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做人要有方圓心,隨圓就方以方納圓(1)
- 做人有心機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 陳榮賦 林墨敘
- 4440字
- 2014-01-22 15:59:34
外圓內方,方圓制勝
古有名言“取象于錢,外圓內方”。古錢幣的圓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為人處世,就要像這錢一樣,邊緣也要圓活,但內心要守正,有自己的主見和原則。
著名教育家黃炎培在給兒子寫的座右銘中就有這樣的話:“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于錢,外圓內方”。黃老先生的話,實際上是對“外圓內方”的一個很好的解釋。在他看來,“圓”就是要“和若春風”,對朋友、同事、左鄰右舍,要敬重、誠實、平易近人,和氣共事;“方”就是要“肅若秋霜”,做事要認真,堅持原則。“取象于錢”,則是以古代銅錢為形象比喻,啟發人們要把“外圓”與“內方”有機統一。真可謂喻簡意賅,發人深省。
對照黃老先生講的這個要求,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差距。有的內方外也方,待人做事,不講方法,冷若冰霜,把同事關系搞得處處緊張;有的外圓內也圓,八面玲瓏,四處討好,毫無原則;還有的內不方,外不圓,胸中既無真理,也無原則,到處惹事生非。這些人,對人對己都無好處,對于構建和諧人際關系更是有害無益。
“外圓內方”其實也是人生的處世哲學。“方”是原則,是目標,也是本質;“圓”是策略,是途徑,也是手段。因此,做人必須方中有圓,圓中有方,外圓內方。行動時干練、迅速,不為感情所左右;退避時,能審時度勢、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機會東山再起。
1.有方無圓,四處碰壁
“圓” 不是老于世故、老謀深算,而是一種高超的處世藝術。“圓”要張弛有度,把握分寸;“圓”倡導一種豁達、一種大度、一種寬厚、一種善解人意、一種與人為善。
船體之所以不是方形而總是圓弧流線狀,為的就是減少阻力,更快地駛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行舟,航行中處處有風險,時時有阻力。遇到巨大阻力之時,是拼個你死我活,還是積極靈活地排除萬難,去爭取最后的勝利?這完全在于我們的處理方法。
威名赫赫的三國名將關羽,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若說關羽武功蓋世,沒有人質疑。“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都是他的英雄寫照。但他最終卻敗在一個被其視為“孺子”的吳國將領之手。究其原因,是他不懂形圓的人生哲學。他雖有萬夫不當之勇,為人卻盛氣凌人,不識大體。除了劉備、張飛等極個別的鐵哥們兒之外,其他人他都不放在眼里。他一開始就排斥諸葛亮,是劉備把他說服了,繼而又排斥黃忠,后來又和部下糜方、傅士仁不和。
他最大的錯誤是和自己國家的盟友東吳鬧翻,破壞了蜀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基本國策。在與東吳的多次外交斗爭中,他單憑一身虎膽,從不把東吳的人包括孫權放在眼里。不但公開提出荊州應為蜀國所有,還對孫權等人進行人格污辱,稱其子為“犬子”,使吳蜀關系不斷激化,最后,落得一個敗走麥城,丟了身家性命的下場。
顯然,一味剛直,不懂形圓,缺乏駕馭感情的意志,棱角分明、事事計較、處處摩擦者,哪怕壯志凌云,聰明絕頂,往往只會碰得頭破血流,一敗涂地。
2.有圓無方,好比墻頭草
“方”是人格獨立、靈魂正直,是立世之本。真正達到“方”的有理,“方”的有志,離開“義”字不行,要胸懷大義。這個“大義”就是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祖國和人民滿腔熱血的真愛,對真理百折不撓地追求。做到堅持真理,愛憎分明。在原則問題上,不左右逢迎,隨波逐流;面對錯誤行為、不良傾向,旗幟鮮明,敢于挺身而出,做一個正直的人。
一個人若只有“方”而沒有“圓”,必然會經常碰壁,一事無成。相反,如果只有“圓”而沒有“方”,多機巧,則是沒有原則、沒有主見的墻頭草。
3.方圓有致,智慧之道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論英雄”的故事。
