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理論篇——哲學其實很有趣(9)
- 哲學家講故事(大全集)
- 緣中源
- 3756字
- 2014-01-21 13:37:19
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是古代先哲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渡袝分芯驼f:“知之非艱,行之唯艱?!币馑际钦f,知道一個事情也許并不難,難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去實踐??鬃右舱f,“敏于行訥于言”,“巧言令色,鮮仁矣”。意思是說:少說多做,才是正確的處世態度,那些唾沫星子亂飛,說得天花亂墜的人,在行為上往往不積極。在《論語·公冶長》一篇中,孔子還總結了自己的經驗:“當年我聽了別人所說的,就相信他能夠做到?,F在長見識了,聽完別人說的,還要看看他是否能做到。”
孔子的這個觀點因為符合一般人的成長經驗,所以流傳至今,也奠定了中國人對知行關系的基本態度:行難于知,行重于知。雖然民間時常有“百無一用是書生”之類的諷刺,但在理論層面上,中國古代哲學的主流卻是將“行”擺在了“知”的前面的。
六、無奈的現實
一個人的思想和理論可以超越時空,不受現實條件的限制。但是,一個人的生活卻不能踏出自己的歷史半步。于是乎,哲學家很容易陷入“抽象地肯定,具體地否定”的尷尬局面。他們表達起自己的主張和觀點來可以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因為這沒有觸及到他作為個人的內心情感和現實利益。就像一個人說起別人的事情來,總是振振有詞;一旦說起自己,就做不到了。
法國當代的大哲學家薩特,是西方存在主義的領軍人物,更是自由主義的代言人。他主張人生應該自由地選擇,并在這種選擇中承擔責任。正如他所說:“人生就像是被拋上了一列飛速運轉的列車,對于它來自何處,駛向何方,人們一無所知。人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存在中自由選擇,并獨立地對自身及整個世界擔負起責任?!?
薩特不僅宣揚自由,也力求在現實生活中踐行自己的自由思想。他和西蒙·波伏娃相戀,但始終沒有進入婚姻的殿堂,而是保持了一生的情人關系。對于將自由視為生命的薩特來說,婚姻無疑是對愛情最大的戕害。他曾經和西蒙·波伏娃簽訂的協議:兩個人保持情人關系,互不干涉,其中一方可以自由地去選擇其他的情人或者性伴侶。薩特是這樣想的,也是這么做的。在一段時期內,他曾經同時和包括西蒙·波伏娃在內的幾個女人保持著情人關系,并樂此不疲。可是,當西蒙·波伏娃也試圖尋找薩特以外的情人時,薩特惱怒了。強烈的占有欲使其不得不對“自由”進行重新思考。
中國古代也有一個哲學家叫做申不害。他是法家思想的先驅,主刑名之學,善黃老之術。他任韓國國相期間,打破血緣宗親的羈絆,選賢任能,銳意改革,將韓國由一個弱小的國家帶進了“戰國七雄”的行列。但是,當國家的政策和自己的利益發生沖突時,這位哲學家就不得不妥協了。
據說,申不害有個哥哥,想走兄弟的后門在韓國謀個一官半職。在親情面前,申不害已不能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主張,跑去向當時的國君韓昭侯求情。但是,他的請求卻遭到了韓昭侯的拒絕。韓昭侯說,身為一國之君,自己的任務是把國家治理好,不會因為一個人而放棄自己治理國家的大原則,就是說,站在一國之君的立場上,韓昭侯是不會因為申不害說情而讓他哥哥去做官的。而且,打破親情選拔人才,本來就是申不害主張的。而現在跑來為自己的哥哥跑關系的,也是申不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身為國君,是應該答應還是不應該答應呢?
聽完韓昭侯的話,申不害十分慚愧,再也不敢提這件事了。
像薩特、申不害這樣的哲學家,哲學史上比比皆是。也許,我們對他們太苛刻了。發生在普通人身上的事情,普通人所具有的缺陷或者弱點,一旦搬到哲學家身上,我們就無法忍受了。我們的潛臺詞可能是這樣的:哲學家是智慧的化身,是照亮僧羅大眾人生之路的明燈。他們在人格和道德品質方面理所當然地應該充當我們的領路人。正因如此,我們給他們附加了更多的道德義務,總是希望他們能夠像先知摩西一般帶領我們遠離痛苦的此岸而前往幸福的彼岸。
但我們似乎忘了,哲學家也是肉體凡胎,也有七情六欲,他們與販夫走卒之間的區別,不過是思想走得更遠罷了。單憑他們炫目的思想或華麗的文辭來推測他們的個人生活,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事實上,哲學家在個人生活方面并不比我們優越多少??藸杽P郭爾猝死在哥本哈根街頭,尼采瘋狂于精神病,??滤烙诎滩 ?
