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理不睬生悶氣,不如與人傾訴緩壓力(2)
- 生氣不如爭氣(大全集)
- 水中魚
- 5380字
- 2014-01-20 14:17:46
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倫布經歷了千難萬險終于發現了新大陸。在西班牙舉辦的一次慶功宴上,有位貴族驕傲地說道:“哥倫布無非是坐著輪船往西走,再往西走,然后在海洋中遇到一塊大陸而已。我相信我們之中的任何人只要坐著輪船一直向西行,都會發現這個微不足道的陸地。所以說,發現新大陸沒什么了不起,這不過是件誰都可以辦到的小事,根本不值得如此張揚。”旁邊一位船長嘆了一口氣說:“說起這件事情來,真是慚愧又失望。事實上,我也早有這樣的想法,打算一直往西航行,這樣肯定會有什么新發現的,結果一直沒有機會去做,太可惜了,真是讓人失望!”
哥倫布聽了他們的談話,頗有風度地說:“您說的沒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真的很容易就能夠做到的。但關鍵就是你是否想到了,然后也去做了。我之所以能夠榮幸地讓國王給我開這樣一個慶功宴,就是在于這個關鍵。”繼而,他又轉向那位錯失良機的同行:“您不要再沉浸在失望的心情里了,希望這次的經歷同樣能給您帶來啟迪,希望下一次您也能成功。”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僅僅是想到而不去做,是失望的真正根源。很多美妙的想法,如果僅停留在腦海里,而不落實到行動上,不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在別人成功以后產生失望的不良情緒,這樣更不利于人的健康成長。
每一個人或許都有過失望的經歷,你可以靜下心來仔細地分析一下你失望的原因,有多少次的失望是因為你有了美好的想法,卻被別人捷足先登而造成的?又有多少次失望是因為你想法在前,卻沒有堅持行動而以夭折告終而產生的?“想到”和“做到”僅僅一字之差,可是效果卻相差甚遠。很多人以為“想到”和“做到”近在咫尺,卻遲遲未跨越出這一步而最終的結果只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失望。
因失望而生氣,沒有任何積極意義。我們要克服失望帶來的挫敗感和消極心態,從這一次的失望中獲得教訓,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次因為同樣的原因而導致的失望。
失戀是一種常見的人生經歷
總有部分思想極端的人,面對失戀,無法把握自己,或者性情大變,暴躁無比,不但影響了工作,也影響了和家人的相處;或者暴飲暴食,自暴自棄,覺得活著沒有意義,有了輕生的想法。更有甚者以死相逼,產生報復心理,最終導致兩敗俱傷。想想看,因為一個不愛自己的人而葬送了自己的人生,這是一種多么愚蠢的做法。
愛情自古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領域。無數偉大的藝術作品都來自對偉大愛情的憧憬。與愛情直接相關的便是婚姻,家庭和諧,婚姻幸福,也是一個成功人生的重要體現。和諧的家庭生活為事業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探索路程,他們的背后大多有一個默默無聞支持他們的伴侶,才使他走到今天的輝煌。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伴侶對于人生可謂意義重大。
對于愛情的選擇,不是一個人的事。愛情需要雙方的共同認可,否則只能以失敗告終。由于愛情涉及雙方,我們的人生經歷中便出現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失戀。
失戀大多指陷入愛情中的兩個人,由于某些原因,其中一人不愿意再將這份感情持續下去而將對方拋棄。不得不承認,失戀對于雙方而言都是痛苦的,即使是對于提出分手的那個人而言,也是不好受的。
任何一段感情的初衷都不是為了將來的決裂,所以最終走不到一起或許有很多客觀的因素。而很多悲觀的人總因為一段戀情的失敗而對自己的整個人都畫上了叉號,甚至有了殉情的想法或者犯罪的傾向,這些都是極端且愚蠢的做法。一個人的存在價值或者意義,不應該完全通過另一個人的感情肯定而被肯定。愛情確實是人類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是絕對不是生活的全部。你可以沒有愛情而簡單地生活一輩子,但是你不能因為沒有吃穿住行而生活一輩子,何況還有事情、友情……愛情能讓你的生活更加多彩,但是愛情不可強求,失去它,生活依然可以過得有滋有味。
不可否認,失戀確實帶給人很大的痛苦和煩惱,那種挫敗感也許如同強力炸彈般讓你短時間內承受不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短期的痛苦和悲傷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一直沉湎于這種痛苦而無法自拔,那就是非常不明智的了。天涯何處無芳草。既然感情不能勉強,何不想開一點,給自己多一點空間,也給自己另外一個幸福的機會。死抓住一根救命草不放,或許因此丟失了生命。
失戀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歷,樂觀者和悲觀者對處理的方式卻截然不同。對于那些樂觀的人而言,他們也曾痛苦,也曾悲傷,不過他們不會讓這種情緒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其他領域。雖然他(她)已離去,可生活依然在繼續。如果因為丟失愛情,把工作也丟掉,人生也丟掉,自我也丟掉,那豈不是很愚蠢的做法嗎?
