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周易》的結構
-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 雅瑟
- 4682字
- 2014-01-23 16:04:43
一言以蔽之,今本《周易》的全部內容不過包括“經”、“傳”兩部分。理清《周易》的內容,您就不會覺得此書繁雜萬端,難以閱讀。
§§§第一節《周易》的內容
一、六十四卦的卦形符號
談到《周易》的六十四卦,不能不先敘及“八卦”;敘及“八卦”,又不能不先推述“陰陽”概念。不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均由“陰”、“陽”兩種符號組合而成。《周易》的“陰”、“陽”符號,分別呈中斷的與相連的線條形狀,其式如下:
【插圖】“陰”、“陽”符號《易經的智慧》135頁
古人用這兩種符號代表“陰”、“陽”,其所喻示的事物包羅萬象。在古人心目中,寒暑、日月、男女、晝夜、表里、正反、勝負、黑白等等,均屬陰陽范疇。我們甚至可以想象,倘若創造陰陽符號的那位遠古圣人奇跡般地活到現在,懂得今天陰電、陽電,正極、負極,正數、負數等物理、數學概念,他也一定會將之納入這兩種符號的象征類例中去。
此后,古人將這兩種符號三迭而成八種不同形狀的三劃線條組合體,構成不同的卦形,命為不同的卦名,并擬取不同的象征物,這就是“八卦”。
【插圖】八卦14頁
八卦各具特定的象征意義,即:乾之義為“健”,坤之義為“順”,震之義為“動”,巽(xùn)之義為“入”,坎之義為“陷”,離之義為“麗”(附著),艮之義為“止”,兌之義為“說”(即悅)。八卦所含這八種象征意義基本不變,但各卦的象征物除了上圖所列八種主要物象之外,尚可依類博取。
易象是十分有趣的象征思維,是古人哲學智慧的形象性展示。關于八卦象征的產生背景,《易·系辭傳》曾作過明確的揭示:“古者包(通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可見,圣人創作卦象,是經過全方位觀察的一件極為慎重的事情,有其內在的象征依據,并非是想當然而為之。
由于八卦的象征旨趣在六十四卦大義中得到反復印證,因此,理解、熟悉八卦的構成形態與名義,是探討《周易》的第一層階梯。當然,要記住這八個復雜的卦形并不容易,好在朱熹《周易本義》卷首載有一首《八卦取象歌》說:
乾三連(),坤六斷();
震仰盂(),艮覆碗();
離中虛(),坎中滿();
兌上缺(),巽下斷()。
這八句,把八卦的卦形特點講述得十分明白易懂,它說:乾卦是三條完整相連的線組成,坤卦是斷為六截的短線組成;震卦像仰放的罐盂,艮卦像覆置的盆碗;離卦中線虛虧,坎卦中線完整;兌卦上線缺口,巽卦下線中斷。根據數學的組合排列原理,兩種符號(、)三迭所成的結果,只能出現這八種卦式。而《周易本義》附載這首歌訣,能幫助初讀《周易》者熟記八卦的卦形。
古人又將八卦兩兩組合,于是產生了六十四種不同形狀的六劃線組合體,即“六十四卦”(也稱“別卦”)。每卦中居下的三劃稱“下卦”(或“內卦”),居上的三劃稱“上卦”(或“外卦”)。六十四卦各有各的卦名及所喻示的象征涵義。其中相同卦象組合而成的卦,仍以其本名為卦名,如兩乾相重,仍名為乾卦(),擬取天體運行不止之象,喻示開創萬物的“陽剛元氣”的發展規律;凡八卦交錯重成之卦,則別取一名,如坤下離上相重,則為“晉”卦(),擬取火在地上、如日升起之象,喻示事物“晉長”之時的情狀。六十四卦的出現,其最重大的作用是:形成了《周易》以陰陽線條為核心,以八卦物象為基礎的完整的符號象征體系。
六十四卦的每一卦,皆有六條線條,這些線條被稱為“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陽爻()均以數字“九”代表,陰爻()均以數字“六”代表。因此,《周易》所言“九”,皆指陽爻;所言“六”,皆指陰爻。每卦六劃,又有高低不等的“爻位”,自下而上,分別稱為“初爻”、“二爻”、“三爻”、“四位”、“五位”、“上位”。于是,各卦凡是陽爻(九)居此六位者,依次稱“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凡是陰爻(六)居此六位者,依次稱“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這里試舉《乾》、《坤》兩卦為例,借以展示每卦中陰陽爻位的名稱及下卦、上卦的程序:
