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防火官叫“行火官”。五千前生活在中原地區的黃帝注意到百姓在實行刀耕火種的同時,由于放火燒荒、開墾田地,一些山林火災時有發生。于是,黃帝便提出了“節用水火林物”的主張,設置了“火正”這一和火有關的官職,加強了對百姓用火和防火的管理。第一個被任命為“行火官”人的叫秦龍。秦龍本為一鄉村百姓,一日,他路過一處著火的房子,便奮不顧身沖上前去滅火,后來此事傳到黃帝那里,黃帝便召見了秦龍,再后來就命其為“行火官”。
古代還沒有專門救火的消防隊,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1023年,宋仁宗趙楨登位后,即制定了嚴密的防火措施,降旨在京廂軍中挑選精干軍士,組成隊伍,建制為專事消防機構——軍巡鋪。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城中,“每坊巷三百步許,有軍巡鋪房一所,鋪兵五人”。這些軍士都經過嚴格訓練,技精、藝高、膽大、責任心強。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夜間巡警”,督促居民按時熄燈,消除火災隱患。鋪兵輪流更替,晝夜值班。發現火警,及時報告,并備有多種滅火器械,“諸如大小桶、麻搭、斧鋸、梯子、火叉、大索、鐵貓兒之類”,一應俱全。一旦發生火災,這些軍士便立即攜帶消防器械,奔赴失火地點進行撲救。
由此看來,作為我國專職的消防部隊,軍巡鋪創建之早、組織之嚴密、器械之眾多、制度之完善,恐怕在世界消防史上也屬史無前例。
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有考試封卷的做法了?
A.唐 B.宋
C.元 D.明
答案:
B。
聚沙成塔:
史籍記載,我國古代科舉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據《宋史·選舉》說,宋太宗淳化年間,為“革考官窩私之弊”,采用監丞陳靖的建議,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時在試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貫,決定錄取卷后再開拆彌封。追溯起來,宋代的“糊名考校”法顯然當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
不過,在古時封建官場腐敗的情況下,即便實行考卷彌封制度,還是有不法考官憑借辨認考生字跡作弊。因此,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設譽錄院,由書吏抄試卷副本,評閱副本。《宋令要》載,當時為防止親戚關系舞弊,宋真宋下詔“別頭試”,即讓與考官有親戚關系的考生換一個考區避嫌疑。當時還有讓負責的考官暫不回家“鎖宿貢院”等措施以“杜絕請托”。
我國古代的皇帝是沒有俸祿的,對嗎?
答案:
錯。
聚沙成塔:
古代的皇帝除了權力,還有“好用”。“好用”就是皇帝的俸祿。以北宋為例,自太宗趙光義以后,幾乎每個皇帝都有1200貫的“好用”,而且每月如是,相當于月薪。之所以說“幾乎每個皇帝都有”,是因為中間出了個宋仁宗,按規定仁宗也有1200貫的月薪,但是他主動放棄了。
且說沒有放棄俸祿的宋太宗、宋真宗,每月那1200貫,歷來是由“左藏庫”送過去。所以從形式上來講,皇帝的俸祿是左藏庫給發的。
商祭祀的時候會大批殺死奴隸,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商大批屠殺奴隸用以祭祀,盛行人牲。推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商的奴隸來源充足。商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它擁有眾多的奴隸,這些奴隸大多是來自戰爭中的俘虜。商帝國經常不斷地向四鄰方國和部落發動戰爭,其主要目的就是掠奪奴隸。二是商迷信神鬼,認為活人死后轉化為鬼,鬼神比活人更有威力。活人解決不了的疑難和禍福,諸如人的生死病疾、天的陰晴冷暖、戰爭的勝敗、田獵的吉兇,等等,通過占卜請示祖先,祈求祖先,就能得到一定的啟示和保佑。所以,商朝統治者要大批屠殺奴隸用來祭祀。
中國歷史上哪位皇帝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碑”?
