯,立足主動,穩扎穩打地層層辯駁,終于使昏庸之王深感慚愧,改變初衷。
運用反守為攻術,要注意好“守”與“攻”的關系,以守爭取時間,等待時機,一旦條件成熟,奮起反擊,決不手軟。
24正面進攻,直截了當
所謂針鋒相對、以牙還牙,就是指在辯論中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種方法適合用在對方講歪理、不講理等情況下。
說話或者論辯的技巧和反技巧實在太多,不僅需要浪費我們太多的時間,而且把說話或者論辯的簡潔之美破壞殆盡,效果還并不見得明顯。尤其是在論辯中,當雙方都掌握了那些技巧和反技巧,論辯者往往就會心力交瘁,甚至會陷入技巧的圈子而忘記了論辯的目的。更何況絕大多數人都喜歡直率的表達,對單刀直入的表達難以拒絕,討厭那種拐彎抹角、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過分含蓄。
正面進攻以事實說話,直截了當,一針見血,以痛快淋漓的情感,干凈利落的語言說服對方。
當年,愛國將領馮玉祥治軍有方,利用基督教維系軍心,每天早操前必問士兵:“弟兄們,我們是誰的軍隊?”官兵們照例要按他的話回答:“我們是老百姓的軍隊!”有一天,馮玉祥剛剛照例問話完畢,隊伍里就有一個士兵突然大聲回答:“我們是洋人的軍隊!”馮玉祥勃然大怒,下令將這個士兵押到臺上,責問他為什么這么回答。這個士兵面不改色,直言道:“聽洋人的話,信洋人的教,替洋人打仗,受洋人的氣,怎么不是洋人的軍隊?”這個士兵的兩次回答都直截了當,沒有一絲一毫的含糊,令馮玉祥無言以對,但馮玉祥從心底賞識這個“冒失鬼”憨直的性格與無畏的膽量,暗喜發現一個闖將的可造之才,不但沒有責罰他,反而提拔重用了他。這個小兵,就是后來的著名將軍吉鴻昌。
正面進攻是指運用真實判斷直接確定對方論證的虛假,或以論據的真實性直接推出論題的真實性。正面進攻以事實說話,直截了當,一針見血,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有一次,阿凡提在城里一家飯館里吃了三個煮熟的雞蛋,吃完后,發現身上沒有帶錢。于是,他就向開飯館的財主表示了歉意,并保證下次經過時一定把錢送上。財主說:“阿凡提,三個雞蛋算不了什么,以后再說吧!”
過了半年,阿凡提又一次經過這里,他見了開飯館的財主就問:“上次我吃的三個雞蛋,該給你多少錢呢?”財主用算盤撥拉了半天說:“不多,不多,你就給三百塊錢吧。”阿凡提吃驚地說:“三個雞蛋三百塊錢,你這是發昏了吧!”財主說:“這算多嗎?如果這三個雞蛋沒給你吃掉,早孵出三只母雞來了。如果一只母雞半年下一百個蛋,三只母雞就會下三百個蛋。三百個蛋再孵成小雞,你說,應該值多少錢?”
于是,阿凡提和財主爭吵起來,財主討不到三百塊錢,便到皇帝那里告了阿凡提一狀。
皇帝想重重地懲罰懲罰阿凡提,便親自審理這個案子。然而,到了審案的這天,皇帝一直坐等到中午,左等右等也不見阿凡提到來,便連連派人去催,好不容易,才看見阿凡提手提一把鐵勺姍姍而來。
皇帝大聲說:“阿凡提!你好大膽,為什么遲遲不到?”
阿凡提平靜地回答說:“陛下,我和鄰居合伙種的二畝麥子明天就得下種了,我們正忙著炒麥種,所以就耽誤了點時間。”皇帝聽了大笑著說:“炒熟的麥子還能出苗?”
阿凡提立即反駁說:“陛下,既然炒熟的麥子不能出苗,那么,煮熟的雞蛋還能孵出小雞來嗎?”
皇帝和財主聽了,頓時張口結舌,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在這個故事里,阿凡提采用了針鋒相對、以牙還牙的方法,讓皇帝和財主張口結舌,沒有辦法繼續辯論下去。
1860年6月,在牛津大學的講壇上,自稱為達爾文的“斗犬”的赫胥黎為了捍衛進化論,與大主教威爾伯福斯展開了針鋒相對的舌戰。
威爾伯福斯首先用一副流氓的腔調發難:“究竟是通過你的祖父,還是通過你的祖母,你才從猿猴變過來的呢?”
