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做人要有憂患心,得意勿忘形樂極反生悲(1)
- 做人有心機做事有手腕(大全集)
- 陳榮賦 林墨敘
- 5558字
- 2014-01-22 15:59:34
警惕鮮花后面的陷阱
很多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夠保持冷靜,而在順境和成功面前,卻容易迷失自己,甚至不知不覺陷入鮮花的陷阱。
一位銀行的分行行長,有一次,他到天津參加了一個“特殊”的培訓班,事后講起這次培訓經歷,他感觸非常深。
原來他們是去天津的一個監獄里聽課,而給他們上課的,是一些因為經濟問題而身陷牢獄的銀行領導。他們的犯罪歷程幾乎如出一轍:因為手中握有權力,經常受到追捧,被人受以“恩惠”,慢慢地迷失了自己,最終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們的現身說法,讓這位朋友觸動很大,他感慨地說:“越是成功的時候,越應該保持清醒,鮮花背后,往往隱藏著陷阱。”
對于任何一個職場人士來說,要想獲得長遠的發展,在取得成績、獲得成功的時候,必須保持空杯心態,時時倒掉那些驕傲自滿的情緒。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航天器,繞地球飛行108分鐘后返航,成為人類進入太空的第一人。加加林因此成為了超級明星,走到哪里都被光環籠罩著。
在鮮花和掌聲的包圍下,加加林不免有些飄飄然,甚至開始無視交通法規,經常開快車闖紅燈。有一天,他又闖了紅燈,還撞翻了另一輛汽車,萬幸的是,他和另一輛車的司機都只受了輕傷。
這本來是加加林的責任,但交警一眼就認出了他,于是連忙舉手行禮,并表示要“追究肇事者的責任”。
而對方是一位退休的長者,他雖然受了傷,但看見面前站著的是加加林,也陪起了笑臉。隨后,警察攔下一輛過路汽車,囑咐司機將加加林安全送到目的地,下一步,則準備將全部責任記在老人身上。
盡管加加林坐上了車子,但老人的苦笑和受傷后的表情卻一直在他腦海中揮之不去。這一刻,加加林的淳樸本性復蘇了,他讓司機迅速開回出事地點,向警察和老人誠懇地認了錯,并幫助老人修好了汽車,承擔了全部費用。
加加林的故事,給了我們很大啟示:只要你有地位,就有人來討好你,將鮮花、掌聲給予你,甚至給予你種種特權。如果自己看不到這些東西后面的陷阱,哪天就有可能出現想象不到的問題甚至災難。
開始時,加加林在光環面前有些迷失,但值得慶幸的是,他最終明白:光環榮耀并不代表自己可以高高在上,擁有特權,否則,自己在人民心中高大形象總有一天會倒塌。
所以很多表面看似好的東西,未必就真的好,也可能是糖衣炮彈,甜蜜的陷阱。如果不懂得主動空杯,就會迷失方向!這樣的例子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一些領導干部風光之后卻淪為囚徒,比如不久前被查處的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
為什么會這樣呢?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他人的追捧下,在鮮花和掌聲中降低甚至喪失了拒腐防變的能力。
因此,在成功時,在鮮花面前,不妨淡然一點,多一點腳踏實地,少一點飄飄然。
要居安思危,不要“自以為是”
孟子曾經說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也就是說,居安思危,才能再接再厲,達到事業的高峰。對于職場人士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否則就可能摔大跟頭。
日本著名的索尼公司,其業績一直處在行業前列。可就在2007年,索尼的營業凈利大幅度萎縮,被同行的三星公司、蘋果公司大大趕超!
