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做人要有謙恭心,顧影自憐只能讓你形單影只(1)
- 做人有心機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 陳榮賦 林墨敘
- 4942字
- 2014-01-22 15:59:34
做人要懂得謙遜
做謙遜的人,實際上就是做一個被人們認同和喜愛的人。做一個謙遜的人就要戒驕矜。
因為具有驕矜之氣的人,大多自以為能力很強,很了不起,做事比別人強,看不起別人。由于驕傲,則往往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由于自大,則做事專橫,輕視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驕矜對人對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這一點古人認識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對侍臣說過:“天下太平了,自然驕傲奢侈之風容易出現,驕傲奢侈則會招致危難滅亡。”
唐代的杜審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時做修文館學士,為人恃才自傲,曾對人說:“我的文章那么好,應該讓屈原、宋玉來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讓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審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們所嘲笑。這樣驕傲自夸只是顯出了他的見識短淺,并沒有人認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勸忍百箴》中對于驕矜問題是這樣論述的:金玉滿堂,沒有人能夠把守住。富貴而驕奢,只會自食其果。國君對人傲慢就會失去政權,大夫對人傲慢就會失去領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誨,不敢以富貴自高自大。驕傲自夸,是出現惡果的先兆,而過于驕奢注定要滅亡。人們如果不聽先哲的話,后果將會怎樣呢?賈思伯平易近人、禮賢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謙遜的原因。賈思伯回答了四個字:驕至便衰。
確實是這樣。現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驕矜之氣盛行,千罪百惡都產生于驕傲自大。驕橫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讓于人。做領導的過于驕橫,則不可能很好地指揮下屬;做下屬的過于驕傲就會不服從領導;做兒子的過于驕矜,眼里就沒有父母,自然不會孝順。驕矜的對立面是謙恭、禮讓。要忍耐驕矜之態,必須是不居功自傲,能夠自我約束,克制驕傲的產生。要常常考慮到自己的問題和錯誤,虛心地向他人請教學習。
葛優是當今華語電影界少有的大腕,知名度很高的喜劇明星,影迷們稱他為“葛大爺”,評論界更冠以“丑星”的稱號。面對成績和榮譽,葛優并沒有沾沾自喜,也不想當“葛大爺”和丑星。
一次,葛優出席影片《上一當》的首映式,一位記者采訪他:“正是因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瀟灑,才覺得你是夠檔次的爺兒們。現在市面上女同胞都親切地叫你‘葛大爺’。”葛優聽罷忙說:“不敢,別這樣稱呼,讓我折壽。雖然頭上禿了點,還算個瀟灑青年。再說,觀眾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輩分顛倒了。若是‘上帝’經常來電影院歡度時光,那我情愿喊他們‘大爺’……我稱不上‘丑星’,也不想當什么‘明星’。那玩意兒晚上還有點亮,到白天就看不見了。”
葛優的回答極其幽默,又極其謙虛。
記得一位哲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卻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會自吹自擂,因為他知道宇宙廣大、學海無涯、技藝無窮,終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奧秘。
而一切平庸之輩,滿足于一知半解,滿足于點滴成績,他們用富麗堂皇的話裝飾自己,以討得廉價的喝彩。
葛優對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開的場合仍然非常謙虛,無嘩眾取寵之意,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形象。
謙遜能夠克服驕矜之太,能夠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人們所尊敬的是那些謙遜的人,而決不會是那些愛慕虛榮和自夸的人。
虛心就是倒空自己
只有時時倒空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虛己”、“虛心”是很必要的心靈準備。我們活在這個實時供應、即影即有的時代中,心靈和思想無時無刻不被許多事物充滿著。“自助”和“自足”是人人追求的目標,人的心靈已被“現實”所充盈,越來越少“超現實”和“超物質”的空間了。當人的思想世故化后,便失去了情感和想象的能力,從而使生命顯得單調、平面化而沒有深度。一切都求現成,反而沒有了“期待”的心靈!
