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敵戰計(1)
- 三十六計大全集
- 雅瑟
- 5362字
- 2014-01-15 10:02:30
敵戰計,即指己方與敵人進行面對面的對抗作戰。在大敵當前之時,在與敵人對陣的場面上,既要有膽識,又要能審時度勢。
戰爭是敵我雙方力量的對比與較量,要想勝券在握,不僅要提高自己軍隊的戰斗力,而且還要想方設法削弱敵方的戰斗力。
第七計 無中生有
原典
誑也,非誑也①,實其所誑也②。少陰、太陰、太陽③。
注釋
①誑:欺騙,迷惑。句意為:虛假之事,又非虛假之事。
②實:實在,真實。句意為:把真實的東西隱藏到假象中。
③少陰,太陰,太陽:此“陰”指假象,“陽”指真像。句意為:大大小小的假象逐漸轉化為真實。
譯文
用虛假情況迷惑敵人,但又不完全是虛假情況,因為在虛假情況中又有真實的行動。在稍微隱蔽的軍事行動中,隱藏著大的軍事行動;大的隱蔽的軍事行動,又常常在非常公開的、大的軍事行動中進行。總之,是以假象來掩蓋真實,最終把虛假態勢發展到極端,巧妙地轉化為真實,而非虛假到底。
■ 解讀 ■
“無中生有”之計,不是真實意義上的瞞騙,而是將某些假象示于對手,使對方相信它的真實性,然后把這些假象突然變為現實,讓對方毫無心理準備,措手不及,從而擊敗對手。
此計謀可以理解為以下幾種含義:一是憑空捏造事實,處處散布謠言,把本來不存在的東西說成存在的,讓對方思想混亂。其目的是乘機消滅敵人,獲取利益。二是以假亂真,把假的東西裝扮成真的,最后再將其巧妙地轉換成真的。以此來迷惑敵人,使敵人掉以輕心,從而趁勢將其打敗。
在具體運用“無中生有”之計時,我們應該注意把握以下一些問題:
第一,它只是競爭上慣用的一種策略。運用在軍事上,屬于誘敵之計。而在經營管理上,只能使用它的引申意,用不真實或虛無的東西去迷惑競爭對手,讓對方在不清楚你的真實意圖情況下無以應對。絕非真的造假騙人,更不能長期以假示人。
第二,運用“無中生有”之計,要把握好可能瞬間而逝的絕佳時機。在對方覺察并改變行動策略之前,快速出擊,將對手制服。
第三,“無中生有”,并非真正的以無做有,而是示“無”藏“有”,其關鍵在“有”而不在“無”。空虛是不可以戰勝對手的,而被對手忽視和誤解的實在,才是真正可以戰勝對手的力量。因此,運用此計,核心在“有”。同時,“無中生有”所利用的“無”,也絕不是長久的虛無和欺瞞。要看準時機,及時地變假為真,轉虛為實,露出真相,達到目的。
當然,如果別人使用此計,我們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來應對:首先不要輕信敵人。勤于觀察、思考,必要時還要做深入的分析和判斷,及時揭穿敵人的陰謀。其次要提高警惕。對于敵人反復做的事,尤其應該加以提防,特別謹防敵人被我們拆穿的假象再一次出現,陰謀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假象背后。最后,要積極抵制流言蜚語。敵人施用“無中生有”的一種常用形式就是散布謠言,面對流言,我們應該沉著冷靜,分析源頭,找出真相。這樣敵人的陰謀就會不攻自破,我方的利益也才能得以保障。
■ 兵家活用 ■
德軍賊喊捉賊
“謊言重復一千遍即是真理”,這句俗語可以說是對“無中生有”這一計謀的通俗解釋。
1939年,為了給入侵波蘭制造借口,希特勒指使納粹分子編造了一個無中生有的“希姆萊計劃”。
8月初,受希特勒指示,德國最高統帥部諜報局長卡納里斯上將給希姆萊和保安處處長海德里希發放了150套波蘭軍服和波軍小型武器。8月10日,海德里希派遣黨衛隊特務瑙約克斯及一班人馬,身穿波蘭軍服,在波蘭武器的掩護下前往靠近波蘭邊境的德國格萊維茨電臺。根據指示,他們在電臺的停留時間,要長到足以讓一名會波蘭話的德國人播完一篇演說稿,而這篇演說將涉及到波蘭同德國的開戰時間。