答案:
武則天。
聚沙成塔:
晚年的武則天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為自己歌功頌德,而是立了一塊“無字碑”。
武則天精心設計并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所處顯著位置而引入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風姿韻味,以及種種富于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倍受青睞,名播八方。
關于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第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為了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第二種說法認為,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第三種說法認為,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其用意就在于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目前尚無定論。
“土司”是一種制度還是一種官職?
答案:
官職。
聚沙成塔:
“土司”原是元、明、清各朝在少數民族地區授予少數民族地區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該族人民的制度。后來則偏重于指被授予這種官職的人。
元朝開始設立土司。用于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部族首領,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但是襲官需要獲得朝廷的批準。清朝雍正年間,將世襲的土司改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結束也沒有完全消失。
中華民國時期寧夏、青海一帶的馬步芳武裝接受民國政府的任命,但對于其轄地仍然自行管轄,實際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沒有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區域自治等階段,土司制度才徹底被廢除。
養老院是什么時候出現的?
答案:
奴隸制社會。
聚沙成塔:
最早的養老場所的雛形出現在奴隸制社會,據《禮記·王制》記載:“夏后氏養國老于東序;養庶老于西序。殷人養國老于右學;養庶老于左學。”這里提到的“序”與“學”,就是夏殷時代養老的最初機構,也兼有教育下一代的職能。時至周代,也注意到對老病殘疾鰥寡孤獨的照顧。《管子·人國篇》載的慈幼、恤孤、養老和問疾等事,顯然包括了養老保健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宮廷中的“食官”出現在何時?
A.兩漢 B.南北朝
C.三國 D.夏商
答案:
D。
聚沙成塔:
古代宮廷食官的出現,當可上溯至夏商時代,但見于明確記載的食官,最早是屬于周代的。根據(周禮》的敘述,周代的食官包括膳夫、庖人、亨人、酒正、漿人、醢人等二十余種。各種食官中又有屬下多人,分工合作,各司其職,總人數達兩千多人。
古代宮廷中的“食官”負責帝王膳食的管理,還有宮廷內的各種飲宴活動的組織。在歷代王朝的文武百宮中,食官雖然文不足以治國,武不足以安邦,不過常常被看做是最重要的一類官職,《周禮》將食官統歸“天官”之列便是證明。漢以后的“大官”或“太官”,名稱應當是源于天官的,都是宮廷食官。周官中的天官主要分宰官、食官、衣官和內侍幾種,其中宰官為主政之官,食官在天官中的位置僅次于宰官。
最早設“火器營”是在哪個朝代?
A.兩漢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答案:
D。
聚沙成塔:
火器營是清代專門操演火器的軍隊。操演的火器有鳥槍有子母炮。
最早設火器營在康熙三十年(1619年)。選八旗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另組為營。營兵有鳥槍護軍與炮甲兩種,額定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鳥槍護軍六人,炮甲一人,分內外二營操演。內外二營,共有鳥槍護軍五千二百多人,炮甲八百八十人,養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三種兵總數是七千八百多人。內外火器營分別定時訓練,除操演槍、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騎射及各項技藝。
清外火器營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建成后命本營八旗滿洲弁兵移駐,俾群聚環居,便于演習。營房西門外,辟有大教場,為八旗火器營兵合練之地。事實證明,在以后的歷史上,我們看到外火器營的設立為清統一國家、鞏固邊疆、維護祖國統一和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元朝時期中國就有“口罩”,對嗎?
答案:
對。
聚沙成塔:
當世界驚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的時候,可能很少有人知道,防病防寒的口罩,最早也是中國發明的。它同樣可以讓我們引以自豪。
早在公元1275年的元朝初葉,著名的意大利威尼斯大旅行家馬可·波羅來華,就看到當時中國人使用“口罩”的情形。他在《東方見聞錄》中寫道:“在宮廷里,那些侍侯皇帝飲食的人,口與鼻一律都要蒙上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的巾,使他們所發出的氣息,不致傳到皇帝的食物上去。”這種“蠶絲與黃金絲織成的巾”,應為最早的口罩。據此看來,中國發明和使用口罩的歷史,至少已有700多年了。