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周易》的基本概念
-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 雅瑟
- 4287字
- 2014-01-23 16:04:43
了解《周易》的基本概念,你才有可能了解這本“天書”,進而了解其所包含的文化思想。其基本概念包括陰陽,卦時,二體與爻位,中正當位,承、乘、比、應,交互卦,卦主等,六十四卦的卦象,緊密依聯于各卦、各爻間錯綜復雜的變化關系,此中包含著種種有規律性的條例或法則。
§§§第一節陰陽
在《周易》的卦形符號體系中,“陽”用“”表示,“陰”用“”表示。八卦、六十四卦就是以這兩種一連一斷的符號重疊組合而成的。《周易》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其中陽爻一百九十二,陰爻一百九十二,分別喻示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剛”、“柔”物象,體現事物運動變化的發展情狀。
《系辭上傳》以“一陰一陽之謂道”精煉地概括《易》理本質,《莊子·天下篇》也稱“《易》以道陰陽”,均是十分可取的論斷。可以說,《周易》的“陰陽”大義,是通過特殊的象征,說明事物在對立統一中發展的哲學原理。朱熹說:“天地之間,無往而非陰陽;一動一靜,一語一默,皆是陰陽之理。”這句話,正可作為《周易》“陰陽”喻象貫穿六十四卦的注腳。
陰陽又可為君子、小人的象征。宋儒邵雍《擊壤集》有《君子吟》曰:“君子思興,小人思壞。思興召祥,思壞召怪。”又有《唯天有二氣》曰:“唯天有二氣,一陰而一陽。陰毒產蛇蝎,陽和生鸞鳳。安得蛇蝎死,不為人之殃!安得鳳凰生,長為國之祥!”所吟即為陰陽之道。
近人研究“二進制”者,尚將《周易》之陰陽符號與“0”、“1”進行比較,亦獲得頗有意趣的結果,且與宋人之“先天卦數”相合。
【插圖】八卦生成和二叉樹
以上圖式,設陰為0,陽為1,每卦三畫符號由上向下計數,則是坤0,艮1,坎2,巽3,震4,離5,兌6,乾7。這種順序,恰好是宋儒“先天八卦次序”的逆向順序。由八卦推演的六十四卦,同樣含有此種規律。當年德國萊布尼茨見到宋人所制六十四卦圖,即曾驚嘆東方古代學術之偉大。
§§§第二節卦時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象征某一事物、現象在特定背景中產生、變化、發展的規律。伴隨著卦義而存在的這種“特定背景”,易例稱“卦時”。
六十四卦表示六十四“時”,也就是塑造出六十四種特定背景,從不同角度喻示自然界、人類社會中某些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理。如《泰》卦()象征“通泰”之時的事理,《訟》()卦象征“爭訟”之時的事理,《未濟》卦()象征“事未成”之時的事理,余可類推。每卦六爻的變化情狀,均規限在特定的“時”中反映事物發展到某一階段的規律。因此,閱讀六十四卦,不能不把握“卦時”這一概念。
所謂卦時,并不簡單等同于“時間”這一概念,還與“空間”密切相關。各卦六爻位置、性質及諸多條件因素的差異,使卦時具備了頗為濃厚的“時空”色彩。《彖傳》常稱“時之義大矣哉”,今人或謂六十四卦是打開人生大門的“六十四把鑰匙”,皆兼“時空”而言之。
人類對于時空結構的科學認識,始于本世紀初狹義相對論的建立,擴展于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建立,但即便科學發展到今天,人們對很多復雜的時空問題仍存有疑惑。而在我國先秦時代即已誕生的《周易》中,便有許多結合時空觀念對事物運動變化規律的探索,值得后人深思、挖掘。
§§§第三節二體與爻位