8月31日晚8時,身穿波蘭制服的黨衛隊員假裝開槍掃射格萊維茨電臺,并把事先被麻醉的集中營囚徒放在地上,充當電臺內部被打得奄奄一息的“傷員”。“占領”電臺的德軍隨后開始用波蘭語中最下流的語言辱罵德國,很快,德國所有民眾都得知了“德電臺遭到波蘭突然襲擊”的壞消息。希特勒的“無中生有”計劃成功實施。
而在此之前,為了給發動侵略波蘭的戰爭大造輿論,德國已經在宣傳部長戈培爾的操縱之下,利用一切宣傳工具,玩弄各種欺騙伎倆肆意蒙騙德國人民,為希特勒進攻波蘭獲取輿論及民眾支持。
德國的報紙、電臺、通訊社連篇累牘地宣傳:“當心波蘭!”“華沙揚言要轟炸但澤”,“極端瘋狂的波蘭人發動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挑釁!”到8月26日,戈培爾在報紙上的宣傳攻勢達到了頂峰。這一天,《柏林時報》的報道標題為:“波蘭完全陷入騷亂之中,日耳曼無數家庭在逃亡,波蘭軍隊已推進到德國國境的邊緣!”《十二點鐘報》的標題為:“波蘭的玩火行動太過分了,三架德國客機遭到波蘭人的射擊,走廊地帶的許多日耳曼農舍成了一片火海!”8月31日晚9時,所有的德國電臺都在播報希特勒對波蘭的“和平建議”,希特勒夸夸其談自己的建議如何誠懇、公道,并且切實可行,但卻被波蘭人“粗暴地拒絕了”。9月1日,希特勒又親自對全國公眾發表演講,謊稱“昨天夜間,波蘭正規軍已經向我領土發起第一次進攻。我們已于清晨5時49分起開始還擊。從現在起,我們將以炸彈回敬炸彈”。就這樣,希特勒在波蘭境內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德軍向波蘭發動突然襲擊,150萬軍隊越過邊界分三路進逼華沙,2000架飛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空中襲擊,波蘭21個機場遭到轟炸,30多個城鎮陷入了一片火海之中。
為了在德國民眾面前給出兵波蘭尋找一個正當而合理的理由,希特勒狡猾地運用“無中生有”一計,精心偽造了波蘭對德國“不敬”的種種假象,利用謊言為自己贏得了廣泛的輿論支持。等到聲勢浩大,時機成熟時,果斷出兵,達到了利用波蘭點燃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的目的。
彼得大帝假信退敵
“無中生有”講的是“無”中孕育著“有”,而“有”和“無”有時候并非實存,只是作用于敵人心理上的結果不同而有所區別罷了。
18世紀初,俄國與瑞典為爭奪波羅的海的領海權發生了大規模的戰爭。瑞典在進攻失利之后,不甘罷休,充分休整一番,便再一次糾集強大的海軍和陸軍,向俄國發動了第二次進攻。
瑞典軍隊來勢兇猛,很快便在俄國沿海登陸。俄軍當時在沿海地區部署的少量兵力,被瑞典人逼得一再后退,俄國軍民人心惶惶,國內一片混亂。事態緊急的情況下,俄國統治集團內部意見分歧也十分嚴重,有不少人建議俄軍放棄沿海要地和正在修建的防御工程,退回到俄國腹地。
在國家面臨危難,眾人焦慮之時,彼得大帝卻異常鎮定。他十分了解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和軍隊將領們的做事風格,于是決定利用他們一向小心謹慎、優柔寡斷、不夠勇敢和堅定的弱點,幫助俄國轉危為安。