“虛心”是個空化自我心境的過程,是對超越物質,提升人生境界的準備。唯有通過“虛心”的歷程,我們的心靈才會擁有一個體驗“恩典”、“美善”和“親情”的空間。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章中論及“道”的“虛己”作用時有很獨到的體會,他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就是說道很有效用但又不會滿,好像高深莫測,卻又是誕生萬物的來源。它有“虛懷”的特性,卻又不是“虛無”,而是生生之源。他跟著又說,“道”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本性與作用。意謂,挫損自己鋒銳的棱角,解散各種自我才氣的紛擾,融和自我的鋒銳光芒,最后達至凡塵中人人都可得到的親切感,道的本性是超脫而又親和的。有了這種個性,人便能與“道”互通為一,成為一個清虛而又富有創造力的生命。
平常說話、做事、寫文章,往往會發現有主觀臆斷的地方,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不虛心。
事實上我們對于客觀事物的各種復雜情況,對于世界上的一切知識,不可能都懂得,更不可能都懂得那么完全、那么確切。因此,要想對客觀的東西認識清楚,就必須虛心。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不論對待什么問題,我們都應該采取虛心的態度,力求少犯錯誤或者不犯錯誤。
過去許多知名的學者,為了追求知識,總是長年累月地向別人虛心學習,虛心問道。這種虛心做學問的態度,是我們應該取法的。宋代的林逋,在《省心錄》中說:“知不足者好學,恥下問者自滿。一為君子,一為小人,自取如何耳。”明代方孝孺的《侯城雜誡》中也寫道:“人之不幸莫過于自足。恒苦不足故足,自以為足故不足。”他又說:“虛己者進德之基。”這些都是十分中肯而切要的話。
當然,所謂虛心,既不是心中無數,也不是沒有信心。我們對于自己研究的問題,經過反復探討之后,就應該有信心。如果經過進一步研究的結果,發現了新的問題,證明原先的判斷是錯誤的,那時候也要堅決丟掉錯誤的判斷,而肯定新的判斷的正確性。在沒有發現新問題,做出任何新的判斷以前,對于自己認為正確的判斷,必須具有充足的信心,不要半信半疑,動搖不定,不敢明確表示自己的意見。有些人發表的意見,從表面上看,似乎很虛心,沒有主觀成見;實際上不免模棱兩可,表明了發言者心中無數,毫無信心的狀態。這當然是不好的。
這樣說來,虛心和不虛心要從實質上加以區別,不是僅僅看表面的態度如何。所以,明代的何景明,在《何子雜言》中說:“器虛則貯,滿則撲之,……故虛可處,滿不可處也。”他用撲滿做比喻,未必恰當,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虛心或不虛心,主要應該看它的內容;至于它的外表是什么樣的則是不重要的了。王陽明也曾說過,謙受益,滿招損。器虛則受,實則不受,物之恒也。這個意思也是不管表面如何,只問其內容如何。
但是,無論怎么說,虛心對于任何人,在任何時間和任何地點,做任何事情都是非常必要的。凡是不虛心處理的問題,往往不容易得到完滿正確的結果。
經驗證明,有的時候對某個問題,如果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那么,在進行調查研究的過程中,就很容易發現許多符合自己口味的材料;而對于不合自己口味的材料和意見,就看不進去,也聽不進去。這種情形所以會發生,其原因就在于調查研究的人在思想上有主觀主義的成分,還沒有做到真正虛心的地步。
真正的虛心,是自己毫無成見,思想完全解放,不受任何束縛,對一切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具體分析情況,對于任何方面反映的意見,都要加以考慮。等到各個方面的情況全部集中起來,然后再做綜合的研究,有所批判,有所揚棄,最后形成正確的判斷。這樣才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避免錯誤。
保持謙虛的態度
我們各種習氣中再沒有一種像克服驕傲那么難的了。雖極力藏匿它,克服它,消滅它,但無論如何,它在不知不覺之間,仍舊顯露。--《富蘭克林自傳》
年輕時候的富蘭克林,非常的驕傲自大,而且言行簡直就是不可一世,無論到哪里都顯得咄咄逼人。造成他這個壞脾氣的最大原因是因為他的父親對他太縱容了,從來都不對他的這種行為做出訓斥。不過他父親的一位摯友倒是看不下去了,有一天,把他叫到面前,用很溫和的語氣對他說:“富蘭克林,你想想看,你不肯尊重他人意見,事事都自以為是的行為,結果將使你怎樣呢人家受了你幾次這種難堪后,誰也不愿意再聽你那么驕傲的言論。你的朋友們也會遠遠地避開你,免得他們會受你一肚子的冤枉氣。如果你還這樣下去,那么你從此就不能交到好朋友,你也不能從他人那里獲得半點知識了。再說你現在所知道的事情才是那么一點點、很有限,這樣是不行的。”
聽了這一番話后富蘭克林大受感動,他也看清楚了自己過去的錯誤,決定從此要痛改前非,在處事待人的時候處處都改用研究的態度,言行也變得謙恭和婉了,時時慎防有損別人的尊嚴。在不久后,他便從一個受人鄙視、拒絕交往的自負者,變成了一個到處受人歡迎和愛戴的人際交往高手。
