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易學傳承
- 易經的智慧(大全集)
- 雅瑟
- 2327字
- 2014-01-23 16:04:43
古代學者極為重視《周易》六十四卦及卦爻辭,從漢代開始,學者們撰寫了大量的傳、注性文字。現在還能夠看到的,《四庫全書》收載182種,存目也大體相當。加上未能收載以及后來新出現的,總計大約有五六百種。這五六百種,大多是宋代及其以后的,唐代以前的,絕大部分都散失了。從西漢至今的兩千多年時間內層出不窮的易傳、易注,便是所謂的易學,即關于《周易》的學問。
易學源遠流長,流派至為繁雜。戰國后期,一些系統闡釋《周易》的文字就已被陸續收集起來,并匯成了《五傳》。清代時,紀曉嵐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對兩千年易學發展的歷史作了一個精辟而扼要的總結,他將占主流的易學流派概括為“兩派六宗”,其余三教九流的易學則為旁支。兩派是指象數派和義理派,六宗指占卜宗、機祥宗、圖書宗、老莊宗、儒理宗、史事宗。六宗又分別歸屬于象數、義理兩派:占卜、機祥、圖書三宗歸屬于象數派;老莊、儒理、史事三宗歸屬于義理派。
但“兩派六宗”只是針對易學的主要流派而言,實際上,從先秦到清代的易學硏究所涉門類非常廣泛,涉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等。
§§§第一節象數學派
象和數在易學中經常被連起來用,其實象和數的含義是不一樣的,象數本是分開的,“象”指形狀,也稱“易象”;“數”指數目和計算,也稱“易數”。世上的萬事萬物都有象有數。
傳統觀點認為,《周易》的象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指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的形狀,即卦象、爻象;二是指八卦所象征的事物,如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兌卦象征澤,震卦象征雷等;三是指卦辭、爻辭中所說的具體事物,如乾卦卦辭中提到的龍,坤卦卦辭中提到的牝馬等。這三層含義統稱為易象。
《周易》的數也有三層含義:一是表示一卦中各爻屬性的數,一共有六、七、八、九四個數,陽爻為奇數,陰爻為偶數,大數為老,小數為少,所以這四個數分別表示為少陽七、老陽九、少陰六、老陰八;二是表示爻位順序的數。一卦由六爻組成,其排列數序為由下向上數,初爻稱初,依次而上分別稱為二、三、四、五、上,這種順序標示了爻的變化規律;三是表示占筮求卦的方法,也即通過對揲蓍(diéshī,即數蓍草,古代問卜的一種方式)過程中蓍草數量的計算推導出所需要的卦象。
而所謂象數學派就是注重于對《周易》的卦象、卦變的研究,以其所理解的道理而推導人事吉兇的學術派別。這個派別的代表人物有漢代的孟喜、京房、焦延壽,宋代的陳摶、邵雍等人。
根據司馬遷和班固在《史記》、《漢書》中記載:秦始皇焚書,《易》因為是卜筮之書而得以幸免,故先秦易學的傳授并未中斷。孟喜、京房、焦延壽都是漢代易學的代表人物。其中焦延壽的著述失傳,而孟喜和京房的易學觀點被易學界稱為孟京易學,屬于漢代的官方易學。但漢官方易學大師的著述大多失傳,僅有京房的《京氏易傳》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孟京易學發展到東漢逐漸衰落,直到宋朝,象數學派才又得以嶄露頭角頭角,這就是以北宋初年的華山道士陳摶及繼承人邵雍為代表的易學派別。這個派別的基本特征有兩個:一是以各種圖式解說《周易》原理;二是盡量回避和排除陰陽災異說和天人感應說。但同時,邵雍又提出了一個與天人感應說相似的皇極經世圖,這個圖將六十四卦卦序圖和其制定的古代歷史年表相參照,以說明人類歷史的演變過程。以陳摶和邵雍為代表的宋易圖書學派,是孟京易學的變異,所以一般也將他們歸為象數學派。
【插圖】邵雍
邵雍(1011一l077),北宋哲學家,理學象數學派的創始人。字堯夫,謚康節。其先范陽人,幼隨父邵雍遷共城(今河南輝縣)。少有奇才,慕高遠,從北海李之才習《河圖》、《洛書》及先天象數之學,探賾索隱,妙悟神契,多所自得。時隱居蘇門山百源之上,后人稱百源先生。屢授官不赴,后居洛陽,以先知而名聞于后世。主要著作有《皇極經世》、《梅花易數》、《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等,最為歷代易學家所推重。
§§§第二節義理學派
“義”是意義,“理”是道理。義和理無形無象,不能單獨存在,需要通過文字或者圖形的表述才能顯現出來。所以,象數和義理可以看做是同一事物的兩面。
如對乾坤兩卦的理解,取象說以乾為天、為陽,坤為地、為陰;取義說以乾為剛健,坤為柔順。而乾、坤之所以有剛健與柔順之意,就是因為日月等天體的運行周而復始,能量流轉從不間斷,且威力強大。順承天體的運動而生化萬物,這就是所謂的“理”。義理學派就是注重發掘《周易》的卦名、卦爻辭和卦爻象中所蘊含的意義和道理的學術派別。
《四庫全書提要》將這個派別的創始人確定為魏晉時的王弼,將繼承者確定為宋朝的胡援、程頤、李光、楊萬里。
王弼是山陽人(今山東鄒城、金鄉一帶),據《魏志·鐘會傳》記載,他是一個“神童”,聰明過人,能言善辯。才十歲的時候,他就特別喜歡老子的著作,在他短短二十四年的人生歷程中,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周易大衍論》等書,前兩種對后代易學影響至大。王弼一掃之前四百年易學研究只重“象數”的流弊,獨樹新幟,提出“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主張,著重從哲理角度闡說《周易》六十四卦的象征意義。
“義理派”的基本思想,主于闡明《周易》的哲學大義,王弼以老、莊思想解《易》已開其風氣,至胡瑗、程頤則蔚為大觀,而李光、楊萬里援史證《易》則又將義理《易》說進一步引申推展、發揚光大。
平心而論,漢儒以“象數”解《易》,有時執泥卦象,并雜入種種術數之說,每使《易》義支離破碎;王弼一掃舊習,獨樹新幟,援玄理為說固有微弊,但他也并非盡棄象數,其宗旨實在于探尋完整的《易》象,把握《易》理內蘊,使六十四卦經義條貫不紊。所以,“象數”、“義理”兩派立說互有可取之處。近人吳承仕先生曾說“名物為象數所依,象數為義理而設”,即是表明兩派的主張應當相互參用,才能明辨《周易》大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