六十四卦由八卦相重而成,每卦中均包含兩個八卦符號,下面的稱“下卦”,又稱“內卦”,《左傳》稱“貞”卦;上面的稱“上卦”,又稱“外卦”,《左傳》稱“悔”卦。上下卦合稱“二體”,或“上下體”。
上下二體可以象征事物發展的兩個階段,下卦為“小成”階段,上卦為“大成”階段;又可象征事物所處地位的高低,或所居地域的內外、遠近等。
“小成”階段是事物發展的最關鍵狀態。無此小成,將永遠達不到大成;小成不扎實,大成亦難以長葆。
六十四卦每卦各有六爻,分處六級高低不同的等次,象征事物發展過程中所處的或上或下、或貴或賤的地位、條件、身份等。六爻分處的六個等級,稱“爻位”。
六級爻位的排列,由下至上依次遞進,名曰:初、二、三、四、五、上。這是表明事物的生長變化規律,往往體現著從低級向高級的漸次進展。各卦爻位的基本特點,大略可以概括為:“初”位象征事物發端,義主潛藏勿用;“二”位象征事物嶄露頭角,義主適當進取;“三”位象征事物功業小成,義主愼行防兇;“四”位象征事物新進高層,義主警懼審時;“五”位象征事物圓滿成功,義主處盛戒盈;“上”位象征事物發展終盡,義主窮極必反。
當然,以上只是括其大要,在各卦各爻的具體環境中,由于種種因素的作用,諸爻又有交錯復雜的變化。舊說有以人的社會地位譬喻爻位的,如認為“初”代表“士民”,“二”代表“卿大夫”,“三”代表“侯”,“四”代表“公”,“五”代表“天子”,“上”代表“太上皇”。這種譬喻,也反映出爻位的等級特點,可以備為參考。
我們已經知道,八卦符號各由三畫線條組成。古人認為,八卦三畫線的下畫象征“地”,中畫象征“人”,上畫象征“天”;合“天”、“地”、“人”而言,謂之“三才”。由八卦重成的六十四卦,各具六爻,若把六爻位序兩兩并列,也體現著三級層次,所以古人又認為初、二兩爻象征“地”,三、四兩爻象征“人”,五、上兩爻象征“天”,三者亦合稱“三才”。《系辭下傳》說:“六者非他也,三才之道也”;《說卦傳》說:“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正是揭明“六爻”配“三才”的條例。這一條例,是從另一種角度觀察爻位,也可以表明六爻的高低等級區別。
§§§第四節中正當位
六爻位次,有奇位、偶位之分:初、三、五為奇位,也稱“陽”位;二、四、上為偶位,也稱“陰位”。《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凡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均稱“當位”,也稱“得正”、“得位”;凡陽爻居陰位,陰爻居陽位,均稱“不當位”,也稱“失正”、“失位”。
“當位”之爻,象征事物的發展遵循“正道”、符合規律;“不當位”之爻,象征背逆“正道”、違反規律。但當位、不當位并不是諸爻吉兇利弊的絕對標準,在各卦各爻所處的復雜因素的影響下,得正之爻有轉向不正的可能,不正之爻也有轉化成正的可能。所以,爻辭中常常有警醒“當位”者守正防兇之例,以及誡勉“不當位”者趨正求吉之例。
六爻所居位次,第二爻在下卦三爻的中位,第五爻在上卦三爻的中位,這兩者象征事物守持中道、行為不偏,易例稱“中”。
凡是陽爻居中位,象征“剛中”之德;陰爻居中位,象征“柔中”之德。如果陰爻處二位(陰位),陽爻處五位(陽位),則是既“中”且“正”,稱為“中正”,這在《易》爻中最具美善的象征。《周易》強調“中”的思想,與先秦儒家所極力崇尚的“中庸”之道,正相吻合。
§§§第五節承、乘、比、應
在六爻的相互關系中,諸爻的位次、性質、遠近距離等因素,常反映出承、乘、比、應的復雜現象。
凡下爻緊靠上爻叫做“承”,就是以下承上的意思。易例側重揭示陰爻上承陽爻的意義,即象征卑微、柔弱者順承尊高、剛強者,求獲援助;此時爻義必須視具體情狀而定,大略以陰陽“當位”之爻相承為吉,“不當位”的相承為兇。