當時劉備落難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誠地接待了劉備。劉備在許都住下后,為防曹操謀害,就在自家后園種菜,親自澆灌,以此迷惑曹操。一天,曹操約劉備到他家喝酒,談起誰為當世之英雄。劉備點遍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張繡、張魯,均被曹操一一貶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標準是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人當之?”曹操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我。”劉備本以韜晦之計棲身許都,被曹操點破是英雄后,竟嚇得把筷子掉落在地上。恰好當時大雨將至,雷聲大作,曹操問劉備為什么把筷子弄掉了,劉備邊低頭撿筷子邊說:“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說:“雷乃天地陰陽擊搏之聲,何為驚怕?”劉備說:“我從小害怕雷聲,一聽見雷聲只恨無處躲藏。”自此曹操認為劉備胸無大志,必不能成氣候,也就沒把他放在心上。劉備以此巧妙地將自己的慌亂掩飾過去,從而避免了一場劫難。
劉備在“煮酒論英雄”的對答中采用方圓之術,在曹操的哈哈大笑之中,免去了曹操對他的懷疑和嫉妒,最后如愿以償地逃脫虎狼之地。至于三國后期的司馬懿,更是個外圓內方的高手。他佯裝成快要死的人,瞞過了大將軍曹爽,達到了保護自己、等待時機的目的,最后實現了自己的抱負,統一了天下。
內方外圓,是精辟的為人處世原則。它并不是老于世故、老謀深算者的處世哲學。這其中,“內方”,表明了對自己理想、原則和信念的堅持,而“外圓”,則表述了與周圍環境融洽協調,以減少阻力和矛盾。
把“外圓內方”作為人生修養的一個標尺,構建和諧人際關系的一個準則,還要搞好“方”與“圓”的有機結合。只圓不方,是一個八面玲瓏、滾來滾去的“0”,那就是圓滑了;只方不圓,是一個四處棱角、靜止不動的“口”,面對的就是一盤死棋。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關鍵是做到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要有李繼碩教授“彎下腰當一座橋,挺起身做一架梯”的精神,以誠待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熱心助人,厚德容人。
清朝紅頂商人胡雪巖是銀號學徒出身,沒有什么學歷,財產卻可以買下半個浙江省。他說過:“欲無辦大事之難題,必先傾全力做到圓世道、圓身心。”他經商有一個“六字方針”,即:圓、情、義、智、勇、仁。其中,圓字第一,圓事、圓道、圓身、圓心。他認為,善做事的人,做事一定會留下一個圓滿的結局;不善做事的人,事后會留下一個缺口。可見,為人處事要做到“和諧圓滿”境界更不易。
“方”,乃為人之本;“圓”,乃處世之道。方在圓中,圓融于方,兩者相互交融。總之,合理運用“方圓”之道,就能無往不勝,所向披靡,無論是超進,還是退止,都能泰然自若。
無為而為,方圓合一
做人處世,效法方圓之道,盡量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不辭勞苦,不計名利,不居功,秉承天地生生不已、長養萬物的精神,只有施出,而沒有絲毫占為已有的傾向,更沒有要求回報。人們如能效法方圓合一的做人處世之道,這才是最高的道德風范。而計較名利得失,怨天尤人,便是與方圓的精神相違背。所謂“處無為之事”說的就是“為而無為”的原則:一切作為,應如行云流水,義所當為,理所應為,做應當做的事。做過了,如雁過長空,不著絲毫痕跡,不有纖芥在心,正如泰戈爾詩中所寫,天空沒有翅膀的痕跡,但鳥兒已經飛過。
三國時曹魏陣營有兩個著名謀士,一是楊修,一是茍攸。楊修自恃才高,處處點出曹操的心事,經常搞得曹操下不了臺,曹操“雖嘻笑,心甚惡之”,終于借一個惑亂軍心的罪名把他殺了,而茍攸則完全是另一種下場。茍攸有著超人的智慧和謀略,不僅表現在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中,也表現在安身立業、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他在朝二十余年,從容自如地處理政治漩渦中上下左右的復雜關系,在極其殘酷的人事傾軋中,始終地位穩定,立于不敗之地。