這個消息讓大家吃驚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索尼突然間由高峰跌了下來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在于索尼太習慣成功了,總認為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正是這個“最”字,給索尼埋下了隱患。
索尼前任CEO出井伸之曾經帶領公司憑借一流的技術、出色的管理,在本行業內遙遙領先。
此后很多年,“索尼”、“出井伸之”似乎成了“成功”、“一流”、“卓越”的代名詞。
這樣一來,公司的管理者們也覺得自己的公司有“最”好的技術、有“最”好的管理、有“最”好的經營模式,可以在市場中牢牢站穩腳跟。
這其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次市場調查結果顯示,索尼的一款電視機和松下公司的一款電視機相比,消費者更青睞于后者。
這本來給索尼提了一個很好的醒,可惜這并沒有引起索尼領導者的重視,他們仍然認為自己的電視機是“最”好的,是未來市場的引領者。
這樣的結果使得索尼丟失了很大的市場份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前不久,索尼集團執行副總裁井原勝美對此進行了反省,她說:
“也許我們是太過成功了,這讓我們看不到危機。”
井原勝美的話道出了索尼失去行業領頭地位的關鍵。因為領導者不懂得居安思危,認為過去是最好的,就永遠都是最好的,結果導致了今天的結果。
成功的時候,我們往往自恃很高,看不到自己的缺點,也看不到別人的長處,只有等到危機來臨時,才發現自己錯失得太多。
而真正優秀的人,總能把每一次成功看成新的開始,即使很能干,有功在身,但他們卻能倒空功名,將眼光和心思放在未來,放在有可能出現的危機上。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
原始森林里,茂密的樹木、密集的叢林中間,隨時都奔走跳躍著各種野生動物,為我們上演著一幕幕的生存戰,它們弱肉強食,忠實演繹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淘汰法則,并用它們的本能一代代延續著大自然的平衡。就在這樣的生物循環中,有的野生動物慢慢由繁盛走上滅絕,而有的動物則以堅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智慧生存了下來,狼便是生存下來的種族之一。
生存地域的逐漸減縮,獵人的槍口陷阱,食物的緊張稀缺,其他兇猛動物的捕食殘殺……狼的生存可以說無時無刻不在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以及挑戰。它們的生存之地處處暗藏殺機,一個不留神就有可能成為獵人的槍下的戰利品,或者是其他食肉動物的腹中之物。幾乎每一只成年狼的身上都有傷疤,甚至是殘疾,雖然有些是兒時玩耍時不慎留下的,但更多的則記載著有關生存和死亡的戰斗,對它們來說這是勇猛的標識,是敢于沖鋒陷陣的表現,這些傷疤一直見證著它們頑強的生命力。
曾經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在整個狼群當中,由于自然衰老而死亡的狼只占總數的1%~1.5%。由此可知,狼的生存環境是多么的惡劣,在這種環境中,它們只能也必須保持著強烈的危機意識,以此來維系整個狼族的生存發展。而在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人類同樣也需要像狼族一樣隨時保持強烈的危機意識。
古語有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可以預知未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也必須具有危機意識才行,只有在心理上以及行動上都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能在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時保持冷靜,并游刃有余地化解危機。毫無疑問,如果一只狼保持安逸自守的狀態,那它隨時可能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非洲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民族,他們從嬰兒出生時就被假設賦予了60歲的壽命,以后的生活中逐年遞減,一直到只有0歲。他們的習慣就是人生大事都得在這60年之內完成,此后不屬于這60年的歲月便用來為自己頤養天年了。這種生命倒計時的方法就意在告訴族人,人生不過是我們從上蒼手中借來的一段歲月而已,過一年就得還一歲,直至生命的終止。那年年減少的數字,是在時刻提醒著他們:抓緊現有的每一刻,而不要空留“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嘆。
危機也可以說是生存的代名詞,只要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生活中、事業中,甚至是學習中以及娛樂中都時時刻刻都充滿著危機。一個人是如此,一個國家、一個企業更是如此,沒有危機意識,或者是缺乏危機意識,都會導致國家或企業的衰敗,不論其曾經是多么的恢弘、多么的繁榮。小到個人,也會變得萎靡不振。
兩個人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大老虎。其中一人趕緊從背后取下一雙更輕便的運動鞋換上。另一人罵道:“你干嘛呢,再換鞋也跑不過老虎啊!”那人回答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這個簡單的故事告訴我們,21世紀,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電信、銀行、保險、甚至是政府機關,這些我們認為非常穩定、很有保障的企業和機關單位,也同樣面臨著許多的變數,現在已經沒有所謂的“鐵飯碗”了,在這里不妨來個反問:當更多的老虎來臨時,我們有沒有準備好自己的跑鞋呢?
“永遠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是海爾總裁張瑞敏的生存觀念。“最好的時候,也就是最危險的時候”;“不要忘記,我們是私營企業,私營企業是多么脆弱啊”;“我想把三株的體會、經驗和教訓告訴大家,希望引起大家對危機管理的重視。”這三句話則是三株總裁吳炳新經歷了三株生死劫難后最想說的三句話。