乾卦
坤卦
為什么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位序均自下而上排次呢?前人解釋說:這是《易》氣從下生的原理。此說頗有理趣,只要我們觀察到一切事物均是從小及大、由低漸高、自幼而壯的發展情實,則必然對《易》卦爻序的這種排列嘆為精確合理了。
談到這里,六十四卦卦形的要點已大略涉及,而必須強調指出的是:六十四卦的構成,以八卦為基礎;八卦的產生,又以陰陽爻劃為根底。因此,陰陽兩爻,實屬《周易》六十四卦符號系統的內核。或者說,陰陽理念是《周易》象征哲學的高度濃縮。
二、六十四卦的卦爻辭
《周易》“經”部分的另一方面重要內容,是六十四卦的卦辭以及諸卦各爻的爻辭。卦爻辭分別表明各卦各爻的寓意。卦辭每卦一則,總括全卦大意;爻辭每爻一則,揭示該爻旨趣。《周易》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故相應的有六十四則卦辭、三百八十四則爻辭,因《乾》、《坤》兩卦分別多出“用九”、“用六”文辭,故若將之合入爻辭計算有三百八十六則文辭。
卦爻辭的出現,有兩大意義:
其一,使《周易》“經”部分成為卦形符號與語言文字有機結合的一部特殊的哲學著作。本來,僅有六十四卦符號,不過是一套自成象征體系的圖案而已;加入文字,圖文參證,則使之具備哲理書籍的規模。
其二,使“易象”從隱晦的符號暗示,發展為用文字表述的、帶有一定文學性的象征形象。如果僅憑卦爻符號,一卦一爻的內在含義未能顯明;有了卦辭、爻辭的說明,則卦爻的象征意義就獲得文字形式的喻示,便于讀者理解。
卦爻辭的基本特色是“假象喻意”,即借用人們生活中常見的物象,通過文字的具體表述,使卦形、爻形內涵的象征旨趣更為鮮明生動。如“中孚”卦:
卦名“中孚”的意思是“中心誠信”,九二爻以陽居下卦第二位,與上卦九五真誠相應,象征篤實誠信的“君子”,故爻辭用譬喻性語言說道:“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意思是:“鶴鳥在山陰鳴唱,其子聲聲應和;我有一壺美酒,愿與你共飲同樂。”這些擬取生動的事象、物象來說明卦義、爻義的文辭,稱為“擬象辭”。擬象辭中有不少是用韻文寫成的,如上引一則甚至采用了“比興”的手法。所以宋代陳骙《文則》認為《周易》的文辭像詩歌,并說有些卦爻辭足以與《詩經》相媲美,這是很正確的說法。
卦爻辭的另一方面特色,是常用“吉”、“兇”、“利”、“貞”、“無咎”等詞來表示該卦該爻所寓含的對事物、現象或褒或貶的義理。這些揭示利弊之詞,稱為“占驗辭”。占驗辭在《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中出現至多,《周易》經文因之帶有濃厚的卜筮色彩。
《周易》六十四卦經文有一定的編排次序,前三十卦(自“乾”卦到“離”卦)為“上經”,后三十四卦(自“咸”卦至“未濟”卦)為“下經”。因此,當卦爻辭撰成之后,一部兼具卦形和文辭兩大要素的獨特的古代哲學專著——《周易》,終于以完整的面目、嚴密的體系出現于世,流傳不衰。
§§§第二節《易傳》的內容
易傳為后世統稱,即解經之作,包括《彖傳》上下、《象傳》上下、《文言傳》、《系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七種十篇。這十篇的創作宗旨,均在解說“經文”大義,猶如“經”之羽翼,故漢代人合稱之為“十翼”。
一、《彖傳》(上下篇)
《彖傳》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共六十四節,分釋六十四卦卦名、卦辭及一卦大旨。“彖”字之義,猶言“斷”,謂“斷定一卦之義”。《彖傳》闡釋卦名、卦辭、卦義的體例,往往取上下卦象、主要爻象為說,多能指明每卦中的為主之爻,而以簡約明了之文字論斷該卦主旨。
二、《象傳》(上下篇)