如果富蘭克林沒有接受意見改變自己的毛病,仍然是一意孤行,說起話來還是不分大小,不把他人放在眼里,那么他的結果一定不堪設想。他也正是因為這才擁有了豐富的人際關系資源,才成為美國的一位偉大的領袖。
東漢初時的名將馮異在建立東漢王朝的戰爭中屢立功勛,然而他在每次戰爭后,總獨自躲在大樹下,而不像其他人那樣,聚在一處爭說自己的功勞,因而他贏得了“大樹將軍”的美稱。南朝梁時的開國良將馮道根,在梁武帝最初舉兵時,馮道根受命為先鋒,立了大功。每次征伐取得勝利之后,他從不自吹自擂。梁國的宰相沈約對梁武帝稱贊馮道根說:“此陛下之大樹將軍也!”功勞是客觀存在的,別人抹殺不掉,自己的吹噓也終是徒勞。
有不少居功自傲的人,最終還是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只有那些繼承了謙虛美德的老實人才能“贏得生前身后名”,為人所津津樂道。
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了一場激戰后,南軍敗的潰不成軍,李將軍也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受審,簽訂降約。格蘭特將軍在這次勝利后,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很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了,但是他的態度仍舊是那么鎮定。他仍舊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那套軍服,腰間還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遠遠的比不上他呀。”
他說他能取得這次戰爭的勝利,都是因為偶然的機會造成的。他說:“我們能夠取得這次勝利是因為我們運氣好,當時敵方軍隊在弗吉尼亞,幾乎天天都遇到陰雨,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濘中進行作戰。然而,我們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非常方便我們行軍,我們就是因為幸運才取得勝利的。”
這些謙虛的話,要比自吹自擂好得多。一個真正深通人際關系的人,是不會自我吹噓、自我炫耀的,你所取得的成績,別人比你看得更清楚。
謙虛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修養。謙虛者可以包容別人、善待別人,學習和吸取別人有益的經驗和知識,從而提高自己,避免淺薄無知。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清醒,少一分陶醉;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合作,少一分孤立;常懷謙虛之心,會多一分警惕,少一分危險。
謙虛是一種大智慧
在崇尚個性張揚的今天,“謙虛等于進步”的老話已經被大多數人遺忘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夸和炫耀。尤其在競爭激烈的現代職場,人們更是極盡張揚之能事,許多人已經不知謙虛為何物,但我相信驕兵必敗。
謙虛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引導我們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謙虛的,他們的謙虛來源于深刻的自信。
哈茲利特在一篇著名的文章中寫道:“莎士比亞是最謙虛的人。他本人并無出奇之處;但是他具備別人的一切優點,或者說他具備了別人可能具備的一切優點。”
莎士比亞自認為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員,而且與他人毫無差別,在他人看來十分出奇的地方,他自己卻認為并不出奇。他的各種天賦都是與生俱來的,他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事實上,他具有人類所知曉的所有才能。
從許多人身上表現出來的事實可以證明:一個人越偉大,他就越謙虛,這種謙虛來源于他內心深處對自己的信心。因為成績本身就說明了一切,他不必去登廣告,更不必說去寫份簡介進行預告。
懂得謙虛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自信與謙虛也正是辯證的統一,IBM總裁送給他兒子的座右銘恰當地把兩者結合了起來--“心靈像上帝,行動如乞丐。”心靈要永遠有高傲之情,但行動上卻要像乞丐一樣,去珍惜,去把握一切有助于我們人生幸福與成功的機會。“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
近代科學的開創者牛頓有三大成就--光學分析、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學,為現代科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后,沒有急于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于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