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多元化社會,任何企業都處于風云莫測的環境中,有可能你今天還繁榮昌盛,明天就失業倒閉。企業無法避免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機。無論是享譽世界、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還是那些默默無聞、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都難逃危機的侵襲。就拿2008年的經濟危機來說吧,華爾街上多家曾經被稱為金融巨頭、商業大鱷的大型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不也一樣破產倒閉了嗎?今天還開著的證券交易所,第二天不也關門大吉了嗎?所以,我們時刻都要保持危機意識,刻不容緩。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水煮青蛙”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所以我就不在這里重復敘述了。“水煮青蛙”給我們的重要啟示不在于故事本身,而在于故事之外。
當年解放戰爭勝利之后,毛主席告誡全黨,要小心糖衣炮彈的襲擊。糖衣炮彈因為有了糖衣的包裹,會容易讓人變得麻木,讓人在看不清事實真相的前提下接受炮彈,等糖衣消失了的時候也就是炮彈爆炸的時候。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很多人沒有長遠的目光,認為只要現在舒適,管他以后會怎么樣,而且人都是有惰性的,一旦讓這種惰性成為習慣,生活已經開始在煮青蛙了。
可悲的是我們經常害怕自己被扔在沸水里,因為那樣會突然覺得痛,立即要面對的就是去奮發、去掙扎,所以我們寧愿被扔在溫水里,不知不覺地感受死亡。
有一位主管在一個企業里呆久了,待遇提高了,職位提升了,舒服的工作環境已經像溫水般麻痹了他的神經。所以當其他員工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他竟然可以在那里讀報、玩游戲。一次,一位很能干的下屬忙得四腳朝天的時候,這位主管卻讓他去排隊復印三本書,那位下屬說現在很忙,要等下班之后再說,再說復印書又不著急用,結果這位被煮得昏了頭的上司竟然當著所有人的面和這位下屬吵得不可開交,責罵他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執行。爭吵聲驚動了上級。上級調查之后給出的處理意見是部門聯名上書,要求辭退這位主管。就這樣,在一個公司呆了將近三年也算是開國功臣的主管被上級辭掉了。
在一個公司里,員工膽敢冒犯上司,這是任何一個公司都無法容忍的,但是,為什么吵架之后被開除的不是員工,而是主管呢?原因就在于,這位主管因為在公司里呆久了,又仗著自己有元老的資歷,很容易成為溫水里煮著的青蛙。所有的任務都由下屬包攬,他自己當然輕松到可以不把所有任務的重要性放在眼里,一個策劃案到他手里三天之后竟然還沒有交到總監那里,害得總監只好直接跑到策劃部去問:“這個案子是誰負責的,為什么還沒有交上來?”負責這個案子的員工實話實說。總監的滿肚子怒氣可想而知。類似這樣的事實在太多,總裁已經容忍他很久,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導火索。而這次的吵架正好給了總裁一個借刀殺人的機會。
任何事走到一個高潮必然意味著一個低谷即將產生,職場如是,行業如是,社會規律亦如是。早年的醫藥保健品市場可以說是一個暴利市場,但是,隨著消費者的理性逐漸增強,醫藥保健品行業還有多少暴利可牟?一直以來,消費者被廣告忽悠來忽悠去,醫藥保健品行業光靠忽悠把很多人養得膘肥體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但是稍微有些市場警覺性的人就會意識到危機將至,就會提前從溫水中跳出來,免得死得很難看。但是,有些人雖然能感受到形勢不對,但原來的安樂窩已經鋪成了金碧輝煌的金窩窩,哪還舍得棄之而去!時間越久,這個金窩窩的價值就越低,等到金窩窩一文不值的時候,他也就只有等著餓死的份了。
盛極必衰,這是無可回避的自然規律,我們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定的警惕性,要具備對于生活細節的敏銳洞察力,這樣才能避免在無意識狀態下被水煮青蛙。
做最好的準備,做最壞的打算
中國有一句老話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意思是說人們在比較困苦的環境中因為容易催發奮斗的力量,反而能更好地生存,而在相對安樂的環境中,因為沒有生存的壓力,就容易產生懈怠心理,反而會為自己帶來危難。這一句話也可以這樣理解:人們如果時刻都有憂患意識,在完成事情過程中不敢有絲毫的懈怠,那么便能達到成功的目的,如果安于享受,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態度去生活,那么就有可能真的會招來失敗了。
對于成功與失敗二者之間的關系而言,成功過后也許就是失敗,而失敗過后也會迎來成功。所以,人們要對二者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和觀念,即使成功了,也不驕傲;相反,就是失敗了,也不氣餒。
不管將上面的那句話做何種解釋,它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人要有憂患的危機感。借用現代的流行語言來說,就是要有生存的危機意識。因為,你自認為自己的命好,但是運氣并不一定就好,就是運氣好,也不一定就能獲得成功。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這個國家遲早要滅亡;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關門;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必會遭遇到不可預測的失敗。
也許你會說,你命好運氣又好,根本不必擔心明天會如何,也不必擔心有什么順境與逆境之分,因為你自以為能夠“逢兇化吉”。你如果真能夠這樣的話,那可真是令人難以想象,但問題的關鍵是,你真的能用命好運氣好解決一切難題嗎?
也許你會說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既然如此,何妨一切都隨緣,又為什么要有危機意識呢?
沒錯,未來是不可預測的,而人也不是時時走好運的,就是因為這樣,我們才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在心理及實際行為上都要有所準備,好應付突如其來的變化。如果沒有準備,不要談應變,光是心理受到的打擊就會讓你手足無措。有危機意識,或許不能把問題徹底消滅,但卻可以把損失降低,為自己留得退路。
伊索寓言里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只野豬在樹干上磨它的牙齒,一只狐貍見到了,問他為什么不躺下來休息享樂,而且現在也沒有看到獵人和獵狗。野豬回答道:“等到獵人和獵狗出現時再來磨牙齒,一切已經來不及了。”
顯然,這只野豬就是具有危機意識。
那么,一個人應該如何把危機意識落實到具體的日常生活中呢?這可以分成兩個方面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