凡下爻高凌上爻叫做“乘”,就是以下凌上的意思。易例以陰爻乘陽爻為“乘剛”,象征弱者乘凌強者、“小人”乘凌“君子”,爻義多不吉善。但陽爻居陰爻之上則不言“乘”,認為是理之所常。由此可以看出《周易》“扶陽抑陰”的思想。
六爻之間逐爻相連并列者叫做“比”,就是兩相比鄰的意思。如初與二比,二與三比,三與四比,四與五比,五與上比。兩爻互比之際,也體現著“承”、“乘”現象。例如《訟》卦(),初六與九二相比,則初以陰承陽,初爻遂吉;九二與六三相比,則三以柔乘剛,三就有厲(危)。爻位互比的關系,象征事物處在相鄰環境時的作用與反作用,往往在其他因素的交互配合下影響爻義的吉兇。
凡六爻之間,處在下卦的三爻與處在上卦的三爻皆兩兩交感對應,叫做“應”爻。具體說,就是初爻與四爻交應,二爻與五爻交應,三爻與上爻交應。對應之爻一陰一陽的,可以兩相交感,稱為“有應”;如果兩者俱為陰爻,或俱為陽爻,必不能交感,稱為“無應”。這種“有應”、“無應”之例,與現代物理學中“同性相排斥,異性相吸引”的法則十分類似。爻位對應的關系,象征事物矛盾、對立面存在著諧和、統一的運動規律。
如果我們注意觀察自身在社會生活中的各種處境,細致分析自己與親朋、父兄、同學、上級、下屬等之間的關系,便可以發現許多類似于承、乘、比、應的情狀,甚至可以結合《周易》旨趣悟出不少道理。就易學而言,《易》卦六爻位次之間的承、乘、比、應,是《周易》爻象變動過程的四方面要素,也就是從四種角度象征事物在復雜環境中變化發展的或利或弊的外在條件,以及在一定條件制約下的某些規律。
§§§第六節交互卦
事起必有因,有些因晦昧不明,不注意便看不出來,但對卦象的起源及可能的未來變化,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不可不預先觀察到,這就是所謂的交互卦。
一卦六爻去除初上兩爻,將中四爻之下三爻(即二、三、四爻)合成下卦;上三爻(即三、四、五爻)合成上卦,另組成一六爻卦,易例稱之為交互卦。如第二爻上連到第四爻,下面掛到上面去為互,第五爻下連到第三爻,上面交至下面來為交,這是交與互的不同,每卦的縱深內在,又產生了卦。
換句話說,這是告訴我們看事情不要太絕對,不要只看一面,即便正反面都看了,還要再把旁邊看清楚,同時旁邊的反面也要看到。這樣四面都注意到了,還不算完備,因為內在還有變化,而內在的變化,又生出一個卦來。除了乾、坤兩卦外,別的卦把中心拿出來交互,又變出了一種現象。這現象的本身,又有綜卦,又有錯卦,這就是八面看東西,還要加上下一共十面。
現在以火雷噬(shi)嗑(kē)卦為例進行說明,如以噬嗑卦的第二爻與第三爻、第四爻卦配上去,便成為代表山的艮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互卦。若把噬嗑卦的第三爻交到第四、第五爻上去,便成為代表水的坎卦,這就是噬嗑卦的交卦。再把噬嗑卦的交卦和互卦重疊起來,便成為水山蹇卦,因此噬嗑卦的交互卦就是蹇卦。
§§§第七節卦主
《周易》六十四卦的每卦六爻中,有為主之爻,叫做“卦主”。卦主有兩種類型:一是“成卦之主”,即成就該卦的爻。此類卦主不論爻位高下,其德善否,只要全卦意義因之而起,就是卦主。比如《夬》()卦,上六一陰高凌于上,被五陽所決除,全卦含“君子決除小人”之義,而上六即為“成卦之主”。二是“主卦之主”,即該卦六爻中最完美的主爻。此類卦主必是爻德美善、得位得時者當之,故各卦第五爻多為主卦之主,其他爻也可能作為主卦之主。比如《乾》()卦的第五爻“九五”,陽剛盛美,有“飛龍在天”之象,即為主卦之主。六十四卦的《彖傳》,往往揭示出卦主所在。
上面所列易學條例,是最為基本、最需注意的,至于歷代易家總結出來的易例,頗為繁多,有志于深硏《易》義的讀者,還可以廣泛取為揣摩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