赫胥黎面對這種侮辱性的挑釁,從容鎮定,奮起攻擊:“人類沒有理由因為他的祖先是猴子而感到羞恥,與真理背道而馳才是真正的羞恥。只有那些游手好閑,不學無術而又一心要靠祖先名位的人,才會為祖先野蠻而感到羞恥……”
威爾伯福斯大主教目瞪口呆,無言以辯。
在上例中,面對論敵挑釁,侮辱性的發難,赫胥黎居高臨下,理直氣壯,抓住要害,揭露實質,使之目瞪口呆,無言以辯。
正面進攻,焦點在于不拐彎抹角,不借用語言藝術,往往以痛快淋漓的情感、干凈利落的語言解決矛盾,說服對方。
正面進攻法要求論辯雙方在簡短的幾個回合中辯明某一問題的是非,因而除了要求論辯者善于切中論敵的要害外,還必須具有較高的口語表達技巧。論辯之辭,要力求清新、明快、簡潔有力;可適當運用反復、反問等手法,以增強論辯的力度;還可適當地運用排比,層層遞進,步步緊逼,使論辯具有一種磅礴的氣勢。
25忠言順耳,投其所好
嚴厲尖銳的批評,可以通過表揚、稱贊的方式出現,做到“忠言”不“逆耳”、“良藥”不“苦口”。陪襯術在說辯中的妙用,就能產生這種“忠言順耳”的效果。
《晏子春秋》載:齊景公性貪玩好動,常常上樹掏鳥,晏子想批評他改掉這個惡習。一天晏子聽說景公掏了小鳥,又放回巢里。晏子問景公:“國君,你干什么累得滿頭大汗?”
景公說:“我去掏小鳥,可小鳥太弱了,我又把它放回巢里了。”
晏子稱贊道:“了不起,您真是具有圣人的修養啊!”
景公不解:“這怎么是有圣人的修養呢?”
晏子說:“國君,您把弱小的雛鳥放回巢里,表明您深知長幼的大道理,有可貴的同情心。君王您對禽獸都這樣仁愛,何況于百姓呢?”
景公聞言,十分高興。以后再也不掏鳥玩耍,而對百姓的疾苦則格外地關心了。
順其所好,攻其所蔽的陪襯術,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交際說辯中同樣是經常用得著的。心理學表明,情感引導行動。積極的情感,比如喜歡、愉悅、興奮,往往產生理解、接納、合作的行為效果;而消極的情感,如討厭、憎惡、氣憤等,則帶來排斥、拒絕。正如管理心理學所說的:“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這表明,要使別人對你的態度從排斥、拒絕、漠然處之到對你產生興趣,付一份關注,接受你的批評或建議,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導、激發他的積極情感。而陪襯術的“順其所好”,實際上就是一個引導和激發的過程。因此,陪襯術的運用,其關鍵是要“順”得自然,“順”得巧妙,“陪襯”得合理而激發對方產生積極情感。
怎樣才能做到投其所好呢?
一、激發對方的“興奮點”
有一位業務員去見一位大公司的經理,這位大經理正埋頭看文件,沒有抬頭的意思,把業務員晾在一旁。這位業務員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于是說:“沒想到,總經理的辦公室如此簡潔、素雅,我還從沒見過哪位企業家的辦公室像您的這樣別致、脫俗呢?”總經理馬上摘下眼鏡,抬起了頭。
于是,他們從企業家的生活態度談到環境與工作的關系,談到事業的成敗。總經理述說了自己那段充滿艱辛、感人至深的奮斗史。
任何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史都會樂此不疲地津津樂道,那是最令其精神振奮的人生篇章。業務員很懂說辯藝術,談話時適時提問,使總經理談興大開。談話結束時,他們自然成了“知己”,一筆業務也如愿以償。
說辯中的順其所好,要善于激發對方的“興奮點”。說辯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你需要對方聽你的陳述、請求、匯報時,對方或許不斷看表;或許嘴里應付著,眼睛卻在注意別處;或轉移話題,不愿多談;……遇到這種情況,就應先放棄說辯話題,尋找對方的“興奮點”,從對方的“興奮點”談起。
二、發現對方的“閃光點”
小李:“老王,你一向樂于助人,我有點小事,不知您肯幫忙不?”
小李挖掘老王這“你一向樂于助人”的“閃光點”,明確地表達了對老王的肯定和尊重,自然老王樂于接受。而且既是“一向樂于助人”,一點小事有求于你,也就是說,你力所能及,怎好推辭?自然小李能輕而易舉地達到目的。
誠然,在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并進行“恭維”時,一般不要曲意逢迎,應掌握好恭維的尺度,恰如其分,不留痕跡。不能像某些“職業媒婆”那樣,竭盡湊合之能事,刻意“恭維”,胖女人變成有性感;丑的變成有個性;任性成了良家千金的嬌弱;如果家境貧寒就是“父母不慕虛榮,家風穩健、踏實”;智商低也沒關系,如果是男的,就說他是大器晚成型,女的就說她很穩重;如果愛風流,女的就是現代化的活潑姑娘,而男的就是交際廣泛、受人歡迎的好青年。
要善于發現對方的長處、優點等“閃光點”,并從理解的角度真誠地贊美對方。
“順其所好”時不分對象、不分時機、不分場合、不分尺度,往往會事與愿違。這是在發現對方的“閃光點”并進行“順其所好”的“恭維”時要注意的。
三、尋找對方的“興趣點”
戰國時,一心想稱霸的齊宣王向孟軻請教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統一天下,像我這樣的人能不能統一天下?”“能。”孟軻想到當時所有的國君都是愛聽頌揚的話,他略沉思了一下,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就,準備殺大牛祭鐘,您因為看見好好的一頭牛無辜而被殺,感到不忍,結果沒殺那頭牛,是有這么回事吧?”