《象傳》也隨上下經分為上下兩篇,闡釋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其中釋卦象者每卦一則,共六十四則,稱《大象傳》,多取“君子”之義以推衍每卦的卦象旨趣,對后代影響至深。如《乾》卦的《大象傳》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卦的《大象傳》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皆成為千古流傳的警策之語。釋爻象者每爻一則,共三百八十四則,《乾》、《坤》兩卦多出“用九”、“用六”文辭之象,若合計入,即有三百八十六則文辭,稱《小象傳》。
“象”字之義,猶言“形象”、“象征”。《大象傳》的體例,是先釋每卦上下象相重之旨,然后從重卦的卦象中推衍出切近人事的象征意義,文辭多取“君子”的言行、道德為喻。如《損》卦()的《大象傳》稱“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即表明該卦上艮()為山、下兌()為澤,有“損澤益山”、“損下益上”之象,君子當效法此象,時時懲戒憤怒、抑止邪欲、自損不善。其他諸卦《大象傳》的義例,無不如是。《小象傳》的體例,是根據每爻的性質、處位特點,分析爻義吉兇利弊之所以然。如《明夷》卦()六二爻《小象傳》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即指明此爻柔順中正,遵循法則,故獲吉祥。其他諸爻《小象傳》義例亦均類此。
《象傳》以言簡意賅的文辭,逐卦逐爻地解說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立象所在,使《周易》經文的象征意趣有了比較整齊劃一的闡說。
三、《文言傳》
《文言傳》分前后兩節,分別解說“乾”、“坤”兩卦的象征意旨,故前節稱《乾文言》,后節稱《坤文言》。《文言》兩字之義,即謂“文飾‘乾’‘坤’兩卦之言”。《文言傳》所闡發《乾》、《坤》兩卦的卦辭與爻辭的意義,是在這兩卦《彖傳》、《象傳》的基礎上作出進一步的拓展,故其文意至為深刻詳明而廣為引申旁通。
四、《系辭傳》(上下篇)
《系辭傳》因其篇幅較長,分為上下兩篇,前篇稱《系辭上傳》,后篇稱《系辭下傳》。“系辭”兩字的名義,本指在六十四卦的卦爻符號下撰系文字,以成卦辭、爻辭,故亦為卦爻辭之別稱;但作為《易傳》的一種,其意則是申說六十四卦經文要領,條貫卦爻辭之基本義理。因此,《系辭傳》可視為早期的《易》義通論。簡言之,《系辭傳》的本質意義,在于抒發《易》理之深微,展示讀《易》之范例。
五、《說卦傳》
《說卦傳》是闡說八卦取象大例的專論。全文先追述作《易》者用“蓍(音師)草”演卦之歷史;再申言八卦的兩種排列方位(宋代人稱為“先天”、“后天”方位);然后集中說明八卦的取象特點,并廣引眾多象例,是今天理解、探討《易》象產生及推展的重要數據。其中言及八卦的最基本象例: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為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以及與之相對應的八種象征意義:乾健,坤順,震動,巽入,坎陷,離麗(附著),艮止,兌說(悅)。這在《周易》六十四卦象征義理中幾乎是每卦必用的象喻條例,對于明確《周易》卦形符號的構成原理,具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値。
六、《序卦傳》
《序卦傳》旨在說明《周易》六十四卦的編排次序,揭示諸卦相承相受的意義。全文分兩段:前段敘上經《乾》至《離》三十卦次序,后段敘下經《咸》至《未濟》三十四卦次序。這種卦序,顯然是相沿已久的;而文中所明各卦相次依承的意義,含有事物向正面發展或向反面轉化的辯證觀點。可以說,《序卦傳》是一篇頗具哲理深度的六十四卦推衍綱要。
七、《雜卦傳》
《雜卦傳》之名,猶言“雜糅眾卦,錯綜其義”,即打散《序卦傳》所揭示的卦序,把六十四卦重新排成三十二組兩兩對舉,同時以精要的語言概括卦旨。這種“錯”、“綜”現象,是六十四卦符號形式的重要特征。從《雜卦傳》一文,可以窺探出該傳作者對《周易》卦形結構的進一步認識,其哲學意義在于表明事物的發展在正反相對的因素中體現其變化規律。
還應當指出,《易傳》七種原來都是單獨刊行,后來被合入六十四卦與經文并行,合編本影響極為廣泛,使《易傳》提高到與“經”并駕齊驅的地位。因此廣義的《周易》,兼含“經”、“傳”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