很快,彼得大帝便派出一大批信使攜帶著他的親筆旨令奔赴全國各地,傳達他要求各地指揮官即刻派援軍支援沿海地區的命令。當然,彼得大帝信中所提到的這些援軍根本就不存在,即便有些軍隊情況屬實,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負責傳送命令的信使們故意稀里糊涂地在各地游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最后如他們所愿地被瑞典人俘虜,身上的密信也被人搜出。瑞典將領對彼得大帝的密令十分重視,心想原來俄國人刻意隱瞞了自己的軍事實力,他們之所以不加以頑抗,而退出沿海地區,估計是有著更深遠的陰謀。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瑞典軍隊趕緊放棄了已占領的俄國沿海地區,迅速后撤回國。
在敵軍勇猛強大、節節進逼的攻勢下,俄軍一再潰退,加上國內人心浮動,似乎只有敗退這一條路了。但彼得大帝深知瑞典雖兵力旺盛,其領導層卻多疑而優柔寡斷,攻其指揮層遠比硬碰精兵良將來得容易而有效,于是故意使出“無中生有”之計,用一紙假書信便嚇退了兇猛的敵人,成功地左右了瑞典軍隊的行動,沒有浪費一槍一彈便順利解除了其對俄國沿海地區的圍困,保住了新都彼得堡和戰略設施工程,幫助俄國渡過了難關。
■ 商家活用 ■
編撰來的生意
運用“無中生有”之計,不僅可以在戰爭中蒙蔽敵人、化解困境,還可以在商戰中取得奇效、脫穎而出。美國加州蘭麗公司生產的蘭麗系列產品,之所以能夠戰勝多種同類產品,在市場上表現出超強的進攻優勢,就在于他們編撰了一個個美麗的傳奇故事,并配以極具人情味的產品廣告,在公眾心目中留下了獨特的商業形象,無形中收獲了豐盈的利潤。
1976年10月,美國加州蘭麗公司的臺灣代理商在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畫面上是用細線條畫成的一只手和幾只羊,旁邊附有醒目的標題:“很久以前,由一雙手引發了一個美麗的傳奇故事!”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很多年前,在一個遙遠的地方,有一位對美食極其講究的國王。而皇家的御廚房中,同樣有一位烹飪技藝高超的廚師,他所做的任何食物都備受國王的贊許。有一天,國王突然覺得餐點味道變了,把廚師叫來一問,才知道原來廚師的雙手不知道為什么變得又紅又腫。國王立即命令御醫給廚師醫治,可始終不見效果,廚師只好默默離開。
廚師流浪到森林中的一個小村落,幫助一位老人放羊。他常用手去撫摸羊身上的毛,漸漸地居然發覺手不痛了。后來,他又在幫老人剪羊毛的過程中,發現手上的紅腫也慢慢消失了。開心之余,他離開了牧羊老人返回京城,正好趕上皇家公開征招廚師。于是,他化裝前往應征。他所做的大餐小點,都極受國王的欣賞,最終如愿以償地被皇家錄用。當大家知道他就是過去那個鼎鼎有名的大廚師時,國王立即召見了他,詢問他的手是如何治好的,他想了想說,大概是用手不斷地整理羊毛時,無意中得到治療了吧。
科學家們根據這一線索做了詳細的研究,結果發現,羊毛中果然含有一種自然的油脂,將其提煉出來,便可以治療皮膚病,國王欣喜地將其命名為“蘭麗”。
這個故事,便是由蘭麗公司自己編撰的。在以后的幾個月中,蘭麗公司的臺灣代理商又接連借助幾則極具人情味的廣告,進一步加深了蘭麗產品在公眾心目中的印象。這些美麗的故事和溫暖的廣告,不僅將蘭麗產品的奇妙功效、體貼入微順利地傳達給消費者,使蘭麗綿羊油逐步打進了臺灣家庭,而且幫助其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而穩固的知名度。
“無中生有”之計中,“無”是迷惑對手的假象,“有”則是假象掩蓋下的真實企圖。此計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常常被采用,蘭麗公司編撰傳奇故事便是其中極其巧妙而典型的一例。旨在讓消費者對故事以假為真,出其不意地實現自己獲利的真正目的。
種樹生財
商戰中,因為缺乏有利的地理優勢,以致面臨關門噩運的情況時有發生。看看下面這位小旅館老板是如果運用“無中生有”的智慧成功避免破產,而且還將生意越做越大的吧!