做一個堅強的人,即使被拋棄,即使眼中還有淚水,依然要對生活微笑。要相信自己,他(她)離開了你,只是因為你們不合適而已,并不代表你不優秀。他(她)的離開,是你的身邊少了一個不愛你的人,而他(她)的身邊少了一個愛他(她)的人,這絕對是他(她)的損失。
為失戀而痛苦不堪的人必須學會自我調整,自我拯救。雖然愛情不在,可是還有親情和友情常伴;雖然這段愛情失敗,但是離開一棵樹,你獲得的可能是整片森林;雖然他(她)選擇離開你,可是你的意義、價值依然可以從工作、生活等很多方面去體現,你可以活得更好,這不是為了做給那個離開你的人看,而是因為這是“你”的人生。流水無意,落花何必有情?既然已經失去,為何不做一個瀟灑的人,相信總有那么一方清水愿意為你停留。
做一個堅強的、認真對待生活的人。這種瀟灑并不代表你寡情,也不代表你沒有付出感情,而是一種成熟的人生態度。
涉世之初,人人都有“焦慮期”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升學就業、職位升降、事業發展、戀愛婚姻、名譽地位,種種社會問題使青年人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由此產生焦慮情緒,造成心神不寧,焦躁不安。過高的焦慮指數不但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反而會妨礙他們的工作和生活。
產生焦慮的原因有時候匪夷所思,出人意料。
一位來自香港的年輕老板黃先生,曾有很好的經商業績。他到內地發展事業后,娶了有經濟專業碩士學位的霍小姐為妻。他對內地政策、風俗了解較少,普通話也講不好,在商業談判中總是怕開錯口,說錯話,就讓太太做他的代理人,凡是依賴太太去做。而霍小姐畢竟年輕,經商經驗不多,自信心不足,因而對丈夫不滿,矛盾由此產生。
英語專業畢業的路小姐業務能力極強,走到哪里都得到上司的賞識,她工作6年,卻換過8家公司。為什么頻繁跳槽?其實既不是她不適應業務,也不是老板炒她魷魚,都是她自己自動離職。原因只有一個。她困惑地對心理醫生說:“我不知道如何與同事相處,為什么總有人造謠誣蔑我?有人排擠我?有人向老板告我的黑狀?我也沒有做錯什么,為什么不能容忍我的存在?我只好逃避……”
某部委干部喬女士由于工作出色近年來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各種媒體頻繁地采訪她,“上鏡”機會很多。因工作中一些難言的苦衷,她對媒體的采訪越來越反感,多次與記者產生矛盾沖突。經心理測試,發現喬女士患了焦慮性神經癥。
中青年女性容易產生與化妝或著裝有關的焦慮情緒。簡女士說:“一看見別人比自己會打扮,就像打了敗仗一樣,情緒一落千丈!”鐘小姐說:“在某些隆重的場合感到自己服裝色彩的搭配不和諧,服裝的樣式也不夠時髦,頓時像被人家扒光了衣服一樣無地自容!”
另外,還有親友焦慮、校友焦慮、餐桌焦慮等等,形形色色的焦慮情緒不勝枚舉。它們像病菌一樣侵蝕著人們的精神和機體,妨礙著人們的正常人際交往,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簡奈特·弗蘭是當今新西蘭著名的女作家,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她在一個道德嚴謹的村落里長大。那里,也許是生活艱苦的緣故,每一個人都顯得十分強悍而有生命力。只有她和別人不一樣,從小就極端怯懦,整天待在家里,有時寧可被別人嘲笑也不肯輕易出門。父母很是替她擔心,經常在她面前嘆氣,嘮叨說這孩子如何的不正常。不正常?她從小聽著,也漸漸相信自己是不正常了。在小學的校園里,同學們很容易地就成為可以聊天的朋友,她也很想和他們打成一片,可就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口。以前沒上學時,別人很少和她交談,似乎認定了她的語言或發音存在著嚴重的問題。家人也只是嘆氣,從來就沒有想到和她多聊幾句。入學年齡到了,她被送去一個更陌生的環境,同學們個個說話流利,相比之下,她似乎還處在學說話的程度。于是,她真的顯得不正常了。小時候,兄弟姐妹們一聽到爸爸下班的腳踏車鈴聲,就會興高采烈地跑到院子里纏著爸爸要一些粗糙的糖果。只是,有時不夠分,站在后面那個伸出手來卻總是落空的,肯定是她。
從家里到學校,從學校到進入社會,簡奈特始終游離于她生活的圈子之外。大家覺得她很奇怪,因為她總是喜歡用一些奇怪的字眼來描述一些極其瑣碎不堪的情緒。家人聽不懂,同學聽不懂,即使是自己最崇拜的老師也認定她是一個患有嚴重囈語與妄想癥的孩子。
感覺自己“游離于社會之外”,覺得“大家看自己的眼光很奇怪”,這不是別人的錯,原因在你自己身上。你將自己與外界隔絕開來,很少或根本沒有社交活動,對一切社交活動都不感興趣;你除了必要的工作、學習、購物以外,大部分時間將自己關在家里,不與他人來往,即使有人約你出門也總找各種借口推脫;你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心里話從不對別人說,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絕對守口如瓶……沒錯,這些就是形成你社交困惑的病因所在。
個人要在集體中才能生存,個人的行為離不開社會關系的影響。所以,你不能排斥社會,和社會作對,那些憤世嫉俗的念頭只會讓你顯得更加脆弱和可笑。