在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條件下,曹操雖然以愛才著稱,但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鐵腕人物,鏟除功高蓋主和有離心傾向的人,卻從不猶豫和手軟。茍攸正是很注意將超人的智謀應用到防身固寵、確保個人安危等方面。那么,茍攸是如何處世安身的呢?曹操有一段話很形象也很精辟地反映了茍攸的這一特別謀略:“公達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可見茍攸平時十分注意周圍的環境,對內對外,對敵對己,迥然不同,判若兩人。參與謀劃軍機,他智慧過人,迭出妙策;迎戰敵軍,他奮勇當先,不屈不撓。但他對曹操,對同僚,卻注意不露鋒芒、不爭高下,把才能、智慧、功勞盡量掩藏起來,表現得總是很謙卑、文弱、愚鈍。
茍攸大智若愚、隨機應變的處世方略,使得在與曹操相處20年中,關系融洽,深受寵信,從未得罪過曹操,或使曹操不悅。也從不見有人到曹操處進讒言加害于他。建安十九年,茍攸在從征孫權的途中善終而死。曹操知道后痛哭流涕,對他的品行推崇備至,贊譽他為謙虛的君子和完美的賢人,這都是茍攸無為而作、明哲保身的結果。
茍攸深諳老子“無為”之道,無為而為,反而能夠有所作為。這正如許多世間之法則,均是在兩個極端之間徘徊。例如:以柔克剛,“木”雖鈍,但削成“矛”狀,或許比真正的矛還要鋒利。連圣人們也都認同這樣的道理。
有時,不必偏執于方正,過于追求“有為”和“大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隱士,似乎本身都無所作為,但卻成就了大作為,就是因為他們熟諳了方圓之法,洞悉老莊“無用之才有大用”的處世之道。以圓融虛無的胸懷包容一切功用,一切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大用。
推己及人,方中有圓
推己及人是儒家方圓智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它是一個很基本的道德原則,也是一種圓融處世的具體體現。孔子曾說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的《圣經》中,耶穌也曾兩次教導門徒以推己及人之道與別人交往:“所以,無論何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在猶太教的經典《塔木德》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一個非猶太人求名師希拉爾,請求他在這個人單腳獨立的短暫時間之內,把全摩西五經教導給他。希拉爾便說:“己所憎惡,勿施于人,其余都是注釋。”
可以看出,同是一個推己及人的原則,卻有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正面的和反面的。儒家強調反面的表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基督教則強調正面的表達:“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無論是怎樣的表達,都可以看出推己及人作為一種方圓智慧的重要性。
推己及人是實現人際關系和睦、融洽的重要之道。要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再進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說,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同時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時也要幫助別人事事行得通。真正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妻子在古稀之年,每到天寒時,天不亮就早早起來,然后徑直走進廚房,熟練地生火、燒水、煮粥。滿滿的一大鍋粥要熬上很長時間,楊夫人每次都耐心地等著。清甜的粥香順著熱氣漸漸充滿了廚房,飄到了院子里。
院子的另一邊,仆人們伴著這熟悉的香氣陸陸續續地起床,洗漱完畢后,來到廚房,并接過楊夫人盛起的滿滿一大碗熱粥喝了起來。
楊夫人的兒子楊東山看到母親忙碌的身影,甚是心疼,一次,他勸母親說:“天氣這么冷,您又何苦這么操勞呢?”楊夫人語重心長地說:“他們雖是仆人,也是各自父母所牽掛的子女。現在天氣這么冷,他們還要給我們家里做活。讓他們喝些熱粥,心中有些熱氣,這樣干起活來才不會傷身體。”
慈悲為懷的人,總是會設身處地地去體會別人的切身感受,為別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