哲學家的生活是個人的,酸甜苦辣可以自己去品嘗,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然而,哲學家的思想,特別是那種上升為了政治意識形態的思想,一旦出現偏差,所帶來的災難將是致命性的。也許,我們應該警惕的是糟糕的哲學理論,而不是行為糟糕的哲學家。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建設一個價值多元的開放社會。
七、偽君子與假道學
知行合一的哲學家令人欽佩,在現實生活中遭遇尷尬的哲學家也可以理解,最讓我們痛恨的可能是那些知行背離、言行不一的虛偽哲學家。對于普通人而言,言行不一、知行分離,也許很容易得到理解和寬恕。因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難免會說一些違心的話,做一些違心的事。更何況,我們都是世俗的人,在利益誘惑和生存壓力下很容易向現實妥協。總之,我們是普通人,社會對我們的要求不會很高。
但哲學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的身份決定了他們似乎必須在現實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哲學。否則,他們的這種哲學就有可能被稱為假道學,有愚弄群眾、誤導民意之嫌。人前說一套,背后做一套,自己都不遵從自己的哲學,又怎么能讓別人遵從呢?正如上幾年發生的“艷照門事件”。那些大牌明星們在舞臺上竭力向觀眾兜售真善美,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在干著假惡丑的勾當。如此一來,他們所宣揚和表演的,豈不成了一場荒誕的鬧?。?
宋朝的大哲學家朱熹就是如此。他提出的是“存天理、滅人欲”的哲學觀點。“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吃飽肚子是必須的,所以說是天理。但是,你如果去追求山珍海味,揮霍浪費,像慈禧一樣吃一頓飯就要準備108道菜,就是人欲了。同樣,結婚生子,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說是天理。但是,非要找好幾個老婆,三妻四妾,左擁右抱,恣情縱性,就是人欲了。我們且不論朱熹先生的這種觀點是否值得商榷,但有一件事情肯定讓我們大跌眼鏡:朱熹自己就討了好幾個老婆!
在西方哲學史上,帶著虛偽的“假面具”的哲學家也是俯拾皆是。
培根,這位近代經驗主義的開山鼻祖,雖然寫出了大量關于人生方面的優美散文,但是,我們何曾想到,他在現實生活中簡直就是一個十足的政治流氓。為了爭得權力、金錢和女人,他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和尊嚴,極盡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能事。
叔本華,雖離經叛道,但仍然不能免俗。據說他為了和黑格爾在大學講壇上一爭高下,曾經不止一次暗中造謠生事、惡意中傷。他的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后,他經常一個人跑到書店去觀察這本書的銷量??上?,這本書在當年僅僅賣出了160本。叔本華反過來又為自己開脫:“如果不是我配不上這個時代,那就是這個時代配不上我?!?
弗洛伊德,這位以心理學作為跳板進入哲學的性學大師,剽竊了叔本華的很多哲學觀點,但在引文注釋中卻只字不提,并裝傻般地說自己對叔本華此人一無所知。他的學生榮格反對他的觀點,他便記恨在心,不僅和榮格斷絕師徒關系,還在各種場合對榮格痛下粗口,將其逐出弗洛伊德學派。同時,弗洛伊德也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在自己的自傳中,他屢屢提及自己的“古柯堿麻醉效用”這一發明,原因就在于他沒有得到與他的實際貢獻相對等的榮譽。
其他如盧梭,能夠寫出《愛彌爾》,但卻不愿意按照里面所寫的撫養自己的子女;尼采的思想瘋狂超越時代,為女人撫養大卻討厭女人并死于梅毒;羅素寫《幸福之路》試圖教導人們走向幸福,但婚姻生活卻一塌糊涂;海德格爾受猶太恩師胡塞爾教誨,并有著猶太情人兼學生,但卻毅然加入納粹,為虎作倀……
如果我們還要列舉,那將是很長的一個清單,還是就此打住吧!
但是,我們還是應該對哲學家寬容一點。其實,思想是思想,行動是行動,我們完全沒必要將二者糾纏在一起。也許受康德“批判哲學”的影響,西方人大多能夠將“知”和“行”以及“知識”和“價值”區別開來?!爸睂儆诮涷瀸用?,純粹理性的認知層面,“行”屬于超越經驗的個體實踐層面,二者不能相互僭越。比如,研究馬克思的人,他未必信仰馬克思主義,未必會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相反,那些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未必認真研究過馬克思的著作。一個主張愛情和婚姻應該劃開界限的人,我們更不應該逼迫他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在愛情和婚姻之間作出抉擇。
休謨說,理性是激情的奴隸,我們在理性上認識到了,在行為上未必能做得到。比如一個人失戀了,他的朋友都會苦口婆心地安慰和勸告,失戀者盡管也知道朋友說得有道理,也明白其中的是非曲直,但是就是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同樣,那些勸告失戀者的人滔滔不絕,正是因為他是一個純粹的“旁觀者”,如果他也失戀了,他的這些理論估計對他自己也很難奏效。
正因如此,西方的名人、偉人并沒有因為其言行方面的沖突而影響其作為名人和偉人的地位。維特根斯坦盡管二十幾歲就成名了,但他是一個同性戀;法國哲學家??滤烙诎滩。灞救A去過妓院;尼采變態地追求過一個姑娘。如此等等,都是一個人的私生活,是其個人的價值選擇和人生追求。我們沒必要將其的生活和個人的實踐同其學說聯系在一起,不能因為康德對愛情有過深刻的分析,就因此而認定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個談戀愛的高手。其實,康德一輩子都沒有結婚……如此等等,只要我們略加動腦子分析分析,就會慢慢體會到“知”和“行”之間,其實并不存在天然的過渡和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