其實,對焦慮情緒進行進一步剖析,就會發現焦慮是因為沒有很好地調適自己的心理。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吃喝穿戴都要“看著別人做,做給別人看”,實際上那是錯誤的。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其實,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社會性動物,人本身是極具多樣性和多元化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意象”,每個人的個性、能力、社會作用等,都是他人不可替代的。所以,要排除來自社會的壓力所造成的焦慮,就必須改變自己的想法、活法。
當然,擺脫社會焦慮癥最好的方法是與人交際。建立自己的社會關系,擴大個人的交際圈,同時提高自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盡快地融入社會,友好地看待社會,就不會整日憂心忡忡,甚至產生抵觸和反抗的情緒。在社會交往中,讓自己坦然、真誠、自信,充滿生命的活力,充分展示你的人格魅力,就會贏得成功。
不要“看著別人活,活給別人看”,要問一問自己:我的生活目標是什么?我是誰?我是不是每天都有所進步?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以自我評價為主,正確對待他人的評價。焦慮、煩躁等消極情緒,對解決任何問題都無濟于事。要學會心平氣和、樂觀、勇敢、自信,這是克服焦慮的精神良藥。
借酒消愁,不如找個朋友訴訴苦
一位經商的朋友因為信息不準而賠了個底朝天。大家都勸他積蓄力量,等日后東山再起,可他卻整日借酒澆愁,痛不欲生,絕望到了極點。為了勸他早日從絕望中醒來,朋友給他講了一個故事:
有個年輕人,有一天,因心情不好他走出家門,漫無目的到處閑逛,不知不覺間來到了森林深處。在這里,他聽到了婉轉的鳥鳴,看到了美麗的花草,他的心情漸漸好轉,他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感受著生命的美好與幸福。忽然,他的身邊響起了呼呼的風聲,他回頭一看,嚇得魂飛魄散,原來是一頭兇惡的老虎正張牙舞爪地撲過來。他拔腿就跑,跑到一棵大樹下,看到樹下有個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樹藤從樹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幾乎不假思索,抓住樹藤就滑了下去,他想,這里也許是最安全的地方,能躲過劫難。
他松了口氣,雙手緊緊地抓住樹藤,側耳傾聽外邊的動靜,并時不時伸出頭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來踱去,久久不肯離去。年輕人懸著的心又緊張起來,他不安地抬起頭來,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驚,一只堅牙利齒的松鼠在不停地咬著樹藤。樹藤雖然粗大,可經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識地低頭看洞底,真是不得了!洞底盤著四條大蛇,一齊瞪著眼睛,嘴里搖卷著長長的芯子。恐懼感從四面八方襲來,他悲觀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下不得,想這么不上不下吧,卻有那只松鼠在咬樹藤,他甚至已經聽到了樹藤被咬之處咯巴咯巴欲斷未斷的響聲。
年輕人想:懸掛不動已不可能,樹藤已不讓你懸了;跳下去也絕無生路,那是個死胡同,連逃的地方都沒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也有鳥鳴,有花香。年輕人想,難道這就是人生的宿命?冥冥之中,他聽到一個聲音在喊:“別怕,跑吧。”于是,他不再作多余的考慮,一步一步向上攀登,他終于爬到了地面,看到那只老虎在樹底下閉目養神,他瞅住這個機會,拔腿狂奔,終于擺脫了老虎,安全回到了家。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風順,失敗就像前行的路上突然出現了一道懸崖,阻斷了你繼續前行的路,也提示了你前一階段的趕路是無功的。你或許只能折回最初的出發點,重新選擇方向,重新啟程。
失敗自然是很折磨人的,或許我們數日甚至數年的努力都付諸東流,但是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能接受這樣的人生安排,振奮起來,重新選擇前進的路。
郁氣于心疾病生,不如宣泄出來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布洛伊爾與弗洛伊德發現,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所以,他們認為只有把這些積郁的東西“凈化”后,才會收到較好的療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心胸開闊、性情爽朗的人,他們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緒或心中的煩悶訴說出來,這種人的心理矛盾能獲得及時解決。可是,我們也常看到心胸狹窄的人,愛生氣,心中悶悶不樂,由于心理沖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發生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