木本旅館地處偏僻,因此自開業以來一直經營慘淡,形勢很不好。
一天,旅館主人無奈地望著后面的荒山禿嶺發呆。人常說:“天時、地利、人和。”主人心想,我這兒既沒有舉世文明的文物古跡,又缺少奇特誘人的風景,要怎樣才能把顧客吸引來呢?看著,看著,主人便計上心來。
不久,該城的大街小巷便出現了一份與眾不同的海報,落款為“木本旅店宣”。海報上寫道:“親愛的旅客:您好!本旅館擁有常流的清泉,后山有大片空地,寬闊無垠。滿山的青草一望無際,浩瀚的原野上,又點綴了無數奇花異草,絢爛紛繁。這個美妙的地方,專門留作投宿本店的旅客植樹之用。您若有雅興,歡迎前來種下小樹一棵,本店可免費為您拍照留念。除此之外,您還可以在專用木牌上刻下您的名字及植樹日期。這樣,如果您再度光臨,準能看到您親手栽下的小樹已枝繁葉茂,生機勃發。本店只收取樹苗費二千日元,便將永久代管您的樹。”
這張小小的海報很快便在街頭巷尾傳開了。人們議論紛紛,相互轉告:“喂,我看在旅館后面植樹留念,倒真是一件挺有意義的事呢!”“對呀,我的小孩剛好今年出生,要是去那兒給他種棵同齡樹,該多有價值啊!
很快,海報為小旅館帶來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木本旅館不再為客源發愁了,種植紀念樹的人紛沓而來,小旅館頓時一派熱鬧非凡的景象。這些客人中,有天真爛漫的孩童,舞墨吟詩的文人,腰纏萬貫的巨富,專心學業的學子,治國安邦、日理萬機的政界要人,也有忙忙碌碌的尋常百姓。總之,各種身份的人都為心中向往的那片郁郁綠洲而來。結果,因為顧客太多了,木本旅館不僅全部留下了原本因經營慘淡而準備辭退的店員,還擴大規模,招進了一批新員工。幾年后,木本旅館的后山上已是一派林木蔥蘢、風景如畫的景象。
當然,旅館的主人也因此賺足了錢,將原本已有些陳舊的館舍改造成了極為氣派的木本賓館。一個巧妙的說法,竟能在吸引顧客注意力的同時,成功地掩蓋商家“無中生有”的善意謊言。牢牢抓住顧客的心理,做出一個小小的改變,最終卻能獲得一個大大的商機,正可謂商戰中,成功總是垂青于那些有準備的人。
3萬美元建希爾頓酒店
如果有白手起家的理想與決心,那么,請相信并研讀猶太人“無中生有”的商業法則。
希爾頓就是憑借這一法則,用區區3萬美元起步,逐步成為全球有名的酒店大王,并最終以億萬財富躋身于美國十大財閥之列的。
1923年的一天,一心想要致富的希爾頓來到繁華的達拉斯商業區大街上尋找機會,本打算先找個地方落腳,結果竟然發現當地沒有一家像樣的酒店。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我如果在這里建一座高檔的酒店,生意一定不錯。”經過一番考察,希爾頓看準了一塊地,認為那兒最適合興建旅店。
這塊地位于達拉斯商業區大街的拐角地段,所有權是一個被稱為“老德米克”的房地產商人。在和老德米克協商之前,希爾頓先悄悄邀請建筑設計師和房地產評估師對自己的規劃做了評估,按他目前的構思,建起一座酒店至少需要100萬美元,而希爾頓已經籌措的30萬美元只能將這塊地皮買下。于是希爾頓先和老德米克簽訂了買賣地皮協議,剩下的費用決定另想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