齊宣王別提多高興了,他想不到孟老夫子也聽說了這件善事,趕緊回答說:“是有這么回事。”孟子說:“大王,這就是惻隱之心啊!憑您這種惻隱之心,就可以行王道,統一天下。”齊宣王高興起來,他眼前充滿了希望和光明,急于聽孟子下面的話。
孟子接著說:“問題是您肯干不肯干罷了。比如有人說,我力能舉起千斤東西,但卻舉不起一根羽毛;眼睛能看得清毫毛,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話是真的嗎?”齊宣王道:“我當然不相信這種話。”
孟子繼續說:“這就對了。如今您能用好心對待牛,卻不能用這種心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叫人不能相信。這就和不肯舉一根羽毛和看不見一車木柴一個樣。如今老百姓所以不能安居樂業,這就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而不是能不能干的問題。所以我說,您能行王道,能統一天下,問題是您‘不為也,非不能也!’”
孟子抓住齊宣王不忍殺牛的慈善之心,先順其所好,奉承一通,由此肯定齊宣王有統一天下的條件。這奉承出自孟子事先的調查,使宣王自鳴得意,為接受批評創造了氣氛。然后,孟子引申出嚴厲的批評。雖然批評尖銳深刻,毫不留情面,但由于有奉承作陪襯,故能使宣王欣然接受。這樣,以“順其所好”的奉承作陪襯,進而達到“攻其所蔽”的批評之目的。這便是陪襯術在說辯中的妙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而當別人談到這一愛好時,便很容易入耳,并且談起來津津有味。善言者就此而順其所好,同時借題發揮,巧妙地引發出自己的話題,闡明自己的觀點。
在說辯中,要闡明自己的主張,闡述自己的意思,讓對方關注地傾聽自己的論述,使其理解、接收,進而達到“攻其所蔽”的目的,無疑先要激發對方產生積極情感,而“順其所好”,正是使對方產生積極情感的“橋梁”和“通道”。
26蛇打七寸,進攻有力
在辯論中要善于抓住論敵的要害和弱點,打蛇要打七寸,抓住了對手的要害和弱點,就要一攻到底:分析其實質,揭示其虛假,批駁其錯誤,置論敵于死地。目光敏銳,及時抓住對手失誤;蛇打七寸,使其寸步難行。
與對手論辯,關鍵是要找到對手的弱點,然后抓住弱點,強烈猛攻,對手必定難以抵擋,俯首稱臣。
在一次以“做好商業服務工作要靠顧客理解”為題的論辯賽上,反方的一名隊員失于冷靜,言辭不當,帶有人身攻擊的味道,主持人及時予以提醒。
正方的一名隊員立刻抓住這個現象作為論據,用以闡述自己的觀點:
“我們以為,做好商業服務工作主要靠服務員的事業心、責任感,不能靠顧客是否理解來決定我們的服務態度,就像我們今天來參加這場論辯賽一樣,不能因為對方態度不好,不理解,我們就不認認真真地把比賽進行下去。如果像對方所主張的那樣,只有顧客理解才能把工作做好,我們的論辯賽不就進行不下去了嗎?”
這位辯手目光敏銳,及時抓住對方言辭上的失誤,蛇打七寸,使其寸步難行。
攻其弱點,首先要能敏銳地發現其弱點,無論是論題不真實、論據不充分、論證不周全,還是舉例不妥當、表述不清楚等都要及時發現,及時分析,及時反駁,有道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一次,列寧與德國婦女領袖蔡特金談起了關于勞動人民在自身未得到解放之前,存在文盲現象到底有沒有好處的問題,兩人產生了對立意見。
蔡特金說:“不要這樣厲害地埋葬文盲現象吧,列寧同志。在某種程度上,它確實幫助了你們的革命。它保護了工農的心靈,使之不致為資產階級的思想和概念所閉塞和毒化。你們的宣傳和鼓動正落在處女地上,在你不必首先連根掘掉整片原始森林的地方,播種和收獲是比較容易的。”
對此,列寧指出了它的錯誤:“是的,那是不錯,但只是在某種限度以內。或者更正確地說,只是在我們斗爭的某一階段。文盲現象同奪取政權的斗爭,同打碎舊國家機器的需要是可以相容的。但我們是否僅為了破壞而破壞呢?我們破壞,是為了建設更好的。文盲現象是同建設的任務不相容的,根本不相容的。”
這里,列寧緊緊抓住對方“文盲無害論”論題的錯誤,正確闡述了文盲在破壞與建設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確定了對方論題的錯誤和虛假。
下面是“溫飽是談道德的必要條件”的辯論中的一段辯詞:
姜豐:對方講的無非是溫飽也能談道德。這一點我們什么時候反對過了?問題是對方所要論證的是沒有溫飽就絕對不能談道德。請對方舉例說明,哪怕是一個,人類社會在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一點道德都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